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麻将起源于哪个时代 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2024-07-11 1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俗称“饼”,它其实是一个粮仓屯(土话)的正上方俯视图,也就是说”筒“是一个抽象的截图。大家可以结合搜一个粮仓图(暂没有找到合适的俯视图给大家)。储粮食的时候,人们用席子围成一个桶状的立柱空间,粮食储存在里面,为了防漏雨,顶是两圈草垫以同心圆叠盖结成。因此,从粮仓的正上方俯视下来,我们看到的抽象事物就是一个“筒”,两个粮仓就是两个“筒”,以此类推到“九筒”。后来因打仗传到南方后,叫法上出现了“饼”的读音,是一种看图说话的缘故,但这个错误也很普遍地沿袭了下来,让人们对麻将的历史理解越来越远。

它也是一个抽象图。细心的人会发现麻将的条里面有两个奇怪的事情:一就是它没有“一条”,而是“一条”被“小鸟(幺鸡)”代替了。这两个问题先卖关子留后再说。先说最早麻将中是有“一条”的,那么一条是什么?为什么条的形状好像有纹理。“条”的图案原型也是谷仓,但不同于“筒”的俯视图,“条”是谷仓的侧视图。也就是说我们站着看一个谷仓,抽象看它是一个圆柱体,再把这个圆柱体平面化,就是一个带有纹理的长方形。而那些纹理就是席子一层一层围捆、结扎出来形成的纹。

代替“一条”:幺鸡出现在麻将中,而且是很奇怪的代替了“一条”,其中缘由当然是因为仓管恨透了偷吃的麻雀。由于古代早已有了军备的习惯,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看管是有严格的规定,存粮损耗也是有严格的限定,一旦损耗超过规定就要掉脑袋。可是陈粮、湿粮都要晾晒,而谷仓中的麻雀太多,它们不但来“抢粮”,甚至还在一座座谷仓屯中修葺了自己的窝,生养一群群的下一代。那么一仓粮食不见了,就是因为“变成”(生养)了麻雀。这也反应出仓管们多么恨透了麻雀,所以用麻雀代替了一条,以此励志(提醒)自己。

麻将的诞生最早的载体是条状的竹编,将宽竹条截成18厘米左右长的片片,并在上面画上麻将的元素,类似于80年代农村中盛行的纸牌。

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麻雀牌起源说

麻雀牌这种说法是最主流的麻将起源的说法。麻将牌又称麻雀牌、麻雀儿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市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打麻将

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

那么为何又叫做“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儿”和“麻将”读音较近。太仓话的儿话音念做(/ng/),打“麻雀儿”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太仓方言雀(/tsiak/)儿(/ng/),合在一起就变成将(/tsiang/)。唐朝,麻将传入了日本。

叶子格戏起源说

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叶子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

马吊牌起源说

有人说,麻将牌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中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郑和下西洋起源说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试图杀了郑和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麻将运动不仅具有独特的游戏特点,而且具有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运动,魅力及内涵丰富、底蕴悠长的东方文化特征,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麻将运动在中国广大的城乡十分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麻将运动的客观存在是当今中国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麻将运动确有其表现形式上的多元性。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麻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价值堪称国之瑰宝;也有人深恶痛绝,认为麻将是赌博之首,其罪恶程度几与吸毒无异。

麻将与赌博并没有必然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赌博消失了,麻将却在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健康地存在了许多年。今天,当有人用麻将作赌具的时候,其罪责,当不在麻将。桔生于淮南谓之桔,植于淮北谓之枳。事在人为。

正因为麻将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流行很广,影响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将牌不仅在亚洲盛行,而且还流行欧美。当时出口的麻将牌,牌面上往往还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国外有许多详细叙述麻将打法的书籍和研究麻将打法的杂志。日本等一些国家还有专门研究麻将牌的团体以及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麻将大赛。在欧美,把麻将视为体现东方情趣的古董,装进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来也不乏其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触角已经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开发出“麻将软件”,人坐在计算机前,按动键盘,就可以同计算机打起“雀战”,其乐无穷。

中国麻将历史起源

在中国,麻将牌在一个时期内曾被打入冷宫。但现在已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娱乐活动。退离休的老同志,有闲暇时打上几圈,精神焕发。家庭里,逢年过节,举家团聚,打几圈麻将,也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打麻将已成为一种普及的健康的娱乐活动。

麻将的基础花样源于明代的纸牌“马吊”。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同时代的宁波文人李邺嗣有《马吊说》,支持上述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马吊纸牌的花色中有“万字”、“索子”和“文钱”三种,基本与麻将的花色栩同,但是打法不一样。

我们能够查到的关于麻将的早期资料主要见于徐珂《清稗类钞》:“麻雀,马吊之音转也。吴人呼禽类如刁,去音读。”此外,关于麻将的传播有一条史料值得注*,杜亚泉《博史》称,“相传麻将牌先流行于闽粤濒海各地及海舶间,清光绪初年由宁波江厦延及津沪商埠。”也就是说,麻将是清末年间经过宁波,然后推广到全国的。

宁波在麻将形成中的作用,其实不仅仅在于传播,而且在于创造。清咸丰前後,宁波有一闻人陈政钥,字鱼门,旧居在城内蒋祠巷,此人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复礼相交甚笃,後乾脆迁居至江北外国人留居地内,并教会了英国外交官打麻将。这件事我们已经从英嗣人当年的回忆录中找到了依据;今天陈氏的裔孙直言“麻将是我的前辈发明”,而蒋祠巷旧居的居民仍知晓“屙老爷(陈鱼门)发明麻将”的事。麻将是宁波话“麻雀"的读音,这是因为陈鱼门在骨牌麻将的打法中额创了一对“麻雀”。今天日本人仍将麻将写成“麻雀”而读作“麻将”,但真正的麻雀在日语中读成另外的音,而且日语中的所有麻将术语,也都采用宁波方言的读音。与此同时,陈鱼门还新创了“杠”、“吃"和用骰子定位的方法。

总之,麻将是宁波入陈鱼门根据马吊的基本花色和牌九的基本形式新创的一种骨牌博弈方式,从宁波传到各地,创造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光绪间。麻将是宁波话“麻雀”的淡音,严格地说,它应当写成“麻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