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魔芋生长特性 生姜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生姜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23-09-04 10: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 生长周期

生姜为无性繁殖作物,其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是营养生长的过程,只有个别年份的个别植株出现花蕾或开花。生姜生育周期的长短和生长阶段持续的时间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较大。根据其生长特性和生长季节,其生长周期可划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 4 个时期 。种姜通过休眠幼芽萌动,至第 1 片姜叶展开为发芽期,包括催芽和出苗的整个过程,约 40~50 d。由展叶至具有2个较大的一级分枝,即“三股杈”时为幼苗期,约 65~75d。从“三股杈”到收获为茎、叶和根茎的旺盛生长期,包括发棵期和根茎膨大期,约 70~75 d。生姜原产于热带,具有不耐霜和不耐寒的生物学特性。茎叶遇霜会枯死,如遇强寒流,根茎会遭受冻害。因此霜期来临之前便收获入窖贮存,迫使根茎处于休眠状态的时期为根茎休眠期。

1.3 生长习性

生姜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热带多雨森林地区,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不耐低温霜冻,为耐阴作物,不耐强光,忌阳光直射。发芽时要求黑暗,幼苗期和旺盛生长期不耐强光,需要遮荫。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是 25℃~32℃。在 16℃以上生长,幼芽可萌动,但低于 20℃则发芽缓慢。22℃~25℃为幼芽萌发的适宜温度,20℃~28℃为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会完全失去发芽能力。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不发达,吸收能力弱,叶片的保护组织也不发达,水分蒸发快,因此不耐干旱。苗期需水量少,但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很大。生姜对钾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据试验测定,每生产 1 000 kg 鲜姜约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 6.34 kg,五氧化二磷 1.6 kg,氧化钾 9.27 kg,钙 1.30 kg,镁 1.36 kg。

2 生姜的培育壮芽

2.1 种姜选择

挑选饱满肥厚、节间短、芽眼较密、芽头饱满、皮色光亮、个头均匀、不干缩、质地硬、无机械损伤、无虫眼病斑、商品性好的单块重达 50 g 以上的健康姜块作种姜 ,播种量 6 000~7 500 kg/hm 2 。

2.2 晒姜困姜

播种前 20~30 d,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晾晒 2~3 d,晒至姜皮发白发亮即可。中午翻晒,傍晚收进屋内,防止夜间受冻回芽。晒姜后要严格淘汰表皮皱缩干瘪、色泽灰暗及发软的姜块,确保姜种质量。困姜就是姜种晾晒后,将其置于室内堆放进行暗处理 3~4 d,姜堆上面覆以保暖材料。晒姜和困姜可以迅速提高姜块温度,促进种姜内部养分分解和转化,促进提早发芽,减少姜块水分,消毒杀菌,防止姜块腐烂。困姜和晒姜要交替进行 2~3 次,便可开始进行催芽。

2.3 浸种催芽

对精选、晾晒后的姜种,分批分次用 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4 000 倍液或新植霉素 4 000~5 0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进行浸种杀菌,然后晾干催芽。姜种催芽一般需要 30~35 d,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合理选取催芽方式,催芽调控的关键是温度和湿度,温度应控制在 20℃~25℃,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 70%~80%,这样有利于培育壮芽。

3 生姜的播种与种植

3.1 选地

生姜可露地栽培,也可大棚栽培,忌连作,应该与水稻、十字花科或豆科作物等进行 3~4 年的轮作,以防土壤传病和生长不良。应选择地势较高、方便浇水的无姜瘟病坡地和稍阴的地块进行种植。以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 pH 5~7 砂壤土或壤土为宜,过砂或过粘的土壤和低洼积水地均不宜栽种 。

3.2 整地施肥

生姜田需使用机械冬耕深翻,深度 30~40 cm,反复耕耙,疏松土壤,要求土壤细碎、地面平整。可根据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栽培习惯进行开沟、作畦和起垄种植。播种前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施农家肥 60~75m 3 /hm 2 ,含有对姜瘟病、姜茎基腐病等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有机肥 1 200~1 800 kg/hm 2 ,硫酸钾复合肥料 375~450 kg/hm 2 。对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增施微量元素肥料。

3.3 种植

地温稳定在 16℃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生姜播种时间一般为 4 月上旬至 5 月上旬,经过催芽或地膜覆盖可适当提早。播种前将选的种姜掰开(掰姜),每颗姜种留一个壮芽。播种时用种姜 6 000~7 500 kg/hm 2 ,行距 50~65 cm,株距 20~25 cm,种植 75 000~105 000 株/hm 2 。种姜栽植时选择晴暖天气进行,把已催好的芽切成小块的种姜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姜芽向上保持一致方向,覆湿润细土 2~4 cm。

4 生姜田间管理

4.1 遮荫

生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在遮阴降温管理上,常采用人工调节为生姜创造适合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来遮挡强光。一方面,在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或者秸秆稻草;另一方面,在齐苗后或苗高 20~30 cm时,扎搭小拱棚或搭架遮阳网(透光度 70%~80%)进行遮荫,8月下旬至 9月初,天气转凉,光照减弱,可去除遮荫物。

4.2 追肥培土

生姜是耐肥作物,由于生姜生长中后期的需肥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 80%,因此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少量多次进行分期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一般需追肥 3~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 。苗期以轻、淡肥为主,生姜膨大期施肥可适当增加施肥量。幼苗期追肥以硫酸铵为主,用量不可过多。开叉期追肥一般以饼肥、腐熟农家肥为主,施 22 500~30 000 kg/hm 2 ,另加三元复合肥375~450 kg/hm 2 ,然后以滴灌的形式追施水溶肥。膨大期追肥以钾肥为主,追施 3 次左右,肥料种类则要以大量元素为主,促使生姜正常膨大。施肥的同时采用沟灌或浇灌浇水,防止烧根。生长期内,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长的习性,且喜欢土壤疏松通气,应进行中耕培土。一般全年中耕除草3~4 次,结合培土进行,每次培土 3~7 cm 左右,第一次培土可以在生姜长出 4~5 个分杈且根茎未露出地表时进行。

4.3 排灌水

生姜喜湿润而不耐干旱,其根系较浅而不发达,吸水能力较弱,难以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因此生产中需根据生姜的需水特性合理进行排灌,生育期内应始终保持土壤相对湿度 70%~80%为宜,才能使生姜健壮生长。可采用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水,而灌水宜于早晨进行,忌中午灌溉,以免发病。

5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生姜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提倡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业防治选用健康无病的姜种,合理布局,实行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平衡配方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消灭越冬病源虫蛹。

5.1 病害防治

5.1.1 姜瘟病防治。此病在小满至大暑期间为发生盛期,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根及根茎部病害,也叫腐败病、软腐病,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尤以连作地更为严重,为制约生姜生产发展的一大因素。发病初期茎叶凋萎,后变鲜黄,叶片萎缩,根呈水渍状。姜茎近块根 3 cm 左右处横切面呈浅黑色,不久就有乳白色黏液流出。萎茎叶会腐烂发臭,并蔓延到其他植株。姜瘟病属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主要通过土壤、水及姜种传播。防治措施:①选择无病菌土壤或种过水稻的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农家肥需充分腐熟,轮作换茬;②严格选用无病姜种,杜绝姜种传病;③防止姜根部积水和受渍;④一旦发病及时拔除病株,并用 5%的石灰水或用 50 g 高锰酸钾,对水 50 kg 对土壤进行消毒。

5.1.2 姜斑点病防治。姜斑点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姜叶点霉菌浸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以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高温高湿环境或重茬连作地块,均利于该病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一般从叶尖和叶缘侵染,下部叶片发生重,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叶枯干。防治措施:①避免连作,实行 2~3 年以上的轮作;②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低平地要高垄或高畦栽培,并做好深沟排渍;③注意氮磷钾配比施用,氮肥不易过多;④发病初期可叶面喷施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隔 7~10 d 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

5.1.3 姜炭疽病防治。主要危害叶片,叶尖及叶缘先出现病斑,初为水浸状褐色小斑,后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状褐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连成病块,使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病面现出小黑点。姜炭疽病借雨水溅射或昆虫活动传播,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传播危害,无明显越冬期。连作重茬,植株生长过旺,田间湿度大,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该病发生。防治措施:①实行轮作,避免姜田连作;②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③增施腐熟农家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④严禁田间积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⑤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加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80%的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雾,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10~15 d 喷 1 次,连喷 2~3 次。

5.2 虫害防治

5.2.1 姜螟防治。姜螟又名钻心虫,以幼虫蛀食姜苗致使其叶片枯黄,严重时可致全株死亡。防治措施:及早扑灭姜螟成虫,捉除幼虫,或在一、二龄的幼虫期施药毒杀。此虫从 5 月份初即可见幼虫为害,以姜苗分枝盛期的 7—8月为盛期。防治以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较好。幼虫期毒杀可用除虫菊脂类农药 50 g 对水 300~400 kg 喷杀,或用速杀灭丁 50 g 对水 400 kg,在傍晚喷于姜苗心叶,待药液流到茎部即可将姜螟幼虫毒杀。

5.2.2 姜蛆防治。姜蛆是生姜贮藏期的主要害虫,也危害田间种姜,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幼虫有趋湿性和隐蔽性,初孵幼虫即蛀入生姜皮下取食。凡是姜蛆危害过的地方,生姜都会只剩下一层表皮,而且其排泄物也会腐烂生姜。姜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可周年发生。尤其到清明节气温回升时,危害加剧。防治措施:精选姜种,发现被害种姜立即淘汰,或用 1.80%爱福丁乳油 1 000 倍液浸泡种姜5~10 min,以杜绝害虫从姜窖内传至田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