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9大题(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哪个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9大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9大题(含答案)

2024-07-11 0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②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 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野航为范子俊赋 (明)袁凯一舸夷犹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幽花满棹初维岸,春水连堤忽上天。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注】①袁凯: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允。②夷犹:从容之意。③维:系。(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B.“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C.“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D.“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B.幽默诙谐C.恬淡自然D.刚劲凝练(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戏答元珍 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与首联有呼应效果。(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 请做赏析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西江月 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哭刘司户蕡 李商隐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B.诗人运用贾谊和孙弘之典,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刘蕡不被重用的惋惜。C.刘蕡客死异乡,沉冤难诉;诗人异常悲伤,隔江频回首,对空惟抚膺。D.诗歌前四句记叙,写刘蕡含冤而死;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痛哭情状。(2)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夜筝 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以“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为例分析这首诗歌的扣题艺术。(2)在《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请结合本诗分析。2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夜渡湘水 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B.本诗是五言律诗。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3)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参考答案】4.(1)C(2)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解析:(1)C(2)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解析】【分析】(1)颈联转写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2)诗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而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故答案为:(1)C;(2)尾联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劝勉之意。“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7.(1)B(2)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解析:(1)B(2)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所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把握其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找出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角度,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要求赏析两首诗歌诗句异同,这是考查赏析古典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答题时,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故答案为:⑴B;⑵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上、情感方面的异同。要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情感,再比较手法与情感的异同。白话译文:战乱之后大火烧毁了我几个书架土的图书,但是我依然喜爱山峰前的我的故居。如今回到家乡遇到的人很少就不需要心机了,揽镜自看可怜自己当年太过着急等待诏书出去做官。初晴的上午,有小岛的池塘已经涨满春水,小小的花圃中已经鲜花盛开。从此之后我要逃开功名射禄、啸傲山林,过自由幸福的生活,没有必要在我家大门前停很多辆高官的车。9.(1)D(2)C(3)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解析:(1)D(2)C(3)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解析】【分析】(1)A项,“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错误,“渚禽沙鸟各纷然”意思是沙洲上的禽鸟各自纷纷飞起落下。“纷然”写出禽鸟纷纷飞起的样子。B项,“风波险恶的画面”错误,“春水连堤”写的是春天水涨,水面荡漾连接着堤岸的优美画面。C项,“冷清氛围”错误,“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说,江南烟雨季节正适合睡眠,营造的是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故选D项。(2)本诗从内容来看,诗中所写是江南之景,选择了“舸”“禽”“鸟”“幽花”“春水”等意象,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画面优美而恬静。本诗作者袁凯,由诗后注释可知,他是元末明初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被允许。据此可知诗中还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诗歌整体风格恬淡自然,答案为C项。(3)本诗中,开篇两句“一舸夷犹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是写一条小船在水边从容行驶,沙洲上水鸟纷纷飞起;第二联“幽花满棹初维岸,春水连堤忽上天”是写划着船刚刚停靠在满是幽香的花的岸边,春水满堤,与天相连,景色优美,诗歌的前四句都在写景,描绘出江南春季优美恬静的景致,表达的是对江南的喜爱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三联“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世上的风波终究没有停止,江南的烟雨季节正适合睡眠,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表明诗人有远灾避祸的想法;第四联“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意思是他日你用匏尊留我饮酒,更要让那只孤鹤去询问一下苏东坡,这一联化用了《后赤壁赋》中的典故,《后赤壁赋》中写了“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苏轼游赤壁后入睡,梦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并与道士交谈,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⑴D;⑵C;⑶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向往。【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⑵该题考查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关注诗人,诗人一般倾向一种风格;还需关注用词,分析词的特点;最后关注意象,分析意象特点。⑶此题考核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10.(1)C(2)D,E(3)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解析:(1)C(2)D,E(3)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错误,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根据题干,此修辞方法为通感,所谓通感,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A项,此香指的是花香,是从嗅觉上的感觉,没有用通感的修辞。B项,此香指的是菡萏香,是花香,是从嗅觉上的感觉,没有用通感的修辞。C项,此香指的是海棠花香,是从嗅觉上的感觉,没有用通感的修辞。D项,此香指的是雨香,但实际上从嗅觉的角度雨并非香的,此处是用了通感的修辞。E项,此香指的是雨香,但实际上从嗅觉的角度雨并非香的,此处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故选DE。(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和理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①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②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如: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故答案为:⑴C;⑵DE;⑶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和理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12.(1)B(2)①本诗的“愤”,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用双关的手法。“愤”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解析:(1)B(2)①本诗的“愤”,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用双关的手法。“愤”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着一“疑”字,而非“恨”字,愤而节制,②作者以“橘”“笋”自比,“愤”而乐观。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表达自己即使被贬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对未来充满信心。③尾联今昔对比,用“野芳虽晚不须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乐观。【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错误,是以风雪摧残万物反衬橘能力抗风霜。(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满,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春风不到天涯”之语,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旨。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答案为:⑴B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⑵“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17.(1)B,C(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解析:(1)B,C(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解析】【分析】⑴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故B错误。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⑵翻译: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故答案为:⑴BC;⑵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可从侧面描写、借景抒情、叠词的妙用和对仗等角度分析。21.(1)D(2)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解析:(1)D(2)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解析】【分析】(1)项,“诗歌前四句记叙,……后四句抒情,……”表述错误,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故选D。(2)本题中,①以景结情:尾联“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的意思是: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此句属于作者的回忆,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故答案为:⑴D;⑵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22.(1)“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解析:(1)“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2)弹筝人虽为人表演,却似乎忘记观察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并不知不觉俯下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之后音乐出现停顿“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解析】【分析】(1)读懂全诗,精读第一句“紫袖红弦明月中”。该诗的题目是《夜筝》,是写诗人在夜晚欣赏一位女子弹筝。“紫袖红弦明月中”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开篇以“明月”夜中,乐伎弹琴写起,“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紫袖红弦”照应标题中的“筝”。且首句以“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若“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浔阳江头的那个月明之夜。本题抓住“紫袖红弦”照应“筝”,“明月”照应“夜”来回答即可。(2)首句交代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此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故答案为:⑴“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⑵弹筝人虽为人表演,却似乎忘记观察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并不知不觉俯下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之后音乐出现停顿“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对精彩的字词进行点评,指出其表达巧妙之处。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描写技巧的能力。本题没有细节的描绘,然而语言却极具丰富的暗示性内涵,因而由弹筝者的动作神态和听者的感受去分析即可体味出音乐的艺术效果。24.(1)A(2)D(3)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解析】【解析:(1)A(2)D(3)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解析】【分析】(1)A项,“本诗是田园山水诗”错误,这是对诗歌题材分析错误。“题材”是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即写进作品里的社会生活。从诗歌标题“夜渡湘水”和诗中“客行”“行旅”等词语可知,这应是一首行旅诗。故选A。(2)本诗是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考生可以抓住诗中所写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来分析风格,如诗歌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野草清香,歌声清脆,景象清新而美好;如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烟火,生活自然而宁静,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的风格是“清淡而自然”。故选D。(3)“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意思是“露气中飘来杜若香,棹歌声听出唱采莲”,前一句写野草的香味,这是嗅觉,后一句写采莲女的歌声,这是听觉,所以考生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这两句诗歌。因为是夜渡,所以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诗人抓住野草的芳香和采莲女的歌声营造了美好的意境。故答案为:⑴A;⑵D;⑶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⑵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