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鹤壁】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演奏了近400年的斤秤锣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鹤壁肥泉村张家大院土改 【文化鹤壁】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演奏了近400年的斤秤锣鼓

【文化鹤壁】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演奏了近400年的斤秤锣鼓

2024-07-11 0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据村民们介绍,斤秤锣鼓的演奏极其复杂,其节奏、演奏方法均离不开其歌诀。简单来说,斤秤锣鼓的歌诀就是我国的十六两进位制的计量单位的换算口诀,按照“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进行演绎。

歌诀中第一两的部分演奏起来最容易,第二两的部分演奏起来难于第一两的部分,其演奏难度会随着斤数的增加而变大,歌诀至第十六两也就是一斤时结束。

记者注意到,参与演奏的乐手大多为两鬓斑白的中老年人。据村民们介绍,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75岁的村民张兴千。据张兴千老人介绍,他们自幼便在一起随父辈练习斤秤锣鼓,至今已经配合了数十年,但他们只能演奏到第八两的部分。“以老斤两单位来换算,半斤就是八两,要想把这斤秤锣鼓演奏全是很难的。”张兴千老人略显遗憾地说。

肥泉村的斤秤锣鼓来自山西

肥泉村村委会主任张国华告诉记者,斤秤锣鼓在族人之间代代流传,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在附近的村子中是独有的。然而,肥泉村的斤秤锣鼓并不是肥泉村的村民独创的,而是村民们的祖先于近400年前从山西学来的。

张国华告诉记者,肥泉村的张姓是大姓,而肥泉村的张姓与邻近三家村的张姓是一族。据张氏的族谱《张氏家乘》记载,张氏族人自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三家村。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的三家村的张氏族人并不会演奏斤秤锣鼓,只有迁入肥泉村的张氏族人从祖上学到斤秤锣鼓的演奏方法,显然斤秤锣鼓并非从明洪武年间传到鹤壁。记者推断,斤秤锣鼓的演奏方法是在三家村部分张氏族人迁到肥泉村之后学的。

《张氏家乘》中清楚地记载着张氏族人分家一事,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日新、张月新、张作新三兄弟自三家村搬至肥泉村。记者在两村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关于张氏三兄弟在山西经商的故事。

据介绍,张氏三兄弟以种田起家,后到山西行医,并在山西、河南两地做皮草等生意,逐渐成了富商巨贾。而斤秤锣鼓的歌诀正是他们做生意时必备的计量单位换算口诀。

关于肥泉村的斤秤锣鼓来自山西的事还有另一种说法。2016年的一天,有村民偶然间了解到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至今仍流传着传统斤秤锣鼓的表演形式。为了探寻肥泉村斤秤锣鼓的起源,有4位村民踏上了前往武乡县的斤秤锣鼓寻根之路。记者联系到了曾经前往武乡县的村民张小红,他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寻根过程和其在武乡县的见闻。

张小红告诉记者,他们当年很容易就在武乡县的多个村庄寻找到了斤秤锣鼓的传承者。当地的斤秤锣鼓与肥泉村的斤秤锣鼓的歌诀、旋律一样,不同的地方在两地的斤秤锣鼓的艺术表演形式上。“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增添了舞蹈,我们村的斤秤锣鼓没有舞蹈。但我们村的斤秤锣鼓节奏快,听起来急促有力。”张小红说,虽然两地的斤秤锣鼓表演形式不同,但他们还是惊喜地发现,肥泉村的斤秤锣鼓确实来自山西。

斤秤锣鼓歌诀由南宋杨辉创作

斤秤锣鼓的歌诀就是计量单位换算的口诀,该口诀从秦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拥有较强的实用性。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后,斤秤锣鼓的歌诀中十六两为一斤的换算方法成为了历史。

村民张爱国告诉记者:“听说大爷(张日新)爱演奏乐器,大爷发迹前不管到哪儿做买卖都会在破箩筐里装个锣。我们知道斤秤锣鼓是大爷从山西学来的,却不知道斤秤锣鼓是如何产生的。”

张小红介绍,他在武乡县寻根时,听当地的斤秤锣鼓艺人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斤秤锣鼓的歌诀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由官员李斯创作的。

据当地村民说,秦始皇为统一度量衡,曾命令李斯负责规范天下的斤两换算单位,但真正确定斤两的换算单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尽快完成秦始皇交办的任务,李斯请求秦始皇明确指示新的斤两换算方式。然而,秦始皇并没有明确指示,只是让李斯做到“天下公平”。李斯灵机一动,按“天下公平”拆分的十六画确定了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斤两换算单位。李斯指定的换算口诀后来成了斤秤锣鼓的歌诀,山西人从秦代将斤秤锣鼓传唱至今。

但我市文史爱好者张宗乾表示,李斯巧拆“天下公平”的故事并不足为信。“秦代使用的官方文字为小篆,且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西周各诸侯国广泛使用大篆或金文。无论是大篆还是小篆,其书写出的‘天下公平’均非16画。”张宗乾分析。

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关于武乡县斤秤锣鼓的介绍,斤秤锣鼓的歌诀实际上是民间艺人使用的南宋时期杨辉所创作的“斤价求两价”的歌诀。武乡县的锣鼓艺人将“斤价求两价”歌诀用鼓、锣、钹的组合按照传统民乐的节拍进行演奏,这就是斤秤锣鼓的雏形。明清时期,武乡县的锣鼓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将其他艺术元素融入斤秤锣鼓,使斤秤锣鼓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模式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打击乐。斤秤锣鼓或许因为感染了当时在山西做买卖的张氏祖先,所以来到了肥泉村,被传承至今。

张宗乾告诉记者,斤秤锣鼓诞生于山西,与山西当地人的人文气质及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介绍,山西的鼓乐舞生命力极其旺盛,至今仍有19种鼓乐舞在民间广泛流传,而山西鼓乐舞是山西锣鼓艺术的组成部分。山西的锣鼓艺术自古以来就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人也有极强的创作欲望。

斤秤锣鼓快速发展的明清时期正是晋商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山西,斤秤锣鼓的歌诀像当今的乘法口诀一样被广泛使用。因此,斤秤锣鼓诞生于山西显得合情合理。

斤秤锣鼓在肥泉村得到传承

随着计量单位的改制,斤秤锣鼓虽然丧失了实用性,却以民间艺术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并在肥泉村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值得欣慰的是,斤秤锣鼓如今在肥泉村得到了传承。

肥泉村村民张跃千老人家中有三代人从事斤秤锣鼓的演奏,张跃千的儿子张艳峰继承了他的衣钵,张跃千21岁的孙子张逸杰可以胜任斤秤锣鼓演奏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如今,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仍然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张跃千老人告诉记者,斤秤锣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优秀的民间艺术,更是张氏族人维系情谊的纽带。肥泉村村委会主任张国华说,未来,肥泉村的张氏族人不仅要继续传承这项民间艺术,还要花心思保护它,挖掘它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斤秤锣鼓在肥泉村永远演奏下去。

(信息来源:淇河晨报)

编辑制作:彭 葳 毕文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