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幅版画中,聆听鲁迅的呐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的q版画法 从这幅版画中,聆听鲁迅的呐喊

从这幅版画中,聆听鲁迅的呐喊

#从这幅版画中,聆听鲁迅的呐喊|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鲁迅是作家,也是一位艺术家、收藏家。他对版画有一种特殊的痴迷,被称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

 

    鲁迅收藏的李桦的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是我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之一,也是鲁迅一生为民族呐喊的写照。

 

    在抗日救亡中诞生

 

    鲁迅最为痴迷的,是木刻版画。1927年,他到上海定居不久后,就开始倡导新兴版画运动。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中国新兴版画作品达2100余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桦创作的《怒吼吧!中国》。

 

    《怒吼吧!中国》的灵感,来自苏联作家铁捷克的长诗和剧本《怒吼吧!中国》。

 

    1924年6月19日,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万流轮在运输中停靠万县对岸的陈家坝。此时,万县美商机构安利英洋行的大班郝莱突然宣布,该洋行存放在陈家坝原定由川楚船帮承运的桐油,全部改由万流轮转运。船帮代表与之谈判,郝莱蛮不讲理,挥杖打人,引起双方争执,郝莱不慎落水而亡。此时,停靠万县的英国军舰威胁向万县开炮,迫使中国当局接受屈辱和约。此事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

 

    当时正在中国北京大学任教的苏联作家铁捷克随即创作了长诗《怒吼吧!中国》,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饱受侵略与奴役的深切同情,呼吁中国人民发出抗击侵略的怒吼。

 

    不久后,这首长诗又被改编成话剧,于1926年元旦在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上演,后又在德国柏林、美国纽约、英国曼彻斯特和日本东京等地上演,都获得了成功。剧中,当两名无辜的中国船夫被绞杀,英舰长接到上海已发生革命的消息而狼狈逃遁时,一个工人夺取了警察的枪,跑到码头上,对着帝国主义者高喊:“我发誓,凭了这一支枪……你们一定不能再来了!算一算你们的时间吧,你们的末日快到了。中国正在怒吼咧!”这就是“怒吼吧!中国”名字的来由。

 

    1929年,作家陶晶孙翻译了这首长诗。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潘孑农、冯忌的译本。就在这一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群情激愤,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935年11月,李桦在悲愤中完成了《怒吼吧!中国》的创作。

 

    粗犷简洁,直抵人心

 

    李桦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教于母校。他带领学生组织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参加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抗战胜利后,李桦组织了影响巨大的抗战八年木刻展,他是现代版画会的灵魂人物,也是南方版画界的支柱人物。

 

    在《怒吼吧!中国》中,李桦把当时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和顽强抗争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它喻示着:虽然不是孔武有力之躯,但也有着足够的反抗力。中国人民发出了怒吼,正在拼尽全力挣脱绳索,而且一旦手触到那把尖刀,就将很快挣脱绳索,站立起来。

 

    《怒吼吧!中国》1935年12月首次刊登于李桦主编的《现代版画》第14集。李桦随即寄赠给了鲁迅。收到作品后,鲁迅特地在日记里做了记录:“得《现代版画》(十四)……李桦寄赠”。

 

    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

 

    在众多与鲁迅通信、接触,受到鲁迅指导的木刻青年当中,李桦受到鲁迅的赞赏是最多的。李桦从1934年底开始与鲁迅通信,给鲁迅邮寄会刊《现代版画》,请教如何刻木刻,如何印木刻,如何进行基本功训练,以及如何开展新兴版画运动等问题。

 

    可以说,鲁迅第一次收到李桦的木刻作品,就颇有惊喜之感,对李桦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每次收到他的新作,鲁迅在欣喜之余,也对他的不足之处给予恳切的指点。

 

    1936年10月6日到8日,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展出,鲁迅非常高兴,特地抱病于8日下午到场参观,并与青年木刻家们畅谈。青年摄影师沙飞为鲁迅拍摄了照片,那是他生前最后的留影。11天后,鲁迅就与世长辞了。

 

    1994年李桦离世,《怒吼吧!中国》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版画的象征。1998年,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5000年》大型艺术展览时,《怒吼吧!中国》版画入选。

 

    2011年,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改建,为了表现鲁迅一生呐喊的思想精神,特地请当代雕塑家吴为山先生以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版画为基础,创作了高4米、宽4.5米的巨幅浮雕。

 

    (《解放日报》8.17 王锡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