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三桩外交谜案,探秘隋炀帝心中的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魅族手机怎么打视频电话 隋朝的三桩外交谜案,探秘隋炀帝心中的世界

隋朝的三桩外交谜案,探秘隋炀帝心中的世界

2024-06-10 19: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隋朝时期,有过几桩外事疑案,颇能反映出一点当时的外交面貌,以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隋炀帝画像

神秘的赤土国

隋炀帝这位皇帝,有着“诗与远方”的浪漫特质,甚至自信到天下文采,自己算头一号。他说:“天下皆谓朕承籍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意思是,别看我是因身份继承的皇位,就是与文人士大夫比试文采,我还是你们的天子!

有文学禀赋之人难免对未知充满好奇。炀帝即位后,即招募天下“能通绝域者”,想找人寻到天涯海角去看看。

真有一位叫常骏的勇士来应征。炀帝非常高兴,命常骏带着财物五千段,去寻找赤土国,并把财物赏给赤土国国王。当时人们对赤土国的认知是:“南海中远国也。”

大业三年(607年),常骏出发了(又有一说是608年出发的),在南海上行驶了100多天,终于抵达赤土国境,却没想到赤土国是个非常富庶发达的国家。国王听说有北方大国使者光临,派了三十只大船前来迎接,并赠送金锁来揽住常骏靠岸的船只。常骏等人上岸后又行走了一个多月,方才到达赤土国都。

大隋的使者受到了赤土国王的热情款待。常骏看到这里宫殿辉煌,器物用具,极其珍丽,作为大国使者也不免惊叹。赤土国王又请常骏带王子那邪迦跟隋使回访,王子送给炀帝的礼物有金芙蓉冠、龙脑香。这次出访非常成功,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在今河南灵宝接见了赤土国的王子,赏赐了王子及随行官员。

常骏在赤土国期间,还去了周边国家访问,拓展了外交版图。《隋书·南蛮传·赤土》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不知有国近远”,记录了常骏的见闻。

从记述来看,赤土国是一个位于南洋、方圆数千里的大国。后人对这个国家的位置有三种推测:1、今天的苏门答腊岛。因为从记载看,常骏行走了一月才能抵达其国都,绝非一般岛屿。2、今天的马来半岛。因为自古这里即是交通咽喉地带,赤土国富庶发达,远非偏壤。东晋高僧法显曾前往印度求法,返国时,搭载商船停留耶婆提国半年,便可能是在马六甲北岸半岛。法显的记录说耶婆提国重异教和婆罗门教,受印度文明影响。隋朝崇尚佛教,而赤土国并非佛教国家。如果说赤土国在马六甲海峡与苏门答腊对望的北侧,则有可能就在马来半岛,也是法显曾经可能滞留的地方。3、柬埔寨。这个主张或许与常骏上岸后行走月余有关。

无论哪种推测,常骏都是下南海抵达东南亚某地登岸而到达赤土国,但赤土国到底是今天地理地图上的哪片土地,还有待考证。

在海天一色的南海中行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苍茫茫天涯无踪迹,常骏不知煎熬了多少寂寞和绝望。在今天南海三沙市附近有一处暗沙,被命名为:常骏暗沙。这是后人向他的致敬。

隋炀帝征服的流求国在哪?

大业三年(607年)似乎是隋炀帝对海洋好奇心勃发的一年,除了赤土国,隋炀帝还要求向东南海洋探索。三月他派遣羽骑尉朱宽出海“求访异俗”。朱宽到达流求,但与当地人不能通语言。次年,朱宽又奉命招抚,流求不从,朱宽便抓了一人,把他的衣甲扒下来带回朝。

这次出访很不成功,显然一堆破衣服不能令圣上满意。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又派朱宽再入流求国招抚。这一次,朱宽带了昆仑奴过去,语言竟然可以通了。昆仑奴是来自南亚的黑肤色人,由此可推知流求与东南亚或者南亚有渊源。但流求国表示不能从属大隋,这激怒了炀帝,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入海,攻击流求国,他们从义安郡(今广东潮汕地区)渡海,航行了一个多月到达。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大隋的军队在流求国大开杀戒,杀了流求国王,迫使流求国臣服于隋,按年纳贡。陈稜还带回了一万余流求俘虏,炀帝把他们赏赐百官为家奴。

从义安郡开船到流求国,“行船月余”,这会是今天的台湾岛吗?以今天从潮汕到台湾的航海距离300公里左右计算,古代的船速一般被认为是15到20公里的时速,如果向东航海方向不变,再怎么龟速也不至于一个多月才抵达流求国。

所以,隋朝征服的流求国有可能是琉球群岛上琉球古国的前身。另则,琉球国名称来历:朱宽第一次发现流求时,见到茫茫大海中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取名流虬,唐朝编纂《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又将该地美名为: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

这样一场万人大仗,俘获流求人至大陆万余,但征服的国家究竟是在琉球群岛上的还是在台湾岛上的,迄今仍各有说辞,成为了谜案。

日本圣德太子画像

“不慎”丢失的国书

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并非是今天意义上的“妹子”,他出现在中国史官记录时已是个十足的中年男。小野妹子出身于近江滋贺郡贵族小野家,大业三年(607年)春天,受圣德太子派遣,带领一个学习文化制度及佛教的代表团到达洛阳,表述他们的造访原因是,他们认为隋炀帝是“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当时正是日本的飞鸟时代,推古女天皇是当时被称为“倭国”的最高统治者,隋朝称其为“倭王多利思比孤”,而实际的摄政大臣为圣德太子,他笃信佛教并大力弘扬。

本来,倭国使者来朝是一件好事,但小野妹子带来的女天皇国书却惹恼了隋炀帝,且说隋炀帝并不知道天皇的性别,如果他知道是一位女性应该会更加不快。国书开头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就是:太阳升起处天子问候太阳落下处天子,您可安好?隋炀帝听了官员的翻译,变了脸色,吩咐鸿胪卿:“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意思是:以后这些不懂礼仪的蛮夷写的信,听都不要让我听!

隋朝无疑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东方大国,自认为文明与国力无人匹敌,它的朝贡体系只有万国来朝,哪有上来自称“天子”,把位置摆到与大隋平起平坐的?且中日关系自五胡乱华中断百余年后,在南北朝期间恢复,而当时的倭五王,来南朝朝拜,均以臣附自称,没有一个对南朝皇帝展现过平等姿态。另者,以中国自古对太阳的崇拜和敬仰,太阳无疑是上天的具象体现,皇帝是天之子,奉天承运,日落象征衰落与消失,这种不吉语词怎能与皇帝牵连?

隋炀帝还是召见了小野妹子,气氛肯定不友好,在炀帝眼里,倭国就是个“海东粪土臣”,如果不是当时未能解决高句丽战争,想必不会对这个岛国有多少客气。不过,小野妹子为人灵活机智,解释说他们使用的汉字或许是词不达意,敬请消除误会。

小野妹子在洛阳参观学习了半年多,转过年,隋朝派裴世清等陪小野妹子回倭国。他们携带隋炀帝给推古天皇的国书,国书里有“皇帝问倭皇”的句子,相当的不客气。

回国途中,国书却丢了。

小野妹子面见天皇时说路遇百济强盗,国书被抢了,看来,给朝鲜半岛人“甩锅”比较容易。大臣们认为小野有罪,应该流放,但最后有圣德太子罩他。日本后来再次派他出访隋朝,一方面是将裴世清等隋使送回,另一方面,圣德太子希望学到先进的中国文明,无论治理体制、先进典章,还有文化及佛教,所以这次代表团增加了不少留学生及学问僧。

这次倭国新国书用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虽然没有了“日出”“日落”的无礼,但依旧自称“天皇”,摆在与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隋炀帝肯定还是不能满意,没有是否接见的记载。遣隋使团在洛阳又学习参访一年,于610年回国。

后世应该对小野妹子的长袖善舞给予积极评价。所谓隋炀帝国书丢失,非常可能就是一桩阴谋,而且是小野妹子说服裴世清共谋的一桩假案。一是百济盗贼又不是今天的间谍,抢一封书信说不通;二是这封国书的言辞实在太多训斥之语,小野妹子无法向朝廷交代——你漂洋过海就是接一封骂我们的书信吗?与其让这样的国书引发不必要的国家争执,不如把它丢了算了。

至于他怎么说服的裴世清,可能是连恐吓带欺骗,说递交这种国书会对使节不利。隋朝的使者本来就是硬着头皮来访海上蛮邦,谁也不愿意把脑袋留在这里,所以也就顺水推舟罢了。

小结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一面海洋、三面大漠高原及山峦,中国独立于东方的广阔土地而与更远方的交流存在地理上的障碍。所以中国这个概念,并非先人认为是天地中心,而只是在四围之内的中间国土。西周早期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武王克商以后,曾告于上天:“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意思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或”是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就成为“國”了。这是“中国”概念的最早出现,而武王所称的“中国”仅仅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隋朝继承的国家大统依旧是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中央之国,统治者以为这亦是夏商周秦汉晋以来的天然正统之邦,而周边政权,则统统以夷蛮部族相称。

隋炀帝的远方不知有多远?他有对世界及外邦探寻的好奇心,但以当时的目力、心力、物力所及,无论陆路与航海,亦不能出中国千里之外。这,便是他心目中的世界了。

(原标题:隋炀帝的“诗与远方”和心中世界 隋朝的三桩外交谜案)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陆波

流程编辑:u06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