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诗话 国学网

国学网

2024-07-01 0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严绍璗,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比 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 言文学系,留校任教至今。严绍璗长期从事以中国文化研究为基 础的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其主要业绩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东亚文化与文学 的历史联系和各自的民族特征,阐明了构造成各种联系的文化的 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理解东亚文化本质的 “变异体”理论,从而把对东亚文化与文学的“双边关系研究” 提升为以“文化语境”为生存环境的“文化与文学的发生学”研 究。以《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和《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关系志》 及相关论文为代表,其理论价值与演示模式在比较文学的一般研 究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第二,从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的积累开始,建立并推进了“日本汉 学”与“日本中国学”的学科建设,成为当今正在蓬勃发展的 “国际汉学(中国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严绍璗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做了以《日本的中国学家》为代表的“基础性资料编篡”, 以对日本中国学者的大量的学术论著的翻译为基础的“基本文本 建设”,和以《日本中国学史》为代表的学术史研究,从而构成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 第三,以《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 沉》和《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为基本标志,严绍璗长期从事对国 内外汉籍善本原典的追寻、整理和编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在 理论上的一系列原创性见解和在方法论上的原典性实证的特征, 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人文学者的最基本的学术基础。 自1980年以来,出版了13部专著,发表了120余篇论文、读书札记 和调查报告,新建了4门课程,培养了2位文学博士和8位文学硕士、 指导着8位博士生,学术出国24次,累计在国外工作研究五年有余, 其中1985年应邀担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日本学部客员教授, 1989年担任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1992年担任日本宫城 女子大学日本学部客员教授,1994年 — 1995年担任日本文部省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员教授。他获得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第 1届、第2届、第4届学术成果奖, 1990年中国比较文学全国优秀 图书一等奖,1996年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学术图书金奖(APPA AWAROD GOLD PRIZE),1999年他撰写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关 系志》作为《中华文化通志》的一种,荣获中国国家图书最高奖 (荣誉奖)。

    论著编年目录 

    1,著作编年目录 

①《历代职官表·索引》严绍璗·吕永泽·许树安合编 1964年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刊 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1984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四次印刷 ②《李自成起义》严绍璗著  1974年 中华书局刊 1978年 中华书局第二次印刷 ③《关汉卿戏剧集(校本)》严绍璗·陈铁民·孙钦善校著 197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刊 ④《日本的中国学家》 严绍璗著  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 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印 ⑤《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 严绍璗著  1987年 湖南文艺出版社刊 1988年 香港 中华书局刊 ( 此书获1990年比较文学研究图书评比一等奖) ⑥《中国文学在日本》 严绍璗·王晓平共著  1990年 花城出版社刊 ⑦《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 严绍璗著  1991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刊  1993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重印 (此书获得1994年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优秀奖) ⑧《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 严绍璗著  1992年 江苏古籍出版社刊 1999年 江苏古籍出版社重印 ⑨《中国文化在日本》 严绍璗著  1994年 中国新华出版社刊 ⑩《 A Comparison of the Creation Myths Represented in  Japanes Ancient Documents(Kojiki and Nihonshoki) with  Those of Othose Cultures in East Asia 》 YAN SHAO-DANG(厳绍璗)著  1995年 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刊 ⑾《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文学卷》 严绍璗·中西进 编著         1995年 日本大修馆出版社刊(日文版) 1996年 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刊(中文版) (此书日文版获得1996年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 学术类图书金 奖·APPA AWARDS — GOLD PRIZE  ⑿《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思想卷》 严绍璗·源了园 编著          1995年 日本大修馆出版社刊(日文版) 1996年 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刊(中文版) (此书日文版获得1996年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 学术类图书金 奖·APPA AWARDS — GOLD PRIZE) ⒀《比较文化:中国与日本》严绍璗·王家驊·王勇·刘建辉著  1996年 吉林大学出版刊 ⒁《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 严绍璗编著  1996年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年刊 ⒂《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志》 严绍璗·刘渤著 1999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刊 (此书为1999年中国国家图书最高奖《中华文化通志》之一种) ⒃《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录》 严绍璗 编著 2000年 中华书局刊

    2,论文编年目录(自1979年起) 

1979年 学术述评 《日本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 严绍璗撰  《外国研究中国》1979年第2辑

1980年 论 文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日本宋学的渊源》 严绍璗撰  《中国哲学》第3辑1980年8月  又收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学术述评 《日本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问题》 严绍璗撰  《国务院籍整理出版通报》No,74,(1980年3月)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战后有关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专著目录》 严绍璗编  《中国哲学》第3辑1980年8月

1981年 论 文 《一代之诗伯·万叶之文匠》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创刊号1981年1月 《吉川幸次郎与“吉川中国学”》 严绍璗撰  《学林漫录》第4辑1981年12月 学术述评 《日本学者近年来对中国古史的研究》 严绍璗撰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通报》(特刊)No,2( 1981年3月) 《日本学者对尚书的研究》 严绍璗撰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通报》No,81,(1981年4月) 《日本学者对诗经的研究》 严绍璗撰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通报》No,82,(1981年6月)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上) 严绍璗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3辑 随 笔 《京都三教授》 严绍璗撰  《大学生》 1981年第3期 译 文 《中国的三十年代与鲁迅》(竹内实著) 严绍璗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 1981年 《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丸山升著) 严绍璗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 1981年 《鲁迅诗话》(高田淳著) 严绍璗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1981年 《鲁迅在日本》(山田野理夫著) 严绍璗译  《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 《春节前后 ---- 从宁波归来》(稻田耕一郎著)严绍璗译 《中国烹饪》1981年第6期 《谨以鲁迅先生的战斗实绩奉献于日本人民》(宋庆龄著用日文 著) 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精神的食粮》(茅盾用日文著)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鲁迅的伟大》(郁达夫用日文著)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鲁迅先生的精神》(景宋用日文著)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1982年 论 文  《赵氏孤儿与十八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2年第2期 《日本鲁迅研究学派辨析》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纪念鲁迅百年诞辰论文集》1982年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 严绍璗撰 《读书》1982年9月号 《徐福(市)东渡的史实与传说》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2年第9期 《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严绍璗撰  《国外文学》1982年第2辑  又收入北大《比较文学论文集》(北大出版社)1984年, 又收入《东方比较文学论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学术述评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下) 严绍璗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2辑 译 文 《敕勒之歌 ---- 它的原来的语言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小川 环树著) 严绍璗译  《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岛田虔次) 严绍璗译  《中国哲学》第7辑1982年3月 《丁玲篇》(冈琦俊夫著) 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刊1982年 《丁玲论》(中岛碧著) 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又收入《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5年  又收入《日本学者中国文学译丛》吉林教育出版1990年

1983年 论 文 《狩野直喜和中国俗文学的研究》 严绍璗撰  《学林漫录》第7辑1983年3月

1984年 论 文 《竹取物语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关系》 严绍璗撰  《中日文化与交流》第1辑1984年3月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日本平安时代知识妇女的汉文学修养----九、十世纪中日文学 交融的一个侧面》 严绍璗撰 《学林漫录》第9辑1984年12月 随 笔 《〈金刚经〉不是最早的印刷品》严绍璗撰 《北京晚报》1984年6月13日 《赵氏孤儿在欧洲》(上、下) 严绍璗撰  《北京晚报》1984年9月25日、27日 《关于汉学的问答 ----- 访 严绍璗 》(与记者对话录)  《北京晚报》1984年12月31日 此文后编入中国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千载佳句白居易诗佚句辑稿》 严绍璗编撰  《文史》第23辑1984年11月

1985年  论 文 《中日古代创世神话的异同及其它》 严绍璗撰  《东方世界》创刊号1985年1月 《日本古代小说浦岛子传与中国中世纪文学》 严绍璗撰  《中日文化与交流》第2辑1985年3月 《日本的中国学》 严绍璗撰  《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中国社科院)1985年4月 《明代俗语文学的东渐和日本江户时代小说的繁荣》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严绍璗撰  《中国比较文学》1985年第1辑 又载《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3辑1988年(北大出 版社) 《日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其争论》 严绍璗撰 《中日关系史论 文集》第1辑1985年12月 随 笔 《日本文化的启示-记者薛勇访严绍璗教授(对话录)》 严绍璗撰 《文汇报·读书周刊》1985年12月21日

译 文  《丁玲在日本》(小林二郎著) 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刊 1985年 《意外集的世界》(野泽峻敬著) 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刊 1985年 《郭沫若史剧论》(中岛碧著) 严绍璗译  《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刊 1985年

1986年 论 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命运》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6年第3期 又收入《新华文摘》1986年6月号, 又收入《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 又载日本内山书店《中国图书》1991年3月号(日文版) 《日本战后中国学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严绍璗撰  《亚非问题研究》第6集1986年 《日本手抄室生寺本本朝见在书目录考略》 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创刊号1986年12月 读书报告 《日本宫内访书拾趣》 严绍璗撰  《书品》1986年第2期

1987年 论 文 《日本古代文化与中国文化会合的形态》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7年第2期 《论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美-以源氏物语·须磨为中心》 严绍璗撰 《中日文化与交流》第3辑1987年9月 《日本文化史上的白居易》 严绍璗撰  严绍璗撰 《书品》1987年第4期 《东方文化史话》1987年12月 《唐人传奇游仙窟与日本古代文学》 严绍璗撰  《东方文化史话》1987年12月 读书报告 《恭仁山庄“四宝”与杏雨书屋(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一)》 严绍璗撰 《书品》1987年第1期 《足利遗宝与“金泽本”(上)(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二)》 严绍璗撰 《书品》1987年第2期 《足利遗宝与“金泽本”(下)(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三)》 严绍璗撰 《书品》1987年第3期 《静嘉堂文库与皕宋楼秘籍(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四)》 

1988年 论 文 《日本和刻汉籍脞论》 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3辑1988年3月

1989年 论 文 《儒学在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中的意义》 严绍璗撰  《日本问题》1989年1月号 《日本传统汉学在明治时代的命运--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经验与教 训》 严绍璗撰  《日本学》创刊号1989年3月 《我和国际中国学》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8年第3期 《儒学在近代日本的命运---历史给了我们什麽教训?》  严绍璗撰 《知识分子》1989年春季号1989年3月 《日本中世纪女性文学的繁荣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严绍璗撰 《东方研究论文集》1989年9月 《中日古代文化会合的历史轨迹》 严绍璗撰  《东方文化知识讲座》1989年10月 《二十世纪日本中国学学派及其特征》 严绍璗撰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3辑 随 笔 《近代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 严绍璗撰  《翻译与动向》(国家外文局)1989年第2期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文部省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及经费汇编---1966年至1985年》  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1989年3月

1990年 论 文 《从经学向中国哲学的蜕皮---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形成之一》  严绍璗撰 《日本学》第2辑1990年 《日本儒学的近代意义》 严绍璗撰  《中日比较文化论集》1990年7月 《欧洲中国学的形成与早期理性主义学派》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东传日本的轨迹》 严绍璗撰  《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1990年12月 随 笔 《哲学の道を散步して ---西田哲学への考ぇ》(日文稿)  严绍璗撰 《友好の轮》1990年新年号 读书报告 《真福寺的唐写本与宋刊本-日本寺庙汉籍特藏巡礼(跬步斋日 本访书杂记之五)》  严绍璗撰 《书品》1990年第1期 《日光轮王寺“天海藏”的明人小说及其它-日本寺庙汉籍特藏 巡礼(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六)》  严绍璗撰 《书品》1990年第2期 《天理访书行(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七)》  严绍璗撰 《书品》1990年第3期 《日本内阁文库的宋本与明人识文(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八)》  严绍璗撰 《书品》1990年第4期

1991年 论 文 《敦煌文献与甲骨文东传考略》 严绍璗撰  《中国文化》第3辑1991年1月 《二十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上)》 严绍璗撰  《日本学》第3辑1991年3月 《中国古代文献东传日本考略》 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1991年5月 《华夏文化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严绍璗撰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1月14日 《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一)》 严绍璗撰  《日本学研究》总第1辑1991年 学术评述 《王顺洪等著 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序文》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随 笔 《日中学院与安藤彦太郎教授》 严绍璗撰  《中国へかける 桥》1991年11月 《一个中国学者的日本观---〈人民日报〉记者刘迪访问严绍璗教授》 《日本学刊》1991年第6辑

1992年 论 文 《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二)》 严绍璗撰  《日本学研究》总第2辑1992年 《中国文化と源氏物语》(《近代の享受と海外との交流》) (日文稿) 严绍璗撰  (《源氏物语讲座》第9卷)1992年1月 《从欧美近代文化的形成看中国文化的价值》严绍璗撰  《民主与科学》第14期1992年2月 《和歌の西传と日本汉诗のfeedback 》(日文稿)严绍璗撰 日本《中外日报》1992年6月12日 随 笔 《青春の力满ちてぃる 美しぃ 宫城学院 》(日文稿) 严绍璗撰《The Miyagi Gakuin News 》1992,年6月30日  《ょぃ广 ぃ视野から文学を观察して 》(日文稿) 严绍璗撰 《ふみ 》No,49 1992年6月

1993年 论 文 《五山汉文学论纲》 严绍璗撰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1月 《实物信仰与“桃”崇拜---中日古代美意识的探讨》 严绍璗撰 《中 日民俗的异同与交流》1993年4月 《日中神神话の比较研究》(日文稿 ) 严绍璗撰  《宫城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总77,1993年6月 此文收入日本平成五年《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5号《哲学·宗教· 文化》分册。 《中国上古文献中的“日本观” — 日本的发现》 严绍璗撰 《东 方文化》创刊号,1993年9月 《日本现代化肇始期的文化冲突》 严绍璗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年第5期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YAN SHAO - DANG(严绍璗撰) 《The State of Happines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nced Studies Japan , 1993,3,

1994年 论 文 《日本文化の中国への传播》(日文稿) 严绍璗撰《日文研》  (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 )No,12,1994年 随 笔 《在日本参加火警演习》 严绍璗撰  《北京晚报》1994年1月4日

1995年 论 文 《日本古传奇《浦岛子传》の研究》(日文稿) 严绍璗撰 《日本研究》 (文部省国际日本研究センタ- )第12集 1995年 《和歌与假名的西传和汉诗的反馈》 严绍璗撰  《和歌俳句与中日文学交流》1995年10月 学术述评 《王 勇著 中日关系史考·序文》 严绍璗撰  中共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年1月刊 《王宝平等编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序文》 严绍璗撰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刊 《李玉等编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版古籍目录·序文》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刊 随 笔 《一千一百年间の文化融合》(日文)(《源氏物语 历史と虚构》笔谈)  严绍璗撰 日本勉诚社刊 1995年11月

1996年 论 文 《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严绍璗撰 《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差异与碰撞---中日美意识探讨》 严绍璗撰  《华人文化世界》总第11期1996年1月 《かぐや 姬の研究 二题》(日文稿)严绍璗撰  《论集·平安文学》第2辑 1996年 勉诚社刊 《日本古汉文传奇浦岛子传研究--中日古代文学关系的基础性研究》 严绍璗撰  《中国古籍研究》1996年8月 《汉籍东传日本的轨迹与形式》 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 《诗人不能产生语言,语言能够产生诗人》 严绍璗撰  《学人》总第10辑1996年9月 《二十世纪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实证主义研究---实证论的特质与经院派 的先驱者们》 严绍璗撰  《汉学研究》第1集1996年9月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严绍璗撰  《日本学》总第7辑1996年9月 《日本“儒学资本主义”辨析》 严绍璗撰  《中国与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 学术评述 《一部充满中日文化底蕴的专著---评〈中日比较风趣民俗学〉》严绍璗 撰 《中国财经报》1996年8月28日 又载入《日本学刊》1997年第1 期又 载入《亚非问题研究》1997年10月

1997年 论 文 《幕末的“宇内混同说”与明治时代的“大东合邦论”---近代日本的 “国家主义”思潮研究》 严绍璗撰 《日本学刊》1997年第1期 《战后五十年日本的中国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纪念 专稿) 严绍璗撰  《日本问题》1997年9月号 《日本古代“物语”形成的研究 ---- 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严绍璗撰  《日本文化研究论丛》(南开大学) 1997年11月 《日本古代《竹取物语》的研究 ── 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学研究之一章》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日本研究专刊)1997年10月 《日本近代中国学中的实证论与经院派学者 ── 狩野直喜·武内义雄· 青木正儿研究》 严绍璗撰 《岱宗学刊(社哲版)》1997年2期 随 笔 《友谊と理解 真诚と坦率---中日文化交流の主题》(《人民中国》为纪 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 专稿 日文稿) 严绍璗撰 《人民中国 》 1997年9月号 《电视片:中国文化在日本》严绍璗撰稿并播讲(30分钟) 1997年9月11日CCTV第四套节目 17:30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文化资财的掠夺---日本中国学史上黑暗的一页· 谨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 严绍璗撰 《汉学研究》总第2辑 1997年

1998年 论 文 《日本儒坛三闻人—近代日本儒学史主流派学者述评》严绍璗撰 《世界汉学》(文化部)创刊号称998年5月 《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 (此文为全国许多刊物转 载) 《日本五山汉文学史论》严绍璗撰 《中华文化与世界汉文学论文集》台 湾文化 建设基金管理委员会刊 1998年7月 《日本古代物语的形成与〈竹取物语〉的研究》 严绍璗撰  《日本文化研究》(南开大学日本研究所特集)1998年8月刊 《文化的传递与不正确理解的形态 — 十八世纪中国儒学与欧亚文化关系 的解析》 严绍璗撰  《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四辑(专论) 随 笔 《永远的深情》(散文专稿) 严绍璗撰  《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刊 《大东亚情结的陈套表演艺术—— 评日本东映公司的军国主义影片〈自尊〉》 严绍璗撰 《经济时报》1998年6月3日 《研究汉字文化圈 —— 〈联合报〉记者江中明台北采访北京大学比较文 学研究所所长严绍璗》 台湾《联合报》1998年8月6日 学术述评 《尚会鹏著 中国人与日本人·序文》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刊

1999年 论 文 《〈万叶集〉的发生学研究 — 兼评西乡信纲的〈日本文学史〉》严绍璗撰  《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第1辑 《津田左右吉研究札记 —— 日本中国学家读书笔记之一》 严绍璗撰 《汉学研究》第三期 1999年5月 《中日文化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评估》 严绍璗撰 《日本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 《确立解读文学文本的文化意识 —— 关于古代日本文学发生学研究的构想》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百周年论文集》1999年10月 读书报告 《贯彻邓小平教育理 创造第一流的学术》 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1999年3月25日 学术评述 《简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严绍璗撰  《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第5辑 《周阅著 川端康成评传·序文》 严绍璗撰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6月 随 笔 《电视片:鉴真和尚》严绍璗撰稿并播讲(15分钟) 1999年5月11日CCTV第四套节目  10:15\15:30\18:00 《台湾怎会成为异国他邦?—— 评李登辉的“台湾立国论”》 严绍璗撰 《经济时报》1999年7月16日 《千禧之年话百年文化》严绍璗撰 《国际航空报》(新千年特刊)1999年12月27日 2000年 论 文 《东アジア创世神话における“配偶神”神话成立时期の研究について》 《アジア游学》第12辑 日本勉诚社刊 2000年1月

3,编辑书刊(1980年以来)(每期写作量少于25%者)   ①,《中日文化与交流》任副主编 1984年─1990年 ②,《古籍整理与研究》任副主编 1987年—1991年 ③,《中国文化与典籍》 任编委 自1992年起至今 ④,《中日文化交流事典》任副主编1994年 主编文学卷 ⑤,《国际汉学》任编委 自1996年起至今 ⑥,《汉学研究》任编委 自1997年至今 ⑦,《世界汉学》任编委 自1998年起至今

     专业领域 

1,学术研究课题: ——————————————————————————— ①,东亚洲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 时间:1980年以来  项目来源:自设  经费:无  成果:著作2部《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中国文学在日本》并论文数十篇(北京大学第1届、第2届人文社会科学学 术成果奖)。 ———————————————————————————

②,日本藏汉籍善本调查与整理 时间:1985年 —— 2001年  项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 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  经费:高校古委会提供(人民币)10万元 成果:著作3部:《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宋人文善本钩成》、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出版中),并论文数十篇。 ——————————————————————————— ③,中日文化关系研究 时间:1992年 —— 1996年  项目来源:中日民间学者合作  经费:日本民间基金(日圆)1000万圆 成果:著作10卷,其中本人成果2卷:《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思想卷》、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APPA学术类图书金奖)并论文数十篇。 ————————————————————————————— ④,编撰《中华文化通志》 时间:1993年 —— 1998年  项目来源:萧 克将军  经费:每卷2万元 效果:著作100卷,本人完成1卷:《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关系志》(获国家第 4届图书评审最高奖—荣誉奖)并论文数十篇。 ————————————————————————————— ⑤,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时间:1997年 —— 1999年  项目来源:教育部博士点学科建设  经费:教育部提供1万8千元 效果:论文十篇。 ————————————————————————————— ⑥,东亚比较文学史 时间:1995年 —— 2002年  项目来源: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经费:日本提供每卷200万日圆(全三卷) 效果:本人承担第1卷中方主编,撰写中。 —————————————————————————————

⑦,20世纪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系统工程 时间:1999年 —— 2005年  项目来源:北京大学“985”人文学术项目  经费:“985”工程200万元 成果:工程总主编 全体规模为文本40卷、学说史10卷、辞典1部。

———————————————————————————

2,指导研究生一览表 

①培养硕士学位生:

1986年 — 1989年 国际汉学(日本中国学)方向 刘 萍 获文学硕士 现北大副教授 1987年 — 1990年 国际汉学(日本中国学)方向 王 青 获文学硕士 现日本一桥大学博士 1990年 — 1994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高桥香(日本籍)获文学硕士 现日本中央大学副教授 1990年 — 1993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吉令旭 获文学硕士 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 1991年 — 1994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朱 非 获文学硕士 现北大昌平学区副主任 1993年 — 1996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周 阅 获文学硕士 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讲师 1993年 — 1996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贺 雷 获文学硕士 现北大出版社编辑 1995年 — 1998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蒋宏生 获文学硕士 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 1996年 — 1999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林光江(日本籍) 获文学硕士 现读北大社会学博士

②,培养博士学位生:

1995年 — 1998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张哲俊 获文学博士 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1995年 — 1999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大野香织(日本籍) 获文学博士 现日本爱知大学讲师 1996年 — 2000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于荣胜 2000年7月答辩 (北大日语系教授 系主任) 1997年 — 2000年 钱婉约 2000年7月答辩 (武汉大学历史系讲师) 李京美(韩国籍) 2000年7月答辩  1996年 — 2001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刘 萍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 刘元满 (北大对外汉语中心讲师) 1997年 — 2001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中田妙叶(日本籍) 1999年 ——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向 李 强 (北大日语系副教授) 王益鸣 (中山大学外语系讲师)

————————————————————————————————

3,任教以来课程表 

①,历史文化论 本课程自1972年起开设,讲授关于“历史文化”传递与继承过程的理论问题。  对象:原先以古典文献专业本科高年级为主,后来成为研究生课程。 ②,日本中国学史 本课程自1986年起开设,讲授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过程、流派与学者 评价等。本课程在1988年被摄制成36个小时的录象教学片,在全国相关大学 中作为课程放映。 ③,东亚文化史研究 本课程自1990年开设,对象为从事东亚文化研究的中文系与其他系的研究生。 主要讲述东亚文化中的“神道观念”、“两性观念”和“儒学文化观念”等 专题。本课程在日本大学中用日本语讲授两学期。 ④,中日文学关系史研究 本课程自1991年开设,对象是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听课者中也有东语 系和其他系的研究生,日本留学生聚多。主要以“文化传递的变异”概念为 基础,以文学样式为对象,讲述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古代历史。 ⑤,东亚神话研究 本课程是1992年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专门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 日本语教学,内容一年。主要讲述以中国(汉族为主)、日本(大和族为主) 和朝鲜神话的诸问题,例如神话的保存、形态、类型、年代的测定、图腾等。 后来在日本发表过公开讲演,并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生课程中继续讲 授。 ⑥,日本五山汉文学研究 本课程是1992年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专门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 日本语教学,内容一年。主要讲述日本五山文化的基本特征,贵族儒学佛学 的衰微与禅学的发达,五山汉文学的流派,并阅读五山作品等。 ⑦,比较文化史论 本课程自1995年起为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主要是为博士生开设的专门 性研究课程。主要以比较文化研究中的体验,及其成功与不成功的文本为对 象,阐述“文化本体的特征”与“文化传递的特征”,力图寻找文化研究表 述中属于学术的理性立场。 ⑧,日本文学的发生学 本课程自1997年以来开设,它是在教育部博士点人文学术研究项目的基础上 建立的,其宗旨是把“中日文学关系”从一般性的双边文学关系中提升为通 过对“文化语境”的考察而成为“发生学”研究,使理论阐发与文本实证相 互观照,从而力图把对双边文化的研究从“方法论”的立场推进为“观念论” 的范畴。本课程对目前仍然在我国大学中通行的“日本文学史”,提出了具 有文本实证又有理论支持的一系列的疑问。本课程的听课者应该具备比较好 的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与文化修养。 ⑨,其他 1970年到1971年,在当时的“北大江西分校”主讲过“四种文体写作” 1971年到1975年,在当时的北大“新闻专业”主讲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1971年到1976年,在当时的中文系主讲过“中共党史”; 1972年到1974年,在当时的“古典文献专业”主讲过“古文选读” 1982年到1990年,在当时的“古典文献专业”主持过“中国文化史”。

    社会活动

1,社会兼职 ①,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 ②,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 ③,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④,教育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内) 客座教授; ⑤,浙江大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兼职教授; 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⑧,中国中日比较文学学会 会长; ⑨,中国中日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 ⑩,中日韩比较文化国际会议(常设)副主席;中国总联络人: ⑾,北京中日关系史学会 副会长。 ⑿,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基金日本研究评奖委员会首席评委; ⒀,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委员会委员; ⒁,其他各学会理事(略)

2,曾经参加过的重大活动

与名人的会见 1960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会,周恩来总理与北大学生一一握手,并 亲切谈话。问我们“你们现在吃饭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凳子解决了没有?”, 又问:“你们现在是六个人住一间,还是八个人住一间?”。 1962年,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以我们年级(1959级)为蹲点单位,与大 家聊天。 6月在胡耀邦家吃饭,他说:“没有菜,好不容易搞到一点兔子肉, 随便吃点,全国人民都很难啊!” 1963年4月,我们班(59级文献)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讲“文化史”,讲 题为“福建沿海的考古发现与郑成功”,态度和蔼亲切,对我们关心备至。后 来又写信来说:“你们的课程设置得很好,有时间我也想来听讲。”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委员邓颖超来宿舍看我们,说:“你们就要毕业了,要拿工 资了,要恋爱了,不要搞‘唯我主义’,总要有一个对方存在观点吧;不要搞 ‘唯美主义’,总要有点革命的理想吧!” 1994年11月7日在日本会见明仁天皇和皇后。天皇问“先生喜欢读什麽书?”答: “因为研究的关系,常看《古事记》、《万叶集》等。”天皇问:“这些书对 我们日本人来说也是很难的,先生以为如何?”答:“正是这样。但是,因为 这些书中事实上隐含着一些中国文化的因素,从这方面说,中国人有理解方便 的一面。”天皇说:“是的,正是这样。” 1998年11月9日,我国江泽民主席接见撰写《中华文化通志》作者中的十五人, 我侧位其间。江泽民主席说:“你们写了好书,谢谢你们。我时间少,一本一 本看恐怕做不到,但是我的兴趣很广泛,浏览浏览也是好的。我主张干部要读 书,读好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