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知识:鳜鱼又称桂鱼,有淡水石班的美喻,查其所属有九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鳜鱼又称 食材知识:鳜鱼又称桂鱼,有淡水石班的美喻,查其所属有九种

食材知识:鳜鱼又称桂鱼,有淡水石班的美喻,查其所属有九种

2024-07-17 2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古籍上的《鳜鱼图》

经过生物专家细致的考究,狭义上的鳜鱼被编排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有颌上纲[Gnathastomata]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鳜亚科[Sinipercinae]鳜属[Siniperca]项下。

该属的鱼品可谓是中国特产,仅少部分分布在越南北部。

计有9个品种,

即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麻鳜[Siniperca fortis Lin]、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柳州鳜[Siniperca liuzhouensis Zhou, Kong & Zhu]、暗鳜[Siniperca obscura Nichols]、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 Wu]、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波纹鳜[Siniperca undulata Fang & Chong]、高体鳜[Siniperca vietnamensis Mai]。而这9个品种均有养殖。

桂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鱼(鳜鱼)

是“鳜鱼”的俗写,又称“鯚鱼”“鲈鳜”“水豚”“鳌花鱼”“季花鱼”“花鲫鱼”“翘嘴鳜”,通常是它与“黄河鲤”“四鳃鲈”“兴凯鲌”组成中国“四大河鲜”,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江河、湖泊广泛分布。

这种鱼身体侧扁,较厚,背部隆起。尖头,口裂大且上位,略呈倾斜状,下颌向前凸出,上颌骨延伸至眼的后缘。

在两颌骨与口盖骨上均长有大小不等的锋利牙齿,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枚大棘,鳃盖后缘有1~2枚扁平的棘。鳞圆而细小,体色为棕黄色,较鲜艳,具不规则斑块。

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红褐色条纹。

第6~7枚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横带。

背鳍、尾鳍、臀鳍上都有2~4条棕色圆斑连成条带。背鳍发达,前部为硬刺,后部高大且圆。胸鳍、臀鳍、尾鳍均呈圆形,具锋利硬骨刺。

麻鳜[Siniperca fortis Lin]

分布在贵州省的都柳江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江。

这种鱼体背侧为棕色或黑色,腹侧较浅并有密集的棕色小斑点。

各鳍灰黑色。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深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体长而侧扁,略呈纺锤形。

头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圆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椭圆形的后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间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

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上颌与下颌几乎相等或下颌稍稍超过上颌。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两侧有圆锥齿一列。

前鳃盖后缘有锯齿11~14枚,近隅角二枚较大;腹缘有骨棘2枚。鳃盖后部有扁平棘2枚,有时上方具较小的一枚隐埋皮下。左右二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鳃盖条7枚。

背鳍较长,基底约占体长之半,起点始于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有鳍棘13枚、鳍条10~11枚鳍棘与鳍条连续,中间有浅缺刻。背鳍棘强,第6棘最长,约为头长的三分之一,但稍短于最长背鳍条。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

胸鳍始于背鳍前方,扇形,有鳍条14~15枚。

腹鳍稍后于胸鳍,比胸鳍略长,有二棘5鳍条。

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有棘3枚,鳍条8枚,第2臀棘较长,倒伏时等于或稍稍超过第5棘。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中线。

体腹细小圆鳞,头背部裸露无鳞,颊部、鳃盖及前腹部都有鳞。幽门垂23~46枚。脊椎骨28枚。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

大眼鳜

又称“母猪壳”“刺薄鱼”“白头鳜”“羊眼桂鱼”,分布在长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各地。

这种鱼体较长,侧扁。头部、背部轮廓线隆起,胸部、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口大,端位,略倾斜。

下颌凸出于上颌之前,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的齿不外露;上颌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具细齿,呈绒毛状齿带。上颌前端两侧犬齿发达、丛生,两侧细齿排列成行;下颌前端两侧犬齿较细弱,两侧中后部犬齿发达。犁骨齿团近圆形,齿较发达。

腭骨齿带呈长条形,齿较细弱,排列略呈“八”字形。鳃盖发达。前鳃骨后缘锯齿发达,隅部和下缘具强大刺棘。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无锯齿。鳃盖后上角有2扁刺棘。眼大,侧上位。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椭圆形,距前鼻孔近。鳃孔大,鳃盖膜发达,鳃耙硬,较粗,末端钝,大个体基上有细刺;第2枚、第3枚鳃耙最长,其长度约与鳃丝等长。

背鳍2个,相连,前部约三分之二为鳍棘,后部约三分之一为鳍条组成,外缘圆形。背鳍基部后端约与臀鳍基部后端相对。

胸鳍较宽呈扇形,向后上方斜伸。腹鳍较窄,末端后伸不达肛门。

臀鳍外缘圆形,末端接近或达尾鳍基。

尾鳍后缘近截形。

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有小鳞。体上部鳞大,下部鳞小。体侧棕黄色、灰黄或灰白,腹部灰白色。

头部两侧各有l条贯穿眼的褐色斜带。头背部至背鳍前有一褐色带纹。背鳍基部有4个黑褐色鞍状斑纹。体侧满布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和条纹。背鳍、尾鳍上有数列棕褐色斑点。

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 Wu]

长体鳜

又称“彩鱖”“彩桂”“竹筒鳜”“尖嘴鳜”“长身鳜”,主要分布在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长江中下游的镇江也可见其踪迹。

这种鱼体长形,头低,吻尖凸,背缘低平,近圆筒形。体长为体高的4.6~5.4倍。眼较大。下颌发达,在上颌之前凸出并外包上颌。上犬牙发达,闭口时牙外露。鳃耙痕迹性,呈结节状。幽门盲囊少,一般6~8枚。披细小圆鳞;

头部及胸部无鳞。体灰暗,体侧散布有斑点,侧上部至尾基隐约有4~5条带状斑。奇鳍上有斑点。

柳州鳜[Siniperca liuzhouensis Zhou, Kong & Zhu]

仅分布于广西柳州柳江。

这种鱼体椭圆形,侧扁,背腹缘均稍隆起,弧度约略相等。头大,吻短尖。口端位,口裂大,稍斜,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部,但不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下颌稍超过上颌。两颌骨、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两侧和前颌骨缝合部后方有较大锥形齿,无犬齿。犁骨齿带呈三角形。

鼻孔互相靠近,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前鼻孔有圆形瓣膜,后鼻孔椭圆形,周边光滑平整。

眼中等大,眼间隔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8枚;腹缘有4枚较大的骨棘,前1枚棘尖指向前方,后3枚棘尖指向后方。鳃盖骨后部有扁平棘2枚,下侧1枚明显长于下侧1枚。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亦有少数弱锯齿,但后者有的光滑。鳃盖条骨7枚。鳃裂大,左右两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体蒙细小圆鳞,头背部及鳃盖下部裸露无鳞,颊部、鳃盖上部及胸鳍基及腹鳍前腹部都有鳞。

侧线完全,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中线。

背鳍2个,基部相连,中间具浅缺刻,分鳍棘部和鳍条部,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第1背鳍全为鳍棘,第6棘最长,第2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

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第2臀鳍棘长而粗壮,压倒后超过第3棘,鳍条末端不达尾鳍基部。胸鳍扇形,末端伸达第6背鳍鳍棘的基部下方。

腹鳍稍后于胸鳍,起点至吻端距等于该点至臀鳍前部鳍条的距离,比胸鳍略长,约为腹鳍至肛门之间的四分之三。肛门位于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四分之三处。尾鳍圆形。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

斑鳜

又称“西江斑鳜”,原产于桂江、西江联系的湖泊水域。有报导称,在辽河及鸭绿江水域也有踪迹。

这种鱼体长、侧扁,背为圆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倾斜,下颌略凸出。犬齿发达,上颌仅前端有犬齿,排列不规则。下颌齿两个并生,排成一行。鳃耙4枚,幽门盲囊45~83枚。前鳃盖骨、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的后下缘有绒毛状细锯齿。鱼

体、鳃盖均蒙细鳞。侧线完全。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体长10~30厘米。体棕黄色或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头顶、背部及侧线上下都有近似圆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条纹状。各鳍棘上有黑色斑点,胸鳍、腹鳍为淡褐色。

暗鳜[Siniperca obscura Nichols]

又称“石板鳜”“茶叶片”“石头鳜”“梧不卷”,分布在湖南、广西各水系。

这种鱼体稍侧扁,头后微隆起,体背呈弧形。口端位,吻钝圆且短。两颌几乎等长,均具绒毛状的细齿,无明显的犬齿。

前鳃盖骨后缘有11个显著的锯齿。鳃盖骨的后缘有2枚或3枚硬刺。鳃膜不与峡部相连。

鳞片细小。侧线与背部边缘平行,向后延至尾柄中部。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上方,背鳍硬刺最长的是第5枚或第6枚。胸鳍圆形。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下方,末端伸至背鳍第10枚硬刺的垂直下方。臂鳍第2枚硬刺最长。

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近切截形。体深暗灰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斑。

鳜鱼

波纹鳜[Siniperca undulata Fang & Chong]

又称“癞头鳜”“铁鳜鱼”“花鳜鱼”“母猪壳”,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及长江水系。

这种鱼体长圆形,侧扁,最大不超过20厘米,生长缓慢。头大。眼多为蓝色。吻略尖凸。口大,下颌稍长,两颌有尖齿。前鳃、间鳃盖骨后缘有明显锯齿,鳃盖骨门缘有2刺。体部、峡部、鳃盖均蒙小鳞。侧线弧。背鳍基长;胸鳍、尾鳍圆形;腹鳍前移,具1硬棘。体侧有数条黄色纵波纹。

波纹鳜以人工繁殖是没有丝毫障碍,但由于生长缓慢且须喂饲动物性原料,水产养殖场均不太愿意饲养。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波纹鳜数量急剧下降,IUCN(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将野生波纹鳜濒危等级列为易危(VU),须得到物种保护的“恢复措施”行动。因此,不宜膳食。

高体鳜[Siniperca vietnamensis Mai]

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这种鱼体长为圆形,侧扁,近似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头大,眼睛多为蓝色。头部、背部轮廓线隆起,胸部、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吻略尖凸,口大,端位,略倾斜。

下颌稍长,闭合时前端的齿不外露,且凸出于上颌之前;两颌有尖齿;上颌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前鳃、间鳃盖骨后缘有明显锯齿;间鳃盖骨下缘有锯齿;鳃盖骨门缘有2刺。颊下部蒙鳞。

另外,除了狭义上的鳜属[Siniperca]之外,还有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有颌上纲[Gnathastomata]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鳜亚科[Sinipercinae]少鳞鳜属[Coreoperca]可称为“鳜鱼”,

但通常会强调是“少鳞鳜”。

该属有3个品种,

分别是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朝鲜少鳞鳜[Coreoperca Herzi Herzenstein]以及日本少鳞鳜[Coreoperca kawamebari Temmincky Schlegel]。

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中国少鳞鳜

又称“石鳜”,主要分布在云南境内的元江水系,长江以南和珠江、钱塘江、欧汇水系及海南岛亦偶见其踪迹。

这种鱼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凸出。鼻孔离眼前缘颇远。上颌齿及下颌齿不发达。鳃耙一般为7枚。幽门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叶。

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眼后缘的鳃盖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

朝鲜少鳞鳜[Coreoperca Herzi Herzenstein]

朝鲜少鳞鳜

为朝鲜半岛特有品种。

这种鱼的资料甚少。

日本少鳞鳜[Coreoperca kawamebari Temmincky Schlegel]

日本少鳞鳜

为日本特有品种。

这种鱼体色灰褐,眼后有3条放射纹,鳃盖后缘有深色眼状斑,体侧具横带7~8条。脊椎骨29~30枚。鳞大,侧线有孔鳞仅33~38枚。幽门盲囊2~3枚。

潘老师按:

注1:有生物学家将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 Wu]从鳜属[Siniperca]分出,设定长体鳜属[Coreosiniperca]使长体鳜还有Coreosiniperca roulei Wu的学名。

长体鳜属[Coreosiniperca]的特性是体形延长,头部低平,背缘不隆起,前部略作圆筒形,后部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 5倍以上。前后鼻孔紧接,前鼻孔具瓣膜,后鼻孔小;下颌发达,凸出。上颂前端及下颌两侧支犬牙发达,犁骨牙带作椭圆形;侧线有孔鳞88~99枚。幽门垂4~9枚,短指状。脊椎骨28块。鳃耙退化,呈结节状。

注2:在劏制鳜鱼时要小心鳜鱼鱼鳍的棘刺,万一被其刺伤,应迅速将伤口血水挤出,并涂抹消炎药。《本草纲目》说用橄榄核磨水可解,但未考证是否灵验。

注3:《尔雅翼·鳜》云:

“鳜鱼巨口而细鳞,鬐鬣皆圆,黄质黑章,皮厚而肉紧,特异常鱼。夏月盛热时好藏石罅中,人即而取之。又其斑文(纹)尤鲜明者,雄也。稍晦昧者,雌也。

渔者以索贯一雄置之溪畔,群雌来齧曳之不舍,掣而取之。常得十数尾。

说者以为昔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今此鱼犹有鳜名。恐即是也,能食小鱼。

今人以为凡牛羊之属,有肚故能嚼鱼,无肚不嚼鳜。独有肚能嚼。

《山海经》曰:鳜,大口而细,鳞有斑彩。”

注4:《本草纲目·鳞部·鳜鱼》云:

“鳜鱼释名鱼、石桂鱼、水豚。

时珍曰: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蹶也。,也,其纹斑如纤也。

大明曰:其味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鳜豚。志曰: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此。

时珍曰:鳜生江湖中。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黑斑,采(彩)斑色明者为雄,稍晦者为雌,皆有鳍鬣刺人,厚皮紧肉,肉中无细刺,有肚,能嚼能啖。小鱼夏月居石穴,冬月偎泥,罧鱼之沉下者也。小者味佳,至三五觔(斤)者不美。

李廷《飞延寿书》云:鳜鳍刺凡十二,以应十二月。误鲠害人,惟橄榄核磨水可解,盖鱼畏橄榄。”

全文完

粤厨宝典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