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十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生时政论文题目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十篇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十篇

2023-04-29 1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1

本文就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应用的必要性,针对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笔者本次研究,提出了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指引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将时事政治与教学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等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实现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时事政治;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一、时事政治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之前,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二是政治教学课程枯燥、乏味,其内具有抽象性。然而在新课改后,初中政治教学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1]。

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时事政治是德育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学生通过正确的认识社会事件、持续的关注时事政治,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另外,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符合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极其容易出现思想不正的现象,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并不成熟,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出现拜金主义等思想。因此,就必须给初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教师将时事政治事件引入政治课堂并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时事政治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大部分学校对时事政治教学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中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些学校反对将其引入政治教学中,主要是顾及到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时事政治,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因而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引入政治课堂的时事政治,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事情发生的时间及内容,而没对其做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而让学生死记硬背时事政治,而由于老师没有对其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其深层意义;另外,在一些农村中学,由于信息不畅,政治课堂上老师不关心或者无法关心发生的社会事件,从而使得时事政治不能引入初中政治课堂[2]。

三、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政治理论能够促进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而时事政治又能够诠释政治理论。因此,初中的政治教师应该具备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素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解,例如,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新闻类的APP等。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们讲述所获取的时事政治信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2.指引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评论由于初中生知识面较窄、能力有限,不能深入的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评论,而且也不了解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内容,极其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事件的缘由,分析事件的好坏,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与此同时,教师也应积极的参与讨论中,尊重学生的观点,扩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对于学生错误、荒诞的评论,教师应该予以引导并指正,从而促使学生关心时事政治,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3]。

3.将时事政治与教学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教师将时事政治与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相结合,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一方面,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事政治事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依据所学的政治理论来分析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件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时事政治信息,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都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政治理论来分析时事政治事件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虽然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又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入时事政治到课堂的时候,既要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又要指引学生对时事政治进行正确的评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阚玉柱.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15,02:20.

[2].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5,22:245.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作用不足对策

高中政治与时事政治,两者互通有无,联系密切。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讲授高中政治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又要抓住时政特点加以运用。同时,时事政治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要讲究方式方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时事政治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本文将结合两者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1 扩充高中政治教材知识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材比较重视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一旦编订之后,就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与连续性,即使每一次修订之后,也仅仅是增加了一些图片、更新了一些案例,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高中政治课程考试中,所呈现出的背景材料几乎都是新近的时事政治以及相关术语,而这些时事政治、术语在高中政治课程教材中却完全没有,如果高中政治教师不在课堂上对时事政治相关内容进行补充,高中生根本无法应对课程考试。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中政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是培养学生可以运用理论知识,以时事政治为载体,分析、解读材料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教会学生答题并力争将答题的知识点模式化,而较少涉及时事政治教育。而这种教学模式,导致高中政治成为学生负担,枯燥而乏味。将时事政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的探索与思考时事政治政治事件,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扩展。

3 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课题,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老师讲的很精彩、很累,学生听的无趣,结果就是教师的孤芳自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这种教学模式势必成为师生间的鸿沟,无疑是低效的。发觉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这种新型教学理论产生的就是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而将时事政治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就可以让教师走出说教怪圈,将课堂还给学生,解放教师,上升到引导归纳总结的高度,让教师与学生在智慧碰撞的舞台上共同进步,共同转变师生角色。

二、高中政治课堂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现状

1 社会热点选材不恰当

当前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在选择社会热点时没有仔细甄别,加以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就容易忽视不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选出的新闻既不贴近课本知识,又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造成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去了解的现象。

2 对时事热点的关注过于形式化

高中政治教师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授课本知识, 通常仅用课前或课后一两分钟的时间把时事新闻一带而过,教学随意性强,对学生没有说服力。另外,教师往往会忽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在整堂政治课中所起的贯穿作用,不能合理利用这些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 对于时事新闻的评价不够客观

某些政治教师在对时事新闻进行评价的时候, 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意图对事件本身的错误认识而带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导致学生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再者,由于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不愿将时间浪费在时事政治的教育上,只是在高考前的最后冲刺时挑一些自认为比较重要的时事事件, 强迫学生记忆。

三、时事政治与课堂政治的搭配与互补

1 以政治课本为主,以时事政治为辅

现如今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掌握理解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对于重大事情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却比较强。同时时政的内容与教材理论之间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首先,时政资源是课本内容的具体体现,它的全部内容都是来源于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其次,课本中抽象、空洞的内容要通过时事政治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成为政治课堂融洽的“伴侣”。把时事政治引进政治课堂,不仅解决了学生们学习知识难点的困境,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避免了学生们课下死记硬背难题。

2 时事政治的引导下开展新课教学

如何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时事政治的引导下开展新课教学不失为一项最有效的途径。在时事政治引导下开展新课教学,首先需要寻找相应材料,只有相宜的时事材料,才能为课堂教学设计良好的开局,比如在学习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时,列举吴文俊和袁隆平院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事实,我们国家提倡“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依靠科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以此来激励学生立大志,树宏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未来相结合,为国家的荣誉和建设贡献力量。

3 多样性时事政治素材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素材来源是广泛的,但时事政治素材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承载素材材料上来说,包括声音、图像、文字、以及由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资料,从具体内容上讲,可以是文字、图片、漫画、音乐、相声小品、视频声像等,单就时政问题而言,不仅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民生教育等细问题,还包括国内政治和国际时政等大问题。所以说,时事素材具有很多来源途径,它可以丰富学生们的阅历,增加学生的课本以外的知识。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营造丰富的认知环境,唯有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游庆红.刍议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1(07)

[2]袁忠典.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时事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3(01)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政治 时政教学

时政教学是在政治课堂上将政治理论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而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时事政治,将初中政治教学内容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时政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时事政治是政治理论在社会实际中的延伸和发展,与初中的政治教材息息相关,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或者以时事政治举例,也符合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原则。时事政治是某个时间段,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的政治方面的新闻,表明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是目前大多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重视时事政治的内容,教师认为初中生还没有理解和消化时政的能力,政治思想尚不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时,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分析。部分学校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标准,让学生死记硬背时政内容,扼杀了学生对这些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很多的政治新闻事件的兴趣,甚至渐渐感到厌烦,对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不了解,无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政治新课标要求初中政治教学需要重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时政可以更加容易理论难懂的政治理论,也可以对时政进行谈论分析,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事政治是与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的,初中生虽然还没有充分接触社会,但是也需要了解国内外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关注社会变化,时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 素质教育的要求

政治素养是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已经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对时政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学生养成对时政的关注习惯,对多种时政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在潜移默化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辨析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教学策略

1. 突出时政内容的时效性和教育性

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的教学时,通过电视、互联网这些传播速度快的媒体获取最新的时政资讯,不断引入时政信息,特别是最新的时政新闻,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密切关注的习惯,教师要注意把握初中生求新的心理,突出时政内容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内容与时政内容联系起来,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以时事政治为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政治理论知识,也能激起他们对时政的关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传播媒介获取与政治教材有关联的时政消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 积极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展开讨论

初中生的政治素养较低,知识储备较少,对问题的考虑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只能领会到表面意图,容易受他人意见和观点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引入时政内容时,必须要对这些新闻事件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时政新闻中的政治意图。然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获取反馈,主动进行询问,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讲解。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鼓励他们对时政内容进行评论,并与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此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抒观点的尊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有些观点和意见可能比较幼稚,甚至提出错误的评论,此时,教师要对这些观念进行指正,坚持政治教学的正确方面。通过课堂的互动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充分认识时事政治的内涵,也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丰富时政教学形式

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多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为主,内容相对而言较为枯燥;时事政治的内容多是与我国相关的政治事件和国际重大政治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事件相比,内容也比较无趣且含义较为深刻。所以,教师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活跃政治课堂教学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或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引入文本内容之外,还可以引用图片、音频或视频,或者配合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时期,组织学生观看现场直播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学生自主办报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也能接受到时政消息。教学形式的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自己主动传播时政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在课堂上创造了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但是,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形式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对初中政治教材主要内容的讲解。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时政教学,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能够提高政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4

一、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政治学说的挑战

说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就是政治学说的挑战,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政治学理论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日益明显,然而,国内的政治学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和矛盾,其实质则恰恰是我们的理论远远落后于国际社会的政治学发展。那么,当今我们的政治学理论的困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缺乏解释力。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理论,无论从体系和内容上,还是从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讲,都还称不上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的政治学理论对现实的社会运动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首先来源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也就是说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政治现实这个客观的“事实”。在当代社会,不能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学科,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政治学理论而言,注重对政治现实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是首要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探索并创造出一种符合社会需要、与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政治理论来。然而,当今中国的政治学理论之所以对现实缺乏应有的解释力,正是由于我们脱离了具体的政治现实,从而构筑的政治理论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一个方面的表现是以西方的政治学理论来裁剪中国的现实。自政治学研究恢复以来,中国的政治学开创者们首先是从介绍和引进西方的政治学体系来建构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体系的。由于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的移植存在着一个历史文化土壤的问题,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在解释历史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社会的政治现象时,其科学性和解释力是令人怀疑的。不过,这种现象在政治学的初创时期是难以避免的。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的政治学理论至今尚停留在恢复初期的水平上,以不断出现的西方新的政治学理论流派和理论观点来简单地比附中国变化中的现实,甚至以此来衡量我们是否达到了种种所谓的标准。比如所谓的新权威主义、市民社会、世俗化理论等等,根据这些理论观点作出的有关分析实际上不是对“中国社会”而是对“西方社会”的分析,因为像市民社会、文化的世俗化等西方意义上的问题在中国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一些与西方社会看起来相似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并没有作出与中国的实际相符合的分析。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这一现象在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中同样存在,反映了我们理论研究的一种普遍现象。

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一做法与上述做法一样削弱了它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解释力。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创建和发展始终是与研究者们整理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一整理和梳理工作中注解的成分多于创见的成分。然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来系统地、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的研究,则还没有出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阶段上,致使我们的政治实践经常出现一些看似马克思主义的,实则非马克思主义的现象,给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命题及其关系不是搞得很清楚,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之所以在注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始终树立不起科学的政治大局观,其原因就在这里。政治学的理论与现实相脱离的这两个具体表现,阻碍了我们对现实中的敏感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问题、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正义问题、产权变革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我们的政治学理论还没能作出科学的研究和回答,而现有的政治理论在这些方面显然是缺乏解释力的。

2.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不能结合。缺乏解释力的再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政治学理论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能在理论上很好地统一起来,致使政治学理论研究即使结合着现实政治也只能游离于真正的现实之外。

在政治理论中,对于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依据政治事实对人的意义作出价值判断是不同的,但由于政治本来就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而不可能做到像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那样的“价值祛除”,因此,政治理论还必须同时实现这两种不同的判断的统一和结合。尽管政治事实作为一种客观的现实具有可解释、可预测、可检验性等特点,而价值判断则缺乏可资检验的公共准则,但是,如果不对政治事实的价值作出分析,政治理论所描述的就只是物理事实而不是政治事实。在我国当今的政治学理论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没有实现很好的结合。理论研究并没有从政治“是什么”的事实判断中推演出现实政治“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来。一方面,政治学更多地注重于描述政治现象和政治事实“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即使是这种描述也不是很客观和科学的,但对于政治价值和利益,则没有形成独立的判断,这样,政治学没能提出有益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政治学在对政治事实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面对变化中的利益和价值的纠纷不能形成新的机制准则,至多是描述已有的政治价值,从而割裂了政治价值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上述两方面的割裂在政治学所回避的敏感的现实问题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

事实和价值在政治理论中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与现当代政治学的方法论更新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方法论上的悖论。这种割裂或悖论,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早已出现了,而且直到现在,从传统的方法论到行为主义方法论和后行为主义方法论的发展,都没法克服这种悖论。由于我们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步西方政治学之后尘”的,因此在介绍、引进西方的政治学理论从而构筑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时,的确也很难克服这一悖论。问题是要使我们的政治理论具有解释力,具有为现实的政治服务的功能,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政治学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避免“引进”这种悖论,这一点我们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3.概念不清。“政治”这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实现政治学理论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统一的前提。虽然一说起政治,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大概是什么东西,而要给它下一个能得到公认的确切定义,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学对政治“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形成共识,这使政治学理论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不能使政治学形成为一门科学。在当代中国,我们对政治的理解往往是不很清晰的,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而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却相信经济是统帅,政治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探讨也是浅尝辄止。

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必要对几千年来众说纷纭的政治含义进行系统的分析,我们想说明,如果对政治的概念不能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定义,不单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是不可能的,而且政治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它也不能对社会的现实和变化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论出发,政治的含义一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加以理解。狭义的政治概念是就政治活动自身的特点和方式而言的,这类政治定义均指出政治是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家庭和社会活动等不同的一种独特的人类社会现象。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对政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通常都把政治与公共的权力、权威、控制、统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区别开来。与狭义的政治概念不同,广义政治概念是把政治看作与各种社会现象相联系的,涵盖经济、社会、军事、科技等一切事务而且又高于这些事务的事物,是统率全局的东西。这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最高学术颇有神似之处,只是亚氏是就学问的问题而言,而狭义政治观与广义政治观的区分主要是就社会现实生活而言的。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众多的政治观如总体政治说、关系政治说、功能政治说、管理政治说、经济政治说、道德政治说等基本属于广义的政治概念。就广义的政治而言,它就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获得权力、分享权力、支配权力和使用权力的问题,而是有着更重要的目的和更基本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既从狭义上、也从广义上使用政治概念。就狭义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出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就广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又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统帅、灵魂和大局。例如,列宁曾提出“经济方面的政治”、“国家建设的政治”等等,以区别于“阶级斗争”的政治,很明显,前者是广义政治,后者是狭义政治。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总的来说主要是一种广义的政治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与西方学者政治观的一个重要差别。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从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界定政治的,而不像一些西方学者那样把政治看作是一种孤立现象。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论述作为一般的政治定义不是抽象的普遍,而是包含着特殊内容的丰富性的普遍。就政治与经济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就政治与社会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分化是一个基本的政治现象,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而任何政治斗争也是阶级斗争;就政治与军事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有时要诉诸战争或暴力的手段,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就政治与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也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就政治与科技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必须与政治上层建筑发生联系。总之,政治一经诞生,就位于社会生活的核心,联系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即从广义上说,政治是一个社会大系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政治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政治才是统帅、是大局。

尽管狭义的政治与广义的政治对于把握政治的内涵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相对而言,在社会主义时期,广义的政治观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都十分善于从广义上把握政治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所以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从来不是仅仅从狭义的政治看政治,从单纯的经济看经济,而是首先从政治的高度看经济问题,从经济的角度看政治问题,因此才能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的结论。

对政治的概念作出恰当的界定,还需要以政治的内涵为线索,找出政治现象的范围,并对这些范围加以研究,我们可以把政治的这一领域称为政治的外延。政治的外延构成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全部内容,包含十分广泛而又多样的领域,它包括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决策四个基本层面。这四个层面的外延构成了政治的丰富体系,了解政治、理解政治,尤其是实践中具体的政治运作过程,如果不是从这四个基本的层面把政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审视,或者仅仅从这四个层面的某一个层面来审视,那么政治的理论和现实都将有可能误入歧途。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与“政治”这一概念是什么没有搞清楚有关,在这一点上,政治学理论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

二、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

尽管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困境,但与此同时,政治学的发展也有着很多的机遇,也许,挑战和困境本身就是政治学可得以发展的一个条件。

理论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但客观上需要把社会变革及其实践上升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时,社会变革就成为理论变革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就是理论发展的机遇。就政治学理论而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学的恢复发展过程看,我们发现,第一,在每次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之前或之际,都必然发生某种重大的理论争论。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争论、“十三大”之前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等等。第二,每次政治理论的发展,既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制约。这样,迄今为止的政治理论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例如政治理论的发展只是局限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缺乏整体协调,使政治学理论不成体系;同时,由于方法论的问题以及政治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政治学理论很难对政治现实作出真正科学的分析。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为政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同时也给政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还是个政治发展的问题。它要求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也要求政治学从整体上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因此,政治理论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分析政治对市场经济建设的作用这一点上,而应该从更加宽广的范围来研究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从现实政治的层面看,对于政治概念的阐明就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毋庸讳言,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论研究总的来说未能赶上时代赋予它的要求,现实政治总是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而理论研究常常落在时展的后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在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变化、新趋向,这就赋予政治以鲜活的内容和意义,同时也等待政治学作出回答和探讨。比如,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要强调讲政治?为什么经济发展了,腐败现象也增多了,这是不是一个必然现象?为什么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这与政治问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来回答,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政治的内涵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问题对于政治研究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如果政治学能回答这些问题,它就能够获得生机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回答伟大的时代和活生生的现实所提出的问题,而是照本宣科,因循守旧,那么政治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过程,即使有的人想把政治与经济割裂开来,也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政治与经济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使两者水融,虽然从学理上可以把政治与经济作出区分并分别加以论述,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政治与经济往往是难解难分的。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看到没看到政治与经济的交互作用,事实上是政治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政治;政治之中有经济,经济之中也有政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工作和经济领域就更加包含着政治问题,因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本身就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性质。例如,怎样发展经济,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搞私有化?分配中要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依靠谁来发展经济?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国有企业的主人?近些年来,国有资产流失惊人,如何有效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反过来说,政治或政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性的,如由政府所承担和进行的税收、能源保护、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经济的宠观调控和经济体制改革等等。如果硬把政治与经济割裂开来,以为经济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这些是纯粹的经济事务,那些是单纯的政治事务,就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而且可以说连一般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常识都没有,因而也不可能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经济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对于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充分的注意。同样,经济成分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中来。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虽说明了政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经济问题都具有政治的含义。一般的经济问题通常并不构成政治问题,甚至围绕经济问题所展开的某些利益冲突也不一定属于政治的范畴。政治理论必须研究,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中,政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政治的统帅作用。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5

【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的内容补充和典型的实例素材,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时事政治具有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与高中政治的理论体系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找准时事政治与教材的切合点,把时事政治融入政治教学中,能大大地提升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效用。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理论体系;课堂教学效用

目前,大多数的高中时事教学通常分三步:时事专题、时事新闻、时事评述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甚至,圈定一些时事政治资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地将政治与教学相结合,把时事政治运用于课堂教学。那应该如何利用时事政治,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用呢?

一、以时事政治为话题,导入新课

政治课,由于理论多,内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一直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集中精神听讲,学习效率非常不高。然而,时事政治具有新鲜热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且来源广泛,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多种途径了解到时事政治。教师如果能利用近期时事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那么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思迅速进入课堂,认真听讲接下来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选举视频,看完之后,看是否有同学知道选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再问,是否有同学知道主席是怎么选举出来的?以此作为导入,进入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块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让他们接下来能好好学习该板块的知识。

二、利用时事,丰富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教材理论,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时事政治,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1.利用时事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

高中政治包含了大量的抽象概念以及原理,有些概念虽然学生听过,但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其中的本质和内涵。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时,能够穿插一些时事政治加以说明,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一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生活中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比较难懂的。对于高中生,更加是只能理解到一些表层的意思,而不是深入地理解了内容。比如,在学习该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中,首先对价值与价值观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关于价值观的实例非常多,比如之前造成很大轰动的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就是从此案而来。还有许多抗洪救灾的英雄们,为了抢救灾民,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事情。好人受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而坏人就会受到唾弃与批判。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

2.将时事政治作为实例素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最新的时事和社会新闻作为实例素材,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用最新的时事代替课本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增强新鲜感,同时也跟着时展,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学习必修一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完征税与纳税的概念性知识后,可以引入一些企业或个人偷税漏税的时事,让学生加深对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认识。

3.深入分析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可以把黄金的价格作为分析例子。从各方面深入分析为什么黄金价格会波动。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有什么?为什么大家要抢购黄金?”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分析及解答问题。学生有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学生能学以致用了。也就是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用。

4.专题讨论,用所学政治理论评述时事

时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去发现,判断。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会,教师引导学生 围绕时事政治材料进行讨论,分析时事中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探究方式,改变了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发现,自己获得知识。

三、小结

总之,时事政治在政治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用,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希望每位高中政治教师都能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政策方针,尽量把时事政治与教材理论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把时事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中用,用中学,二者结合,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运用,为政治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西亮.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中学时代[J].2013.

[2]史云婷.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策略.考试周刊[J].2012.

[3]吴析宸.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时间管理研究.西南大学[D].2013.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6

关键词: 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1.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常规的教学内容,二是思想政治相关的教学内容,三是时事政治。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对于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地位并不高,某些教育工作者不重视时事政治。因此,笔者选择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政治内容一般包括时事新闻事件、热点事件及对于时事文章的评论性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讨论性,每一个年级的时事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下面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政治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2.1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某些教师为学生进行时事政治事件的播放与传达,利用社会时事事件引出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或者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这样的应用方法使得时事政治内容缺乏独立性,成了高中政治教学的过渡性内容。

2.2某些高中政治教师虽然将时事政治内容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但大多流于表面,没有针对时事政治内容进行专门的讲解。与此同时,在进行时事政治内容的讲解时,教师的讲解过于随意,不能产生强大的说服性,也不能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内容的学习目的。

2.3某些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对时事政治事件进行主观化评论,向学生传递他们的主观评价。这样的主观评价或多或少都具有片面性,或者存在错误。这些观点都会影响高中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看法。

2.4部分教师在进行时事政治教学时,想起一个讲一个,不能对时事政治内容进行很好的整合,忽视时事事件之间的联系。教师无法使时事政治教学服务于高中政治教学,造成时事政治教学的力度不足。

3.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时事政治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提高有重要影响。下面就对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1将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的资源。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完善自己的政治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在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解时,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丰富政治知识,促进自身政治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师要关注时事事件,利用时事事件对教学资源进行积累与丰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多浏览一些新闻性网站,理解社会中发生的最新新闻事件,如新浪网与腾讯网等都是教师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对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收集与整理,建立自己的时事政治库,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更新。在积累时事政治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分析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将时事政治内容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打造更有趣的高中政治课堂。

3.2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进行时事讨论。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为学生设立一个时事政治学习的版块。像新闻播报版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教师将课前三分钟交给学生,安排学生每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新闻播报,做新闻播报员。在一名学生播报了时事事件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利用三分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时事事件进行深入了解。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政治学习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

3.3利用时事政治活跃课堂氛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政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将相关的时事内容融入政治教学工作中,引起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比如在讲解有关消费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今年的反腐事件进行关注,深入挖掘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消费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样的时事政治教学,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有利于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

4.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对高中学生政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时事政治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学内容,对高中政治课堂内容的充实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高中政治教师正确利用时事政治促进学生政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时事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孙悦(1983- ),女,天津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玉华(1972- ),女,河北乐亭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项项目“关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ZK2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21-03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具有分析问题能力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更容易受到无用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政策毫不关心或受媒体影响对时政消息形成错误的评价与观点,片面偏激情绪严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适时更新,需要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寻找到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手段,将时事政策教育引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成果转化成为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调查问卷法

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对其关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其任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时事政策教育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使用专业软件统计,对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上述500名学生的16名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对其在课堂上是否和如何讲授时事政策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现状资料。其中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9.2%,有效率为100%,教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自觉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在被访的教师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2人。其中,30~49岁的12人,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的均为2人。选择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有6人,仅有4人认为学生不关注时事政策。在教师眼中大学生时事热点关注度依次递减是体育(81.25%)、文化(68.75%)、娱乐八卦(62.5%)、经济(43.75%)、动漫游戏(37.5%)、政治(37.5%)、社会(6.25%),仅有1人选择“都不关心”选项。所有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其中12人选择“经常讲”,选择“每次上课都讲”和“偶尔讲过”的均为2人,没有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从调查结果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关心时事政策热点,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为体育和娱乐八卦等,而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政新闻漠不关心,因此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自发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手段纷繁不一

由于每位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所以被访者全部回答了关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手段的相关问题。对于多选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的时事热点消息内容”一题,15位教师选择了“时事热点问题综述”,12位教师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9人选择体育娱乐消息,仅有4位教师选择了“政策理论”。在回答“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时间段”时,10位教师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课程中间”,6位教师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没有被访者选择在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在涉及“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形式”这一多选题时,12位教师选择“教师自己讲解”,8位教师为“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3位教师选择“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而对于是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这一问题时,11位教师的答案为“结合PPT、视频等材料”,仅有2位教师选择“单纯讲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现行比较普遍的形式是利用PPT、视频等材料由教师自己进行时事热点问题综述讲解,但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起到预想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尚不得而知。

(三)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应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但现实困难较多

对于“讲解时事政策热点内容的效果”一题,被访者普遍认为很有帮助,其中9位教师认为“对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7位教师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新闻”,说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被教师所普遍认同的,取得的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虽然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但在回答“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开展时事政策教育面临何种困难”这一问题时,选择最多的答案为“课程安排不允许”(13人),其他依次为“教师自身水平有限”(8人)、“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3人)和“政策性问题把握不准确”(2人),还有的被访者给出“受授课内容限制”和“插入内容与课程相关性差”等答案。说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并没有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紧凑,没有预留时间提供给时事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在主观上,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加之教师本身对时事政策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也为将时事政策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阻碍了时事政策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

(四)高职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信息内容和来源较为集中

在被访的学生当中,44.4%来自大一,55.6%来自大二,其中35.2%的被访者为男生,64.8%为女生。被访学生中平常最为关注的时事热点消息是娱乐八卦(71%),其他依次是文化(53.6%)、经济(46.2%)、政治(43.8%)、体育(37.8%)、游戏动漫(22.4%),还有1.6%的学生表示“都不关心”。被访学生中将“网络微博”作为获得“时事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占84.2%,其他来源依次为“电视电台”(65.4%)、“报纸杂志”(41.8%)、“口口相传”(23.2%),仅有20%的被访者的信息来源为课堂教学。对于调研问卷中发放时(2012年10月)最新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被访学生知晓程度最高的是“中日就问题发生争端”(98.6%),将近百分之百,了解“中共十将于11月8日举行”的为57%,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54.8%,知晓“中国经济2012年第三季度发展趋稳”的仅为5.8%。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关心的热点诚如教师所了解的那样,并不是经济政治社会类的内容,他们的关注焦点主要在娱乐八卦等方面,主要业余生活沉迷于网络,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同时,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多为网络,加之对中日争端等热点敏感问题尤为关注,更容易被网络煽动言论所误导,形成偏激错误认识。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五)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接受目前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较差

从被访学生角度看,99%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过教师讲授的时事热点,其中11.4%的学生所在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讲”时事政策热点新闻,53.4%的教师“经常讲”,32.2%的教师“偶尔讲过”。除了1%的学生选择由于选择教师从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过时事热点,而没有参与“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形式”相关问题的调研,其余学生均回答了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问题。其中,关于教师讲授的时事政策热点内容,被访学生中72.32%选择“时事热点问题综述”,与被访教师对同样的问题选择相一致。59.79%的学生选择“政策理论”,49.19%的学生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并有8.88%的学生选择“体育娱乐消息”,后面三个选择与教师的答案有些出入。在讲授时间的问题上,被访者中81.82%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与课程中间”,12.73%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与被访教师的答案基本一致,但有5.45%的学生选择“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这与被访教师选择相冲突,教师中没有任何人选择这个选项。对于授课形式,52.32%的被访学生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选择“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和“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的分别占28.89%和20.4%。授课手段方面,选择“结合PPT和视频等材料”的学生占74.34%,选择“单纯讲述”的占4.65%。关于授课的形式和手段,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完全一致。对于授课效果,64.85%的被访学生选择“能够帮助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29.09%选择“对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与教师的选择顺序相颠倒,同时还分别有4.65%和1.41%的学生选择“帮助不大”和“毫无作用”。根据被访学生选择的授课内容、时间和效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了解授课的内容、时间,不认可授课效果。也进一步可以反映出,目前教师所尝试的主要由教师自己讲解时政热点的方法遇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授课效果有限等问题。

(六)高职学生普遍希望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新闻

在被访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希望”(68.6%)或“比较希望”(29.4%)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事政策热点,两项合计占被访总数的98%,仅有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选项。在“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方面,与学生日常关心的内容大为不同,位列学生关注的前三位分别是“政治”(83.6%)、“文化”(77.4%)和“经济”(73.2%),学生日常关注第一位的“娱乐八卦”仅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为34.4%,随后依次为“体育”“游戏动漫”和“时尚”等其他类,分别占比24.8%、16.6%和0.8%。这说明,虽然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事政策热点新闻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这些内容,需要有人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信息。在回答“希望教师以何种形式讲解时事政策热点”问题时,85%的被访者选择“结合PPT、视频等材料”,相对地仅有3.8%的被访者选择“单纯讲解”,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视听多方面接收信息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不喜欢较为枯燥的单纯讲解模式。对于“由谁来讲解时事政策”这一问题,是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预留时间让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还是“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被访者的想法分歧较大,三个选项分别有39.6%、42%和35.8%的支持率,基本不相上下,说明各种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实践来检验哪种方式更适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将时事政策教育固定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教师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还是高职学生表现出对时事政策教育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只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如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这些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修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再经过印刷、发行等过程,导致思想政治课程课本具有滞后性, 因此,这些最新的时事政策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固定成为教学内容。

(二)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科学融入手段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来说具有课堂活跃程度低、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较为欠缺和自卑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单纯讲解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学生通常表现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但其实只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90后”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接触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尝试在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时,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每堂课开始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讲解其提前准备的新闻内容,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展示自我,锻炼其搜集信息、调查研究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选取的热点新闻,了解他们的关注点,通过教师点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面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闻展现形式方面,鼓励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为主,其中视频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由于学生们日常较少关注时政新闻热点,了解渠道也非常单一,除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宿舍会装有电视机,并会定期播放《新闻联播》等新闻内容以外,学生们很少能通过正面渠道够接触到时事热点新闻。因此,能让他们直观看到新闻事件报道,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视频可以从优酷等视频播放网站上下载。

(三)打破阻碍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藩篱

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新闻已经在思政课教师中形成一定习惯和传统,但是并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主管机构的足够重视,思政课程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制定到位,影响了融入的进程和效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思政课程任课教师关于时事政策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组织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改革论证,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方玉萍.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0(1).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8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当前高校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教学涉及五门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式与政策》,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点,但教育目的和功能大同小异。一些高职院校出于各种考虑有选择性地开设了五门课程的某两三门,即便是时事性最强、学生相对比较感兴趣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少高校将之开设成了选修课,教学工作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学校时事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没有作为常规教学的基本内容。

1.1、时事政治教育不受重视。当前国内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轻视和排挤,在整个教学系统中被边缘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主管教学的领导偏狭地认为思想政治课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没有太大的作用,因而变相地削减课时,“砍待遇”等现象时有发生。过度地关注发展专业课,思政理论课不被重视,导致了学校时事政治教学的“待遇”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被变相取消或者没有任何实质的教学形式。

1.2、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在课程安排和教师灌输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会认为时事政治不过是增加考试分数的筹码,并不值得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只需要在考前时事政治突击的小册子上知道哪天发生什么事就可以了,不必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考完试之后忘记,动态的时事政治教育变成了静态的背诵的应试手段。还有些学生整天玩微信、刷微博,按理了解时事新闻的手段非常便捷,但不少学生对政治兴趣冷淡,看新闻都偏向于了解明星大腕们的生活八卦,不学无术。

1.3、学生学习的兴趣未引起一线高等院校政治教师的兴趣。由于其时事内容的新颖性,对许多学生来讲听课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但现实中一些教师感觉备课麻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年长的老师长期依赖既成的教育方法,单一死板不顾学生的教学反应。

二、时事政治在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2.1、扩充高等院校政治教材知识。政治教材作为固定的教学书目,每年都有一样的内容,但是时事政治的时代性和特殊性要求教材内容能够与时俱进。而我们的教材虽也是几经修订,但更多的是中央新出台的新政策新文件的综合或汇编。教材的教学不能和当前时事结合起来是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完全单纯按照政治教材去上课,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时代气息。所以思想政治的教学必须引进相关的时事政治素材,将时事政治素材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教师运用时事政治术语对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补充,用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去思考与解读时事政治事件,不仅可以让抽象的知识理论与现实紧紧结合,提升政治教材的实用性。

2.2、转变一线高等院校教师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很重要。填鸭式的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很辛苦很精彩,但是学生在下面听的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教师也失去信心,势必引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代沟。按照教育部《05新方案》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同时也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问题式教学法等等,将课堂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教师与学生在智慧碰撞的舞台上共同进步,共同转变师生角色。

2.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事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和答题,而是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出现。在对时事政治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解读材料的各项能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以往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老师划重点,学生照章背诵,教师也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能拿高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负担。而将时事政治与教材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则能让学生真正喜爱学习思想政治,真正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接触时事政治,主动思考社会话题,提升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

三、新时代时事政治教学之道

3.1、课前时事讲评。要学生自己来讲无疑是促使知识内化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讲好这一个话题去主动的搜集资料,去看新闻看报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话题,在课余时间或者放学后收集材料,等到上课的时候派小组代表讲授,其他小组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本知识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点评。例如,例如,在党的十召开期间,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的时事演讲,针对十七大报告中的精神,进行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时事讲评,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使知识、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课堂中时事渗透。在平日的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就应该把时事政治穿去,如十热点问题等,采用时事政治。

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内容,及时引用相关的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理论,把时事材料作为学生理解教材理论的“桥梁”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时政热点,如十大报告、民生问题等热点问题,既向学生传递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最新动态,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又可弥补政治教材相对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爱国热情,为主题教育提供了情感基础,又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经常穿插时政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弄清问题。此外,在重点、难点突破时也可以引用时政材料,教材中有些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深奥,用解释和阐述的方法往往越讲越糊涂,容易陷入从概念到概念的泥潭,而用一些具体事例则可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小事例解决大问题。平时还指导学生阅读《半月谈》 、 《大学生时事报》等报刊,收看《新闻联播》等有关新闻节目。这样做能使学生养成快速捕捉信息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把握政治方向的教育目标。

3.3、时事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讲座。高等院校政治教材的滞后性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矛盾性,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政治教师很好的处理这一点。高等院校生对于每天接触的社会、所见所闻,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的,甚至感到非常困惑,如果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容易导致高等院校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高等院校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如果高等院校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时事政治专题讲座, 对某一个重大时事政治事件进行剖析与讲解,不仅可以让高等院校生把握事件, 还可以激发高等院校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比如“日本国有化”事件,日本的国有化进程有可能阻止吗?如果日本执意要进行国有化,中国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预案来应对更加紧张的局势?我们将这一热点话题邀请学生特技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就可以引进学生的广泛关注与极大热情。通过时事政治专题讲座,不仅可以解开学生对最近热点话题的困惑,还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更好的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演讲式课堂教学。通过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释放学生的热情, 并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小悦悦”事件,2011 年 10 月 13 日,2 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18 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最后小悦悦还是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此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为什么我国公众道德水平出现严重滑坡?是什么让他们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甚至可以说是举手之劳?造成他们消极冷漠的社会深层根源究竟在哪里?我国公众道德建设改进的方向是什么?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演讲。这样不仅运用了政治教材知识,也关注了时事政治,而且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枯燥的理论变成现实的事件,更好的把握教材知识。

时事政治辩论。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学习。 教师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热点时事政治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时事政治的能力,同时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中的“郭美美”事件,组织高等院校生开展辩论。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举办辩论赛,正反方就消费有理还是储蓄有道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合理消费,通过正反方的激烈辩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消费和必要的储蓄。 通过辩论比赛,帮助高等院校生树立正确的金钱消费观, 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4、信息技术引入时事政治教育。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心所欲, 它要求教师进行精心的过滤和选择。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好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选用哪种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探求新知。 因此,要发挥先进多媒体的作用,就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运用先进多媒体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过程,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再创造的过程, 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熟悉先进媒体的功能和操作,以保证教学中课本知识的创新,媒体操作配套而不出现“卡壳”现象,保证声音、图像清晰,发挥多媒体的应有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政治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时事政治的高等院校政治教学, 培养高等院校生关注时事的习惯,让高等院校生在时事政治学习中,学会运用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时事政治等实际问题。 教师在高等院校政治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让时事政治贯穿整个政治教学活动。 在高等院校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时事政治学习,有利于高等院校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开阔视野,实现全面发展。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待教师不断探索,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为教学服务。(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参考文献:

[1]乔雪梅: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09年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

[2]尹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D].200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

[3]贾淑瑛: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9

关键词: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创新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39-01

在十八上进一步强调在建党10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孜孜不倦的努力,当今社会要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高效率的生活这种生活运营方式的带动下,影响了高等院校政治理论的开展、研究。政治理论活动的开展成为图有其表,可有可无,不重实质的形式主义。

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反映出了很多问题,因为笔者所属系属于理科类的系,很多同学对思想政治类课程不太重视,觉得思想政治课无实际价值,把较多的心思花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上,对于该门学科,就随意处之,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相关的理论知识极度匮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要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有效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新时期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视

当今的社会,言论自由,学生信息渠道多元化,各种新闻成千上百,有的媒体单纯追求收视率、点击率,表达的观点过于偏激,对于90后的在校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又过于肤浅,断章取义,往往对于事情的真像不经推敲,过于看重流行文化,置主流文化于不顾,没有固定的信仰,对于生活经验与真理的获取有走“捷径”思想。少数青少年还利用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来引起社会对之关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与示范,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回归主流,旗帜鲜明地让大学生对身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明确的区分,加强社会舆论的健康正确引导。如果大学生没有一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极积的生活态度那么将是“千里之堤,毁于一旦”,所以提高对政治思想论的重视,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任重而道远。

首先应该从重视上政治理论课开始,让同学们对中国的国情、党情有一定了解,并进行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学生“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中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1]

加强同学们关心学校乃至国家所发生的事情,用一个当代爱国青年的立场来看待。学校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当今时事事件的关注,并要提前或第一时间对相关事件进行集中分析、讨论,甚至请相关的专家来答疑,并最终形成一定有水平有思想的引导方案及时的给学生思想上正确的指引。

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

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要注重理论学习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切实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找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点,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理论武装的成效,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提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的实践上来。

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事事件,与各类时新条款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随时有敏锐的触觉和鉴别力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最新时事政策的分析与理解。对新的政策和中央会议精神要同教研组展开学习和讨论,要多出成果,并将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关注第一线的时事变化,让学生感觉与老师生活在同一信息源里,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后用于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的实效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思想解放引领实践推动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

3 教学上的创新与改革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生动、贴近现实生活、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定期对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大讨论,由任课教师进行归纳和引导。 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除了书本知识的讲授外,要把知识点的拓展外延到生活中去,对大家关心的事件进行示范性引导,尤其对于在思想上要求先进的入党积极份子和学生党员,进行重点的指导,让其言行具有模范代头作用,以点带面。

太枯燥的课堂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革命老区、革命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走访革命老人,听讲抗战故事等,以及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建设起了一批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2]它们鲜明地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断提升网站的知识内涵和网上理论学习的交互性,成为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精神家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主动利用博客、微博、飞信等形式,构筑与广大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的心灵关怀中。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育影响当今的大学生,能让其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黄伟.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三对关系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2.

大学生时事政治论文篇10

【关键词】高中教学 政治课堂 时事政治信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114-02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经济理论以及哲学的基本观点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教会学生用一个客观理性的方法来看待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正常的教材教学外,还要适当引用当前的时事政治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所学内容,积极掌握时事政治动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

一 时事政治教育对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影响

时事政治教育是将当前国内外的各种政治信息、经济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再结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系列讲解,让学生对目前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能结合所学的政治理论客观的看待问题。它能有效地解决教科书上的时事政治内容过于滞后、学生学习理解困难、没有学习热情等教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动态进行把握,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并能够根据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时事政治信息进行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习知识

众所周知,高中生是我国的明日栋梁。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国家的政治时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因为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中学生在国情和历史的了解上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就使他们对社会的一些动态信息产生不正确的理解,让思想政治的学习

流于表面。所以,教师必须做好时事政治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掌握时事政治、学习时事政治理论的能力。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考制度的一系列调整,高考试卷的出题不单只是课本上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对学生时事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考验。试卷中的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政治类问题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高中生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独立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有利于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水平

由于现有的高中教材中关于时事政治的内容都比较滞后,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效果普遍偏低。教师在这时应多引用时事新闻,结合授课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将当前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关于如何将时事政治教育加入高中政治课的可行性方案

1.将时事政治教育导入思想政治课进行整合

教师不能将时事政治信息突兀地加入到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内容上的整合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信息的讨论,从而烘托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并最终将话题引到教学内容上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

2.将思想政治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合

让学生更好地对思想政治课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消化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将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整合,再通过时事政治热点的问题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章节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转型成功的新闻作为案例,使学生对经济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将学生往“这都与我国的所有制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不断强化学生对实例的记忆程度。

3.与思想政治课活动的整合

学校可以定期在政治课堂上举行一些宣传时事政治信息的小活动,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热情。首先,学校要重视典型的作用,多举办一些时事政治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对时下的新闻动态、国际时事有一个全面、生动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典型代表为例,让学生们有一种“时事政治在身边”“时事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切实感受,培养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对社会动态的关注,把握时代的脉搏,有利于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在每堂课之前可以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时事交流、时事政治演讲。在每堂课下课之后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收集近期的新闻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来,教师要积极回答,举一反三,将提出的问题与课堂内容进行引导,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要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时事政治信息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知识,仅仅靠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结合教材所学的内容积极发表看法,并最终形成练习题的模式,让老师批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主导者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由交流中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实现。

4.将课堂内容与课后作业进行有机整合

鉴于近些年的高考试卷内容向人文化、考察化的方面发展,政治思想课的教学也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上,也要多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解决不同类型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在高考的浪潮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5.组织专题讲座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定型时期,它奠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对其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一些国际问题、社会问题的产生,学生由于其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导致看待问题、了解问题的方法和程度有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如近些年来,以达赖为首的分子,新疆“圣战”的“东突”分子经常制造一些民族性、区域性的恐怖暴力事件,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一些不法分子试图搞民族分裂、宗教分裂,一面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面鼓吹所谓的民族独立、宗教独立,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团结都产生了消极的阻碍作用。而学生群体由于自身认识程度的局限性,常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对社会产生怀疑。所以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积极的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教师在国内外发生重大时事后,必须搜集好大量资料,做足功课,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掌握时事政治信息的精神实质,用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正确舆论,提高学生们对时事政治的正确认识,并培养其分辨时事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学生被人利用参与不法活动的情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用理性客观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做好学生的工作,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深入分析相关热点新闻,让时事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教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将教学内容和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全面掌握,普遍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