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至高三课前3分钟和课间10分钟活动设计,总有一款你用得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语文课堂课前三分钟怎么使用 一年级至高三课前3分钟和课间10分钟活动设计,总有一款你用得上

一年级至高三课前3分钟和课间10分钟活动设计,总有一款你用得上

2024-07-17 1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具课本放整齐,静候老师把课上。

课后:文明休息不喊叫,上下楼梯往右靠。

教学楼内不奔跑,互助友爱不争吵。

根据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特点,老师们还寻找或创编了与单元主题或当天授课内容相关的儿歌,引导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朗读、领悟,让上课的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笔儿歌

粗者重,细者轻。转折处,须慢行。

钩有力,提上尖。竖要直,横要平。

捺有脚,撇有锋。线条顺,点要匀。

用尖笔,讲搭配。既工整,又美观。

5.朗读诗文、必读书篇

诵读古诗与必读书目阅读在一年级的课前三分钟里交替进行,不乏是个好办法。

必读书目的阅读方式也呈现了多样化,最开始由老师带读,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还可以采用全班齐读、小组接读、同学赛读、默读说读后感等多样的方式灵活进行!书中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陶醉,故事中的真善美更是伴随孩子们一路成长!

6.交流见闻,记忆名言

课前三分钟,半个月一个花样。儿歌记啦、词语读了、诗文背了、名篇诵了,再干啥呢?

征求学生的意见,结果一致同意讲笑话、猜谜语、说见闻。每节课由四名同学分别到台前,展示“口才”。轮到平日里胆小的几名同学时,他们的脸红得像个苹果。基于此,登台锻炼那是必须的。一轮很快结束,胆大的、胆小的均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

3分钟,语文这样“迷倒”学生

(洪榴 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

2013 届的一位同学毕业前写给我一封信,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想对您说,谢谢您让我成为‘字词微电影’的主持人。我爱说话,爱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却经常因为词语匮乏而卡壳。是您,给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一次次地现场作文;是您,同意了我改革‘字词微电影’的想法,让我们在‘话题微讨论’中对一些事件进行多方面的解读。”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课间,她走到我身边说了她的想法。后来,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就由“字词微电影”和“话题微讨论”相互交织着进行。

我要感谢这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正是在她的建议下,课前三分钟的舞台有了更大的空间。

1.字词微电影

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是孩子们“字词微电影”时间,话题是由小主持人决定,提前在黑板的一角公布。

话题来源于儿童,充满童趣,五花八门的词汇都成为了字词微电影的主题,有“彩虹”“浪花”“落日”等状物的;有“爱”“悲伤”“惊喜”“遗憾”等情感的;有“发呆”“偶然”“放手”“选择”等让人意想不到的……每个主题都能吹开孩子们睿智的思维之花,绽放绚烂的语言之花,多么令人欣喜啊!

2.话题微讨论

话题微讨论是通过对事件表明态度,陈述观点,以及对他人发言的倾听、辨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批判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多样性、逻辑性、能动性。

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丰富多彩:教室后门该不该开?玩具该不该带到学校里来?如何对待考试?男女同学之间如何交往?怎么看待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留字?中国红十字会遭遇捐款尴尬是何原因……这些话题涉及到学习生活、成长烦恼、社会热点、国际事件等。

1+1,效果>3分钟

(《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知道的180个妙招 》)

语文课上,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教查字典,老师口干舌燥,看学生:一脸木然;教写话,口若悬河,看他们:还是一脸木然;教朗读,声情并茂,再看他们:依旧一脸木然。到底有木有什么好的招数,能让孩子们投入点儿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1.1分钟特写

先让学生准备好练笔本,进行“一分钟特写”练习。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选择一分钟左右的生活片段进行描述,尽量将情节变细、拉长,写到练笔本上。为了便于反复观察,教师还可以将观察的内容录制下来,指导学生反复、细致观察。渐渐地,“放学路上”、“餐桌上的对话”、“体育活动”等都成了学生观察、习作的内容。

学生学会了仔细观察,能把情节拉长后,我又提高了要求,将“一分钟特写”改为“的一分钟”。

练笔几次后,学生发现,填入括号里的词语正是习作中要描写的重点。如,学生的作文《仰卧起坐》变成了《难熬的一分钟》后,原本对“仰卧起坐”事无巨细的描述,变成了对“难熬”的聚焦,许多与“难熬”无关的内容学生就都自觉删掉了。

2.1分钟播报

此后,我又将“一分钟特写”与“一分钟播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学号轮流播报自己的“特写”成果,时间依然是一分钟。

随着计时员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叫“停”,学生慢慢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一分钟内合理安排播报内容,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开始注意文章的谋篇布局了。

3分钟成语故事会

(贾梅丹 东阳画水镇中心小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江郎才尽》,话说南朝文学家江淹......”

“大家知道成语《舍生取义》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诸葛亮用这空城计,逼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这就是空城计的由来,现在多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课前三分钟,每天三位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成语故事,以脱稿的形式分享给班里的同学。这是5(3)班每节语文课上,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环节。

讲故事之前,同学们需要先把故事的题目用粉笔端端正正地书写在黑板上。故事开讲时,所有的孩子都睁大眼睛,盯着讲台上那位“主角”。

听到“黔驴技穷”时会呵呵大笑,听到“卧冰求鲤”时感动沉默,听到“自相矛盾”时点头附和......

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单单依靠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地去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希望通过这短短的三分钟,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去看更多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书籍,并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

3分钟名家散文朗读

(贾卉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为学生每天在课前三分钟朗读一篇名家散文,细细算来我已坚持了十二年。每一个清晨,当阳光洒满我的教室,伴窗外婉转的鸟啼,我用朗读吸引着一双双乌溜溜的小眼睛。

1.不同风格,多元经典

我从来不会在孩子这样青春年少、懵懂斑斓的时光里,只给孩子一种精神的营养。我为学生选读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

而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的拟人用得让我怦然心动,我相信学生也会喜欢: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2.相同主题,不同作品

主题作品,要的就是同类的诸多不同精彩。比如母亲主题,我读巴金的《我的母亲》:

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也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3.由衷而言,师生唱和

读书,其实是一种心灵的相会。在读完贾平凹的《月迹》后,学生情不自禁感言:

千江有水千江月。心中有明月,就有爱,有情,有幸福。

我很激动,我知道那些心灵在悄然成长。按捺不住,于是插言:

读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林清玄的《月到天心》,不同的人看月,不同的年龄看月,看到的月是不一样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只要心中有月,美好浪漫就会与你相随。

朗读,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有了心灵的链接,总会在某个时刻彼此想起那些朗读的时光。

一份初中三年的3分钟演讲计划

(网络综合)

如何让学生敢说话、会表达?我们采用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教学活动方式。

每堂语文课由一名学生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或老师做简短的讲评。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时站在座位上讲,后来到台上讲。内容可自由选择,题目可自拟。经过一学期的筛选,把较好的演讲稿按专题装订成册,定题为《撷英——初一演讲集锦》,印发给学生,可以作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初一,自由讲话

刚入学的新生胆量较小,我们可以放低要求,首先为“自由讲话”。

1.自我介绍

学生刚进校,需要进行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老师要提前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富有吸引力。

2.他人的演讲稿

学习、选用网络上优秀的演讲稿尤为重要。要提高自身的语言,必须有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或背或诵。

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话题,内容不限,可以说爱好、说新闻、读一篇自己的日记等。时间成熟后,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以小组成员参与,或朗诵、或相声、或小品、或辩论、或编课本短剧等等。

初二,专题演讲

我们主要拟行这样三个专题:“好书与我同行”、“采撷精彩故事情节或片段”、“小故事,大智慧”。

刚进入初中,语文老师就承担着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义务,趁学生刚学冰心的《忆读书》,借助“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形式,给每位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比起老师的说教,效果更为明显,所以把“介绍一本好书”列为首选专题。

在整体介绍书籍后,马上开展“采撷精彩情节”的专题演讲,引导学生细心走进文本,精读精彩片段。

在推荐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青年博览》《奥秘》《科学画报》《启迪》等杂志后,我们又开展了“小故事,大智慧”的专题演讲,化抽象为形象,化说教空洞的道理为具体可感的事例。

初三,即兴演讲

等到演讲成熟阶段,我们再把“专题演讲”变为“即兴演讲”。

备课组老师根据近几年中考作文的热点和时政热点,确定诸多话题,让之前演讲表现突出的学生临时抽题目,并在上课前做好准备。比如“中国科技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教养·关爱·责任”“感动·感恩”等话题。

我们要求学生从活动内容、语句规范、表达清晰、态势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尽可能发现优点的同时也不忘指出存在的问题,力求完善。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3分钟“课前说诗”

(范雅 重庆外国语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了一些现当代的诗歌,如《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在讲授这一诗歌单元时,我从处理“意象”的“意”与“象”的关系来分析诗歌,学生受此启发,阅读、分析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甚至出现了学生主动要求我给他们讲解诗歌、评价他们分析诗歌的情况。

在学生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后,我将语文的“课前三分钟”内容改为“课前说诗”。

诗歌内容由我挑选,原则是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今到古、由中而外,主动配合语文教学,一学期一个侧重点,每学期选择十五到二十首诗歌。

高一年级

第一、二学期的“课前说诗”以现当代中、外诗歌为主,其中第一学期以当代朦胧诗为主,选取了顾城、海子、北岛、芒克、舒婷等人的诗作,也选择了郭沫若、戴望舒、徐志摩、余秀华、李元胜等人的作品。

第二学期则以外国现当代诗歌为主,选择了叶芝、艾略特、瓦莱里、里尔克、泰戈尔、纪伯伦、聂鲁达等人的作品,并注重介绍了与意象分析方法相关联的意象派诗歌,以备第三学期使用。

高二年级

“课前说诗”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应增加了难度,在时代、地域和文化方面,倾向于选择中西古代诗歌。

但由于要承接第二学期介绍的意象派,所以第三学期开始选择了西方意象派诗歌,比如庞德、约翰·考诺斯等诗人的作品,但主要选择更早一些的外国诗人的作品,如萨福、但丁、莎士比亚、彭斯、歌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波德莱尔、普希金、惠特曼等人的作品。

对于北岛、顾城诗歌的选择,也加深了难度,如北岛的《触电》。为了让学生理解优秀诗歌的语言、思想和情感,我还特意挑选了一些与其主题相近的流行歌曲,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其对这些流行歌曲和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第四学期的“课前说诗”的内容,应当是中国古代的诗歌。

为了激励学生的热情,我要求那些“说”得好的同学周末回家后将自己说诗的内容整理出来,由我推荐到杂志特别是校刊上发表。作品发表后,我则将样刊拿到班上传阅,增加发表者的成就感,并借此激发全班同学的创作热情。

待优秀作品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将其制成“课前说诗优秀作品集”打印、装订、展览。

高三,将课前3分钟进行到底

(郑春莲 徐州七中)

高三已是向高考冲刺的阶段,还要不要坚持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我曾为此思考过。结果是,将此活动进行到底!

高三上,介绍语文知识、推荐并简评一篇佳作。

我结合高考,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上的疑难点或疏忽了的知识点,安排学生介绍与考点相关的语文知识,如比喻与象征的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对”和“对于”的异同点、长句改短句的方法、变式句的类型、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并非都是复句、修辞手法与作文标题、作文如何开头才更吸引人等等。

课后,我要求介绍语文知识的同学将讲稿贴出。期末,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笔记本上都摘抄了近百个由同学在课堂上介绍的“语文知识”,语文笔记本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翻阅的笔记本。

强化作文训练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基于此,我在高三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介绍、简评一篇佳作”的活动。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将介绍的佳作和自己的简评工整地抄写出来并贴在墙上。

一学期下来,除了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范文,学生还能够读到100多篇同学们自己精选的佳作,其收益实在不小。

高三下,介绍复习方法或提出疑惑、小测练

高三第二学期,学生一般是在强化训练中度过的。学生的复习方法是否科学?学生的信心如何?于是,高三第二学期开学至考前停课前夕,除了测试,我都继续开展“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即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学生,或谈自己的复习计划,或总结一下自己最近的一次测试,或提出在复习中弄不明白的问题,或分析一道多人做错的习题。

由于这项活动较大程度地使学生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往年在高考冲刺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茫然、困惑消失了。

不要以为这课前三分钟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时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计划而恒久地组织学生利用这一点点时间,就会使学生在多方面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和交流性、探索性学习的优秀品质。

课间10 分钟,老师有担心,学生有诉求。如何设计一个安全、轻松、快乐、有意义的课间十分钟?

志愿文化与学生课间自主管理有效结合

来源 | 《中国德育》

成立课间自愿队。同学们根据班级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自己选择志愿者服务岗位:黑板志愿者、矛盾处理员、课间安全志愿者、花草志愿岗等等。比如:

1.成立课间安全志愿小分队

在班级里,由同学们自发成立课间安全志愿小分队若干,让他们在课间寻找班级存在的危险行为,当安全志愿者发现危险行为时,要马上制止;

并自主编写课间安全歌,让学生们自己编写关于课间安全的儿歌和童谣。

课间安全歌

下课铃,丁丁响,我们快快做准备;

桌凳正,抽屉齐,慢步有序出教室;

上厕所,要排队,不拥挤来不打闹。

接水歌

拿起我的小花杯呀,排队来接水。

先接凉水,再接热水,小心烫到嘴。

2.情绪疏导志愿者小分队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烦恼:

“课间我们几个女孩子正在跳绳,突然有男生跑过来乱跳,绳子一下断了,多气人呀!”

“全班正在一起玩贴烧饼的游戏,别的小朋友玩了好几圈,可我一次也没有玩过,我真想玩啊,可是我怎么样做才能玩呢?”

“下课的时候大明同学一直追着我打闹,我不喜欢大明这样,可大明老这样,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课间我没有一起玩的好朋友,怎么办?”

......

有的孩子因为烦恼没有得到疏导而闷闷不乐,还有的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在课间没有一个好朋友,只能孤独地看着别人玩耍,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课间,有了情绪疏导员,就可以解决同学们的诸多烦恼,“课间情绪疏导员”可以轮流做,让同学们学会倾诉、理解、合作、思考,在疏导别人的过程中努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度过每天的课间十分钟。   

人人争当“小记者”

来源 | 《科学与财富》

“小记者”要将新近发生的新闻播报出来,并加以简单的评论。利用课间十分钟,学生把观察到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事物,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写成新闻并加上自己的评论或感想。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也提高了他们分析总结事物的能力。

活动效果:许多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从身边去发现以小见大的题材,学会了如何冷静的思考和对待身边事。这种体现个体创造力和智慧的表演,学生们越来越感兴趣。

让英语游戏活跃课间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

小学时期的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会变傻)。

课间的学生一般比课堂上活跃,于是我让一些调皮的孩子多参与到游戏中,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口语。

例如:巧猜数字。

T: Now, let's play a game. Please guess, what's the number on the card? If you're right, I will give you the card. I will say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

T: “T”.

S1: T-W-O, two!

T: No, try again, please.

S2: T-H-R-E-E, three!

T: Yes, you're right! Here you are!

教师将卡片奖励给这位学生,然后带领大家一起拼读。以此方式将十个数字猜出,巩固数字的拼写和认读。

还有就是在游戏中加入英语,其中让“out”者,唱首英文歌、背一个单词等等。

这些既可以活跃课间,也可以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走进英语就像“来到了恐龙园”荡漾着欢乐的笑脸。

课间,将数学课的“默然者”变回数学粉丝!

来源:《语数外学习·九年级》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休息和调整的时间,这期间,学生可以缓解疲累迎接下一节课的挑战。

我发现,上课时,对所学内容“漠不关心”,毫无兴趣;但在一些课余时间学生们却表现得非常机敏。

一次课间,不经意间我发现一位总在数学课开小差的同学,喜欢制作模型,于是就引导他认识模型上的图形,鼓励他可以自己尝试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组合图案,结果他的设计让我大吃一惊:小汽车、未来太空,等等,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趁机,我又给他讲了几何的发展史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并给他留下了几个数学智力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他逐渐喜欢上了数学,开始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

可见,在学习上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学困生来说,只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老师手拉手的“送”他们一程。

课间,还可以“每天看图十分钟”

(北京四中 李京燕)

学地理,地图是工具。每天看图十分钟,这张地图就会潜移默化地印在你的脑子里。如果你对世界了如指掌,你就会自信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图,怎么看?

最好每天沿着一条线路看,比如红军长征的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大战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甚至唐三藏取经的路线等。

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应思考这些地方的政治、经济、农业等方面的背景。

除了“看”地图之外,老师还可以选某条经纬线和学生“走上一圈”,聊聊“途中”会涉及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地理特征。

或是让学生们拿张纸,剪一个洞,随便放在地图的一个地方,然后把这个地方放大,用各个圈层去分析它的区位因素。

十分钟,来一场化学魔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为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丰富课间十分钟,我准备来一个课间魔术表演!

我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看魔术表演?”

学生回答:“想!”

我乘机引导:“现在我手上有一根玻璃棒,你们相不相信我能用它点燃酒精灯?”

就在学生露出一丝怀疑的神色时,我开始做 “魔棒点灯” 实验,学生惊叹连连。

然后,我又拿出一块毛巾说:“这里有块毛巾,我把它浸在水中再取出来,它还烧得起来吗?”

“肯定烧不起来!”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但我就是可以让它烧起来,而且百烧不坏,你们相不相信?”

在学生一脸不相信的表情下,我做起了“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看到实验成功的那刻,大家都把嘴张成了"O"字。

接下来我又表演了“空瓶生烟” “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等实验,几个实验下来,学生兴趣高涨。

最后,我告诉学生,这些神奇的魔术其实都是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学习化学、明白化学原理后每个人都能表演许许多多的魔术。

学生听后马上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让课间变成小小科学家的成长试验田吧!

来源 | 《人生十六七》

课间,可以号召学生积极动脑,勤于动手,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位陆佳同学,每天都乘公交车上学,经过立交桥的时候,一个想法在她的脑子里突然显现,能不能设计一种不用左转弯的立交桥呢!

课间,她向各位老师请教,并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又从网上寻找相关信息。她综合资料,画草图,并在操场的一角搭建模型。

她的举动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大家围了上来,一看究竟。“哎呀,我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立交桥!”“这桥真有趣,是谁想出来的?”“咱们回去也搞个小发明吧。”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这样的桥能行吗?”

铃铃铃……上课了,同学们纷纷向楼门走去,陆佳也赶紧收拾模型,准备回教室。

几天过去了,陆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左转时通过增设“桥洞”,使相对车道立体交叉变为现实。这样一来,车辆在立交桥上左转就和直行、右转同样快捷了。

对于这项小发明,老师非常重视,还为她请来了桥梁专家,对她设计的模型加以指导,并给这项发明取名为“左转快捷式立交桥”。

一位专家说:“这位同学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老师应该多举办类似的课间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大家千万别小瞧自己,通过你的观察和思考,同样也能搞出小发明、小创造。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勤动脑,多动手,你也会有收获的。

课间十分钟,也可以变成户外自然课

来源 |《学习导刊》

学生学习《秋姑娘的信》之后,我举起几片枫叶形状的卡片问学生:枫叶漂亮吗?喜欢吗?(学生顿时对那些做的很逼真的枫叶产生了兴趣)

我便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小树林,同学们都采集到了自己喜欢的树叶后。我让同学们说说树叶的颜色与形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之后我又用采集的树叶拼出了几个图形,学生跃跃欲试,我乘机说:“下节课我们就用叶贴画打扮我们的教室,看谁做得最漂亮。”

课间十分钟“寻找身边的感动”

来源 |《小学德育》

利用十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

学生们或小组合作,或单独行动,聚焦身边的人和事,竟发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瞬间。

如有的感动于校长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后,毫不犹豫弯下腰去捡起了那张废纸;有的感动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写下的充满激励的话语;有的感动于家长急匆匆赶来给自己的孩子送遗漏在家里的书本……

小小的十分钟,能做教育大文章。如果我们悉心经营,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定能够在这短短十分钟里得到很好的落实。

这样的“十分钟”必将成为孩子成长活力的不竭源泉,释放出无限精彩。

提高孩子的美术创作能力,只需一个有意义的课间十分钟!

来源 | 《新课程学习·上》

玩是儿童的第一天性。

儿童创作活动应该是以强烈的个人情感为中介,设计一个新颖奇特、欢快流畅的游戏场景,使孩子们全身心投入,从而达到激活他们创作的热情。如,布置任务创作“课间十分钟”。

先让他们带着会发现美得眼睛去观察:课间,校园里活跃起来的景象。

看!他们都观察到了什么:

”小朋友们奔啊、跳啊、叫喊着!““我们丢沙包!”“我们踢足球。”“我们老鹰捉小鸡。”

等学生有创作“课间十分钟”美术作品的生活体验后,再回到教室,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刚才玩了什么游戏?怎么玩的?心情怎样?动作怎样?孩子们一个个高举着小手争着抢着说。

我因势利导:“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课间做游戏使我们很开心,它也可以入画。"于是我布置了作业——“课间十分钟”。

寻找“课间达人”比赛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让“课间达人”们带着同学们度过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肯定更有意思!于是,我制定了“课间达人”比赛方案,并张贴在教室的公告栏中。

七天后,“课间达人”比赛正式拉开序幕,比赛地点设在操场。

第一个上场的是小毅,他为大家表演了手上的舞蹈——悠悠球。悠悠球在他的手中翻飞跳跃,一会儿如埃菲尔铁塔,一会儿似太空漫步,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他获得了“悠悠球达人”的称号。

“双脚跳”“单脚跳”“前甩”“后甩”“交叉跳”……这是小浩在为大家表演跳绳,个子小小的他,轻捷如燕,绳子在他的手里被甩得随心所欲,在大家的掌声中,“跳绳达人”产生了。

跟在两个男生之后出场的是女生小琪,只见她手中拿着一个毽子,随着一声“开始”,毽子在她的脚起脚落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内侧踢”“外侧踢”“弹跳踢”……真没想到这个小姑娘会这么多种踢法,孩子们眼睛都看直了,毫无疑问,“踢毽子达人”就是她了。

之后,“魔方达人”“跳皮筋达人”“跑酷达人”等相继产生。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课间达人们隆重登场,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佩服的达人加入他的课间达人小组,并要他们跟着达人组长课间好好练习本领。

舞蹈,更能让课间十分钟得到放松哦!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放松部分是课间十分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后得到身心的恢复。

音乐放松法是指在放松练习的时间里,采用轻柔、舒缓和悠扬的音乐,对学生的大脑、肌肉进行调节、放松,消除疲劳。

例如:在课的结束后我进行编交谊舞作为放松动作,由男女各一组组成队形,我采用了学生在校所学的校园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被这首轻音乐引入了放松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亨着熟悉的歌曲随着轻松的音乐主动地跳起了放松舞蹈了。

End

编辑 | 高蕾

排版 | 刘双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