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宗教的人还能交往?魏晋南北朝,道士与僧人的斗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晋南北朝指的什么 不同宗教的人还能交往?魏晋南北朝,道士与僧人的斗争

不同宗教的人还能交往?魏晋南北朝,道士与僧人的斗争

2023-07-12 2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教从汉初年传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道教在其自身的改革和统治阶层的支持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佛、道之间的交往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异域文化的佛学与道家的对峙,使得它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民族色彩,成为一场民族乃至国家间的论战。但就是这一点,却让他们在争斗中不断地渗透、融合。

一、僧人的奇闻轶事中僧人与道士的争斗

(一)和尚的超自然行为的价值

和尚的神通是指和尚超凡入圣,超脱自然的种种超自然力量。佛教是一种宗教,与超凡脱俗的传说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神迹”是很荒唐的,但我们必须把它放在那个时代,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是完全否定它。

宗教,特别是在宗教中,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对和尚的神奇之事,要有辨证的态度。理解其实质和价值。宗教所说的奇迹,指的是上帝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力量,制造出特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

这些在今天看来颇为荒谬的奇闻轶事,在当时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们不仅是佛学的基础,而且还与中国本土的仙家方术、道教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皇帝和民众对佛教哲学不感兴趣或难以领会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六神通”是佛法的基础。

因为撰写这些奇闻轶事的人,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神话故事中,还原出一些关于那个时代的事情。

由此,僧人的超自然行为不仅能满足宗教、民众的需求,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从而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魏晋南北朝僧人与道士之间的矛盾。

(二)僧人的奇闻轶事中的和尚和道士之争

近年来,从僧人的神奇故事中,对和尚和道士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探讨。

《高僧传》中说,宋末时,释法度在京师游历,高士明、僧绍等人以师友相称。绍亡后,他舍弃了这座山,成为了一座寺庙,而这座寺庙就是他的家。而释法住在这里后,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群妖皆息”。这位道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被妖怪围攻。在这种争斗中,妖怪胜过道士,和尚胜过妖怪。和尚是最后的赢家。经过这一斗争,和尚们获得了绝对的权力。

北朝的僧道传说中,双方的争斗并不包括和尚、道士与妖怪、山精的争斗,但他们认为和尚喝了毒酒,却能安然无恙,这就是和尚比道士更好的证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与道士之间的争斗比比皆是,而在北朝,僧人与道士的咄咄逼人、面对面的辩论则是极少数。而且,大部分的争论,都是由皇上来决定。

在南朝时期,僧人与道士之间的争斗主要体现在文字上的辩证与僧人的奇遇上。南北朝僧人与道士的斗争风格迥然不同:南、北两朝的斗争风格迥然不同。南朝的佛、道之争,在二教教义、教义、僧人的奇遇等理论上的争论中,而在北朝,佛道之争更多的是利用皇权进行猛烈的抨击。

(三)“夷夏之辩”在和尚的奇遇中的表现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来看,夷夏之分是对自己民族的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对其它民族的异化与排斥。道教起源于中国,佛教则是由外来的胡人所信仰。因此,道教以“夷夏论”抨击佛教,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最有说服力的”。

《法苑珠林校注》这一史料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证据。首先,从中国传统的民俗信仰中,可以看到刘宋时的巫、道、佛并存的现象。魏晋、南北朝,佛、道、巫均有其地位。由于佛教比道教更好,所以对道士的描写当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佛道两教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与佛道二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实是一致的。其次,这个故事特别强调了佛教和道教之间的矛盾。

在南北朝,僧人、道士之间多次出现“夷夏之辩”,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些争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宗教理论展开的。此外,对神话传说的运用,也成为和尚们“夷夏之辩”的一大利器。

和尚和道士之间的争论,可能只有那些帝王和名士才知道,而神话传说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夷夏的机会。而佛教的胜利,也会影响到民众的信仰。

二、僧道合一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它要扎根、生长、流传于中国,不仅要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更要符合中国的固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使之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相一致。

佛教弟子对道教的研究是不可避免的。道教也要吸收佛教的道理,以丰富自身。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也是互相融合的。在具体的和尚和道士中,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一)和尚和道教之间的友好关系

自汉朝以来,佛道两教相互交往,有的人信奉道教,有的信奉佛教。比如楚王英和汉明帝的弟弟桓帝,都是佛祖的宠儿。还有道教的领袖陶弘景也是信佛的。

大通年间,释昙鸾为了修炼佛法,千里迢迢从北方去见陶弘景,陶弘景“欣然对接”了他,还将十张仙方送给了他。在两人的交流中,充满了友谊和尊敬。他虽然将陶弘景给他的那本书烧成了灰烬,“但他的一腔热血,可以将《仙方》烧毁,却不可能将陶弘景的功劳全部烧掉。

在此期间,僧道友好交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批佛、道双修的佛、道双修。他们彼此从对方的宗教中吸取经典并加以利用。比如慧思和尚,他就将道教的长生不老思想融入了佛教。

还有一些僧道交往表现为道家皈依和出家弃佛。本文论述的道士皈依佛门和弃佛入道,都是因为他们自愿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被人强迫的。例如:孟寿本准备祈心,改信佛教,但一看到释慧命,就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寺庙。

在此期间,佛教中的僧人和道士皈依佛教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僧人的传记里,也有和尚弃佛入道的情形。比如益州的释卫元嵩,在梁末的时候就已经出家了,拜在了亡名大师的门下。不过,他以“蜀之地太过狭隘,无法施展”为借口,在北周游历,甚至与道家一道,提议废除佛教。

(二)在饮食中看到的僧道交流---和尚与辟谷的食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僧人饮食,除遵从印度佛教的“乞食”和“过午不食”之外,还形成了以素食为食、以食为食的独特特点。僧人“辟谷”、“食”,是对道教的一种修行方式的借鉴,反映了僧人、道士在饮食上的交流。

辟谷期间可以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豆、枣、胡麻(芝麻)、松子、荔枝等;二、松根、术、黄精、天门冬、松脂、蜜、茯苓、松柏叶、云母、枸杞、甘菊、桑上寄生等。此外,由于外丹黄白术的出现,石脂、石钟乳等难以销售的矿物成分也被应用到了饮食法中。在此期间,许多和尚都效仿道教的修炼之法,以辟谷为食。

和尚们不吃不喝,会有性命之忧,但还是有很多和尚抢着去做。这一举动在僧侣们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对此十分推崇,并形成了僧人的饮食习惯。不管和尚们吃什么,都是因为他们对道教的研究。

三、总结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量的佛教经文被翻译为汉语。道教由最初的道教向正式道教的转变,经历了由改革到成熟的转变。佛、道两教在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吸引广大信徒的过程中,矛盾日益加剧,矛盾也随之加剧。

于是,和尚、道士们为了更好的争论和对抗,彼此间的教义、理论也就相互学习。此外,虽然佛、道两教在信仰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以信仰的宗教神学来吸引信徒,为统治阶层服务。所以他们彼此学习,并模仿对方。

在这两种矛盾的斗争中,除了朝堂上的僧人和道士的辩论和书信之外,僧侣们的神异事件也是他们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两者与妖怪、山精的较量中,和尚战胜了道士,和尚的医术高于道士,显示了佛教对道教的优越性。甚至连和尚们反对“夷夏”的说法也在和尚们的神奇事迹中出现。

在两国的交流中,不仅互相学习彼此的教义和理论,还出现了僧人主动放弃佛法和道家自愿皈依的现象。同时,二教之间的交流也渗透到僧人、道士的日常生活中,僧人们也从辟谷、吃饭、吃饭等方面达到了“互融互摄”的境界。

因此,在佛教和道教的互动中,僧人和道士的矛盾和友善。这种影响,促进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的蓬勃发展。

举报/反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