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国: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德地图在国外为什么显示不了 两个中国: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

两个中国: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

#两个中国: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政治中国,是一个指定性的国家实体。文化中国,是一个泛世界性的宗教圣地概念。---------------------一、作为一个国家实体的政治中国概念,还是比较好理解。尽管这个概念真正为人所接受的历史,才仅仅一百年。在此之前,鲜有将中国作为国籍称呼自己的,而代之以我们最常见的唐人、宋人、明人等,所以旅居海外的华人社区(China Town)多起名为“唐人街”。到清末,因为有汉家男儿的排满种族革命,所以起初为光复革命而拟构的国家名称(国号)包括:中华、华夏、中国、支那、震旦等。有些词来自本土古籍,有些则是外来音译。在这繁多的指称中,人们对“中华”这一概念是高度统一认同。所以1904年,当孙中山正式提出建立“中华民国"国号时,即得到响应。1911年10月12日,武昌革命后,“中华民国”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到1912年2月,经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开始运作。包括,对外要求世界诸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国家主权地位,对内强制给国民灌输“中华民国国民”意识。因“中华民国”,在汉语里的简写就是“中国”。所以晚至此时,中国及中国人的概念,才真正开始被广泛传播。我们现在对中国的认知概念,实际正是对这一百年前产物的继承。但,必须得补充下:起初国父们想表达并强制国人接受的概念实际是“中华”,而不是“中国”。所以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两个概念的组合。这里,中华代指国土上的族群概念,民国代指政治上的国体概念。所以“中华”才是国父们要精确表达与传播给国民作为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最核心概念。但国民习惯“简称”,并且国父们自己也被这种社会认知所同化,所以慢慢“中华”被淡去,而“中国”则新晋成为主导。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中国”在政治上的概念:一个被缩写的国家名称。二、接下来,是“文化中国”的概念。文化中国,是由文化+中国两个词汇组合而成。这两个词汇,要从我们自己传统“文化”方面来讲,古今概念迥异。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普遍认知里多倾向于对该群体的世俗生活及宗教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描述。但这种描述,在传统中国里一般指“风俗”,与自己定义的“文化”无关。中式的“文化”,限定在对道德的描述上。所以“文化”,也就是改革或改善该社会群体及成员个体的道德面貌。至于为“文化”而需要在承载其的社会生活面貌里具体采取哪些改变措施,如外来引进、内部创新、内外融和、去除痼习等等----即“”,这都是留给不同群体自己去思考与实践的,并不统一标准与强制。这种“文化”,在儒家里叫:变其礼,不变其俗。当代也有人将“文化”这词滥用到对个人专业知识丰富程度或学历高低等的评定上,而脱离“道德修养水平”这唯一标准,显然是不自知作为中国人却已远离中国文化意识很久了。礼,是动态的、多样性、民族化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适应性调整改变。与所谓的泥古、守旧无关。以前曾依附的各类观念、制度与习俗等在调整过程中:可有、可无、可变,唯其追求人类正义的道德秩序的底层逻辑----永固。所以中式的“文化”,在形式上并不冲击其他族群所高度敏感的风俗与宗教信仰,且鼓励其保留民族特质,只针对人精神上的“消极面”作劝诫改善。这与当代“文明冲突论”里最常见的宗教信仰冲突,迥异。在那些冲突社群里,成员们整日恐惧于原习俗与宗教信仰可能会被替换与抹杀。而儒教为中国创立的这种独特“文化”,因不涉及这致命问题,反而成为能嫁接在任何群体原有习俗与信仰上的“一朵奇花”。另一个,中国,在古代是:天国、上帝之城、神圣之都等的喻指。与当代人们认知比较近似的如:耶路撒冷在基督徒,麦加在穆斯林心中的地位差不多。中国的本意,即世界中心的意思。它不简单是个地理方位概念,而是建立在“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基础上,从信仰上将这块土地被认为是与神最近的地方。中国以外,东西南北四极,都是蛮荒之地。唯有中国这世界中心,才离神最近,受其庇护,享有“文明”。所以无论是最早出土“中国”二字的周代何尊里那句“宅兹中国”,还是往后极个别人用“中国”所指代自己国家,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而是有着感情上极其优越于对方国家的傲视之意。直白就是:我是来自天国,而屈尊降临在你这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比这感情弱一级的指代,是“天朝”“上国”。正因有这层信仰上的喻意,所以多数持平等看待周边其他民族国家的华夏人,鲜用“中国”这词。尤其当华夏国运衰微而异族政权强势时,这个就更少提。到清末,能再用“中国”概念自称的革命先烈,在其心中“中国”仍保有古代的那种神圣喻意,以旗帜鲜明的与他们视为未开化的异族政权作决裂。在这里,也得补充一下:将自己故土、国家或宗教信仰之地视作世界中心,与神距离最近的地方,这是古代世界很普遍的现象。人们为这个心中圣地所曾取过的专有名称何以百计,在我们这就是“中国”。也就是说,曾有成百上千个“中国”存在过于我们地球上。所以文化中国的古义:即是道德宣教繁荣的神圣信仰之地。哪里的社会道德繁荣,哪里就是中国。三、在当下,对中国的认知基本都是政治上的概念。至于文化上,多数是“错误”混淆在前述的那种“风俗”概念,而无知曾附着的神圣信仰喻意。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各国平等的时代,抹去我们曾附着的“宗教神圣性”,而使其成为一种世俗化的概念,也是好事。但,这只是矮化自己族群文化的借口罢了。在前面已提到:神圣信仰关联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这与神鬼论无关。神圣信仰的存在,使得集体与个人有着自己的善恶辨别能力,与日常行为的道德自律。神圣信仰的淡漠抑或缺失,则造成人际关系混乱、冷漠、欺诈、歧视、自私、厚黑、奴颜等泛滥,即是当下我们所苦尝的现实。(尽管“经济”才是导致社会绝大多数丑相的根源,但却将“文化"定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祸源则是个别文科生强灌输给大众的谬论意识。)这几十年,神圣信仰的垮塌,使得身处道德荒漠里的中国人纷纷迷失方向。多数人终其一生在迷失,而迫使自己退化为丛林动物。那些还有底线原则的人,则将目光投向宗教。以致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奇怪地”选择了西方教堂,去寻求精神安全。这种社会心理,四十年间将中国基督徒从70万暴涨至1.5亿。这趋势,似乎看不到拐点,而直奔将中国导向一个基督教国家。正如韩国短短几十年从佛国蜕变为基督教国的历史一样。神圣信仰是独立的存在。是裹藏在传统道德律令--即“文化中国”,里的精灵。任何假其之面而所作的社会功利性宣教,注定失败。没能搞清这本质,而胡乱操作的各种传统文化宣传,以致于随着这四十年来中国教育与经济大发展,却反而使得更多人滑向了西方宗教……重建“神圣信仰”,即重建”文化中国”的路是艰难的,还好经此论述使得人们能辨清要去做的事的方向。适逢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么重建成功--我们还能在追求自己的正义之路上保有族群文化。要么就此化为废墟,中国文化将从这里断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