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doc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笔下的狂人意象能分为显性意象和隐性意象 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docx

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docx

2023-03-19 1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docx

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docx

文档编号:9675395上传时间:2023-02-05格式:DOCX页数:43大小:779.44KB

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附解析

专题08诗歌鉴赏之感情或思想内容

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语文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

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第一问:

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

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

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

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

比如“桑

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

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二、【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

【答案】

(1)D

(2)D

(3)答案示例:

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1)试题解析:

本题选D项。

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

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

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相对。

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

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

因此选D项。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

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语句。

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

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

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

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二大类。

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

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

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分。

本题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

(3)试题解析:

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

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

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本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

解答本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

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

三、(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

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

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境型的题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

先抓住景物,比如本题中的“风”“林”“叶”等,

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缀成画面,最后要概括画面的特点,并点明氛围。

本诗题目为“秋夜纪怀”,时间

为“夜”,季节为“秋”,这里其实就提示了诗歌中创设的氛围应是凄清萧条萧瑟的。

再现画面的时候,

要特别突出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叶”是“下”,可见是飘落;虫是“鸣”,可见夜晚之寂静。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诗歌中

景物的表现方式有:

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

景物的特点。

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

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

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

本诗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

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

情怀。

【考点深度剖析】

一、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感情表达,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山水田园诗:

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2.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或表达像古代英雄那样的建功立业之志,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多借古讽今。

 

3.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

 

4.送别诗:

一般会借助对景物或情境的描写,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

把握这类诗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情与景的关系。

 

5.边塞诗:

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的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思乡思亲的忧伤;还有的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6.羁旅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对行旅中所见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描绘。

二、试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1.设问方式: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3.答题步骤:

(1)回答塑造的形象;

(2)回答作者的情感;

(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应试技巧点拨】

1.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于“鉴赏诗歌情感内容”这一考点,要多积累各类诗歌常见情感主旨,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鉴赏诗歌情感内容”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词鉴赏“鉴赏诗歌情感内容”类试题的考查频率和选材热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目,可了解一些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掌握常规的出题角度,在备考中加以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效率。

3.掌握要领,科学审读诗歌。

⑴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如《破阵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⑵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

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⑶理解和挖掘“序”与“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如姜夔的《扬州慢》、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有的试题中有注释,这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名校热题演练】

一、【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

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

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

  ②青春,即春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于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此举使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D.“万象”只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颈联“万向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2.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5分)A.B(A2分;B3分。

2.(6分)①孤独寂寞。

园林偏僻荒芜,以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

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

以比玉壶冰海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

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

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每答对一点给三分,其中答对情感一分,分析二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正确”“两项”。

A项“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表述错误,由“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可以推测,应是酒醒后写下此诗,第二天早晨呈给好友;B项无反衬,应是烘托酒醒后的寂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反衬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②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③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和尚头"上摩挲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④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里江山》)⑤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张扬《第二次握手》)上面例①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例③中,用"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衬托"新的希望"不可能实现;例④中,用"吴天宝人小"来衬托他"气量可大";例⑤中,用"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来衬托"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有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以上这些衬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二、【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

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答案】

1.AC

2.①希望终老田园:

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

②心念国事:

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怎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如本题A项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

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希望终老田园,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等,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如本题“岂不怀归官有程”,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希望终老田园。

三、【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此诗定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

经过长年颠沛流离才有一个栖身之所。

琴台:

是成都的一处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有什么作用?

(6分)

2.诗的后四句抒发诗人哪些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柴门迎江,一切如此自然。

(1分)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

江流回曲,适

于泊舟,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在此靠岸。

(1分)

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1分),整个画

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

(2分)诗人由“贾客船”而引起他对“长路”的联

想,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1分)

2.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归途。

然而剑门失守,不仅

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

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

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

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3分)

尾联,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

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

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流露出诗人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