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西域佛踪(1)新疆吉木萨尔西大寺和北庭故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昌国的来源 寻觅西域佛踪(1)新疆吉木萨尔西大寺和北庭故城

寻觅西域佛踪(1)新疆吉木萨尔西大寺和北庭故城

2023-09-23 0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大寺(或称西寺)是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遗址中留存的塑像,壁画,回鹘文字对于研究高昌回鹘王国佛教信仰和文化,新疆佛教艺术的流变具有重要价值。高昌回鹘佛寺的形制和建筑也颇具特色,与中原地区佛寺建筑又有很大区别。我们不妨将西寺作为一个坐标,对进一步探索西域佛教艺术和建筑定会产生很多趣味。

西大寺毁坏非常严重,为了较好保护这个文化宝藏,在遗址上建了宏伟的博物馆。我们到达时,博物馆建设似乎尚未完成,布展仍在进行。雕像种类大致有交脚弥勒像,释迦说法像,释迦涅盘像,佛与二弟子,禅定罗汉群像、天王、力士等。文字介绍提到的文殊,普贤像没有看到。壁画题材丰富,包括千佛组像,弥勒上升经变,剃度图,佛教故事画,西方净土变,弥勒下生经变,供养菩萨,供养画等。特别是“八王分舍利图”,“王子出行图”,“神圣亦都护”,“长史,公主”图呈现了高昌回鹘皇家供养人许愿还愿的真实情况。

西大寺平面图

西大寺遗址高14.5米,底周250米。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北部以正殿为主体,呈方塔形,正殿北壁有残高约10米大佛,胸部以上已毁,仍被黄土掩埋。四周分层环筑洞穴式大龛,东,西,北三面残存上下两层洞龛,南面仅上层筑洞龛。正殿之南,有踏道,庭院,左右对称排列六个配殿,库房和僧房等。

西大寺地上部分是用夯土砖砌起来的大土堆,然后在上面开龛,造像,工程甚为巨大,为西域佛教建筑特点之一。西大寺地下部分在南部,是配殿,僧房等生活空间。新疆气候干燥,雨水少,适合土坯建筑。居住在地下房屋,冬暖夏凉,较为舒适。

西大寺西南角视图

西大寺遗址博物馆大厅的第一,二层走廊,可以从各个方向观察西大寺遗址。此图从西南角观察,可见南部地下的三个侧殿(S101, S102,S103)以及遗留的残像,佛台等。对三个配殿的格局和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北部的大厅和大佛均在封土之下。遗址西侧面的洞龛也多残毁。

【S101侧殿】

该侧殿北壁佛坛正中有菩萨立像,头已毁,双前臂残。菩萨立像右侧和左侧稍远墙角处各有一罗汉禅坐像,大部残损。东佛坛和西佛坛各有两列五位禅坐罗汉。罗汉头部,上身大部残损。

【S101侧殿被壁菩萨立像】

近看菩萨立像,头部虽残损,但仍然身姿优美。戴联珠纹项圈,下垂红色璎珞,上身袒,斜披络腋,左臂联珠纹臂钏,腰系红色裙带,下垂与腿中结双结,裙至足面,紧贴双腿,立于足踏之上。菩萨基本保留西域的服装和装饰特色。菩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大乘佛教象征之一。虽然从塑像无法判定是哪位菩萨,但高昌回鹘人有着深厚的菩萨信仰是毫无疑问的。

【S101侧殿东壁禅坐罗汉群像】

佛台上的禅定罗汉坐像头部均失。肩部宽圆,腰部纤细,手持禅定印,跏趺座,造型优美。从西大寺建立至今,一千年的轮回,成蛀坏空,不断印证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永恒实像。

【S102侧殿】

佛像,诸弟子像,佛台大多残破。中央莲座上有佛立像,只能看到双足和袈裟的下摆,两侧胁持菩萨,佛台上有弟子坐像,毁坏已近于无形。斗转星移,悠悠岁月,世界上有何物能经时光的消磨?即使是佛子心中的佛祖,也难保千年不变的音容笑貌。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西大寺东南角视图】

从遗址东南角观察,可见地下三个侧殿(S104,S105,S106),能够比较清楚了解S105侧殿内部的状态,以及诸侧殿和中间廊道的连接关系。

【S104南壁供养菩萨】

在S104南壁有一尊美丽的供养菩萨壁画。可见菩萨头戴花冠露发,发辫披肩,面向上仰视主尊,脸长圆,圆润,弯眉高鼻,眼似小鱼,朱唇,颈部三道弯,耳珰垂肩,戴环形红色项圈,下垂璎珞至腹部,肩披帛胸前作结,身披红甲,神态安详,似乎在静静谛听佛祖说法。这菩萨像一定是按照当时美丽的回鹘妇女原型塑造,让我们穿过千年的时光,得以窥视回鹘人心中美丽善良的女性偶像。

【S105侧殿涅盘像】

此殿内容极为丰富。立即引入眼帘的是东佛坛一尊北首右胁卧,累双足的涅盘佛像,佛像腹部以上残毁。涅盘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种不生不灭永恒的安宁平静。涅盘像也是西域佛教石窟中最常见的形象。在西域千年来不断的战乱厮杀和不安定的生活中,佛教信众更为向往一种终极的永恒的安宁和幸福,特别是对于北庭城内信奉佛教,而随时随地生死命悬一线的军官,士兵,追随佛陀,向往涅盘一定是他们心灵的终极寄托。

【S105侧殿八王分舍利图】

在此殿西壁,也是涅盘佛像的对面,有一大幅“八王分舍利”壁画,长4.4米,高约1.8米。图像描述的是佛陀在拘尸那罗涅盘,荼毘后,遮罗波等七国和拘尸国王争分佛舍利的故事。八王将佛教圣物舍利带回各自国家,在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蓝比尼树下出生,苦刑林中修行,菩提树下降魔成道,鹿野苑初转法轮,舍卫城大神变,娑罗双树下涅盘示寂等处,建塔供奉。残画可分为两部分,北部是诸王行进图,南部是攻城图(此处没有显示)

“王者行进图”众多人马。浩浩荡荡,色彩鲜艳。可见王者交脚横坐于白象背上,花冠束黑发,垂发披肩,红绿宝繒飘举,方脸大眼,曲眉高鼻,小胡须,大耳铛,头后圆形头光,身着甲,戴胸臂护,右手高举作无畏印。前后各有多位铠装骑士前呼后拥,行色匆匆。赶往拘尸那罗。王者和骑士下方是墨染山峦。

【S105侧殿供养人像】

在“王者出行图”下方,有两身供养人像。男像头戴桃形高冠,露黑发,垂发辫,红色宝缯飘于背后,脸圆大腮,眼细弯眉,朱唇短须,戴大耳环,着圆领紧袖圆花纹长袍,双手持长茎花。女像戴桃形凤冠,垂红色宝繒,露黑发,发髻分两枝向外展翅,插红花钗,下垂不摇。面型与男同。着折领窄袖圆花纹长袍,双手也持长茎花。旁有回鹘文题记,男为"长史巴尔楚克,托呼邻之像"、女为"依婷盖赤公主之像"。长史,公主均为回鹘皇室成员,可能是夫妻二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二人在当时皇室和朝廷中的有多重要,但应为S105侧殿,最重要的皇家供养人。

【 正殿踏道口回鹘王供养像】

这幅位于正殿踏道的回鹘王供养像应是西大寺中最为重要和珍贵的壁画。回鹘王头戴金色桃形高冠,赭色绶带结于下颚。额际露黑发,发辫垂肩,圆脸方腮,浓眉高鼻大眼大耳,留胡须,身着金色圆领紧袖长跑,系腰带,双手于胸部持金色长茎花。回鹘王神色镇静,威严,肃穆,谦恭敬佛,愿佛主护佑国家和万民。回鹘王像右侧柱状物上有白地回鹘文墨书:“此像为象日月神一样的...持有国家的...阿斯兰(狮子)毗迦(睿智的)神圣亦都护之像”。

【西大寺遗址东侧】

东侧较北,西侧保存完好。可见上层洞龛七个,形制大同小异,龛顶全部坍塌。洞龛内有台座,以交脚菩萨为主,塑像上身全毁,有的洞龛有壁画残存,有经变画,故事画,千佛,供养菩萨,比丘和供养人。下层洞龛八个,内有台座,壁画和塑像。塑像仅存八尊,大部分只有下半身,交脚坐像和结跏趺座像较多。五个洞龛有残存彩绘,题材一般为龛顶千佛坐像,供养菩萨行列,夹侍菩萨等。上下洞龛间有空洞,分别建于下层洞龛龛顶上,可以减轻下层洞龛承重负荷,并省工省料。

【E101北壁供养菩萨像】

东侧洞龛E101,北壁会有供养菩萨行列壁画,仅有三排保存较好。菩萨均为半身像,分别戴黄色或绿色花冠,下垂宝缯或发辫披肩,脸圆润,修眉,小鱼眼,高鼻朱唇,或带有耳珰,臂钏,手镯,着赭色或绿色双领下垂天衣,有的菩萨有黄色,赭色,绿色多环头背光,有的仅有头光。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右手上举。菩萨像神情专注,安详,似乎在听闻佛法。

【E102龛顶千佛】

此龛龛顶红地,绘满千佛,千佛座高0.2米,形象相同。脸型长园,蓝色高肉髻,额间白毫像,弯眉,柳叶眼,高鼻小口,大耳垂肩,身着红色双领下垂袈裟,内着黄色蓝边僧祇支,结跏趺座于莲台,有头光和背光,头光,背光和莲座具蓝,红,黄,绿等不同颜色,上下左右交错配列。千佛坐像间上下各飘有一朵曼陀罗花。此处千佛均为未来佛弥勒佛,饱含广大信众对未来幸福的期待,和弥勒净土的向往。净土信仰在唐和唐以前包括有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在经变画的表现上,三种净土也常有共同之处。唐以后阿弥陀佛净土则更为流行。西大寺净土信仰似乎更多受到唐朝,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弥勒崇拜的影响。

【E107北壁夹侍菩萨像】

菩萨戴黄色花冠蓝发,发辫垂肩,赭,绿色宝缯飘举,面圆润,弯眉,细眼,高鼻,朱唇,戴耳铛。戴项圈下垂黄色璎珞,斜披络腋,上臂和腕戴黄钏,左手置腹部握璎珞,右手上举持无畏印,腰系粉红色裙带作结下垂。莲花跏趺座于束腰高台之上。圆形头光和背光,内有墨色,蓝,赭黑,绿和粉色数个光轮。背光上绘伞形垂幔式华盖,周围衬有绿色菩提树叶纹。周围绘有诸菩萨像。满幅壁画,美轮美奂,似天花乱坠。

【E204南壁弥勒上升经变画】

画面残高1.45米,残长1.25米。正中是铠装交脚弥勒坐像,身绕红色飘带,腰带于腹前作结,胸护绿色,头部赭色圆形头光,冠和面部漫漶不清,冠顶赭色宝光像左右波展,分割不同空间。图像可分为四层。第一进宫院,配七宝行树,诸天子持七宝莲花供养。诸天女于树下奏乐起舞。第二进宫院,功德水涌,莲花天女浮于水上,两侧天女踏彩云,天女侍候,或奏乐,或舞蹈,或持宝物供养。画面构图复杂,多姿多彩,生动明快。

【E204南壁弥勒上升经变画局部】

在铠装交脚坐像头顶宝光线上,东西各有一朵大莲花。两朵莲花形态相同,均有短莲茎,蓝,红色仰莲瓣,上托桃形花。内绘天女像,皆为三排八身,上排一身,中排三身,下排四身。莲花似漂于水波纹上。在净土变像里的莲花化生,可见莲花上有刚刚诞生的小孩。而此图特殊之处在于是成组的唐装妇女。宁强称此为“妇女集体往生图”。在佛教信仰中,妇女通常不能进入净土世界,必须先转为男身。但这里成组妇女一起前往弥勒净土,她们互相帮助,扶持,安慰。因为在战争中她们的丈夫儿子可能都牺牲了,她们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有相互帮助,抱团取暖,去到佛国净土才能获得幸福安宁。

【E204交脚弥勒像】

这本是一尊优美的交脚弥勒像,但是此像头部,上身和双臂已破损,露出芦苇骨。残高1.82米。腰以下保存较好。腰系短裙,裙袍下垂,盖过小腿至双足,皱褶自然,流畅优美,两腿下垂,小腿下部相交,足背相对。塑像有头光和背光残迹。

交脚弥勒广泛见于西域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和云岗石窟等。唐朝以后,交脚弥勒逐渐淡出。虽然此高昌回鹘佛寺建于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宋代),但仍可见到唐代盛行的弥勒崇拜的影响。这也可以印征,佛教艺术在东传中也有很强的互动,也有中原对西域佛教艺术反向的影响。

【E202残像】

坐像结跏趺座,胸部以上残毁,残高0.8米,残破处露芦苇骨。身着双领下垂,红和赭色相间田相袈裟。衣纹呈垂障式,左手抚膝,手指残断,座面大衣披覆,图案与袈裟同。有头背光残留。

【天王像(复原)】

西大寺何时被毁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最后的废弃的呢?考察历史,我们发现西大寺的废弃与当地的战争和社会动乱有关。1209年,高昌回鹘臣服与蒙古铁蹄。公元1269年,蒙古西北藩王窝阔台系的海都叛元,围攻北庭城,使其遭到严重破坏,随后高昌回鹘势力退出北庭,北庭为元朝直接控制。公元1283年,高昌回鹘王室被迫东迁甘肃永昌。元末,北庭并于察合台汗国。1346年,察合台秃黑帖木儿即汗位,皈依伊斯兰教。1383年,秃黑帖木儿之子黑的儿火者为察合台汗,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地区进行残酷圣战,强迫宗教更替,杀害僧侣,捣毁佛寺。作为天山北麓佛教中心的西寺最终被毁。

【“北庭都护府故城”省保碑】

从西大寺沿大路走700米即达北庭故城遗址所在地。抬头可见新疆自治区政府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省保碑“北庭都护府故城”于残墙之上。1988年北庭故城成为国家文保单位。在从此举目四望,天苍苍,野茫茫,残墙断壁,荒草丛生,瓦砾砖石,荒城残月,当年繁华鼎盛早已付之烟云。这里壮阔的草原上,曾驻有汉武帝西征的铁骑;在风雪交加的寒夜,行进着唐太宗十万雄兵;曾有回鹘牧民驱赶着狂奔的矫健马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垦战士勤劳耕耘......。让我们从此地进入时空隧道,快速穿越北庭千年历程吧。

从两汉时期,这里是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战略要地,也曾是车师后国疆土。随着汉与匈奴势力的消长,“西域三绝三通”,仅在汉武帝和汉宣帝期间,就发生“五夺车师”的战斗。东汉永平17年(公元67年)汉将窦固,耿秉破车师后国,车师后王安得降汉,汉嫁女和亲。汉朝随后在此地建立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后国金满城,现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南。汉朝大将耿恭驻守的疏勒城在吉木萨尔县城东(另外一个疏勒城在南疆)。这里成为汉朝在西域最为重要的管理机构和军事要塞。

【北庭故城遗址鸟瞰图】

北庭故城是四方形的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米,周长4590米。分为内城,外城。现仍可见城墙,城门,官署和民居的遗迹。二十世纪世纪五十年代,三重城郭都还轮郭鲜明,城墙用版筑土夯建成。外墙厚7-10米。现城墙大部已毁,仅北墙一带较完整,内外二重城墙尚可辨别。墙四周建有角楼,内城周长3003米,墙系夯筑。原护城河较宽,河水至城北约5000米处成为一大湖。外城四面城墙原有城门一座,现仅北门存。外城之北有羊马城,应是瀚海军驻地。

到了魏晋南北朝,一度雄霸漠北,西域的匈奴隐入时间黑洞。塞外真空很快被柔然汗国填补,结束了匈奴灭亡之后的割据纷争。到第九代君主陀可汗伏图时期,佛教已入柔然成为国教。“伏图”这个汗号与“佛陀”对音相同, 寓意即是佛可汗。”可汗浮图城“出现于吉木萨尔境内。此城用伏图可汗名字命名。这个城市真正的建设者是信仰佛教的粟特商人。”可汗浮图城“即是北庭故城前身。

【唐朝疆域图】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灭柔然汗国,随后,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突厥汗国。贞观4年(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在战乱中占领可汗伏图城。由于西突厥阻断丝路,疯狂反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发动”交河道行军”,开国元勋大将候君集率军灭高昌国,收复可汗伏图城。此后多次争夺,直到公元644年,可汗伏图城才真正回归唐朝。贞观22年(公元648年),唐朝在可汗伏图城基础上,创立庭州,设立金满与蒲类两县,以监视游牧于该地区的西突厥。此时唐的版图西至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取得葱岭以东政治主权。

【北庭故城城墙】

公元651年,西突厥再次叛乱,唐高宗发动三次大规模西征,于公元658年平定叛乱,将唐朝版图扩至天山南北和葱岭东西。在庭州建立昆陵都护。天山北麓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公元662年,亲唐的松赞干布去世,反唐的吐蕃王策动叛乱,唐军再次平板。公元663年,大将裴行俭在庭州创建金山都护府,于公元679年,兵逼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生擒西突厥二可汗。公元703年,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加强天山北麓边防。公元709年,将北庭都护府庭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成为唐朝治理天山北麓地区军政中枢,与治理天山南麓的安西大都护府分彊而治。

【“蒲类州之印”】

北庭故城发掘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其中有唐朝颁发给改置为蒲类州的月护部首领大印,“蒲类州之印”。蒲类州的游牧地区就在奇台至吉木萨尔一带。北庭故城在清代还发现《唐金满县碑》。

北庭大都护府下设四县:金满,蒲类,轮台,西海。安史之乱时(公元755年),北庭,安西大都护府调军勤王平叛,吐蕃乘虚而入,将唐朝疆域切割为东西两半,河西,安西,北庭孤悬在外,北庭孤军艰守,奋战数十年,血染疆场,至公元790年最后失陷,庭州作为唐朝天山北麓军政中心存在一个半世纪之久。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江陵人,出身世代将门之家,工诗善文,志向远大,30岁及第,雄心壮志,投笔从戎,时值大唐与大食两大帝国怛逻斯决战之时, 先后任幕僚于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帐下。他主要生活在庭州和轮台二城,留下许多千古传颂名篇。讴歌将士神勇,旌旗残阳,生死搏杀,浴血豪情。描写塞外烽火,天山白雪,飞沙走石,呼啸夜风,傲寒春草,百丈积冰。更抒情于英雄气概,剑气长虹,战场白骨,胡琴幽怨,寄情边关,心忧中原。我挑选最喜爱两首记录于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庭故城城墙】

公元790年,吐蕃一度接管北庭地区。九世纪中叶,回鹘西迁,驱逐吐蕃,北庭成为回鹘高昌国的夏都。庭州改称为别失八里,意即五城之地,继续保持繁荣。赵宋王朝也曾有恢复汉唐旧疆域的雄心壮志。为与辽国争夺西域,宋太宗赵匡义意图争取高昌回鹘王归附。在公元981年,高昌回鹘王向宋朝遣使朝贡后,宋庭派遣王延德为使到高昌和北庭。回鹘王在北庭城大摆筵席,宴饮笙歌,共同泛舟,招待宋朝使团,当时泛舟之湖泊究竟何处已成难解之谜。因为辽朝也遣使高昌,施加压力,高昌回鹘国对于两强皆不得罪,王延德最终未能完成使命。此时逐渐强大的西夏阻隔于流沙东西。宋朝至此断绝西使,中华史册上,唯有宋朝不曾驰骋西域。

【北庭故城角楼】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打败金朝,率兵西征,高昌回鹘王亦都护归降。别失八里仍然保持天山北麓军政中枢地位。公元1280年,元朝置北庭都护府于别失八里,公元1295年,晋级为北庭都元帅府。元朝主管新疆机构以承袭和实现类似唐朝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南北分治局面。

但是元朝统治西北只维持了很短时间。蒙古藩王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势力日盛,西域进入纷乱,割据时代。明永乐16年(公元1418年),东察合台歪思汗放弃别失八里,举众西迁伊犁地区,别失八里逐渐荒废。

【北庭故城风光一瞥】

夕阳残照,寒风刺骨,穿越北庭千年历史,徘徊西寺遗址大土堆前。突然想起云南清代名士孙髯翁写的大观楼长联,他在下联中写道:

“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迷一样的西域,深远厚重,踏上你辽阔草原,欲翻越你天山群峰,我们会逐渐走入你的历史的深处.....

【完】

【原创:广提子,原载本人新浪博客'广提子“2017年11月13日,于本人微信“广提子”2020年4月8号修改重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