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546】“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恰到好处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鸣鼓而攻打一动物 刘澔【546】“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恰到好处2022

刘澔【546】“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恰到好处2022

2023-07-25 13: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华杉详解

“师”,是颛孙师,就是子张;“商”,是卜商,就是子夏。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有贤德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了些,子夏又有些不足。

子贡说:“那还是子张比子夏更贤德了。

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子张并不比子夏更贤。

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追求仁和礼,讲究“无过不及”,没有过头的地方,也没有不及的地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子张的性格,学习很努力,很认真,很使劲,以至于经常举手投足动静趋止跟圣人学。子夏呢,规模狭隘,常有不及,孔子曾经告诫他: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圣人之教,抑其过,引起不及,归于中道,在孔子的教导下,子张、子夏后来都有巨大成就。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华杉详解

季氏已经比周公当年还富有,还贪心不足,冉求做季氏家在,不仅不能谏止他,反而帮助他搜刮聚敛,在增加他的钱财。孔子非常生气,骂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同学们鸣鼓而攻打他,也没有关系!

周公是天子至亲,武王之弟,武王之叔,又是周朝开国最大功臣,有安邦定国之大功,赏赐最厚,封在鲁国,他的富裕是理所当然的。而季氏以鲁国一个公卿人家,竟然比周公还富,那他必然上攘夺鲁君,下掠夺小民,已经很过分了,但他还不满足。

季氏想再增加财富,让冉求来请教孔子,寻求财税改革之道。怎么改呢?从丘役改成田赋。“丘”,数字单位,春秋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丘役”,以丘为单位征收,“田赋”,就是以田亩为单位征收。孔子说:这个我不懂。问了三次,都说不懂。季氏说:您是国老,我们都等着您出主意呢,如果节用爱民,周公定的规章制度在那里,照着做就是,何须问我?想要多收,我哪里知道!

冉有并没有按老师的期望组织季氏,天赋终于在鲁国施行。孔子非常生气,痛骂冉有,实际上是痛骂季氏,不方便直接骂他罢了。季氏去找了孔子,孔子自己也无法阻止他,只说不懂,拒绝出主意,并没有直接指出季氏的不对,而私下要冉有去说,冉有如何做得到呢?

刘澔觉

季氏冉有的故事是老故事了,冉有夹在中间,我觉得他挺难全的。中庸之道,到很想了解,子张、子夏的成长过程。

抑其过,引起不及,归于中道,过了就减去,不够在增加,最后,回到中道上。这个非常重要,有两件事要非常注意,一是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很容易就引导自己往那样的地方跑。第二就是在自己回观这固有思维路径的时候,要去看,到底哪里把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引导到那个地方的。在不同人的心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金子很贵重,也有人认为潘多拉的珠子比金子还贵重,还有人觉得独特的艺术品很贵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