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心理特征辨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先生看客心理议论文 看客心理特征辨析

看客心理特征辨析

2024-07-09 1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看客心理特征辨析

4

   导读:当今的中国社会进入到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其不利的社会因素会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看客。依据当前中国看客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征:邪恶快感,社会恐惧,道德恐慌。看客心理的产生原因涉及社会、道德与个体心理等三个层面的因素。

  【关键词】看客心理 旁观者 道德恐慌 

  最先揭示看客心理的是文学家鲁迅,他用痛恨、犀利、无奈的语言穿透看客,直射中国人的劣根性。今日重提看客,源于中国百姓的感受与疑问:当今中国社会的看客现象是否又在回归?依据日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当前社会病态调查”结果,89.2%的被调查者认为“看客心态”普遍存在。

  看客的界定与心理特征

  看客,简单而言就是旁观者,是指人们以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事件与人,不论何种性质的事件如同看戏一般,对当事人没有理解与共情的心理反应。

  依据当前中国看客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征。

  邪恶快感。邪恶快感是因他人的厄运而快乐的心理感受,属于一种暗黑的高兴情感反应,也称之为幸灾乐祸,具有邪恶、卑鄙、冷漠等反道德的特征。看客们在观看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悲剧过程中充满了快乐与刺激的感受,显现了人性中的邪恶成分。邪恶快感的危害极为严重,其群体围观效应会加剧事态向恶性结果发展,置人于死地。

  社会恐惧。社会恐惧源于在某一社会环境中人们失去生活安全感而出现的害怕、焦虑、急于求生的现象。当出现危险情境时,人们会启动对死亡的恐惧,逃离危险源,寻求自保,以获取生命安全。

  道德恐慌。道德恐慌是指社会舆论或大众传媒以偏常的方式来定义一个群体或某种行为,并且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该群体或事件的离奇性上,且对其加以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大众的集体恐慌,进而还可能引发人们对不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或者群体进行打压。道德恐慌印证了中国人的理念——好人(心)不得好报,做好事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它启动了中国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有道德之心,不敢行使道德之责。

  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

  看客心理的产生原因涉及社会、道德与个体心理等三个层面的因素。

  其一,社会因素。当今的中国社会人均收入已经超出1000美元,进入到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0.40),贫富差异过大,进入社会问题爆发的频繁期。在这种社会发展阶段,其不利的社会因素会引发民众的人间失格、社会焦虑、心理怨恨,进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看客。当社会不承担责任,当社会失去了爱,当爱失去了责任,结果将是丧失国格,丧失人格。

  人间失格。人间失格是指丧失做人的资格。主要表现为无能与无爱。无能是指一个人没有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生存困难;无爱是指一个人无法感受爱,也无力给予爱。当人丧失为人的资格时,会引发人们的心理恐惧与不安,懦弱与羞耻,抗争与暴力,这是人性的扭曲。在一个无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悲剧人物。

  心理怨恨。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怨恨;社会比较的心理落差、会产生怨恨;无力生存于世的虚弱均会产生怨恨。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指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它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怨恨是一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在日常生活中怨恨表现为没有道德约束的幸灾乐祸。

  社会焦虑。社会矛盾凸显会引发民众的不安定感,近段频发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提升了整个社会普遍的焦虑与恐惧。媒体上充斥着恐怖事件、暴力冲突、杀人事件、毒奶粉、地沟油、飞机失联、建筑物倒塌、物价与房价的涨落、经济危机等报道,人们感觉到生存危机,并产生出强烈的安全需求。社会焦虑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看客多了,旁观者更加心安理得了。

【1】【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