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不以形”的瑞兽麒麟:神话传说与儒家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麒麟表示什么象征 “以德不以形”的瑞兽麒麟:神话传说与儒家精神

“以德不以形”的瑞兽麒麟:神话传说与儒家精神

2024-06-20 1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国时代吴国陆玑曾形容麒麟:不会踩在虫或草上,以免伤杀小生灵,又“不群居,不侣行”,即只独居,不与其他兽类结伴而行。而且极为聪慧,从不踩入陷阱或误入捕兽网中,出游前一定会仔细思索一番,先得知周围情况如何,谋定而后动,绝不轻举妄动。宋代严粲在《诗辑》中说,麒麟的趾、定、角也有大力量,足以伤杀人畜。不过,麒麟虽可踢“趾”,却从不踢,不愿伤人;额与角虽然锋利,却从不动用,以免伤杀无辜。从这里就能看出,麒麟是一种具有仁心的瑞兽,它的所作所为表达了仁与礼之所在。

仁礼之学与麒麟

麒麟被尊为瑞兽,跟它的行为映射了儒家的精神分不开关系。儒家学说分为两个系统,一为仁学,一为礼学。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化。仁是内在性的价值意识,也就是人们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礼是外在性的行为规范,起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麒麟的生命,就是在践行仁和礼这两种品质。

孔子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当仁不让的儒家核心思想。《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将仁高度概括为爱人,所谓爱人,就是珍惜自己的同类,同情生命。仁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戒杀,从广义上说就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麒麟的“仁”就在这个地方体现:它为了不伤生命,走路都很慎重,生怕踩了虫子或者草木,颇有一点“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照灯”的慈悲之心。另外,麒麟并非没有能力,所以无法伤人,它本身有很强的战斗力,这一点可以从严粲的记载中看出,它不用蹄子、额头和尖角攻击任何生物,这就是爱人之心,爱物之心,也就是仁。

麒麟的内在行动逻辑是仁,从消极角度看,麒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不杀生,不闯祸,小心对待所有生命;从积极角度看,它树立了一种求仁的“态度”,仁完全在自己,是一套自省和自觉的价值观,“我欲仁,斯人至矣”。

内在怀仁,必然引出外在的礼。

《四书章句集注》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整套形式规范,以周礼为基础,一种合乎所有人利益的秩序,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从表面上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但把这八个字掰开来看,所谓君要遵君道,臣要守臣节,父要严,子要敬。这其实就是说事实要与价值规范相符,也就是德行一致,干什么事都要符合规范,不能胡来,要遵守规矩。

铁影壁上的麒麟

麒麟就特别守规矩,陆玑曾说,麒麟只在王者的仁德达到极致时,才会被人见到,也就是说,麒麟很守礼,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情况不允许,绝对不会“破戒”。麒麟的意义就是现世,以昭告天下和顺,如果君主无道,它绝对不会出山。即便出山,它也“异化”为不祥之物。据《兖州府志》记载,孔子曾经见过麒麟。孔子的时代,天下仁政不施,麒麟贸然现世,被叔孙氏家臣捕获,并以为不详。有人通知了孔子,当孔子见到麒麟时,它的腿已经折断,不能行走,孔子因而大哭道:“胡为来哉?”这就是孔子“哀麟”的典故。

这个故事其实是个暗喻:麒麟如果守礼,只在仁政的时代出现,它会安然无恙,并象征天下大治;如果它不守规矩,不守礼,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出现,就会殒命。也就是说,守礼则安然无恙,社会和谐;不守礼则天下大乱,兵戈四起。

麒麟雕塑

韩愈就明白了麒麟的象征意义,他在《获麟解》中高度概括了麒麟的作用——以德不以形。麒麟是什么样子其实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它代表的意义——仁和礼。

麒麟的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麒麟的特殊性,它在民间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影响力,老百姓会自觉地把它与其他生物分开来看。比如在创造麒麟舞的时候,有意地将步法与醒狮舞区别开来,就算是外行人也很容易看得出来。舞醒狮的时候,舞者要像雄狮,一举一动都要大开大阖,表现一种力拔山兮的冲击感,而麒麟舞者则完全不同,脚步轻盈,每踏出一步前,彷彿都要先仔细思考一番。如此的舞步,或许就是模仿麒麟出山时的神态,因为麒麟从来不踩伤草虫,所以每走一步都必然十分谨慎,所谓三思而后行。

麒麟

麒麟瑞兽,趾、定、角皆力大无穷,但因为怀仁而克制,因为守礼而不用,以免伤杀生灵,破坏和谐。麒麟虽然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但它在中国文明中的象征意义却是现实性的:麒麟的存在,表达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共识,即我们孜孜以求,不断实践的目标就是仁和礼,并用仁和礼来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诗经》

《论语》

《诗辑》

《获麟解》

《中国哲学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