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鲁迅的冷峻可以从其温暖入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的战斗风格有哪些 认识鲁迅的冷峻可以从其温暖入手

认识鲁迅的冷峻可以从其温暖入手

2024-07-13 15: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种冷峻感,还来自我们一贯以来对鲁迅仰视的姿态。比如绍兴鲁迅故里的大型雕塑。鲁迅手夹一支卷烟,冷峻的眼神直视远方。而我们必须仰头才能看到鲁迅的眼光。这样,当我们将鲁迅作为一个伟大人物来讨论的时候,往往忘记了,他同样是“人之子”。鲁迅同我们一样,也有着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这一点,当代的学者已经深刻的注意到了。林贤治先生著有鲁迅的传记,名为《人间鲁迅》。在这本传记里,林贤治用饱含温情的语言,为我们复活了同样饱含温情的鲁迅。钱理群先生在跟中学生一起读鲁迅的时候,其着力点,便在于鲁迅作品的温暖。大画家陈丹青,语惊四座,他说鲁迅“好看”,在《有关大先生》一文中,他力陈鲁迅的可爱、好玩,为我们走近鲁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角度。

其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当代中学生对历史的一些隔膜,比如教师本身对鲁迅了解不够,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等等,都构成了学生走近鲁迅的障碍。

但无论如何,鲁迅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一种存在,不读鲁迅,或者读了鲁迅,但对他有各种误解和浅解,都是令人遗憾的。我就想,能不能如学术界现在已经基本完成的那样,让鲁迅从神坛上走下来,还原为一个人间鲁迅。这成为我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针对目前中小学生较为普遍的对鲁迅漠然,甚至害怕,我们为何不试试,从鲁迅作品中的温暖入手,来获得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鲁迅印象呢?我们会害怕寒冷,但不会拒绝温情。更何况,鲁迅确实有那么多温情的东西,毕竟鲁迅是一个丰富矿藏。

在有关鲁迅的教学中,我经常不从鲁迅的深刻洞察力入手,而是从鲁迅的温情出发,比如他写给母亲的报告海婴成长情况的书信,或者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字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温暖的,观之可亲,能拉近我们与鲁迅的距离。我将这些文字,作为中小学生走近鲁迅的“起手式”。

当鲁迅在学生中拥有更多的亲和力之后,再来介绍鲁迅的时代、鲁迅的身世,再来阅读鲁迅更为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一种阶梯状的阅读次序,往往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中小学生对鲁迅不再拒之以千里之外了。

不过,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并没有形成一种可以自足自洽的理论。

2007年上半年,我参与编写了《高中语文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在最初的版本中,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由我负责起草。我就想,也许同样可以作这么一个尝试,将鲁迅的作品,以及他人对鲁迅的一些回忆与研究,作一个有梯度的展示,从鲁迅的温暖入手,渐次到达鲁迅的微言大义。

在编写过程中,我将这一个专题的中心意思,定为“浙江之子,民族之魂”。在选文时,主要便围绕着这两点来选择。所谓“浙江之子”,是说浙江的风物与文化养育了鲁迅。鲁迅虽然在一个寒冷冬夜离开了绍兴,但是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可以说鲁迅的全部创作生命,都来自乡村的赠与。浙江这块故土,对鲁迅来说,意义重大。

所谓“民族之魂”,则不用多加解释,这是一个公认的评判。鲁迅的批判精神,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民间关怀等,都构成了一个民族脊梁的高标。

最后出版的读本定了4个小主题,恰好形成阶梯结构,基本跟我的设想符合:鲁迅眼中的故乡、他者鲁迅、异域看鲁迅以及思想者鲁迅。这里包含着多个梯度,一是考虑到文体,从叙事走向论议;二是思维方式,从鲁迅温暖的笔触走向学者冷静的思考;三是从读者接受的层面考虑的,从感性的认知走向理性的分析。

《阿长与》、《五猖会》都是叙事性的作品,较为容易接受,更重要的,这两篇文章,鲁迅的笔调尽管不热烈,不如写闰土那么饱含感情,但在字里行间,那种对逝去年华的追忆,拥有朴实而绵厚的动人力量。我从这里,看到了鲁迅对家乡对童年的默默温情,感人至深。尤其是《阿长与》一文,堪称写人的经典,他从来不曾离弃故土,从来不曾忘记普通民众,那句“仁爱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简直是神来之笔,具有无与伦比的杰出力量,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中,这句话是多次叫我热泪盈眶的。《好的故事》选自《野草》。《野草》多是瑰丽奇崛的散文诗,是内蕴深刻的象征主义诗篇,经常有学者指出,《野草》包含了鲁迅整个的哲学。选择《好的故事》有几个考虑,这是一篇关于浙江风物的文章,能唤起学生的记忆和印象;这又是一篇绝美的文章;但这又不是简单的故事叙述,其内蕴也值得读者玩味再三。

第二部分“他者鲁迅”是第一部分的延续,仍是叙事性的,意在从他人的观察来认识鲁迅。萧红的回忆文章,以及周作人对鲁迅的回忆,有助于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其中萧红的文章作了一些删节,萧红多年来深受鲁迅教诲,即可以看作鲁迅的弟子,又是鲁迅的小友,文章皆从生活细节落笔,饱含敬意,情感细腻,同时也代表了萧红的风格。周作人作为鲁迅的兄弟,他的一些回忆是研究鲁迅的第一手资料,周作人笔触冷静,客观,尽量摒弃了感情色彩,和萧红的回忆,恰成对比。

三四部分是对鲁迅的较为深层次的研究。走近鲁迅,阅读鲁迅本人固然是重要的,而多数时候,研究者的一些专业视角,经常能给我们崭新的认知起点。第三部分所选全是日本学者对鲁迅的研究。在日本,鲁迅研究乃是一本显学,甚至有日本学者说,他们比中国人更爱鲁迅。这里所选的三位学者,都是研究鲁迅的权威人士,伊藤虎丸和丸尾常喜的作品是鲁迅研究者的必读书。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竹内好的《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竹内好针对很多人认为鲁迅因为没有思想体系而不能被看作思想家的说法,给出了理由充分的反驳。

第四部分三篇读解的文字分别从文学、文化以及文本三个角度来深度理解鲁迅,是现代学术的不同研究方向。放在一起,还可以知道我们当前鲁迅研究的不同价值取向。

我想重点提一提的是最后设计的一个研究性课题,这个课题的标题不妨叫做“鲁迅还是胡适”。当前,学术界对胡适还是鲁迅这一个话题争论很多,众学者各持己见,均能言之成理。这里设计这个研究性题目,旨在我们能学习鲁迅而又不为鲁迅所拘束,鲁迅是伟大的,但他属于那个时代一个伟大的序列之中的一员,还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者,他们跟鲁迅一样在思考,但是得出的结果、依据的路径并不一样。这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呈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私以为,我们后人在读鲁迅的时候,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十一长假,我们设计一个关于鲁迅的深度研学之旅,为期三夜四天,我们想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间鲁迅”,带回给孩子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