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笔记 最新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最新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2023-12-11 09: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朱明光?一、为什么要建构这个课程模块?——课程建构的主旨想法高中阶段是学生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拔节孕穗期”,需要依托相应课程来实施:既精讲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定义???这是一门什么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结论???主旨与使命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就是其核心价值。在高中学科课程体系的视野下,这是建构本课程模块的主旨所在,也是建构本册教材体系的使命所在。二、为什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名?——课程目标的设置想法课程标准规定,本模块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两部分。之所以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名称,就在于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缺一不可。依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从两个逻辑相一致的视点,表达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从两种意义相兼容的视点,揭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是从两个时段相关联的视点,体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澄清???“是什么”与“什么是”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讲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讲两个基本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三、如何把握本模块在必修课程中的站位?——课程目标的实施想法既然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载体,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设计必修课程的总体框架”,承载全面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任务,其实是四个模块的共同使命:既要讲“什么是”,又要讲“是什么”。办法??“为何”与“如何”依照课程设计的系统安排,四个模块各有其特定的使命。本课程模块采取历时性叙述、全领域覆盖的方式,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2、模块3、模块4采取共时性叙述、分领域展开的方式,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法???“一托三”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必修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定格模块1的站位,重点在于明确是什么“精神实质”,此后三个模块展开讲什么是其“丰富内涵”。我们认为,如此“一托三”的格局更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着眼于必修课程的大系统,出于全部课程实施的通B.盘筹划,这是本模块教材编写的功能定位。四、如何认同整合教材内容的构思?——解构教材逻辑框架思路● 从一般过程看各具特色、从统一性看多样性,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逻辑起点。●总览“三个意味”,一看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源流,二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源流,三看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源流,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展开全部教材内容的逻辑线索。●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基于“三个伟大飞跃”的时段,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的逻辑顺序。●透视全部内容目标的达成,“明大德,筑牢理想信念”,这是贯穿教学全程的逻辑主导。说法??时代之约关键在于理解学习社会发展史与认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任务相对接的理由。回想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曾经通过社会发展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我们曾经通过社会发展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找到社会发展史教学的落脚点;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社会发展史的教学,夯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解析1??内容结构对照课程标准,教材没有分设两个单元,而是并列四课配置教学内容。其中,第一课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随后,分三个时段安排三课,这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寻复兴之路的奋斗历程,阐述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此布局,既从整体上遵循了课程标准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又适当压缩了社会发展史的篇幅减轻教学容量,以便更为集中、更为充分地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解析2???层次结构教材分为课、框、目三个层次。●课题,明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大观念,并以问题引述导语表达学习旨要和教学重点。●框题,明示了教学专题,力求框定教学范围,是整合相关内容的基本环节。●目题,明示了教学要点,大体一目一得一学时,是细化内容目标、掌控教学进度的基本单位。提醒??特别关注全部课文之后,安排“综合探究”,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来说,不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综合探究一”,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世纪之问,集中阐释了两个逻辑相统一的具体意涵。——“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综合探究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集中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概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理由;——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整体把握教材目标设置、逻辑框架、结构体系、核心内容,综合探究的设计至关重要,堪称点睛之笔。六、如何理解教材叙事的逻辑?——读懂教材内容的叙述方式想法力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叙事,符合学生接受初级理论教育的规律。办法通过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在“综合探究”中归纳,表达最重要的理论观点。这是总体上理解教材叙事逻辑的思路。●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先描述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事实,呈现各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再现其相互作用的现象,然后在综合探究中用“结语”阐明唯物史观的理论意涵。●力求清晰地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主线,但并非只讲主线。社会主要矛盾的线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线索,或辅或从或暗,也是一以贯之的。小结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范围和程度有所不同,就叙述方式而言,高中阶段同大学课程的区别也在于此。七、如何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编写体例的规范想法?依据与工具基础教育的教材不只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如何发掘教材引导教学的功能,更要倚重其编写体例的规范一一呈现方式的设计。办法教材全部文本,分正文和辅文两种文字呈现。● 正文(宋体字),表达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辅文(楷体字),涉及“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分别对应焦点问题的辨析、相关素材的拓展、理论观点的释义。提醒??特别关注“探究与分享”,同教材正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被视为呈现内容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具体安排,大体有两类:●处在每个目题之下,响应这个目题所涵盖的内容,提供相关事例、数据、资料,提出具有指向性、引导性的问题,充当展开学习活动的切入端;●穿插在有关正文之间,紧扣不同段落的正文,就疑难问题提示学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交流分享。八、如何使用教材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握教材容量的基本维度想法??“深挖洞”与“广积粮”从根本上解除有关教学分量的疑虑,取决于课程目标设置与教材编写理念的把握,非如此,难以避免泛化教学内容的误区。维度??操作层面的观照?????●凸显基本观点作为教学目标的观点,不仅是纯知识性的理论观点,而且兼具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价值引领的指向,统领、统筹全部内容的配置与实施。●关注思维过程作为达成观点的过程,与其说它是学科逻辑的演绎过程,不如说它是学生亲历亲为的探究和分享活动,即展现建设性批判思维的过程。●统筹知识经验作为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注意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要自觉依赖历史学科教学的支撑,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形成互补,以寻求教学效率、效能和效果的最优化。说法??呈现方式的用处●正文,以基本观点的表述承载学科任务;●“相关链接”,以具体素材的运用支撑基本观点;●“探究与分享”,以议题为纽带连接基本观点、动思维过程;●“专家点评”,以适当点拨取代程式化推理。既有减轻学习负担的期待,更有改变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追求。九、如何贯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把握活动设计体系的要领想法相对于“共时性”内容的教学,本教材“历时性”叙述的内容,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较为困难。但是,即便以课堂教学为主,依然秉持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办法??两个着力点?????●围绕议题。体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议题,即具有整合性、思辨性、挑战性的话题。它涉及学科内容的学理,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取向;体现教学重点,又针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围绕议题,应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并贯穿于教材使用的始终,从而使之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强化辨析。体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辨析,即有效实现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唯行尊重学生白主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经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才能使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本观点。比如,在材料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都是学生得以借助教材体验自主辨析的过程。说法基于教材又不固于教材,可自行优化议题、创设情境。积极引导辨析的操作,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把握体验性与目的性的关系。——不能只讲目的而虚化体验,也不能只求体验不问目的。●掌握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有的辨析取向趋同,有的辨析取向求异,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立”,需要沿着预设的轨道、向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判别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辨析不等于辨争,重在辨点的意义,而不是辩驳的技巧,要坚持意义优先、兼顾方式。十、如何依循素养导向评价教材使用效果?——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想法所有涉及教材使用的问题,终究要归结为学习效果的评价,都要与素养导向的评价逻辑相契合。理解这种评价的意义,既是体现新教材编写理念的应有之义,又是用好、学好新教材的关键环节。要义??“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必须明确:这种评价的政治意义,其焦点不在于教材提供了什么标准答案,而在于教材阐述了什么基本观点。●应该懂得:这种评价的学理意义,其焦点是“行为表现”而不是“概念定义”,只能依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判定。说法透过差异化的行为表现,建立评价教材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系。比如,能否清楚展示基本问题;能否恰当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能否以恰当方式通过推理来为基本观点作说明,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举出说明力强的证据;回答问题是否针对性强;阐述问题是否有独到之处(方式、见解);等等。总结新教材新在哪里?我们着眼于教材体系的建构,从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到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特点,从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习方式的倡导,从教学任务的完成到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简要说明。要说所有问题的阐述有什么根本遵循,那就是习近平出的八个“相统一”。具体表现为使用本教材的要领:凸显观点、强化辨析,关注过程、淡化定义,围绕议题、优化案例。??秦宣: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介绍与重难点分析?不要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中国实践? ?本册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册教材重点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特别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第一,教材最初是按两个单元写的: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当时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本课程属于过渡性课程,按照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本课程综合了原来的社会发展简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两门课程的内容,新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为体现政治性、时代性,故取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内容并不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课标是2017年制定的,反映不了十九大之后的精神,故现在的教材内容已经大大突破了课标要求。第二,现在框架的依据(课标加习总书记五四讲话)。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教材是一个整体,除正文外,还有“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每一块内容都不是多余的,都是服务于教材内容自身的,要综合运用。第四,本课程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其他必修册次(《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与选修册次(《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也都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本课总体要求通过回溯历史,首先讲述人类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学生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儿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一内容属于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核心问题——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引导青年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本课重点内容第一,通过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了解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通过了解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正确认识私有制在原始社会解体中的作用。第二,了解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过程,阐述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如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懂得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第三,通过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通过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让青年学生懂得: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矛盾,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难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历史贡献和主要局限。——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五,通过讲述十月革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社会主义从一种发展模式到多种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难点:如何认识苏联东欧的剧变?是一个学术问题,应当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讲,才能讲清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本课总体要求阐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给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带来的深刻变化,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核心问题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重点难点内容第一,通过讲解中国近代历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懂得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知道这些尝试和斗争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原因。第二,通过讲解让青年学生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第三,通过讲解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28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第四,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第五,通过课堂讲解,让青年学生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学习毛泽东时期的初步探索,了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也是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即是结果也是原因。?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本课总体要求讲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结合时代发展新变化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内容第一,通过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的丰富成果,理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作出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决策的伟大意义。第二,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知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迎来了几个飞跃:站、富、强;创立、发展、完善;温饱不足、小康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八次党的代表大会,每次大会都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每个理论思想都有自己核心要义和独创第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历史阶段遇到的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研究问题、不断回应问题的结果,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次代表大会的回顾)第四,通过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到发展、从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时期的理论创新)第五,阐释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各自的含义、四者关系和重要意义,坚定“四个自信”。第六,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本课是重点中的重点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课总体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承担新使命,明确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重点难点内容第一,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理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讲清楚进入新时代的依据、新时代的内涵、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依据:历史变革、矛盾转化、理论创新、新征程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国、共同富裕、民族复兴、为人类作出贡献。意义:“三个意味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活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新方案。第二,通过历史与现实对比,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理解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第三,通过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解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明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通过回顾历史,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理解中国梦的本质,知道为实现伟大梦想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第五,通过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让青年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步骤,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理解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第六,通过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活的灵魂。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机;中国共产党正走在时代前列;科学社会主义正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这是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第七,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体智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框架和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1.深入贯彻和落实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本教材的性质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本教材主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思想,教材一开始就全面地介绍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经济发展新思想和经济发展新理念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思想。2.始终坚持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编写者加以认真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始终加以坚持和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础,坚持五育并举。尤其是特别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发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教材在第一课和第四课、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均着重向学生强调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个人获取收入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OR1崇高、最美丽的信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3.充分落实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编写者按照“八个相统一”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例如讲基本经济制度时,编写者讲清了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讲清了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编写者坚持讲清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编写者坚持讲清政府的经济职能,改变了把一切政府职能都叫宏观调控的传统错误,这个错误一直弥漫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界;编写者不仅清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而且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具体讨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在论述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时,不仅介绍个人收入获取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更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二、框架和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每一个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上,我们都是借助于生动活泼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养成能力,形成素养,做到润物细无声。应该说,整本教材的编写努力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总之,根据前面的三条原则,《经济与社会》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教材呈现方式选择的基本理念:四化三贴近两尊重“四化”是指优化情境、强化活动、深化辨析、淡化定义。“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四化”——优化情境? ?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材创设的情境,通过一个个典型的鲜活情境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素养。编写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教材的情境设计:1.对情境素材的优化。教材创设的情境均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或问题,它们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反映的充分性、内容教学的适切性和妥贴性,同时还具有学生认知的兴趣性、学习的启发性。2.对教材情境分布结构的优化。受制于教材的容量和教学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教材不可能都是复杂新颖的、不良结构的情境。思想政治课教材依据情境的复杂程度、新颖程度、不良结构程度,对情境分布进行规划。凡是涉及陈述性知识的,一般采用短小精悍的简单的熟悉情境,而且结构良好;凡是在课文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一般采用简单的新颖情境,并安排一部分结构开放的情境;凡是单元综合探究的情境,一般都是复杂新颖的情境,而且许多问题情境结构开放。编写者力图通过构建结构复杂新颖程度、不良程度不等的情境序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四化”——强化活动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这一定位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对教材呈现方式的规定性要求。教材编写者为了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定位,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两方面的努力。1.设计教学功能不同的探究性活动序列。在每一课每个框题的每一目均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各种真实的活动,让学生在思辨、辨析中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源于真实社会生活的典型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借助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每一课的“探究与分享”侧重课堂内的各种活动,基本功能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一知识;“综合探究”强调的是课堂外的活动,或者说,以课堂外的各种活动为主,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2.活动学科任务化。如何实现活动内容化?那就是必须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任务(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注入到思想政治教材的学习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完成学科任务活动来发展某一具体学科素养“四化”——深化辨析?作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必须凸显积极价值引领的意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内化于学生之心。为此,教材借助典型情境设置议题,评析展示的观点,在比较、辨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政治态度,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依托隐性知识能得到很好理解的,不需要下定义“四化”——淡化定义淡化定义不是指不要定义,而是指尽量采用描述性定义(基本概念依然采用严格的定义描述其本质);淡化定义不是放松对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而是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本学科高中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再突出对概念定义的字斟句酌式的辨析,而是根据统筹大中小德育的原则,将这一任务留给高等教育阶段;不再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生成对概念的认知。(关于概念定义的三种处理方式)“三贴近”“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即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在上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教材编写中采取的成功做法,深受广大中学生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欢迎。《经济与社会》教材继承这一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两尊重”“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教材。学科内容的整体设计符合知识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体验、感悟、辨析、探究中获得真理,感受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巨大力量。本教材在编写中高度注意大中小德育一体化,避免机械重复,避免因为协调统筹不好而光螺旋不上升的长期固有疾病。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有些主题必须重复,但我们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避免机械重复,做到螺旋式上升。《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在这个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努力例如:在讲基本经济制度时候,初中教材也介绍了,但初中教材主要介绍是什么,即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高中教材没有机械重复这一点,而是侧重讲为什么和怎么做。同样的,与其他阶段的各科教材相对照,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教材重点介绍它怎么运行以及运行的条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教材侧重介绍如何治理和完善。针对经济发展思想和理念,本教材侧重于怎么在经济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个人收入分配,本教材侧重介绍个人收入获取的途径以及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针对社会保障这一新增加的内容,我们的教材侧重介绍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主要形式和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内化的表现,知识结构化,语言化,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四、框架和体系设计需要回应的关键问题如何体现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要义有三条:一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二是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三是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课程在每一课设置两个框题,讲述基本概念与原理,而且是通过典型情境设置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知识的选择强调“基础性”,强调“少而精”。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逻辑性,通过设置综合探究,确定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强调学科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探究问题的设置高度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通过设置探究与分享活动与综合探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内容设置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编写两个综合探究时,在撰写综合探究的目标时候,没有从形式上拘泥于课标提出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喊口号,做到了“心中有素养、笔下无素养”,本教材的综合探究目标部分没有高喊思想政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但是无一不是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口号化,而是把它转化成为了具体情境中的任务及其表现,即教材写的是素养的表现,但指向的却是思想政治学0R1科核心素养。(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注重中国北京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教材的体例结构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四篇课文,包括两篇综合探究。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框题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框题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题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框题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探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时分配:总计18学时,每个框题2个课时,合计16课时,一个综合探究一个课时,合计2课时。六、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我们编写这本教材时就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和理念: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为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避免教材内容的零散化。当我们写作第一课时脑袋中呈现的场景是: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生产与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第二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财富的交换舞台。第三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才能高质量增加。第四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分配与再分配的。可以这么说,本教材围绕“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这个主题分别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财富的生产背景、交换、生产、分配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本教材立足于高中教育的特点做到既有重点,又有整体性或完整性,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教材围绕着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与整体化。七、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1.?典型情境的创设能力。2.?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合(形成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问题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构化,理性形态的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学会从简单情境迁移到复杂情境,从熟悉情境迁移到陌生情境,从结构良好的情境迁移到结构不佳的情境。?《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说明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陈友芳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率先在六个省市投入使用。这本教材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教材编写的一次重要尝试。针对这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与教学实施,在试教和教材培训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不少疑惑。在此,我选择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典型问题,一个是教材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的问题,另外两个是关于如何使用教材方面的问题,以答疑方式对这些重要的疑惑进行解答,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教学。一、为什么这本教材不再讲投资理财等内容?在上一轮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经济生活》教材由于内容贴近实际经济生活而比较受广大学生、老师的欢迎,尤其是第六课的投资理财等贴近现代经济生活的内容,更是受欢迎。但是,与《经济生活》教材类似的新教材《经济与社会》却删除了这些教学内容,整本教材讲述的似乎都是比较抽象的宏大的经济思想与理论。对此,我们要进行说明。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的内容是由教材的性质与目标决定的。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的整体设计,《经济与社会》的基本功能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思想,教材着重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经济发展新思想和经济发展新理念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门课程不是专门的经济学课程,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投资理财等知识虽然“内容实用”“贴近现实生活”,但它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关键的内容,而是地地道道的应用经济学、金融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均应该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意识,这些内容以何种方式进入基础教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得承认,把投资理财等内容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中剥离出来,更好地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性质,让这门课程变得更加“纯粹”。其实,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内容看似比较抽象,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基本理论问题。例如,在第一课,教材一开始便通过学生身边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一天的生活均离不开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丰富多样的服务。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大家: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是所有制的百花齐放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样就把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抽象的问题拉回到了我们每个学生的身边,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抽象的理论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应该说,整本教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就是要借助于学生身边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抽象的理论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理论思维。二、如何正确处理概念的教学?在这本教材的试教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得比较多的一个意见就是教材中的概念太多,而且好多概念没有定义,由此不少老师有所抱怨,尤其抱怨这些概念不给定义,觉得光补充教材的定义都讲不完。对此,我的反问是这些概念有必要讲定义吗?老师们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喜欢概念有个清晰的、唯一的定义,喜欢对这些定义进行字斟句酌式的剖析与讲解。对此,我们应该反思:这种做法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正确吗?在这次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根据对概念定义的不同处理方式而把概念分成三种:有严格定义的概念、仅有描述性定义的概念、没有任何定义的概念。人类的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即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达的知识,也有隐性知识(又称“默会知识”),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凡是依托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理解而且又不属于学科基本概念的概念,我们一般坚持不给定义,要给定义,也尽量只给出描述性定义,而将对其的严格定义留待大学的专业教育去解决。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笔者从事高中教材编写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发现对于依托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理解的概念,如果硬性给出一个唯一的定义,反而干扰了老师们、高中生的教学和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这方面应该说曾经有过“严重”的教训,试举一例说明之。本来什么是商品,学生依托生活经验可以理解得很好,然而过去的教材给它下定义,反而使得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商品了,而且经常进行一些没有意义的辨析与争议,如争论从母牛身上挤出的牛奶送到商场路上算不算商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些容易引起争议而且依托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理解的概念应该留在大学阶段去解决其定义问题。其实,不知道概念的严格清晰的定义就可以正确使用概念,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经常性事实。例如“善良”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一般也知道该用在什么场合,但是要给它下个严格清晰的定义,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能会十个人有十种理解。对于《经济与社会》教材上那些没有定义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例举,通过设置主要的、代表性的情境例子加以解释即可,我们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知道有这个概念,而且知道主要用在什么地方即可。我们这样做,也符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处理好大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三、如何半学期教完这么多内容?老师们在试教过程中和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反映这本教材教不完,讲一个学期都讲不完。这就涉及许多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对教材的正文、甚至辅助文,逐段、甚至逐句逐字进行解释。我们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解经式教学”,如果是常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当然教不完这些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正如笔者在多个场合所说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是指以掌握学科思维方法为代表的学科知识的内化以及真实问题的解决。传统的解经式教学不仅无助于培养学科思维方法和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也无法应对目前越来越不强调死记硬背而强调考查学科素养的选拔性考试。在学科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应该基于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我们的教材每一课都有要解决的学科大问题,每一框有自己要解决的学科主要问题,每一目也有要解决的学科具体问题或学科小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楚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要解决的学科问题,即要把教材上的学科知识首先还原成学科问题,再弄清楚这些学科大问题、主要问题和具体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归纳和提炼具体的学科问题?《经济与社会》教材与数学教材、物理教材无疑不同,作为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教材,我们是在兼顾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前提下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形成具体的学科问题的。以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为例,我们设置了三个具体的学科问题:所有制与公有制的重要性问题、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问题。又例如,第一课第二框第一目要解决的具体学科问题有两个: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如果整合第一课所有的具体学科问题,我们会发现第一课主要是想解决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为什么”与“怎么做”这两个大问题,而且这是在初中基础上(初中主要讲“是什么”)实现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应该说这本教材每一目要探究的具体学科问题一般都没有超过三个。如何进行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第一就是要把每一课要讲述的内容首先还原成要解决的具体学科问题,并且把这些具体学科问题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树。第二则是结合这些具体的学科问题,结合教情与学情,创设典型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这些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按照这种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教学的要点在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是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也就是说,教学的要点不在于解释教材上的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相比于“解经式教学”有几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由做题能力的培养向做事能力培养的转变;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即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逐步掌握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的思维等;三是具有教学上的经济性,即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这些内容。这种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给了老师们更大的创造空间,当然也带来了更大的专业素养方面的挑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就我的体会而言,以上三个问题对于初使用者,尤其是教过《经济生活》的老师来说,显得很紧迫,故在此进行说明。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第二个问题能够帮助老师们扭转根深蒂固的概念教学习惯;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应该树立的基本教学意识。总之,本文选取这三个问题,希望有助于老师们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这本教材,更好地教学这本教材。???????????????????????????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10

第一单元 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1、劳动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人的劳动)。2、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生产资料)。?二、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2)意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1、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物质制度的基础。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1)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物质制度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2)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现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文国家必领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网富裕。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会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新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则。(2)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②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5、在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1)含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①个体经济含义: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②私营经济含义: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宿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③外资经济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资。(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2)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2?坚持“两个不动摇”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求:(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2)发展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把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歩、保障国家安全。(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2、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求:(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2)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3、?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如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和依法监管;要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2)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一、市场调节1、为什么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1)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2)在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3)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2、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1)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前)(2)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1)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2)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4、市场机制的优点在的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城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二、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形成:(1)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又有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等。(2)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紫组成的。?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意义:(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2)?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菅、公平竟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換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资源效率和公平性。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的原则(1)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2)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①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实行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対垄断和不正当竞争。②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要健全优胜劣,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場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4、市场调节的缺陷(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②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③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否则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者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3)总之,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2.2?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4、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二、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主要包括内容1、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3、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4、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6、?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和常用的手段1、宏观调控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2、宏现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不足。4、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国家通过财政收人与支出政策,通进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四、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高效服务改革,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探究一一、遵循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1、市场:(1)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2)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3)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达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2、政府:(1)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2)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3)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4)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5)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二、企业活力是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之源1、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2、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还要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3、诚信意义及措施:(1)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2)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三、科学的宏观调控①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增加就业、实现国家收支平衡。这些目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繁荣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就业率提高但可能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不景气时,虽然物价稳定,但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失业率会上升。②实施科学、适度的宏观调控意义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切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3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二)贯彻新发展理念1、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意义:(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新发展理念“新”的体现(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原因: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原因: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求: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人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关系(1)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2)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主要内容、意义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主要内容、相互关系含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内容:(1)它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2)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4)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5)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1)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2)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1、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2、(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2)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3)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求: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4)实施乡村振兴战咯原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6)建没多元平衡、安仝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幵放经济,推幼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特変。(7)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休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求: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帯一路”框架下的国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劫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课?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1、现阶段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4、实行按劳分配重要意义:(1)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木、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和要素参与收入分配(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意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取收人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注意:居民收入除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包括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6、要弘扬劳动精神意义:(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7、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原因及措施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措施:(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人者收人,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因。①消除贫困的原因: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②措施: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第二节:我国的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的含义P50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主体:国家,方式:依法??主要责任:政府和社会承担??)?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1、社会保险(对象:公民??地位:核心地位内容: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方式: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2、社会救助(地位: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内容: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象: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3、社会福利(地位:最高层次的保障,内容: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方式:政府实施??对象:全体社会成员)4、社会优抚(地位:特殊的社会保障,内容:物质照顾生活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特殊社会保障,方式:政府实施,对象:现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烈属)?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1、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通过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2、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能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3、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分担与责任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四、如何不断完备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1)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公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3、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1)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综合探究二一、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就业1、劳模精神的含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2、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1)劳动最光荣。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2)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3、态度和做法: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 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4、创业者应具备哪些素质(1)最重要的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3)具备卓越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4)卓越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5、如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对创业者的要求: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对企业的要求: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原则;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树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观总体要求(1)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2)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对消费者的要求:要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①即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智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三、推动实现精准脱贫和共同富裕1、必要性:(1)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2、要求(1)既强化政府的责任,又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2)要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互补充与协作的大扶贫格局;(3)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 的分配体系。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

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点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3)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创立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4.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5.创立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6.《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2)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知识点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巴黎公社(1)时间: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2)措施: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3)意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2.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7日。(2)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意义?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知识点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人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2)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1)一是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二是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3.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2)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知识点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1)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制据,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5)中国革命两步走①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6)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2)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知识点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划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重要意义?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知识点一:改革开放1.开启(1)事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意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3)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4)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5)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6)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标志——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2)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3)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4)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1)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3)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3.意义(1)“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知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2.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 (1)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各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主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地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作用: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地位: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 (1)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2)主题: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4)地位: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3)内容: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4)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识点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进人新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知识点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进入新时代的背景(1)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存在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进入新时代的标志: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3.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知识点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的原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草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们必须推进的伟大事业。(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3)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如何在新时代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知识点四:中国梦1.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1)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中国梦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国家梦与人民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人民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发展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知识点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①原因: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②做法: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①原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②做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①原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②做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1)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知识点六: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阶??段 时???间 目??标第一个阶段 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2)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3)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知识点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时代背景(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2.主要内容(1)思想层面的“八个明确”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人柱”。“八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者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2)实践层面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讲的是领导力量问题)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的是政治立场问题)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讲的是发展动力问题)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讲的是发展导向问题)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讲的是依靠力量问题)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讲的是法治保障问题)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的是精神力量问题)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讲的是发展目的问题)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讲的是人与自然问题)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讲的是国家安全问题)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讲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讲的是国家统一问题)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的是中国和世界关系问题)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讲的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3.重要意义(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16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