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积累大全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语文积累本内容大全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通用12篇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通用12篇

2024-07-15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

时间:2023-08-21 17:23:34

第1篇

通过多次的听课,评课使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须注重语言的积累。

一、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

《辞海》中对语言的注释是:语言是物质的外壳,它与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的着密切的联系。朱光潜曾经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可见,语感的形成与培养,与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古到今,不少的著名文学家对语言积累有专门的论述:“求人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句阐述了“源”与“流”的关系,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语感“流”,就必须有一定“源”,充分说明了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关系;又如荀子的“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杨雄的“能读千赋能善赋”;文学家的论述,再一次论证了只有多积累语言,才能准确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语文教学而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移情化性,激发思维,培养其语感能力。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如文豪巴金:“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之》……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在长沙读书时能默写《韩昌黎全集》;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仅举几例,足可以窥视大师们的语言能力之所以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从名人和伟人成长之例,不由得想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是反映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体现,是对所学习的语文课文感悟程度的高低。因此,可见从语感的培养是与语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二、注重积累阅读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真正体现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能对所学的语文,进行感悟。人们常说阅读文学,“一千个读者,就能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也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首先要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正如欧阳修所说的“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阅读的范围扩大了,读得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增强了。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九年累计应达400万字以上。如果学生能达到上述提的阅读面及阅读量,学生的语言思维就可想而知了。

三、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我认为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并附录中开列了古诗文篇目120篇。著名文学家巴金也曾说过:“我仍然得感谢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篇古言语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汉代蔡文姬一口气能默写四百多篇古典作品。可见语言积累的魅力所在,进而说明学生的语感的培养的作用之大,充分揭示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联系。也同时说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诵读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2篇

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我们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真正实现“处处是学习语文的课堂”。

然而,仅凭语文课堂短短40分钟的时间,哪怕教学效率再高,也未必能真正地实现上述目标,究其原因,因为学生对积累没有兴趣,厌烦语文积累。所以,丰富学生积累首先应让学生产生积累的兴趣,喜欢积累。

一、熏陶,让学生愿意积累

我们小学教师的施教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很奇怪,他可能不按我们大人的思维进行学习活动,但他有着我们大人所欠缺的勇气与毅力。只要学生自己喜欢,他会试着去尝试,去模仿,甚至想尽办法去探究,直至成功为止。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对积累也产生这种心理,那学生会在这种心理驱动下,自觉主动地去积累,享受积累所带来的乐趣。

不可否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空洞的说教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懂得积累的重要性,也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并高质量地进行积累。实践证明,学生特别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话,尤其在高年段的语文课中,当教师说出一段如诗般的言语或激昂的演说词时,教室里总是特别地安静,因为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讲;而后,教室里可能会窃窃私语或者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因为教师的精彩,学生被彻底地震撼了。学生已经具有了文学的初步审美能力,也在开始享受文学的魅力了。可惜的是,往往学生的感动就到此为止了,我们很多教师都没有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性。

言传身教是我们教师的法宝,潜移默化是我们教师最成功的教育方法。假如课后,我们能找一个机会,让学生回顾一下课堂的精彩,让学生说说这是为什么,而后用教师的切身经历感染、熏陶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循着教师成功的足迹,尝试着语文积累,从中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徐州特级教师孙建峰的学生肯定喜欢积累,因为孙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言语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耳染目睹的学生也会在孙老师的熏陶下,喜欢积累,喜欢文学,这不正是教师最大的自豪吗?

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从自己的教学艺术入手,精雕细琢,肯定都能打动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将“积累”落实于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喜欢、愿意去进行语文积累。

二、方式,让学生学会积累

新课标提出,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积累是量化的过程,更是质的提升的必经途径。

积累内容的多、烦、杂,积累时间的长期性,积累方式的枯燥性都决定了语文积累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心与坚韧的毅力,如同一场“持久战”,走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然而,又有多少生性好动的小学生能坚持呢?固然,我们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手段”让学生不得不坚持积累,但这又有多少效果呢?

因此,惟有从积累方式上入手,变传统的死记硬背为自主有选择性地记忆。

学生好动的特点决定也学生喜欢活动,尤其喜欢竞赛,在竞赛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学期,我专门就语文积累进行了一点尝试。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水平相当的五组,各组推荐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以周为单位,采取各种方式按照全班同学制订的规则,进行每次的积累练习。然后按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的顺序分别检查相应一组学生的积累成果。每次检查,总能发现许多的惊喜。在积累中,学生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小组围绕相同的主题进行一周的积累;有的小组每天一个主题,五天积累涉及了五个知识;有的更在积累的知识下面写上了自己的简评,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对这次积累的独到见解……

更令我惊奇的是,有位平时不善言语的学生竟然在一周的时间内背诵了五首不同内容的现代诗歌,而且每首诗歌都很长。在这位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学生更是掀起了一阵背诵诗歌的高潮。因势利导,我马上开展了一项“我与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朗诵、改写、创作等多种方式了解诗歌、研讨诗歌,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将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以提升。

三、激励,让学生爱上积累

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活动,学生更需要付出,然而回报总是那么微小,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引导,怎么处理!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理解、支持与帮助。

就在上述我的这番尝试中,我分层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更何况我们那些思维还很不成熟的小学生,我们常常说“因材施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以激励为原则,积极发现学生在积累练习中的闪光点并用打“”的方式进行大力表扬,以此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进步,甚至激励全部学生的集体进步。

上述案例中的背诵了五首现代诗歌的学生,原本是位不起眼的小男生,甚至是位经常被老师、学生忽略的学生。然而自从那次后,他变得自信了,变得活泼了,变得敢于和老师接近了,至今他在我们班级里还保持着一项记录,他会背诵的诗歌最多,他知道的诗人最多,他的诗歌运用得最多。

还有一些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他们在组长的组织下,也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积累,有的可能只是一些普通字词的积累,有的可能只是一些简单成语的积累,有的可能只是一些作者生平简介的积累,但我都没有否认他们,而是积极地肯定他们,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肯定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在激励中,原本枯燥的积累变得富有滋味,每个同学在活动中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积累。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积累;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60-0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去积累、去运用,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积累的价值,从而自觉养成积累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一定也会随之得到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有效呢?

一、有选择,让积累更有价值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但是,在指导学生积累的时候,由于教师缺乏对积累内容的有效选择,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就完事,致使学生在积累时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学生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大胆取舍,选择文中的精华部分让学生积累,使积累更有价值。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向读者展示南沙群岛的美,使读者感到心旷神怡。全文共有三大段,每一段的语言描写都非常优美,如果让学生全部积累,很容易打击其积极性,也加重其n业负担。面对如此优美的语言,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顺便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呢?笔者认为,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无需面面俱到,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最好选择那些能够打动心灵的,或者在语言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去积累。经过认真筛选,学生把“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这段话作为自己重点积累的内容,这样的积累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上述教学案例中,在语言积累方面,教师主要把有选择的积累作为重点,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在积累的时候由于缺乏必要的斟酌而带来负担的现象,从而使学生的积累更有价值。

二、有方法,让积累更有效果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对知识内容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完成的积累是机械的,是死记硬背形式下的积累,时间一长,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积累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教版语文《安塞腰鼓》一课,语言简练并且极具节奏感、力度感与美感。在课堂教学时,针对文本中的语言“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在积累的时候,教师着重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句式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积累背诵。这样一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些句子都是由短句构成的,并且是排比句、比喻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于学生把握了句式的结构特点,在积累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倍感轻松,不仅把握了句式的结构特点,积累了语言,而且积累也更有效果。

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积累语言的时候,教师着重从积累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完成语言的基础积累。这样教学,有法有效,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积累效果奠定了基础。

三、有运用,让积累更有意义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积累,并且根据积累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积累语言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进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积累活动中。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石榴》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熟透了……”在这段话中,作者把石榴成熟前后的变化过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对象,完成语言积累。在积累完毕以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水果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进行仿写。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积累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而且在仿写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学习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以文中有特点的片段为范例,让学生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鼓励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仿写,这样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具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词汇 方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不能有效的积累词汇就无法理解和表达英语,整体的英语能力都会受到较大的制约。一般情况下,词汇积累教学多交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不会过多的强调,但是也会因此形成学生词汇量不足或者词汇记忆不牢固等问题,采用行之有效的词汇积累方法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升至关重要。

一、中学英语词汇积累问题

1.词汇积累量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课本教学大纲内的词汇积累,甚至大纲内的词汇学生也不能完成达到百分之百的记忆。在更多的考核中,学生会被陌生词汇所困扰,但是由于不在考核范围,因此教师并没有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超过大纲范围的词汇,同时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硬性指标要求,学生一般会对超出大纲的词汇没有记忆的意识。从而导致学生虽然阅读了较多的英文文章,但是仍然无法达到更高水平的词汇积累。

2.英语词汇自身记忆的难度。英语词汇具有较广泛的一词多义特点,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下会展现出其特有的意思。中学学生由于学习英语时间短,因此不能有效全面记忆词汇的多种意义,甚至无法有效的将不同词汇的多种用法做有效的记忆,这也属于英语词汇本身记忆难点的问题。同时英语词汇特点与中文有较大的差异,在中文运用中,学生没有词性的意识,但是英语学生中会过多的关注不同词汇的词性等特点,从而也加大了英语词汇的记忆难度。而词汇与词汇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接近性,甚至会让学生记忆混淆。

3.教学中的不重视。在中学英语学习中,教师在词汇教学上缺乏过多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英语教学内容多,词汇是其中一部分,教学时间有限,不能花费过多的精力。同时词汇积累在很多教师思想里认为是较为机械的记忆学习,没有太多的技巧性教学,需要学生自身寻找个人的记忆方式来积累。

二、中学英语词汇积累对策

在词汇积累下,可以指导学生将日常难以记忆的词汇做卡片记录,在日常词汇记忆时可以对难以记忆的词汇进行针对性的记忆。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困难问题做词汇内容的标注,因此可以运用短暂的空余时间进行翻看,一般因为操作的便捷性,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强化记忆的效果。同时随着英语学习智能设备的广泛推广,也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便捷性。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为学生挑选适合的英文文章,让学生提升日常英文文章的阅读量,从而提升自身单词记忆和词汇的不断更新积累。可以通过手机QQ群等方式进行文章的分享,同时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登录相关英文网站,让学生直接去接触真实的英文报道来提升日常英文词汇积累。同时日常可以通过智能软件做英文词汇记忆的问题交流,让学生加入网络的英语学习交流群,让学生对全国范围内英语方式进行了解,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词汇积累方式。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交流群中多使用英语交流,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的使用率,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词汇的熟悉程度,弥补现实生活中缺乏英语语境环境的缺陷。同时要加强英语词汇积累过程的愉悦感,采用学生更加喜欢的方式,一边积累词汇,一边满足学生对兴趣知识的吸取,这样可以摆脱词汇记忆的枯燥乏味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的娱乐性。要对于词汇积累较好的学生分享其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对课本外的词汇接触量,听写监督中也要对非课本的高频词汇做考核,提升学生扩展词汇积累的意识。

三、词汇积累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对新科技的了解。英语学习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会呈现出多种便捷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对相关软件或者设备有较好的了解,从中挑选出最适宜学生使用的辅助技术,提升学生英语词汇积累的便捷性,摆脱传统低效率的词汇积累方式。相关技术教师应该通过全面的试用,了解其软件的特点,告知学生软件或设备的使用的技巧,提升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能力。日常可以与学生多进行相关技术使用的交流,从学生群体中得到软件使用的经验和反馈。

2.了解学生喜好。应该注重学生的喜好,选择学生关注的英语话题文章,从而在学生群体中通过软件转发,提升学生阅读量。如果不能贴合学生的喜好选择文章,可能导致学生对英文文章的排斥。可以多选择明星话题,网络热门话题或者趣味性文章,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关注度,避免过于老套传统的文章,同时文章最好精炼短效,避免长篇文章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耐心。短篇文章短频快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的快捷度,提升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同时难易程度需要把控,避免专业术语过多的文章而打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因此文章质量高低非常关键,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有较好的掌握,从而针对性的选择文章。

四、结束语

英语词汇积累是英语学习中面临的常见问题,最基础也最难,一般词汇积累过程的枯燥让学生没有耐心,因此要提升英语词汇积累的趣味性和便捷度,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兴趣和成就感。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词汇积累情况和积累方式展开对应的技巧指导,从而提高技巧运用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古诗词 文学积累 语文学习 古诗词

在语文学习中,多数学生迫切希望能够以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克服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往往因为语文知识的庞杂而无从下手,甚至望而却步。我在本校语文组承办的广西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文学积累与写作能力的转化”研究中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我的经验是:从诵读古诗词入手,强化积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古诗词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要有拾珠成串的积累意识

文学先辈们所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美育艺术鲜花的源泉,历代的优秀人物都十分注重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神营养。它们的语句之精美、形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也最能启迪人的形象思维、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诵读古诗词最易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无数的试验证明:一些从小被动记忆过许多唐诗宋词的儿童,对语音、语义、语境的把握要比从未接触过古诗词的儿童强许多,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读好古诗词,用心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髓。此外,其他文学样式中的抒情,都不如诗词来得集中,来得强烈,来得直截,这是由诗词短小精悍、凝练精粹的独特性决定的。诵读古诗词,与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历程,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咀嚼已知的情感体验,探寻未知的情感领域,鉴赏者的认知水平就能在不断的感性积累沉淀中逐步走向理性的升华。

为了继承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但是,由于只是推荐,大纲对它的学习、考查均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广大师生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蓝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校园里大力提倡多开展极富教育意义又为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诵读古诗词活动。

二、由易入手,循序渐进,激发诵读积极性

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体现了国家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有助于匡正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因此教者就应该明确新大纲对古诗文推荐篇目背诵的要求,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界定每学期、每学段古诗文的背诵内容。

我所教的实验班刚上初一就尝试进行积累实验。入学不久,我就指导他们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所以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到第二学期,我则是以诵读大纲推荐的50首诗词曲为主,辅之以一二册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与文言文。我认为,大纲推荐的20篇文言文篇幅长又较诗词难理解,而且大部分要在以后的课本中出现,学生打好基础后再学习诵读也不迟。

三、不断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按照传统的“庖丁解牛”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极低,很难保障古诗词推荐篇目的背诵时间,要完成大纲规定的相应的任务,确实是很困难的。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比普通教学更多的任务,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扬教学民主,恰当处理教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将每天的早读提前五分钟,全班齐读值日生写在黑板上的当天要背的一首古诗词,教师正音正字后自由诵读、抄、记。经过训练全班一大半的同学可在五分钟内背下并了解大意。到语文课铃声一响,科代表发音全班齐诵读。这样,等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全班同学起码己读了三四遍了,背下的诗词也不易忘了。接下来的五分钟教师可抽查同学们的诵读情况,也可以每天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讲讲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分析、或者给同学们讲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等。这不多的五分钟,给古诗词诵读腾出了时间,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拓展课外活动内容,延伸诵读积累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诵读竞赛,对在单位时间内背诵效率最高的学生授予“背诵标兵”称号,对整体背诵较好的小组授予“背诵优胜小组”的称号,一些读得声情并茂的学生,还可以树为榜样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内容分期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常识,更多的背诵方法及要领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出发,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化、个性化及积累内容的多元化。不能让学生背下了就万事大吉,我们要提示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他应累积的语文知识类型和范围,如基础知识,应包括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古今义不同的词的辨析、语法修辞等;语言积累,如优美的词句、语段、日常生活也出现的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旬等:由此推广开去的还有诗词赏析、名人事迹、对联集锦也是累积的内容,这样,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充分发展各自的兴趣,学生们文学积累的习惯养成了,不用教师催他们自会“奋蹄前进不停歇”了。

五、师生寓教于乐,巩固积累成果

第6篇

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语言积累又包括三方面内容:语言材料、语言规律和语言典范三方面积累。而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让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因此,语文学习又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总之,积累是一个长期、繁重而多方位的过程,也只有坚持下来,才能看到结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丰富积累,让积累变得细而无声。

一、熏陶,激发学生自主积累

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极易受到外界氛围影响,但如果他们自己喜欢,他会去尝试、模仿,甚至想尽办法去探究,直至成功。假如能让学生对积累也产生这种心理,那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积累,享受积累带来的乐趣。因此,积累氛围的营造便是激发学生积累兴趣的有效动力。

教师自身对学生的熏陶。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语文课上,当我说出一段如诗般的言语或激昂的演说词时,学生都如痴如醉,眼中充满钦佩与羡慕。言传身教是我们教师的法宝,潜移默化是我们教师最成功的教育方法。教师深厚的语言积累和精彩的教学艺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熏陶感染力。我们教师也可以敏锐地抓住这点,用切身经历感染、熏陶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尝试自主进行语文积累,从中自然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班级氛围对学生的熏陶。教师从自己的教学艺术入手,精雕细琢,肯定能打动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将“积累”落实于自己的教学中,从而带动班级积累氛围,那么熏陶方式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效应。

二、开放,促使学生坚持积累

积累是量化的过程,更是质的提升的必经途径。它的多、烦、杂和长期性都决定了语文积累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心与坚韧的毅力,如同一场“持久战”。因此,惟有从“开放”入手,让积累变得有趣,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取得最后胜利!

1.积累对象的开放。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生活本身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如果要让孩子获得更为全面,我们必须扩大积累对象的范围,带领孩子走进浩瀚的积累海洋:校园内与外,虚拟与现实,天文和地理……丰富孩子的积累。

2.积累形式的开放。小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较差的自控能力促使我们必须寻求形式的多样才能不断刺激学生积累的兴趣。本学期,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水平相当的五组,各组推荐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以周为单位,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每次的积累活动,从周一至周五分别检查相应一组学生的积累成果。每次检查,总能发现许多的惊喜。有的小组围绕相同的主题进行一周的积累;有的小组每天一个主题,五天积累涉及了五个知识;有的更在积累的知识下面写上了自己的简评,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对这次积累的独到见解……可谓丰富多彩!

3.积累展现形式的开放。语文需要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学生拥有了部分积累时,我们必须给学生较为丰富的展现积累的形式,让学生乐于展现,从而促进再积累,形成积累到运用的良性循环。如:当学生积累到一定阶段,我们就可以开展一些征文、诗词诵读等活动。上学期我在班级开展了“我爱记诗词”活动,找出我们必须背诵的古诗词,设计成填空的题型,做成一张张精美的PPT,在班级开展竞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活动结束后,学生对背诵诗词更加有兴趣了。

三、评价,提升学生积累质量

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活动,学生更需要付出,然而积累在很多时候,得不到有效的展现,缺乏评价、激励,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鼓励、支持与评价则更加需要。

星级评价促进积累“因材施教”。在我班的积累活动中,我采用加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积累的收获,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以激励为原则,积极发现学生在积累练习中的闪光点进行大力表扬和鼓励,以此促进他们主动积累,激励全部学生的集体进步。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同样比例的星级评价。

1.对于那些基础好的,我会制定较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他们主动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积累优美长句或片段,平时的习作中,我会要求他们能当场完成,并能准确运用积累,并给予星级评价。

2.对于所谓的“学困生”,我要求他们积极参与由低到高的递进积累。开始可以是一些普通字词的积累,到一些简单成语的积累,可以是一些作者生平简介的积累,到阅读相关作品等。我都会积极地肯定他们,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更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3.团体合作。在班级开展了日记接力赛,小组的五位同学轮流在一本日记本上写日记,不仅由教师进行星级评价,阅读队友日记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星级评价和留言,促进团体共同进步。

第7篇

任何教学行为都应遵循规律。毋庸置疑,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在谈到如何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阅读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

阅读能力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素质,即形成人们之间先天差别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只能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弥补。二是知识,它是人们对宏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用以指导实践,并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三是实践,能力不能伴随学习知识的过程自然形成,而是靠后天有目的的实践(包括培养和训练),因此,实践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正确的认识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对有步骤地培养阅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积累性阅读阶段

阅读首先要识字,要能理解词义,要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的意思。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不能顺利进行。

为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所进行的积累既包括一般文化知识的积累,又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还包括有关语言知识的积累。积累的基本途径之一是阅读,中学生就是要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范文阅读和他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有效的积累。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积累性阅读。古代的启蒙阅读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显然是为学生重点积累字词和句式而编写的,主要是为积累而让学生读背的。虽然《三字经》、《千字文》也有其思想内容,但塾师很少讲解。在学生能认读两千左右字以后,又让学生读名物掌故课本,人物故事课本,历史故事课本和各类知识课本。阅读这些课本,不仅可以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而且可以积累各种自然、社会知识。此后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更多的东西,如十三经,二十四史及诸子、八家诸书等。规定读这些书,除了进行封建思想教育外,还包含着积累的意义,就是这样无意识的积累就为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进行这种阅读要特别注重熟读背诵。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熟读背诵,学生既做了在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同时又做了对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积累。只有当有了对这些材料丰富的积累之后,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

积累性阅读基本上还是处在感性积累阶段,它还需要逐渐发展到理性阶段。

二、理解性阅读阶段

处于感性阅读阶段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不深刻的,他们还没有进入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性阅读阶段。

理解性阅读应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等各方面的理解。这种阅读也有一个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过程。有人曾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议论文的水平做过一些研究,发现阅读议论文,渐进发展是这些学生表现出的概括能力的特点。其发展轨迹大致是:就概括的内容来说,是从部分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从具体到抽象,由繁到简,由机械地缩短原文到灵活地、融会贯通地进行概括;就思维活动来说,是由分析占优势到综合占优势,分析、综合水平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简单分析综合到多阶段的分析综合,由片面的、表面的、不准确的抽象概括到全面的、深入的、较准确的抽象概括;就语言表述方式来说,是由搬用原文原句到运用自己的语言,由嗦重复的语言到简明的语言。

由于理解性阅读是在意识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所以这种阅读必定有各方面的知识参加,其中包括语文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等。具备这些知识越多,理解性阅读的水平就越高。

三、评判性阅读阶段

评判性阅读要求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阐述的思想,介绍的知识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加以评判。对于文章正确的内容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加以吸收,对于文章错误的内容或蹩脚的表达方式能摒弃或批判。阅读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能圆满地达到阅读的目的。

评判性阅读与分析,综合的理解性阅读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主观思想意识来衡量作者观点。可见,主观的思想意识在阅读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者则是以客观理解作者思想意识为目的,因此,要防止主观的思想意识的干扰。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材料积累;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9-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强调了语言积累的作用,明确规定了背诵诗文的篇数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语言与素材积累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对于积累材料与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做好材料的积累工作,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素材、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材料积累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积累提供素材,也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1. 日积月累聚素材

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起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尤其是语文学习,更是需要不断积累。那么,如何积累呢?最为广阔的途径便是阅读了。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思维、新素材,可以积累名词名句、精彩典故、文学常识、写作技巧等。由此可见,阅读是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素材的主要方式。

2. 潜移默化育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不断积累阅读中的素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材料积累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做好材料积累工作,还需注意方法和内容。

1. 材料积累有方法

(1)建立阅读积累本。教师应要求学生建立“阅读积累本”,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好词佳句、阅读感悟等记录下来,并不断翻看。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曾鼓励学生设计阅读积累本,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本子,在记录、积累的时候只是简单加个序号,所有的内容都记在一起,这样的积累很低效。有一次,笔者发现某学生的积累本记录的材料条分缕析,非常便于阅读,于是将其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该生阅读王本道的《水性江南》时做出了如下积累:

《水性江南》(王本道)阅读积累

词句欣赏: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

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文章思路:

江南柔美(通过江南美景来写)――江南英豪(通过江南的仁人志士来写)――江南是刚与柔的融合。

文章解读:

水是刚柔结合的,其柔体现在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其刚体现在绳锯木断,滴水石穿。江南的一方水土不仅出现了才子佳人的故事,也养育了江南的仁人志士。所以江南是刚与柔的融合,所以江南是水性的江南。

(2)利用阅读积累卡。由于阅读积累本形式繁冗,很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甚至还会为此而对阅读产生畏惧。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改良形式,为全班设计制作阅读积累卡,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填写积累卡。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积累卡:

日期

姓名

文章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字生词

优美语句

文章理解

文章存疑

积累卡上有表格,有文字,有图案,有日期,便于学生记录。而且由于是卡片的形式,学生随手便可以记录,很方便。

(3)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模仿,因而朗读与背诵在语言学习和阅读积累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巴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茅盾对《红楼梦》能够脱口而出,这就是茅盾、巴金能够成为文豪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古文观止》《红楼梦》垫底,他们的文字功夫不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才可积累更多的材料。对于一些文辞佳美的散文、诗篇,可以要求学生试着背诵,因为在背诵的同时,也加强了印象,增强了语感,积累了素材。比如,对于《春》《海燕》等,就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 材料积累重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积累的内容有很多,如名句、典故、常识、写作技巧等,将这些内容细致地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积累材料,有利于促进其阅读水平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1)积累名句。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文章会引用一些名家名句,或者文章本身就出自名家之手,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意味隽永,这些句子都可以在阅读中积累下来。比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民无信不立”――孔子;“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只要出现在文章中,都可以记录下来为我所用。

(2)积累典故。在阅读过程中,一些文章会巧妙用典,此时学生应该了解作者所用典故,查阅书籍、网络,搞清楚典故的来历,并将其记录下来。

(3)积累常识。初中语文阅读文章的体裁有说明文、记叙文、散文、文言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比如,有的说明文是对景色、地域、气候、物种等的说明,这些文章富含大量的自然常识,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应该多关注这些信息;有的记叙文体现了人文、生活、社会中的知识,学生也可以进行记录、积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是大语文的范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巨大影响。

(4)积累写作技巧。选入中学生语文课本和阅读练习中的文章都是文辞精美、内容丰富、思想积极的佳作,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关注这些内容,学习并训练相关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为写作积累素材与技巧。

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可见,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学识、人格、品位等,无一不与他的文化修养、文化品位、知识积淀有关,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学生的语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各种材料中积累,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不断积累、转化中形成的。为此,教师应将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承虎.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J].学周刊,2012,(22).

[2] 毛进梅.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J].镇江高专学报,2009,(2).

第9篇

【关键词】量变到质变 积累技能 实践积累 生活积累

“积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逐渐聚集”,这个看似简单的意思其实包含着由量变到质变深刻的哲学原理。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原始积累,没有积累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提高和创新。马克思为了写好两百多万字的《资本论》,掌握了欧洲所有国家的语言,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籍,写下了一百多本厚厚的读书笔记。他的事迹深刻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意义:只有积累到必要的厚度,才能勃发出感人的深度。现行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缺乏这样的理念。辅导学生掌握积累的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积累习惯的方式也单一,导致现行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厚度,提升语文修养?笔者有几方面的思考:

一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积累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语言积累和应用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积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应该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积累的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1.在朗读、背诵中积累

新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的教育目标:“第一学段至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只有读得多、背得多,才会积沙成塔,厚积薄发,应用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呼之欲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精美,学生只有通过多读、多背,才能积累大量精美的词、句、段,这样不但充实了语言宝库,还从背诵中感悟体会到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奥妙。因此,我们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背。笔者始终注重把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如: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读了解鸟的天堂――大榕树之美;然后进一步读懂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课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学生反复读,把那些美词佳句烂熟于心,从而加深感知,领悟体会大榕树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以及众鸟纷飞的景象。课后笔者还让学生把好词佳句抄在笔记本里,巩固积累成果。

2.在说、写训练中积累

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说、写是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是由积累到运用再到积累的过程。记得《火烧云》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三种类型:ABB式、ABAC式,还有一种是前面提示一种事物,而后面表示这种事物的颜色,如葡萄灰等。笔者指导学生模仿这几种词语的类型试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很快就写了出来,有的写:黄澄澄、绿油油、白花花;有的写:半红半绿、半黑半百、半紫半蓝……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用自己所写的词语模仿课文的叙述格式,进行想象说话,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在品词、析句中积累

所谓品,即品味文章,通过对课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品读、研讨、探究,领悟内容的内在含义。如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课后的思考练习有这么一道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你能仿造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句子,反复诵读,并体会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除此之外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等,要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流逝的。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进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二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加强语言积累

语文与生活同在,就如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育观也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加强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积累、运用语文。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该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充分地读书、思考与交流。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充分用好学校图书室语文资源,努力拓展学生阅读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有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要求:小学1至6年级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学习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积累的程度可想而知,时下大多数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语文能力不强也就不难想象了。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利用学校图书室来引导学生去达到必要的课外阅读量。首先,每个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段的特点为全班学生制定总体课外阅读计划,规定好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的阅读数量。其次,语文教师要为全班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课外阅读用书,避免学生盲目选择。最后,语文教师要为每个学生设计阅读记录卡,让每个学生把阅读的基本信息、感受、收获等记录在卡上。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去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动脑又动笔,对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家庭成为孩子读书的温馨港湾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已经基本普及到中国百姓的家庭生活中,人们在家庭中都把这些现代文明产物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使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享受,但是却难以容下一张小小的书柜,从而给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弊端,让学生从小只是接触到快餐式的、肤浅的多媒体文化。为此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做通家长工作,让每个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一些内容积极健康的好书,每天定时把多媒体全部关闭,让学生静静地享受纸质阅读的快乐,如果家长能与学生一起阅读,他们的语文素养会成倍增长。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民族有一个传统:当孩子有意识的时候,家长就把蜂蜜涂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让孩子直接感觉书本是甜蜜的,之后非常重视孩子对书本的阅读培养,目前以色列犹太民族每年每人的人均阅读量是世界第一。

三 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语言积累

古人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此话揭示了在生活中积累的重要意义。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语言艺术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更需要在熔炉般的社会生活当中去积累。我们要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学会看不同行业人的穿着打扮和行为动作有何不同。要学会听不同同行业人的言语表达和用词用语。要学会想: 想如何才能把不同行业人的独特个性表达出来。只要坚持做一个社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定能积累到无数语言素材,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等一定会大幅提高。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鲁迅先生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不懈注重学生语言积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积累技能,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通向语文天堂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定能步入语文的殿堂,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陶冶情操,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地语言积累的意识和习惯,我校在每学期举行一次精彩纷呈的学生20分钟古诗、名家名篇、成语、词语、优美句段等口语才艺,以及学生日常积累的日记、作文、采蜜集、手抄报、剪贴报等丰富多采的图文材料展览。让学生感觉这是一次语言积累的饕餮大餐,都乐于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语言积累沉淀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从心中感受到“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真正内涵,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积累的热情,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利用传媒,听中积累。

特级教师于漪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摘抄本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讲解、赏析,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语言文字。不仅如此,教师们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由此产生读的欲望。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学生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引起学生兴趣,就能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扩大阅读,读中积累。

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如冰心、巴金、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名作家的书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要求教师们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每学期末,开成果展览会。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巩固其成果。

四.“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畅所欲言,说中积累。

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为此,课题组在学校进行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们为学生除口语课外,在课堂上增设“说话园地”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渐做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境界。

五.“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增加习作,写中积累。

第11篇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的条件就越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在已有的语文积累中进行搜索,提取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组配和加工,以求顺利、有效、快速地输入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因此,语文梳理目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材料和其他语文因素的积累中理出有规律的线索,形成便于提取和吸纳、易于激活和联接的秩序,强化语文积累“储存库”与输入输出的反应机制。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首先说积累。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接下来说说梳理。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第12篇

【关键词】经典美文;美文阅读;人文教育;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趣、胸怀、风骨。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如何通过这些传承经典文化的名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以经典美文导读,提高人文素养

这里所说的导读,是指老师精选经典美文,引领学生经历喜悦品读美文的愉快旅程,获取不一样的悦读体验和感受,它区别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累读、厌读、惧读。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语文教材,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以文传道”这项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跳出课堂从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自己也可以不着痕迹地让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以思想的形式更为广泛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绽放光彩。

为追求活力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我读书,我快乐”,打造书香童年。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实施经典美文悦读策略,发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升,效果喜人,效应悦人,较好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2012年,我校正式将《古文经典导读》确立为学校校本必修课,在学校一年级的新生中招收了经典美文导读实验班!实验班每周增设六课时的导读课,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学校一至六年级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内容中精选篇目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经典风雅的浸润熏陶下,孩子们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大家闺秀的修养,书香墨味熏陶的书卷气息体现在一颦一蹙之中,养成了“诚实”“守信”“知礼”“文雅”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孩子们充满爱心的呵护;孩子们见到师长,来宾,会自觉鞠躬致意!

此外,我常常借助拓展延伸课文的思想内涵来让学生学会思考、感悟人生,并将我读到的一些文章乃至是报纸上的新闻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使他们从中学习生活与做人的道理。

二、以经典美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经典美文诵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诵读,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不美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诵读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朗朗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洪亮,诵读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经典美文积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是伟大人物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运用得极好的范例。通过阅读和积累,学生可以与古今人物对话,与伟大心灵交流,积累丰富优秀的语言材料。但凡有一点文学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都阅读了甚至是诵读了中外古今大量的名著经典。他们从中吸收的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他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成为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中汲取营养,最佳的途径就是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积累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

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可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积累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中外现代美文,如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一定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传统名言,对联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为此,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做如下积累。

1.感悟中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感悟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对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朗读中积累。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做到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运用中积累。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美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