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淳区智慧政务app 南京市委

南京市委

2023-10-31 0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市党代会和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部署要求,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数据赋能,夯实数字基建,持续放大首座中国软件名城优势,全面激活数字发展动能,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建成领先的数字经济名城。

——构建高速泛在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创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5G基站超4万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8个。

——打造优势数字产业标杆。在全国形成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升级示范,打造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培育5000亿级智能电网集群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数字产业,创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智改数转”水平,累计打造30个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4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文化、金融、贸易、农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高水平数字内容、金融科技产品。

——形成数字治理示范。构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新模式,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一网通办率达100%,在线政务服务累计注册用户规模达900万。

二、主要任务

(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工程

1.建设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5G网络设施开放,加快5G网络全覆盖,支持5G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建设,推进光纤网络扩容提速,高标准打造双千兆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先进的IPv6网络设施体系,加强窄带物联网(NB-IoT)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超4万座。

2.布局绿色算力基础设施。支持江宁区、江北新区、高淳区等布局新型数据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给予能耗指标倾斜。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探索开展跨区域算力调度示范。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算力超过2000P,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超过5个,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低于1.3。

3.打造泛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和递归节点,推动重点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运营和推广应用。加快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发展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数据集、区块链BaaS平台。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到2025年,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8个。

(二)优势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1.打造世界级软件、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率先启动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升级行动,建设示范性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围绕关键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高端嵌入式软件、安全软件等领域,推动一批重点攻关项目。布局新兴平台软件与融合赋能软件,培育流量经济等领域新业态软件。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规模突破万亿元。巩固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引领性优势,推进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并网等领域自主创新。到2025年,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关键装备可国产化率达90%。

2.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级。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强链补链,扩大先进晶圆制造产能,发展车规级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突破晶圆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不断增强全产业链控制力。加快5G产业规模跃升,推动5G智能终端、基站规模量产。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支持参与6G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发展IGZO等新一代显示技术,量产主流尺寸全覆盖的超高清产品。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4500亿元,打造高水平信息通信产业集群。

3.做强新兴前沿数字产业。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集聚高地,形成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体系。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自主可控区块链底层平台,推动“区块链+行业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前瞻布局前沿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孪生、数字低碳、云原生、卫星互联网,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柔性电子,支持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元宇宙等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到2025年,全市信创产业规模达5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三)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程

1.全面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车间)。遴选“智改数转”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打造优秀数字解决方案输出地。建设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垂直突破和跨行业跨地区融合应用。“一链一策”推动重点产业链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组织“智改数转”供需对接活动。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30个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4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0%。

2.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优秀传统文博资源、出版资源、演艺娱乐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上云用数赋智”,建设精品数字剧场、网上展馆,培育文化产品消费新模式。培育高水平网络文学、影视音乐、动漫游戏、广播电视、数字藏品等数字内容。支持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到2025年,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南京样板”。

3.打造高水平数字金融体系。高标准建设扬子江数字金融平台、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平台,构建立足南京、面向全国的新型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赋能金融科技发展,开展国家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打造领先的金融科技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到2025年,初步建成重要金融中心。

4.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高标准建设中国(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面向全球产业链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公共海外仓服务能级。推动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应用,培育一批综合电商及行业电商领军品牌。推进跨境物流、融资、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发展,促进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超8100亿元,数字贸易规模达200亿美元。

5.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积极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进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和应用示范高地。推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利用网站、政务新媒体,为农户提供惠农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提升为农信息服务水平。

(四)数字治理体系提升工程

1.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数据共享实时性,实现更高水平“一网通办”。构建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做强“不见面审批”服务品牌,推进“免申即享”,提供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实施“宁满意”工程,实现“一件事”改革高频事项基本覆盖。进一步拓展“我的南京”APP平台服务功能。

2.构建“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一网统管”,推动城市运行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实现治理过程和治理行为全量数字化。推动新一代政务云、智慧南京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CIM平台、“城市之眼”物联综合感知系统建设,构建汇集城市全景数据的数据中台。建设综合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城市运行感知、轻应用开发等城市运行功能中心。

3.构筑数字社会新图景。打造智慧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赋能特大城市数字治理,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就业、城市管理等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开展数字化应用示范,着力提升民生服务供给的普惠化、均等化、智能化水平。在商业、文娱、体育、出行、旅游等民生服务领域,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形式,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

(五)数字应用场景牵引工程

1.布局重点数字应用场景。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场景,持续开发企业“智改数转”、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打造社区生活、教育、医疗、文旅等民生服务数字应用场景以及“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城市治理场景,推动新技术试验验证与示范应用。

2.加强数字应用场景开发运营。定期发布数字应用场景项目清单、能力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加强场景开发、对接、建设、拓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揭榜攻关、场景竞赛等形式,广泛征集场景解决方案,鼓励全市创新主体形成多方参与、集成创新的长效场景建设机制。

3.打造数字应用场景标杆。建立数字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库,打造标杆数字场景。创新数字应用场景发布形式,依托政府网站、新闻报纸、新媒体、重大展会等渠道发布场景清单,推动供需精准对接。鼓励政府部门和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场景资源、整合零散场景。每年推出100个高标准数字化应用场景。

(六)数字经济安全保障工程

1.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加强数据收集、使用、共享等高风险环节的安全执法力度,防止数据过度采集、数据资源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

2.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网络安全攻防应急演练机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强化网络诚信制度化建设。

3.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共享等环节安全管理。严密防范和打击网络黑客攻击、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

(七)数字经济支撑环境营造工程

1.推进数据资源开发交易。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汇聚和共享协同。建设公共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合规开放。加快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支持市大数据集团开展政务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工作。

2.建设重大数字创新平台。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开展“6G高频系统与关键器件”等重大攻关,提升核心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建设国家级融合应用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电力自动化等优势领域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好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聚焦集成电路设计等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3.集聚海量数字人才。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编制数字经济人才图谱、人才库、“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清单,依托驻宁高校院所,引进一流的数字经济科技领军人才、顶尖创新团队。加强中间层数字经济骨干人才引进力度,壮大数字经济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引导数字经济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培育复合型“数字工匠”。

4.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围绕数字产业重点领域,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数字产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具备生态构建能力的平台型龙头企业。实施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扶持数字经济类独角兽、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强龙头企业新拓展业务的招引,集聚企业细分业务总部。

5.举办品牌数字经济活动。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展览展示平台,高标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暨中国(南京)软博会等展会以及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半导体、工业互联网、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峰会、论坛、赛事。办好云上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博览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举办生态伙伴大会、开发者大会等活动,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品牌活动。

6.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开展培训活动,提升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数字素养。加强公务人员数字治理能力培训。聚焦人民群众接触的高频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数字设备易用性,提升居民使用数字资源能力。关注特殊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推进数字服务适应性改造。

(八)空间载体布局优化工程

在全市加快打造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江北新区聚焦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数字金融、区块链、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夯实核心数字技术基础,在产业链自主可控、价值链高端攀升方面奋力突破。雨花台区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数字贸易等领域,推动软件谷加快向数字谷转型升级。江宁区重点发展智能电网、电子信息、云计算、智能制造、元宇宙等产业。建邺区聚焦数字金融、数字文化、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数字经济总部高地。鼓楼区重点发展软件、互联网、数字医疗、区块链等产业。栖霞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秦淮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文化等产业。玄武区重点发展新零售、数字旅游、物联网等产业。浦口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数字农业等产业。溧水区重点发展数字农业等产业。高淳区重点发展智慧医疗、互联网等产业。六合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等产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力度。加强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力度,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在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基础上,建立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数字经济发展重大事项。强化部门协同,市工信局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各自领域数字化发展工作,共同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各板块成立区级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和专项政策。

(二)建立推进落实机制。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运行分析和定期通报机制。建立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考评机制,纳入年度市对区、对部门绩效考评体系。设立市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库,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独立评估。

(三)完善监管体系。坚持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原则。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建立跨部门、跨板块联动监管机制,建设“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严守底线、协同监管”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2022年6月2日印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