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神童,现在怎么样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永康个人资料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神童,现在怎么样了?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神童,现在怎么样了?

2024-01-03 0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Dr.小鱼、宁宁

前几天有个新闻令人动容,30年前著名的“神童”魏永康突发疾病过世,年仅38岁。

互联网上唏嘘一片。

“神童”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神童的崇拜热度不减。

谁14岁考进清华丘成桐班,谁8岁上岸“六小强”,谁小学把初中课程学完了……

这样的消息常常刷屏,刺激着中国父母敏感焦虑的神经。

总之,大家最羡慕的是那些走得更早、更快的人,仿佛谁先到达彼岸,谁就永远胜利一般。

#1

Dr小鱼

魏永康,曾经的“东方神童”

魏永康担得起“神童”二字。

他2岁认识千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   

魏永康一时声名大噪,如每一个“神童”一样。

可惜好景不长,神童终究逃不开“伤仲永”的命运。

2003年,因极度欠缺自理能力,无法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

至此,魏永康的人生进入了晦暗时刻,因无法承受挫败,差点抑郁,甚至离家出走……

在各种报道中,魏永康母亲曾学梅的教育方式格外引人关注。

她是一名高考落榜生,她亲手铺就了魏永康的神童之路,也圆了自己的一场“神童梦”。

她认为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于是拼命挖掘。

她给儿子分配好背书、做算术、阅读文章花费的时间,阻断了他所有社交和爱好并且包揽了所有家务。

为了不耽误儿子吃饭的时候看书,她甚至给儿子喂饭。

可是人生不是一座孤岛,生活里也不是只有学习,曾学梅的梦终究还是碎了。

走下神坛的魏永康从生活起居学起,在一点一滴中重新开始,学做一个普通人。

从小活得宛如一台学习机器的魏永康,体会到数学公式、物理计算外的人间烟火。

后来,他有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有了一双可爱的子女,他得到了原生家庭不曾给过的幸福。

他说他满意这样的生活,他的妻子说“他是一个好丈夫”。

#2

Dr小鱼

曾经的神童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急缺科技人才。

教育部同意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排头兵——中科大试验性的自主招收第一批少年班学员,对早慧少年进行超常规培养。

少年班的创办,寄托了全国上下对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殷殷期盼。

消息一出,各地积极推荐“神童”,中科大也派人分赴全国各地选拔,一时间“神童”遍布中国,迅速点燃了父母对“神童”培养的热情。

几十年过去,天才儿童都怎么样了?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他们都曾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

在多年的追踪后,弗里曼发现这210名天才儿童中仅有6名(3%)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

而这样的现实也出奇相似地发生在中国“神童”身上。

张亚勤在少年班毕业以后继续求学,34岁成为微软首席科学家,后来当上微软全球副总裁;

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郭去疾成为谷歌中国创始人。

但遗憾的是,在“著名神童”的圈子里,与其“智商”匹配的成功者并不多,而更多人最后都泯然于众。

中国最有名的神童——宁铂,12岁参加1977年的高考,后被中科大破格录取。后来沉浸于练气功、吃斋茹素,出家为僧后又还俗。

 苏刘溢,两天半读完小学,8岁上初中,9岁上高中,10岁考上南科大。由于难以融入大学生活,最后退学。

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付云皓进入北大后,物理补考后仍未及格,肄业。最终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

17岁的天才少年徐誉舒,在父亲严苛、固执、粗暴的教育下,饱受抑郁症折磨,在2019年11月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

不少“神童”不仅没有取得成功,最后甚至连当个普通人都成为奢望。

#3

Dr小鱼

是天才,还是抢跑?

哪怕有再多的预言和先例,告诉人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道理,但始终挡不住中国家长想让孩子抢跑的脚步。

神童,到底是真正的天才,还是仅仅靠抢跑?

梳理这些“神童”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

1、智力发育较早,并非具有绝对的智力优势;

2、心性不够成熟,无法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活;

3、早年过度用脑,精神压力大,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大部分神童之所以在幼年时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早于常人,并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潜力无限、天赋异禀。

也就是说,跟身体发育早小时候个子高一样(长大后未必是高个子),神童们只是某些神经系统发育得早,让他们小时候显得更聪明,而已。

还有很多幼年成绩斐然的人,本身就是普通人,只是因为其父母够狠、执行力够强,让他们在超高强度的学习和练习下,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而已。

易中天说:“有一句关于教育的话非常恶毒,叫“赢在起跑线”。这句话害了无数的中国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前有“神童”遥遥领先,后有“普娃”苦苦追赶。

整个社会好像按下了快进键,幼儿园小学化,小学搞完初中,初中搞完高中,高中要提前搞大学……

为此,每个家庭都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以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代价去抢跑,去追赶。

全然不顾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要知道“神童”并不都是天才,所以最后回归普通必然是定局。

#4

Dr小鱼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实验,他通过智力测试将智商大于等于140分的孩子划分为天才,并以此为标准筛选出了1200名“天才儿童”。

18211638313616952  

L.M.Terman,图片来源:Google

随后,美国政府负责为这群孩子提供最前瞻的教育资源、最优质的师资,并对他们精心培养。

人们期待着从这1200位孩子中,产生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一般的伟大科学家。

六十年后的今天,在可以追踪到的其中800多名“神童”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成为科学家或出类拔萃的人才。

而其中取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神童,都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人格特征的人。

英国天才教育专家弗里曼说:“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所以,抢跑的成长、被压缩的人生,有什么值得羡慕和效仿的?

不如牵着孩子的手慢慢成长,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与大家共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