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附2021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知识链接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地理文综题目 【聚焦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附2021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知识链接汇总!

【聚焦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附2021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知识链接汇总!

2023-05-27 0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 优化考试内容的设计方式,助推教学改革

地理试题选取的考查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础上,立足学科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加强对体美劳的教育引导。

第一,深化基础性内涵,夯实发展基础。试题进一步完善基础性考查方法,围绕学生比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情境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基础性并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再现,而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综合运用。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乙卷的第1~3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全国甲卷第7~8题,以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为案例,全国乙卷第7~8题以城郊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查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试题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提升。

第二,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全面发展。试题通过选取生产实践场景设计典型任务,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锤炼意志、提高本领。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36题选取英国东南部湿地开垦过程作为案例,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从小幅度的改变到大面积的开垦,都是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巢湖流域圩田的开发与利用,设计了4个逻辑严密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时空变化,不论是早期围垦河湖滩地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还是后期圩区功能的改变,都需要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努力奋斗,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试题引导学生培育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认同劳动的崇高和伟大,鼓励学生坚持以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1高考地理甲卷

(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1~3题。

1.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劳动力价格低

2.该公司最终选定在丽水建生产厂,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是

A.基础设施 B.商业氛围

C.科研实力 D.配套产业

3.丽水山间小镇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该公司投资的重要条件。这说明与大城市相比,该公司在山间小镇建生产厂,可以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车间环境净化成本

C.增加产品产量 D.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知识链接:

工业区位的选择

1.从经济效益上看

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只能有一个或几个,那么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就以其主导因素为指向(或导向),如下表:

工业部门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 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皮革加工、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从环境效益上看

不同工 业对环境的要求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类型不同,其区位选择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2)污染程度。

污染程度 区位选择要求 举 例 规模小、无污染 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 可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储区 严重污染 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3)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从社会效益看

区位因素 区位选择要求 政策 因国防需求、改革开放、解决就业等而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地方 个人偏好 海外华侨到家乡投资 工业惯性 工厂区位不合理,但因搬迁费用高、政府影响、对当地经济保护等仍保留 文化传统消费习惯 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的地区差异,客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6题。

4.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 В.6 C.9月 D.12月

5.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化化

6.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知识链接:

日本核废水中的有害性放射物质极有可能会改变生物的DNA,导致生物癌变、畸变、残疾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后果。这种影响是缓慢而且不可逆的。以主要放射性物质“氚”为例,其衰变周期极长,其半衰期少说几十年,最多可达上千年,而且即便被海水稀释也会一直存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福岛核废水排放进海洋后,必将导致放射性物质在邻近海洋生物中的体内不断累积,通过食物链影响深远。

日本有一档节目的主持人曾在2020年,也就是发生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第9年,重返福岛最边缘的一个地区时,发现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该地区依然核辐射超标,几乎没有人居住,但形似肿瘤的番茄、长着多张脸的猫、连体的鱼、红眼的猪……那些奇奇怪怪的变异生物无一不提示着人类当年那场核事故的可怕。(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所以不放啦,管不住手去搜的同学,看完后如果有阴影也别回来骂萌萌哦~)

可以说,一旦涉及到海洋水体污染,那危害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任由其发展,最终可能是整个地球的灾难。

想要说明白为什么核废水会在这么短时间内污染大半个太平洋,为什么世界那么大,没脚的核废水却能走天涯?

这其中,洋流的作用不可小觑。

洋流,还有一个名字,叫海流,英文名叫Ocean Current,指的是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不过不是东南西北不分方向地胡乱运动,而是有规律的、沿着一定方向的、具有稳定速度的水平运动。

而我们经常听到的某某暖流或某某寒流,则是洋流按温度划分的两个性质类别。

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温度就越低,赤道地区纬度最低,温度却是最高的,南北极处于地球最高纬度,但却常年覆盖冰雪。

海洋也是如此。那么从低纬度相对温暖的海区流向高纬度相对寒冷海区的就是暖流。反过来,就是寒流。

洋流的运动主要是受盛行风、海陆形状还有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盛行风和海陆形状。

中学地理上有讲过,地球有六大风带,分别是南北半球都有的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除此之外,南半球有个东南信风带,北半球有个东北信风带。

在地处北半球的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地区,也就是北纬0~30度之间,就正好处在东北信风带,这里东北风呼呼地吹着,赤道以北的表层海水便从东向西运动,形成了北赤道暖流。

北赤道暖流在东北风的助攻下本来打算一路西行,没想到碰到陆地了,这个陆地就是菲律宾群岛以及日本所在的地方。

没办法,小部分海水退缩了,向东边回流,形成赤道逆流。而绝大部分海水没回头,拐了个弯,沿着亚洲大陆东岸一路北上到日本的沿岸,于是就形成了日本暖流。

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的暖流,也是排在墨西哥湾暖流之后的全球最二大暖流, 这股暖流深两百多米,宽100~200公里,最大流速可达每天60~9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又被称为“黑潮”。

而日本福岛核泄漏的发生地,就位于日本暖流旁边,一旦倾倒下去,浩浩荡荡的日本暖流将直接裹挟着带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水奔向太平洋。

光有日本暖流还不够,其他的洋流也来凑热闹。

发源于高纬度白令海区的千岛寒流(又称“亲潮”),沿勘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南下到北纬40度地区,在日本本州岛沿岸一头撞上了往高纬度流动的日本暖流。

寒流一般比暖流流速慢,但密度也更大。所以,千岛寒流能直接下沉到日本暖流之下,一寒一暖的相遇,翻涌上泛的海水把海洋底层的有机物搅到上层海面,给众多鱼类提供了天然的饵料,也给日本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世界四大渔场之首——北海道渔场也是因此而来。(其余三大渔场分别是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和加拿大纽芬兰渔场。)

日本坐拥那么大的渔场以及海洋生物资源,一旦倾倒核废水,首先污染的将是周边海域,首先受伤害的也是海里的众多生物。

这本是大自然的馈赠,如果不珍惜,也必将遭受反噬。

现今,已经陆陆续续从海洋生物的体内检测出核放射物超标,日本在前段时间已经禁止福岛的放射物质超标的黑鲉鱼流入海鲜市场。

同一片海区里游动的不止有黑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海洋生物链系统也绝不会只有某种鱼类受损。

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黑鲉”。

而且,因为此地正处于盛行西风的地界,汇集的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也不会就此不动,而是在西风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北太平洋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向东一直运动,抵达北美大陆西岸后,一部分海水流向低纬度地区,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太平洋中低纬环流圈。

而北太平洋暖流的另外一部分则是流向高纬度地区,形成阿拉斯加暖流,与来自北冰洋的千岛寒流组成了北太平洋高纬环流圈。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不断延续分化又相互影响的洋流系统。

另外,从全球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倾倒核废水污染的不仅是海洋,还有陆地。这个水循环过程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分别是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

也就是说,受污染的海水在太阳照射下从海洋表面蒸发成水汽后上升,沿着气流被输送到不同区域,当水汽在高空中凝结,再以雨雪等形态降落到地面,最后下渗到地下水,或者通过各种地面径流汇入江河湖海。

整个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核废水入海,日本作为始作俑者会受害,支持日本这个决定的美国也不会独善其身。而更多的国家在未来也或多或少都会受此影响。

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8.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盘活地理)

知识链接: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2.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

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具体因素如下:

(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

(2)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3)天气:天气晴朗,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3.太阳辐射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般来说,太阳辐射量越大,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的影响。比如新疆南部绿洲农业发展棉花生产,充分利用的就是充足的光照和丰富的太阳能,再比如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业单产较高的重要原因也是太阳辐射强,光照足。

但是光照足,太阳辐射强,并不是意味着热量充足,可以种植热带或者亚热带作物,比如新疆天山地区,虽然太阳辐射较为丰富,但是这里种植的糖类作物仍然是甜菜。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温度较低,热量不足,又成为农业发展的不足条件。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地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地球上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大气坏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5.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世界上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高值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9~11 题。

9.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А.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①④①②

10.图2所示①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知识链接:

珊瑚是植物吗?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将近五亿年前就出现了。

珊瑚是动物,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聚集形成。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它个头很小,往往只有几毫米,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十分娇气,珊瑚虫繁茂生长,建造珊瑚礁。

由于珊瑚的向光性及捕食的需要,它向上、向四周"生长",终而形成树枝状的结构。有趣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它类似植物的特征迷惑了人类,让人们以为它是植物。

珊瑚的栖息环境是怎样的?

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

珊瑚的分布范围

分布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简述有利于珊瑚生长的条件

(1)纬度低,位于热带地区,海水水温较高(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摄氏度的水域);

(2)位于大陆架,属于浅水环境;

(3)水域环境稳定,如退潮时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水面之上。珊瑚与虫黄藻共生,它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营养。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会引起虫黄藻的死亡,造成珊瑚白化。

(4)风浪小,有利于珊瑚附着在基底岩石上生长;

(5)光照充足,有利于藻类生长,食物(营养供给)丰富;

(6)水质洁净、透明度高,有利于藻类光合作用。

什么是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它是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一代又一代的珊瑚虫在固定地点生长死亡,终而形成珊瑚。

我国的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马尔代夫群岛、大堡礁都是珊瑚岛。

珊瑚岛礁及其形成

珊瑚岛礁是指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

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

珊瑚礁生长速度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长发育过程中礁基不断下沉或海面不断上升所致。礁珊瑚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具体如下:

水温:珊瑚生长的水温约为20~30°C,

盐度:一般要求为27~40;

水深:学者认为礁珊瑚生长的水深理想范围是 0~50米,最佳水深为20米以浅。

二、非选择题:共56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6分。

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盘活地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盘活地理)

知识链接:

全球分为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分布非常广泛的自然现象,总面积8.56亿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4%。从赤道到极地苔原带均有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加拿大湿地面积最大,其次是俄罗斯和美国,中国列第四位。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也称为《拉姆萨尔公约》,成为全球第一个环境公约。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从此我国的湿地保护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0处。

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0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仍无人问津。

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4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知识链接:

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瑞典的拉普兰(Lappland)区、日本、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以及其他温暖至湿润的地区均可见到。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冲积扇的规模主要与沉积物供给量、气候因素、物质来源区与堆积区的地形条件有关。在温带或湿润地区,降雨和洪流频率高,侵蚀作用阻碍了冲积扇的增长,湿润区统贯冲积扇的水流把沉积物多半都搬运到冲积扇范围以外去,也阻碍了大冲积扇的发育。未受构造变形或邻近冲积扇增长所限制的冲积扇,其形状近似部分锥体,横剖面呈凸形,纵剖面略呈凹形。扇的坡度受冲积扇大小、物质来源、物质来源区主要岩性、堆积历史和构造运动史的影响。上升区,扇面可以很陡。粗大砾石多形成陡扇,页岩、泥岩区的细粒物质多形成平缓扇。与泥石流堆积有关的小冲积扇很陡,物质来源丰富的大冲积扇也很陡。

冲积扇沿着半径方向,可分为顶坡段、前缘段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段。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其纵剖面形态与河床一致呈现下凹形,横剖面为上凸形。一般说,冲积扇的大小与河流长度大体呈正比。

干旱区冲积扇面的地貌通常可分为四部分∶活冲刷区,死冲刷区,荒漠砾石铺盖区和未分离的砂和砾石区。冲积扇的岩石碎块上常有荒漠岩漆,这是一种主要由铁、锰氧化物形成的棕黑色薄层。大部分人认为,因为岩漆可溶于水,其存在证明这些岩石碎块在近2,000年内没有受到多少洪水的淹没。

岩漆的有无必然与洪水相关,而这也是识别死、活冲刷区的基本特征。无论死、活冲刷区都有许多粗大砂砾,其中散布着巨大石块,径长甚至大到10公尺。死冲刷区的粗大石块上都不同程度地染有岩漆,砾石的平均粒径也比活冲刷区的大。这种粒径的差异说明∶死冲刷区物质沉积时,气候较湿润,降雨较多,河流流量比现今为大。

冲积扇上值得注意的其他地貌特征有∶泥石流堤——蜿蜒的块砾堤,代表从前泥石流的两侧边界;扇顶深谷——峡谷状的沟谷,围限着扇顶的活河床。还有荒漠砾石盖层,由带稜角的卵、砾、块石交错搭接而成,在扇面上形成平坦或波状的硬壳,过去认为是风力作用的产物,有人提出是降雨、径流和重力作用将扇面细粒物质移走而形成的,风力作用只是阻止细粒物质在已形成的砾石盖层上堆积。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10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地处江西赣州市北部的兴国县,是我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和将军县,拥有苏园、将军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1996年9月,在兴国“绕了个弯”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车,兴国终于有了第一条直通北京、迈向大江南北的大通道,经济发展实现第一次提速。2019年底,又有一条“绕弯”兴国的铁路—昌赣高铁正式通车,“兴国弯”再次成为热点,兴国由此迈入高铁时代(图6)2020年兴国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左右。(盘活地理)

分析铁路开通对兴国县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知识链接: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达13.24亿人次,平均每个中国人就去过一次红色旅游景点。那么,发展红色旅游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的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44.(10分)【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图7)。

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知识链接:

森林大火为何爆发?又为何难以扑灭?

气候和水文:火灾爆发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每年11月-4月该地区为干季,湖泊和河流由于长时间无降水处于干季,水位低、蒸发量小,从而导致降水稀少,没有形成能够阻止和扑灭森林大火的降水;

地形:干热河谷、山地地形影响之下,气流飘忽不定导致风向变化异常,地形导致焚风效应加剧火势、影响扑救;

植被:火源区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原始森林覆盖率高,枯枝落叶较厚,松柏树广布,一旦火情爆发将极快扩散;

其他原因:可能存在不文明祭扫(烧纸钱)和其他不文明行为(乱丢烟头等);

难以扑灭的原因: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大火火势凶猛、大火爆发期间风力大、风向多变,不具备人工降雨大范围扑灭大火的条件。

森林火灾形成的必要条件?

森林火灾形成有三个必要条件——

▶首先是可燃物,森林中的乔木、灌木、杂草、蕨类、苔藓、地衣、枯立木、腐朽木、枯枝落叶以及地下层的腐殖质、泥炭等,均属可燃物。

▶再者是火源,火源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

人为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等)。

▶还有助燃物——火险天气,如高温、大风等。

在可燃物和天气条件都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只要切断其中之一,就可灭火。不过,可燃物和危险天气不受人类的控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控制住人为火源,防止火灾发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森林火灾“爆燃”成因

我们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森林、城市火灾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灭火实战经验综合分析,发现造成森林火灾“爆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种可能:

第一种是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同时与腐烂的可燃物混合后,突遇明火产生爆燃。特别是我国天然林商业采伐全面停止后,林区林下可燃物积累加快,一些重点林区可燃物载量已经超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临界值,为森林火灾“爆燃”的发生提供了可燃物条件;

第二种是山谷内缺氧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CO有毒气体沉积在谷内,突遇谷风强力供氧,发生“爆燃”;

第三种是林火蔓延到狭窄的山脊、单口山谷、陡坡、鞍部、草塘沟、山岩凸起等特殊地形,容易形成飘忽不定的气流,与可燃物同时预热共同燃烧,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和蘑菇云;

第四种是气体对流作用导致,受反向气流作用,产生涡流,将可燃混合气体及细小可燃物卷入燃烧上空,受热爆炸式冲击燃烧导致“爆燃”。1996年4月14日,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发生森林火灾,由于冬春季节变换,导致西伯利亚寒流影响的西北风与太平洋暖流影响下的东南风产生对流,带动可燃混合气体及细小枯枝落叶滚动至火线上空,产生“爆燃”,造成7人遇难;

第五种是地下矿产资源产生可燃气体,在森林火灾作用下,受热燃烧发生爆燃。2016年5月加拿大艾伯塔省麦克默里堡市森林大火和2019年3月29日山西沁源森林大火火场区域周围地下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B D B B C D 7 8 9 10 11 A D C A C

36.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

【参考答案】

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参考答案】

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37.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参考答案】

冲积扇:

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

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参考答案】

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43.

【参考答案】

两条铁路的开通,改善了旅游投资与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兴国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使于游客进出,扩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财政收入,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44.

【参考答案】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