壮丽70年 治黄成就篇丨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美丽高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哪些内容 壮丽70年 治黄成就篇丨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美丽高原

壮丽70年 治黄成就篇丨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美丽高原

2023-07-23 2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一直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防治。

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从典型示范到全面发展;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不同类型区分类指导的综合治理;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从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与封育禁牧相结合,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隆德县新村淤地坝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治河思路,不断优化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塬面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龙头,带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蓬勃开展。

1994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历时12年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引进世界银行贷款3亿美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00多平方千米,涉及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4省(区)。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评为世行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获得世行项目杰出成就行长奖,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人才,提高了管理水平,有效推动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规范化进程。

2001年,黄委启动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先后安排建设两期39个项目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8(省)区,涵盖无定河、窟野河、昕水河等19条黄河重点一级支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078平方千米,建设淤地坝2963座,其中骨干坝795座,总投资21亿元。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大型示范区——甘肃省天水耤河示范区的建设,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水利部将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引领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跨上一个新台阶,先后吸引多个省(区)、市到耤河示范区参观学习。

实践探索 砥砺前行

在70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中,经历了“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全面发展”的历程,总结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坪、梁、峁、坡综合治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路子,较好地解决了治理与开发、治坡与治河的关系。水土保持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黄河的健康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隆德县清流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吸引外商在此地建设六盘山花卉培育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人工措施来达到增产拦泥的目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步推广“户包治理小流域”,开创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崭新局面,在长期实践中涌现出“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等治理模式。第二阶段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黄河流域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在条件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封育和保护,发挥植被自我修复能力。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水土流失高标准系统治理、强化监督管理。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坡耕地整治、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塬面保护等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为龙头,示范带动全面治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助力250多万人脱贫解困。2019年,水利部全面贯彻落实新的治水方针,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持续推进且更加规范和严格,逐步引导人们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70年持久的、大规模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一是总结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实施了生态修复战略,在加强人工综合治理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封禁治理。三是在开展重点治理工程的同时,采用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支流为骨干,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注重淤地坝坝系建设,在此基础上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建立了以防汛责任制为主体、夯实“三个责任人”责任的淤地坝工程安全运用管理机制。四是确立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和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从“综合治理”一手硬到“综合治理、监督执法”两手硬,实现了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预防监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是积极探索了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有效推动了民间资本开展水保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防治水土流失的新局面。

果洛州生态修复

效益彰显 成绩斐然

70年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效益显著。一是水土保持治理程度显著提高。经过几代人持续奋斗,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累计投资560多亿元,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万平方千米,其中:修建梯田5.5万平方千米,造林10.8万平方千米,人工种草2.2万平方千米,封禁治理3.5万平方千米。建设淤地坝5.9万座,其中骨干坝5899座。经分析计算,7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土量190多亿吨,实现粮食增产1.6亿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2万亿元;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35亿吨,减少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水力侵蚀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强烈以上水蚀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60%。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10~3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黄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主色调渐次由“黄”变“绿”,土壤侵蚀强度逐步下降,生态向好发展。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昔日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山川秀美的新时代。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持续强化。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晋陕蒙接壤地区,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后得到快速发展,有效遏制了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截至目前,流域各省(区)制定出台水土保持相关规章制度2200多件,明确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责任和权力清单,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体系。持续开展法规制度、监督实务、防治技术等业务培训,年均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流域共240个县区按期达到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标准并通过验收,监督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8年,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3万多个,开展监督检查6万多项次,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700余起,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0多亿元。黄委通过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完善联动机制、推行培训式检查、应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开展重点排查等,连续8年实现在建部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累计检查项目1782项次,连续9年发布流域(片)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公报,既推动了水土保持法规制度的落实,又示范带动了地方监督执法工作。协助各省(区)查处了一批影响较大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甘青段)、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等一批生产建设项目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或示范工程,示范带动了流域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依法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陇西县梯田渭阳崔家湾中型坝

淤地坝安全运用能力不断提升。1986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由黄委负责开展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试点建设,在“小多成群”淤地坝中建设“上拦下保”的控制性骨干坝1000多座。1998年以来,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安排建设骨干坝800多座。2003年,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以小流域坝系为单元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实施小流域坝系建设200多条,新建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7000多座,其中骨干坝1900多座,大大提升了淤地坝整体防御洪水的能力。2009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查明了淤地坝的主要病险问题和安全运用情况,为淤地坝安全运用奠定了基础。2011年,黄委根据水利部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现场会议要求,制定了有关办法和规定,规范淤地坝防汛工作,并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安全运用专项检查,督导各省(区)做好淤地坝安全度汛,筹措资金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720多座。2015年,水利部组织黄委开展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认定、除险加固初步设计、规划、管理办法编制等,2016年,国家启动了黄土高原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四年共安排中央投资15.88亿元,下达除险加固计划1963座,按计划2020年底将完成全部2509座下游有重要设施的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基本补齐淤地坝工程安全方面的短板。

2018年以来,水利部组织黄委以“四不两直”暗查的方式,对7省(区)淤地坝安全度汛工作进行了8批次专项督察,先后派出58个督察组186人次,共抽查128个县(旗、区)的736座淤地坝,并对问题突出的159座淤地坝进行“回头看”跟踪督察。针对淤地坝防汛责任和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向7省(区)水利厅下发了“一省一单”督察通报,并对问题严重的省(区)责任人进行了约谈,大大促进了淤地坝安全运用工作。

隆德县清流河小流域内的六盘山生态珍稀植物园

水土保持监测取得了初步成效。1999年实施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和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2002年组建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实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一期、二期工程,黄河流域已形成了郑州监控中心、西安监测中心站、4个直属监测分中心和10个省(区)监测总站,35个地市监测分站和215个县(市)水土保持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络。2010年首次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开展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现了黄河流域(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动态监测全覆盖。自2013年起,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实施范围逐年增加,覆盖全流域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实施重点县由8个增加到重点县89个、一般县185个,监测面积由3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95万平方千米;监测站点数量从2013年19个增加到2017年52个;开展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典型小流域监测及野外原型观测,实现了水土保持监测从点到面的转变。

水土保持信息化成效显著。着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应用系统建设、开展监督管理,并做好以“六个一”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共享和成果应用工作。在全国率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管试点工作,共发现新增扰动图斑7964个,组织地方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中72个“未批先建”项目和430多个水保方案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依法进行了处理,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组织开发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收录1996以来黄河流域(片)部管生产建设项目1137项,基本实现了对部管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数据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基础资料、综合治理、预防监督等数据资源共享,实现“黄河一张图”、“一个库”管理。组织开发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监管140个,抽查重点防治区693处,大大提高了监管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完成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任务,增强监管实效。加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综合治理系统和监测评价系统等系统应用,录入部管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数据894项次、53GB,为强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建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交流服务平台,分类组建水土保持工作群303个,在线人员7000多人,建立了网上快速信息通道,基本实现部管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全过程、多层次、跟踪式监督管理,提升了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隆德县清流沟流域剡坪骨干坝

科学研究取得巨大成效。形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地方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国家水土保持科研、教学单位多层次、多类型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重点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科技攻关,构建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揭示了黄土丘陵不同类型区和高原沟壑区径流冲刷规律,创新了水土保持技术,取得了一批理论与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治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2000年界定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7.86万平方千米区域和2005年界定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1.88万平方千米区域的成果,找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核心区域,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决策提供了支撑。“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和“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减沙作用研究”项目分别获陕西省科技进步2005年度一等奖和2009年度二等奖,“黄河近年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及其贡献”项目首次荣获2017年度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黄河流域砒砂岩区辨识与抗蚀促生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2010年、2018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构建了黄河流域多尺度土壤流失模型系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拟系统V1.0版本由国家“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发布供社会共享。2011年,建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总面积5265平方米,降雨系统面积3840平方米,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2014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8年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