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魂与魄的区别 中医论“魄”

中医论“魄”

2023-12-25 0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我们常讲魂魄。那么,什么是魂魄呢?《内经》记载:“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也就是说,中医所讲的魂魄其实是与五脏中的肝肺相关的两种神志。此方专谈“魄”。

 

(一)“魄”的定义

 

《说文解字》中说:“魄,阴神也,从鬼白声。”医家对它的界定是:“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这里说到的“精”,为肾中所藏之精。父母生殖之精结合瞬间,就有了魄。《内经》又说:“肺藏气,气舍魄。”可见魄为先天所得,成于父母并精;以肺之气为舍、为充、为养。先天之精足,肺气足则魄强。

 

清代医学大家黄元御认为,“魄”与“精”一样,皆属阴,“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简单来说,阳主升,而阴主降。当阴气方降,未能生精时,先生其“魄”。若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先成魄,后面精。魄为精之始基,所以,能并精而出入。

 

(二)“魄”的功能

 

因为“魄”是并先天之精而出入的,所以“魄”的功能多显现为一些先天本能性的作用,包括记忆。因为肾藏精,肾生髓,通于脑。

 

从现代语境来解释,“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感觉、反应、反射、行为等本能行为,以及人的精力、胆识等。由此体现了“魄”的两种生理功能。

 

一则,指本能行为

 

本能行为是“魄”的一种表现,如婴儿出生后的吮乳吸食、啼哭嬉笑、耳听目视、手足运动等。这些本能行为有些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有些是以低级的精神活动为基础的,这些低级的精神活动也属于“魄”的范畴。

 

动物的等级越低,它的魂魄二者之中,其“魄”所占的比重就越大,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行为多是低级的、本能的、先天的。

 

从中医来分析,“肺藏气,气舍魄”。一方面,因为肺主气,司一身之气。若肺气旺,则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功能健旺,自然能发挥其目视、耳听、鼻嗅、舌辨、身触、知饥渴、平衡、排泄、睡眠、记忆以及自然动作等功能。

 

另一方面,肺主呼吸,以呼吸之气为主生成宗气,宗气与肢体寒温、动作、视听、语言、声音等有关,与魄的功能相关。

 

由此说,肺气旺则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动作协调,记忆深久。

 

二则,指体魄、胆识和魄力

 

我们常说,某人有气魄,有魄力,体魄好。这说明,“魄”还可以通过人的体魄、胆识和魄力等方面表现出来。

 

分而言之,体魄表征的是一个人的形体状态,如强健的体魄,就是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形体盛壮,富有活力;胆识是指一个人的胆量和见识;魄力,则指人做事思路大胆,作风硬朗,有果断的作风和气势。一个人若以上三点强大,是肺中所藏之魄强大的缘故。

 

明代大医张景岳即详细分析了“体魄”的生理功能。他说,“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可以说,体魄强的人,即是形强而精旺。

 

(二)“魂”与“魄”有何不同?

 

我们在语言中常说“魂魄”,那么,魂与魄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一则,魂魄分阴阳

 

《内经》讲: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魂是阳,魄是阴。魂是阳升,魄是阴降。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

 

简单来说,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因此,魂是阳神,魄是阴神。《类经》指出:“神为阳中之阳,而魂则阳中之阴也,精为阴中之阴,而魄则阴中之阳。”

 

二则,魂魄各主思虑和记忆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人之能思虑计画者,魂之为也;能记忆辩别者,魄之为也。”又曰:“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溃记事不及者,魄衰也……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

 

三则,魂魄层次不同

 

魂附于气,偏于无形;魄附于形,与形难分。魂的功能常常表现在精神方面,比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即是魂动;魄的功能常常体现在形体方面,比如“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即是魄动。

 

《太上老君内观经》谓:“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

 

四则,魂魄是情感、意志、思维的总开关

 

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精神活动时,皆由魂魄所主,但二者所主不同。比如,耳目鼻识,手足动麻,忧愁压抑,由表入里者如金气清肃,不可胶固,阳中之阴,为肺魄之职;而梦寐恍惚,曲运谋虑,愤怒爆发,由内达外者如木气风飏,不可越泄,阴中之阳,属肝魂之职。

 

(三)七魄

 

道家著作《云笈七签》一书中有七魄之说,魄分为七种,各有名字。一为尸狗(保持警觉及听觉功能、主宰运动功能);二为伏矢(主宰记忆、心跳及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应激功能);三为雀阴(主宰性欲及生殖功能);四为臭肺(主宰呼吸及嗅觉功能);五为非毒(主宰和合五味偏颇、消化功能及散除淤积、新陈代谢);六为吞贼(主宰进食、抵御邪气及自我调整修复、免疫功能);七为除秽(僻除邪气、摒除杂念、主宰呕吐及控制二便排泄)。

 

从七魄的功能来看,七魄均不离形体而存在,而且各自主掌着生命活动的某些本能的条件反射,是五脏六腑的原始生理本能,也是生命的基本功能。有学者认为,魄依赖于人体形质而存在,是人体维持生命、应对环境变化时产生的一系列反应。

 

(四)“落魄”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说“落魄”,是指一个人潦倒失意的状态。这个状态与“魄”有关系吗?有。

 

魄之为病,常可表现出心理或精神症状。试看落魄之人,多遇人生之落,而人生之落必伴灰暗情绪,故见目暗无神,如丧神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之无味,饥渴不知,冷热不辨,形销骨立,如行尸走肉,这是“魄”离职守的表现。用“落魄”两字来描述,实在是得其神髓。

 

(五)魄病

 

一则,肺气强弱关于“魄”的盛衰。也就是说,肺病则魄弱。比如,年老之人健忘、耳目昏聩、经常出现口误等,皆因魄衰弱所致。《内经》载:“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言善误。”

 

二则,情绪过激也能伤害肺中所藏之魄,严重者甚至导致神志病变。《内经》明言:“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其表现为“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这些都是由于过度精神刺激所导致的魄病的症状。

 

(六)养“魄”的方法

 

一则,“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养肺气即可以养“魄”。养肺气的方法很多,比如,白色食物入肺而养肺;秋天养肺;运动养肺;补肺汤补肺;针灸肺经土穴补肺,等等。另外,若魄不安,亦可用定魄之品,如琥珀、龙骨、龙齿、朱砂、磁石、生铁落,石菖蒲、人参、茯神等等。

 

二则,调神定魄。真正定魄之法莫过于养气调神,《内经》首篇即谈到调神定魄的几个方法。其一,“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因为肺主呼吸,呼吸精气当可增加肺气以养魄;守神即可使志意安和,精神专一,其魄自安。其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是安养心神以定魄的方法。

 

“魄”属人体五神之一,其与人的情志相关。由于“魄”的活动不平衡,表现出来的即为七情。七情源于内心,心病还须心药治。因此,治疗魄病,当以心理治疗或“志意”自我调适为主。正如《内经》所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