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名师解析、独家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优秀作文分析讲解 重磅: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名师解析、独家范文

重磅: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名师解析、独家范文

2024-06-30 16: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化在于创新,创新源于积淀

郑刚

《只此青绿》,衣袖翻飞,希孟的生命随着青绿流动,让深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进入大众视野;“北斗”“嫦娥”,巡天登月,辽阔的宇宙随着国人不断地仰望,让口耳相传的千年神话成为我们自豪的科技成就。科技为表,文化为里,文化的传承助力科技的腾飞,科技也应文化的加持多了一份柔软和美好。

宝玉“沁芳”二字的题名,兼顾优美风景和省亲事理,显然优于贾政等人的“移用”和“化用”。宝玉的独创获得众人首肯,固然有贾政的考验,以及家养文人的有意卖俗和阿谀奉承,但依然显示出其杰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宝玉的“沁芳”用诗意的词汇浓缩了眼前的词汇,同时一语双关,暗示浩荡皇恩对元春、元春对贾府的润泽。如果我们身处宝玉的处境,能想出什么样的题名呢?可能连“翼然”和“沁芳”也不见得能想得出来吧。宝玉能仿照《洛神赋》写《芙蓉女儿诔》,给黛玉取字“颦颦”,原因就在于他饱读诗书,不热衷科举,但热爱真正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不拘一格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创新源自于深厚的积淀。我们常用“源远流长”来描述优秀文化,强调的就是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属性。否则就像一湖水,没有水流进,就会干涸,没有水流出,就成死水。我们只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轰鸣,工厂浓烟滚滚,没有看到启蒙运动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的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知识、技术、资本积累到了,时代的风帆已经张起,只待改革的春风吹来。厚积薄发,水之积也不厚则无法负载大舟。牛顿说他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莫言说他的很多创作其实是模仿,陈景润说自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1+1”往前推一步,樊锦诗说我是在常书鸿等先辈的基础上继续着敦煌研究……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虽然“江月年年望相似”,但现在的月亮毕竟跟过去不一样,除了文化韵味的延续,多了对其科学的认知。历史是相似的,但每个时代的历史却又如此不同,翻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明白每个朝代都努力解决前代的问题,同时要面对新产生的各种问题。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时代的华夏儿女都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文学如此,其他领域莫不如此。江河奔流入海,要有众多支流汇入,文化要想发展,也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也是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三种方式,解析重构、移植再造和创新发展三种。从1840年直至今天,这三种方式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解析重构和移植再造,科技领域如此,制度领域如此,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别人的鞋子穿在别人脚上再好,穿在自己脚上总有不合适,以前总是拿古人的鞋、外国人的鞋改一改,穿在自己的脚上。但现在,我们的脚长大了,我们也有自己的审美要求了,这时就需要根据脚的共性和我们的个性,创新出我们自己的鞋。穿上这样的鞋,既好看,还要跑得快跳得高。

红楼一梦,青绿江山。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有厚实的积淀,需要有虚怀若谷的谦逊,需要传承发扬得使命担当,更需要确知我之为我的自信。须知,树高千尺根在沃土,海纳百川才能澎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