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的《寒林鸦阵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凤翰的画 高凤翰的《寒林鸦阵图》

高凤翰的《寒林鸦阵图》

2024-07-05 0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凤翰与《寒林鸦阵图》

说明:十年前为某杂志写过一篇关于高凤翰的文章,最近因整理旧作,从电脑里找出,贴在这里与书友共享。

 

    “高西园,胶州人,初号南村,此幅是其少作,后病废用左手,书画益奇。人但羡其末年老笔,不知规矩准绳,自然秀异绝俗于少时已压倒一切矣。西园为晚峰先生画,余不及见晚峰,而西园见之。后人不见西园,予得友之。由此而上推,何古人之不可见。由此下推,何后人之不可传,即一画有千秋遐想焉。”这是“板桥郑燮”在高凤翰《寒林鸦阵图》画轴绫边上的一则题跋,从中可看出郑板桥(也可以说是同时代自由文人群体)对高凤翰的推崇和激赏。

    现藏青岛博物馆的这幅《寒林鸦阵图》(纵62.5cm,横35cm,纸本)在高凤翰传世作品中有“标志”意义:其一,该画作于清雍正六年(1728),高凤翰46岁,正是他人生和艺术的盛年,无论是生活状况、艺术把握和精神境界都是“南村居士”的“鼎盛”时节,之前一年,他被胶州知州推荐应“贤良方正科”,这一年赴京应试,考列一等,被雍正皇帝接见于圆明园。对于乡野文人来说,这无疑是跳过了龙门。之后一年,他便离开胶州开始了“县丞小吏”沉浮江南,最终漂泊江湖的生活,这是后话。“鼎盛”时期的“寒林鸦阵”与“丁巳残人”后左手画的“寒木鸦阵”在意境和情趣上迥然不同;其二,高凤翰的诗、书、画、印独树一帜,他的诗与画相映成趣,寄兴深远。在“扬州八怪”中,并非江南人的高凤翰之所以能列名“扬州八怪”,是因他47岁后宦游南方尤其是病废右手后主要在扬州卖画售字为生,直到乾隆六年(1741)才返回故乡;其三,对于“扬州八怪”这一群体来说,追求性灵自由和不落俗套是他们的共性,常常以鸦阵为创作主题的高凤翰在这幅寻常“田园凤光”的描绘上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而年轻他十岁的郑板桥的题跋不仅仅表达了同时代这群“离经叛道”文人对高凤翰的欣赏,也反映了郑板桥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态度。

    画面上一片寒林,左边两株苍松为这片光秃秃的林木更增添了萧瑟之气,天空布着鸦阵,枝柯上压满鸦群,寂静的寒林与喧哗的鸦阵构成了希望与幻灭、生机与窒息的乡野生活。整幅画面布局不拘一格,立意新奇,笔墨枯润相间,浓淡自然,画面左下侧有一行题款:“晚峰先生属,南村高凤翰写意”。画幅上方诗塘有高凤翰的自题:《寒林鸦阵图》,题下小字:“石鰲生仿周东邨作,并系以诗,戏用六言小体”。题诗曰:

                落日野塘流水

                烟林小阵盘鸦

                一段荒寒何处

                山南山北残霞

    诗后跋曰:“余家河村背枕古岸,横塘斜出,远带长林。时于朝霞暮蔼间,鸦阵盘空,点破山翠,推窗旷望,答以苦吟。每拈此景作图分贻同志,摩挲笔墨之余靡惑想见蜗庐耳。南村居士并识。”

从题款、诗和跋可看出,这幅《寒林鸦阵图》是高凤翰为“晚峰先生”画,所画内容为故乡“蜗庐”窗外景致,耐人寻味的是高凤翰喜欢描绘的田园凤光是“苦吟”的鸦阵——“每拈此景作图分贻同志”,作该图时显然正在“客居”中,但“摩挲笔墨之余”浮上眼前的却是家乡的“蜗庐耳”。乌鸦在世人眼里是不详之鸟,在我们的意识里与报春的喜鹊南辕北辙,“寒林鸦阵”与“喜鹊登枝”是截然不同的意象。然而在高凤翰的这幅《寒林鸦阵图》里,在“苦吟”的鸦阵里分明蕴涵了愤世嫉俗的文人情怀和乡村生活的勃勃野趣。

    高凤翰晚年回故乡后的生活贫病交加,他去世的前三年(乾隆11年)曾画过一幅《寒鸦图》,但并不是画窗外的景致了,用他题在画面上的跋语说,是据明人徐文长的《寒鸦图》而来,画面上矗立一块怪石,石边一棵光秃秃的“病树”,树上一群寥落的寒鸦,凄凉孤寂,了无生气。跋前也有一首题画诗:“争鸣咶噪目飞扬,搅尽寒烟漠漠荒。太息月明三匝树,古来断送几周郎?”诗中的滋味与当年“每拈此景作图分贻同志”为晚峰先生作《寒林鸦阵图》已有多么大的差异,也许他从徐渭穷困不堪的晚年里看到了自己凄惨的结局(徐渭对高凤翰和他的“同志”们影响深远——尤其体现在性灵追求自由的宣泄上,郑板桥更是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青藤门下走狗”)。高凤翰死后墓碑为郑板桥所书“高南阜先生之墓”。

                                                                     (2004/9/18)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