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内迁”:掀起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高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是什么 “五族内迁”:掀起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高潮

“五族内迁”:掀起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高潮

2024-05-04 08: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永嘉之乱”发生于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是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一场乱事。“八王之乱”结束后,西北地区天灾连年,流民四起,内附的少数民族遂趁机起兵反抗西晋王朝的严苛统治。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今山西太原)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公元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为晋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去世,其子刘聪继位。次年(311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主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后攻入京师洛阳,俘获司马炽,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随后,晋愍帝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永嘉之乱”两年后(313年),匈奴刘曜攻陷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偏安江南。此后,五族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大量非汉族政权,从而与南渡的汉族晋室政权长期对峙达100多年。就各政权内部而言,民族差异日渐模糊,直至不再分彼此。

“五族内迁”对于我国的民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五族内迁”促成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内涵。尤其是在“永嘉之乱”以后,少数民族开始主导中原,虽然他们在武力上是“胜利者”,但文化上却积极向汉族学习。五族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重用汉人,委以国政。如后赵明帝石勒用张宾,前秦君主苻坚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苏绰等汉族大臣。尤其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促使民族间相互通婚,两族界限越发模糊。有学者认为,“五族内迁”的过程在实质上促进了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经济方面,“五族内迁”促使南、北两地的经济趋于平衡。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发生之前,西晋的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五族内迁”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且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中原士族、手工业者大量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趋于平衡。

在文化领域,“五族内迁”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民族文化,开启了隋唐文明。五族入主中原前,因北方发展较早,且为全国政治、经济重心之所在,故北方文化程度远高于南方,但南方自孙吴以来,人才辈出,渐成一股朝气蓬勃的新兴文化。晋室南渡建国以后,中原人士与南方人接触增多,并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从此,南方文化大幅发展,渐有凌驾北方文化之上之势。不过,南北文化虽得到调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质,如南人灵巧、北人刚直。

本文转自2015-07-03《中国民族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