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文学奖历届作品 书展通知

书展通知

#书展通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年获奖作品

3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创立于1986年。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将选出该评奖年度里某一文学体裁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首次评奖从1997年开始,评选1995—1996年的作品。包括以下各奖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

历年获奖作品

获奖图书推荐

01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创作,始于一篇关于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报道。一个狩猎民族的背影逐渐远去,引起迟子建心里不少的震动和苍凉之感。同时,鄂温克画家柳芭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给了迟子建创作这个故事的灵感。

2004年8月,迟子建到根河市通过追踪驯鹿的足迹找到了山上的猎民点,找到了笔下女酋长的原型,探望了柳芭的妈妈,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最终,故事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02

《你在高原》张炜

作家张炜非常痴情于原始诗意的“野地”,他写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小说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田园”冲动,他异常沉醉于写作《我的田园》。这部长篇小说从1991年开始出版,几经更改,最终在2010年以十卷长篇《你在高原》的第六卷《我的田园》出现。

《你在高原》主要讲述的是一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经历。围绕主人公宁伽不断探究父辈及家族的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在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你在高原》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03

《天行者》 刘醒龙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存在着四百多万人之多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及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刘醒龙有感于这种现象,1992年为他们写下中篇小说《凤凰琴》。十几年后,乡村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作者有感而发,又写下了《天行者》。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书写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农村中的坚守与盼望,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四百多万民办教师的近乎临摹式的描写。在这本书中刘醒龙超越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对老师的评价,立体地表现了中国民办教师在底层无私奉献的形象。《天行者》从宏阔的政治、文化以及时代变革的历史进程出发,深度把握了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命运,透过民办教师的道德光辉,深入地窥探了民办教师的文化心理。同时,作者也将艺术触角深入到广袤的中国乡村,思考着被文学作品遗忘已久的中国乡村的文化与政治。

04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作家刘震云生于河南,他除了在北京写作,回河南延津比较多。来往比较多的,是他村那些人。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当厨子的,在戏班子里敲梆子的,出门打工在建筑工地爬架子的,在洗澡堂子当服务生的……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有时他听舅舅表哥一席话,胜在北京读十年书。刘震云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人生的态度都是在老家形成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提到故乡最多的一本,不仅有故乡的方法论还有大量的河南地名。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

05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此书为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最新文字结集。“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文字|杨旺奇

排版|黄文慧

图片|张雨琳

策划|西西

审核|李砚平 西西

关注杭电图书馆,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