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高中生物“新冠肺炎”专题在线教育实践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生物教学网站资源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高中生物“新冠肺炎”专题在线教育实践案例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高中生物“新冠肺炎”专题在线教育实践案例

2023-07-23 1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主题单元界定、单元目标定位、单元课时划分(学科知识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线上教学模式选择、线上教学评价方式确定等五个维度展开,为一线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直观、可借鉴、可操作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 界定单元主题,让线上学习真正发生

脑神经科学实验表明,只有在确认某件事情值得学习后,大脑的某一区域才能被激活。这告诉我们必须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在线学习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更容易产生点状教学,更易导致学生的碎片化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割裂影响了学生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感知,进而游离于课堂。因此,选择合适的单元主题是让线上学习真正发生的前提。

“抗疫”事件是极具教育价值的教学主题,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开展了针对疫情的专题教育,但多为疫情宣告、正能量人物介绍、励志教育等内容,与学科深入融合的专题教学较为少见。“新冠”疫情隐藏的“生物学属性”决定了它可以成为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确立“新冠肺炎”为单元主题,将其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整合为教学大单元,进一步论证、挖掘和实现它的育人价值,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资源。

本单元以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为背景,主要介绍与“新冠”及防疫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了传染病、免疫、遗传等与疫情相关的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硬件设备差异尝试在线互动、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和讲授、教师主讲三种不同类型的线上教学模式;通过知识竞赛、小论文、活动评价量表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科学理性的认识目前的疫情及防控措施,不轻信谣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 定位单元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凸显学科取向,强调知识逻辑和学科思维。“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科知识——病毒结构、传染病防治、特异性免疫、遗传、进化、基因工程、PCR技术、微生物培养等等。本主题单元要将生物学科教材内容与新冠疫情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地设计和实施适合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基础学生(高中全体学生、生物选考学生、学科特长生)学习的系列生物学科课程。

凸显素养取向,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主题单元设计挖掘“疫情”事件的育人价值,从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审视生物学社会议题;针对特定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关注社会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四个角度来落实核心素养。

3. 绘制单元实施路线图,保障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1)知识分层——设计适合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基础学生的在线课程

高一:与传染病、病毒结构等必修内容整合(适合全体高中学生)

高二:与免疫、遗传、进化等必修内容整合(适合选考生)

高三:与基因工程、PCR扩增、微生物培养等选修内容整合(适合选考、学科特长生)

(2)策略分类——选择适合不同校情、学情的在线学习方式

模式一:直播互动+资源包(适合硬件设备较好、生源基础好的学校)

模式二:资源包+课前线上互动+录播(适合硬件一般、生源基础较好的学校)

模式三:录播(适合硬件较差,生源一般的学校)

(3)评价多元——创建多元化的在线教学学生评价范式

范式1:结合新冠疫情的生物学知识竞赛(诊断性评价)

范式2:结合新冠疫情的学生在线学习评价(形成性评价)

范式3:结合新冠疫情的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总结性评价)

(4)目标分层——寻找知识载体与核心素养落地的交点

案例1:《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思考》

关注社会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案例2:《COVID-19的核酸检测》《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新冠肺炎疫苗》

针对特定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

案例3:《新冠病毒与特异性免疫(上)》《新冠病毒与特异性免疫(下)》《用生命科学知识驳斥有关COVID-19的谣言》

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审视生物学社会议题(学科素养之科学思维)

案例4:《病毒基础知识科普》《科学认识新冠肺炎疫情》

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科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

三、学生活动和教学评价设计示例

1. 学生活动设计——以《新冠病毒与特异性免疫》(上)(下)为例

(1)活动目标

①在新冠病毒结构与入侵机理等相关概念学习的基础上领悟结构与功能观,通过新冠疫情与食用野生动物关系讨论进一步领悟稳态与平衡观,通过新冠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讨论进一步领悟进化适应观。

②搜集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问题,查阅资料,尝试用证据和逻辑来佐证自己的主张,提高对社会议题的辨析和审视能力。

③通过探讨新冠防治措施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增强社会责任,接受文明、健康生活的建议,基于生物学观点辨别并揭穿伪科学,制定并践行健康生活计划。

(2)活动过程

①搜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热点新闻、谣言、传闻,确定感兴趣的话题。

②搜集、梳理与话题相关的资料(含微信、网页、视频)。

③针对话题,分组讨论,提出主张。

话题一:新冠病毒是什么?

以“新冠病毒结构”为主题,说明病毒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病毒之间的异同,领悟结构功能观。

话题二:新冠病毒会通过皮肤传播吗?会黏在头发上吗?

以“新冠病毒入侵”为主题,结合中心法则等生物学知识,分析病毒入侵和繁殖机理,说明“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针对话题提出主张,并佐证自己的主张。

话题三:新冠病毒会与我们长期共存吗?

以“新冠病毒预防”为主题,拓展讨论新冠疫情与食用野生动物关系、新冠病毒与人类关系,领悟稳态与平衡观和进化适应观。针对话题提出主张,并佐证自己的主张,通过具有逻辑性的科学解释,打消民众的恐慌心理。

话题四:人体自身能抵抗新冠病毒吗?什么是无症感染者?

以“人体特异性免疫”为主题,分析病毒入侵后人体一系列症状产生的原因,解释 “无症感染者”、“细胞因子风暴”等新闻事件。

话题五:为什么“战疫”持久而艰难?为什么要呼吁治愈者捐献血浆?

以“新冠肺炎治疗”为主题,分析现有的治疗方案背后的生物学原理,用稳态和平衡观来认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话题六:双黄连、绿茶、维生素C等能防治新冠肺炎吗?

以“如何提高免疫力”为主题,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文献查阅等方式,分析民众广为流传的各类防治措施,基于生物学观点辨别并揭穿伪科学,制定并践行健康生活计划。

④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主题研究报告,并用PPT和录制微课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2. 教学评价设计

四、实践成果

2020年2月25日,通过团队老师们的共同努力,高中生物“新冠肺炎”专题系列8节在线课程经过多次修改全部录制完毕。系列课程对省内外各高中学校的生物学科在线教学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专题案例的相关课程被列入2020春季学期延迟开学期间“杭州共享课堂”远程教学课表,定期向全市各年级推出。杭州市教研员组织开展“新冠疫情”专题教学线上研讨活动,发动区域内教师开展相关研究,利用“杭州生物教师”微信群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宣传优秀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得失。

本专题案例中的相关课程受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生物教研员周初霞老师推荐,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示范性展示交流。

本专题案例的8节系列在线课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指导的中国教研网官网全部采用并进行专栏展示(直播栏目——高中生物“新冠肺炎”专题教育专栏)。课程上线后受到了中国教研网执行总编朱立祥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也受到了各地师生的广泛好评。截止3月15日,上述系列网课在中国教研网官网上线一周时间的点击量已经达到4万多次。

2020年3月2日,本专题系列的8节网课以团队的名义参加了中国教研网组织的“心系荆楚 名师驰援”百名特级教师公益助力湖北教学前线的活动,成为首批送教的10个系列课程之一。

五、附件

1. “新冠肺炎”专题教育系列在线执教者信息

周丽婷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承玫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钟留群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吴 谦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黄雄伟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感谢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初霞老师和杭州长河高级中学何东涛校长的指导和帮助)

2. 专题教育系列课程简介

(1)《病毒基础知识科普》

本课程以高中必修教材中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知识为基础,介绍了病毒发现史、大小、形态、结构、分类、增殖等基础知识,简单讨论了新冠状病毒的入侵机理以及病毒与人类协同进化的关系。

课程内容适合高一学生的知识拓展,也可用于高二、高三学生有关病毒知识的专题复习。本课采用教师主讲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一般的学校。

执教教师:黄雄伟,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中学生物奥赛国际金牌教练。

(2)《科学认识新冠肺炎疫情》

本课程整合了初中科学教材中传染病知识、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病毒结构、免疫机制等与新冠疫情密切相关的知识,结合本次疫情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通俗易懂地告诉学生,尊重地球生命的美好,才会有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好。

课程内容适合高一学生及高二学考生的知识拓展。本课采用问题引领、教师主讲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一般的学校。

执教教师:钟留群,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优质课评比全国一等奖获得者。

(3)《新冠病毒与特异性免疫(上)》

本课程以“新冠病毒会通过皮肤传播吗?新冠病毒会粘在头发上吗?新冠病毒会变成慢性,与人类长期共存吗?”等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新冠病毒存在的疑问为切入点,从新冠病毒是什么、如何入侵细胞及如何预防新冠病毒三个维度,结合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病毒结构、遗传的中心法则、免疫预防、生物进化等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深刻感悟生物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程内容适合高二学生的知识拓展。本课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设计,学生主讲为主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一般的学校。

执教教师:周丽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获得者。2018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开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公开课。

(4)《新冠病毒与特异性免疫(下)》

针对目前疾病治疗中的问题,结合人体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学知识,从机体如何抵抗病毒、目前治疗手段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以及 “双黄连”“茶水”“维生素C”的功效等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课程内容适合高二学生的知识拓展。本课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设计,学生主讲为主的线上教学,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一般的学校。

执教教师:周丽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获得者。2018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开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公开课。

(5)《COVID-19的核酸检测》

以新冠病毒的检测这一真实问题作为情景,整合了高中生物教材中病毒结构、PCR的原理及使用场合等内容,设计了“PCR引物设计”等在线活动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疫情防控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适合高三学生或高一、高二学科特长生。本课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在线学习活动——开展线上师生互动——设计开放性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

执教教师:吴谦,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北京大学遗传学博士,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比部优课获奖者。

(6)《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新冠肺炎疫苗》

以新冠病毒的疫苗制备这一真实问题作为情景,整合了与疫情相关的高中生物教材中特异性免疫、基因工程、PCR等内容,尝试让学生探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新冠肺炎疫苗,并将所学内容与浙江选考试题相结合。

课程内容适合高三学生或高一、高二学科特长生。本课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在线学习活动——开展线上师生互动——设计开放性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

执教教师:吴谦,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北京大学遗传学博士,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比部优课获奖者。

(7)《用生命科学知识驳斥有关COVID-19的谣言》

以新冠肺炎疫情中遇到的“新冠病毒中有人为插入的HIV基因片段”这一广泛传播的言论作为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科学论证该言论的真伪,培养学生重实证、重逻辑的科学论证能力,养成不信谣、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课程内容适合高三学生或高一、高二学科特长生。本课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在线学习活动——开展线上师生互动——设计开放性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

执教教师:吴谦,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北京大学遗传学博士,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比部优课获奖者。

8.《2020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思考》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本次疫情?如何安排在家的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选择了关于“诚实”“责任”“敬畏大自然”“独立思考”“自我成长”“感恩”等话题,引导学生用高中生物新课标提出的“平衡与稳态”等生命观念理性分析本次疫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升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并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课程内容适合全体高中学生。本课采用问题导向,师生共同设计,共同讲授的线上教学模式,适合网络硬件设备条件一般的学校。

执教教师:吴承玫,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喜欢吗?关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吧!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教育专业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490/G4。

期刊以“面向教育现代化,引领数字化教学”为办刊理念,聚焦基础教育教学主战场,刊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分享数字化教学的新理念、新作法、新技术、新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