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古墓群出土古麦穗,竟破解了两千多年前,古小麦的形态之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麦穗是什么农作物 吐鲁番古墓群出土古麦穗,竟破解了两千多年前,古小麦的形态之谜

吐鲁番古墓群出土古麦穗,竟破解了两千多年前,古小麦的形态之谜

2024-03-22 0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6年5月,在新疆吐鲁番312国道的施工现场,工人挖掘土方时发现一处汉代古墓。谁都想不到的是,这处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古墓竟为专家们破解了古代小麦状态之谜。究竟在古墓中有什么惊奇的发现呢?如果您也感兴趣,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麦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小麦就被驯化,而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位于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形成的新月地带。随着原始先民的大规模迁徙,小麦从西亚向欧洲,非洲和东亚传播,后来又被欧洲殖民者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从此小麦遍布全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存在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小麦来说,它自然也会进化,因此科学家们就很想知道,几千年前的小麦究竟是什么样的生长状态呢?可惜,考古专家们并没有发现过小麦的化石,所以这一问题也似乎难以回答,毕竟植物都太容易腐烂了。但万事无绝对,考古专家们在吐鲁番的东汉古墓就有所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火焰山脚下的胜金店,专家们经过发掘确定为东汉西域姑师国的墓葬群。因为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尤其是火焰山一带常年高温,为墓葬群的保存提供绝佳的环境条件,所以考古专家们在清理墓葬群时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随葬品,如丝织品,文书,木质器具和墓主人遗骸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在吐鲁番的编号7M的墓葬中,竟然发现了千年小麦。

专家们在清理7M墓葬时,除去它上层松软的墓土,结果发现下面有一层金黄色的植物秸秆,约15厘米厚,将整个墓穴覆盖得严严实实,这在先前的墓葬中还从未发现过,因此也引起了专家们的特别关注。有位专家们学识渊博,他一眼就认出这些秸秆是小麦,而且有些秸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就如同新收获的一样。后来,专家们经过仔细清点,累计出土3100多棵完整的麦秸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都有大规模的小麦。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专家们就发现过小麦种植遗迹;还在新疆孔雀河流域和楼兰遗址,也都发现过碳化的小麦颗粒。可见,小麦在四五千年前就传入新疆,所以在吐鲁番墓葬出土小麦并不稀奇,但能出土完好的千年麦秸秆和麦穗可就真是奇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麦秸秆和麦穗很快就被专家们送到了北京的农业研究所,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确实这些小麦麦穗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活生生的千年小麦标本,对研究古代小麦的形态起到了极大的价值和作用。科学家们又通过和现代小麦的对比发现,古代小麦的秸秆要细,平均长度也要矮15厘米左右,麦穗的长度也短了将近一半。

正常来说,现在的小麦麦穗的麦粒平均为30-40颗,如果是特别的优质品种小麦,平均麦粒可以达到60-80颗,而古墓出土的千年小麦麦穗上平均只有10颗麦粒。由此可见,小麦经过2000多年的种植,结穗率已经有了翻倍的增长,说明小麦的进化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更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小麦才有旺盛的繁殖能力,成为遍布全球的农作物。在当时来说,小麦麦穗平均10颗麦粒可以说高产了,毕竟古人又没有化肥和杂交技术,完全是“种地靠天”的状态,这活生生的10颗麦粒,更证明了当时小麦的种植技术已经很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千年小麦我们应该有所启发,当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能不关注文物,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无字古书,隐藏了太多的历史秘密,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阅读就能发现不一样的历史,并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