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年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骨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血液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年版)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年版)

2023-06-30 04: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年版)

发表者:陈献韬 人已读

1.jpg

摘要: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骨代谢生化指标;钙磷代谢调节指标;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 D3;25-羟基维生素 D3;1,25-双羟基维生素 D3;钙;磷;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I 型前胶原 C-端前肽;I 型前胶原 N-端前肽;骨保护素;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I 型胶原交联 C-末端肽;I 型胶原交联 N-末端肽;尿吡啶啉;尿脱氧吡啶啉;激素;细胞因子;生长激素;雌激素;睾酮;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温馨提示:文章共计18958个文字,需要慢慢消化。

骨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活组织,由破骨细胞吸收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等量新骨取代以完成骨转换,在伴随人一生的骨转换过程中,骨代谢生化指标(bone metabolism biochemical indicators)发挥重要调节作用[1]。

骨细胞组成.jpg

骨细胞组织切片

骨结构.jpg

骨结构模型

骨骼制造机“成骨细胞”(左)和骨骼破坏机“破骨细胞”(右).jpg

骨骼制造机“成骨细胞”(左)和骨骼破坏机“破骨细胞”(右)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目前临床上的检测方法包括:酶标免疫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放射免疫分析9radioimmunoassay,RIA)、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比色法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通过检测血、尿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在骨代谢调节过程中,主要的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包括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 D3。1.1 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分泌的、含有84个氨基酸的碱性单链多肽,人的PTH基因定位在11号染色体短臂(11p15)。对维持机体钙磷平衡和调节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PTH与骨、肾等组织表面的受体结合,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1]。PTH可精细调节骨的合成、分解代谢,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凋亡发挥重要作用。

PTH对骨钙转运作用示意图.jpg

PTH对骨钙转运作用示意图PTH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维生素D、钙、磷、蛋白激酶、性腺类固醇类激素等。高血钙抑制PTH分泌,低血钙上调PTH表达。活性维生素D可抑制PTH基因转录,使PTH分泌减少。PTH促进骨吸收和骨转换,动员骨钙入血,血钙升高。首先,PTH直接刺激破骨前体细胞,增加成熟的破骨细胞数量,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吸收增加。有研究表明PTH可通过甲状旁腺素受体信号通路,上调破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的表达,从而诱导骨吸收[2]。其次,PTH与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前体细胞结合,抑制其活性,包括抑制Ⅰ型胶原的合成和骨基质蛋白的合成。研究表明,PTH对骨形成和骨吸收具有双重效应,PTH的生物效应取决于其作用剂量,在持续大剂量PTH的作用下,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导致骨丢失大于骨形成。间歇性小剂量PTH促进骨形成[3]。PTH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继发于肾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PTH减低,见于甲状腺手术切除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非甲状旁腺性高血钙症等[4]。测定血清 PTH 是诊断 PTH 相关性骨病的最重要指标,在判断和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结合血钙、血磷和维生素 D 水平一起分析。PTH 测定方法有生物学法、RIA、IRMA、ELISA 等。其中,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测定循环中的 PTH 具有足够的敏感性且易于常规应用。酶联免疫法用以测定人体血中完整的 PTH 含量。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时,当血钙异常时,为查找原因常检测PTH,而当血钙正常时,通 常不常规检测PTH,但血钙正常PTH也有升高现象。在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时,由于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使得血钙减低,PTH分泌增加,血中PTH轻度升高,同时激发维生素D合成增加[5]。

PTH、CT与1,25-(OH)2-D3对血钙的调节.gif

PTH、CT与1,25-(OH)2-D3对血钙的调节1.2 降钙素降钙素(calcitonin,CT)是一种重要的参与钙磷代谢调节的多肽类激素。在人体内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s,又称明亮细胞或 C 细胞)产生和分泌[1],是含有 32 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是 Copp 等研究者于 1961 年首次发现[6],主要生理作用是降低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抑制小肠对钙离子的吸收,降低体内血钙浓度,使血中游离钙向骨组织中转化;抑制肾小管远端对钙磷的重吸收,增加尿钙排泄;还可直接作用于人成骨细胞,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此外,降钙素对许多骨代谢疾病所引起的骨痛症状也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7-8]。降钙素与甲状旁腺激素、1,25(OH)2D3共同维持人体内血钙的稳定。降钙素主要的靶细胞为破骨细胞,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降钙素受体( calcitonin receptor,CTR)特异性结合而产生作用[9]。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成熟的降钙素是骨吸收的关键调节剂。通过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进行调节,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与增殖。此外,降钙素还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其他成分如酸性磷酸酶等生成。降钙素对成骨细胞亦有直接作用。降钙素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促进骨的形成和矿化过程。降钙素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利于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降钙素可增加松质骨骨量,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椎骨骨折的危险性,使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少量增加,并适度降低骨转换。与甲状旁腺素相比,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作用快速而短暂,即启动快,在 1 h 内就可达到高峰,但是持续作用时间较短,很快被 PTH 的代偿作用所抵消。降钙素在血浆中极易灭活,其半衰期很短,通常不超过 15 min,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目前检测降钙素的实验方法有生物测定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血清降钙素测定可用于诊断降钙素缺乏症。降钙素水平减低,见于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手术切除等[1]。血降钙素水平升高,见于甲状腺髓样癌、产生降钙素的异位肿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病、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其他如恶性贫血、高钙血症、脑膜炎、胰腺炎等,某些内分泌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和胃泌素升高,也可使降钙素水平升高。降钙素具有良好的缓解骨质疏松症骨痛的作用,对临床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变形性骨炎的治疗[10-11]具有重要作用。1.3 维生素 D3维生素 D3 是自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属类固醇激素[12]。在人类 30 余种细胞及组织器官都发现了维生素 D3 受体的表达[13-14]。维生素 D3 是所有生物活性物质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成分,具有多重作用,它是维生素,但本质上是激素,还可能是细胞因子。维生素 D3 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13-15]。

image.png

维生素D人体内维生素 D 的来源有内源性合成和外源性吸收两种。内源性合成指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存在于大多数高等动物表皮组织的 7-脱氢胆固醇经光化学反应转化成维生素 D3[16]。环境因素(香烟、空气微粒、吸入性氧化剂等)、日照、地理纬度、年龄因素、皮肤因素、种族、人工紫外线等都影响维生素 D3 的合成[17]。外源性吸收指人类通过摄取含有维生素 D2或 D3 的饮食来补充体内维生素 D 含量。1,25(OH)2D3 能够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增加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增加磷吸收。在肾脏,1,25(OH)2D3能够增加近端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升高血钙水平,增加骨密度。在骨组织中,1,25(OH)2D3直接作用于骨的矿物质代谢,促进骨基质形成及类骨质矿化。血清 1,25(OH)2D3的水平可反映体内活性维生素 D 的绝对含量,但其在体内代谢快、半衰期短(6~8 h,5~7 d)、储存少,25(OH)D3是人体内维生素 D 的主要储存形式,是反映机体维生素 D 代谢最好、最重要的指标,临床上一般通过监测血清 25(OH)D3的含量来反映血液维生素 D3 的水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清 25(OH)D3>30 ng/m L (75 nmol/L)为维生素 D 充足,20~30 ng/m L (50~75 nmol/L)为维生素 D 不足,<20 ng/m L (50 nmol/L)为维生素 D 缺乏,<10 ng/m L(25 nmol/L)为维生素 D 严重缺乏。按照这一标准,维生素 D 不足或缺乏相当普遍。维生素 D3 缺乏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 D3 不足的发生率高达 30%~80%,老年人、较贫困地区的发病率可能更高,全球近 10 亿人维生素 D3 不足或缺乏,且逐年上升。40%~100%的欧美老人存在维生素 D3 缺乏;50%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药物治疗时存在维生素 D3 不足[25(OH)D3水平小于 30 ng/m L(75 nmol/L)]。维生素 D3 缺乏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健康问题。深入研究维生素 D3 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研究维生素 D3 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及其与维生素 D3 代谢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胫骨骨端.jpg

胫骨骨结构模拟图2 骨形成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前胶原 C-端前肽/N-端前肽、骨保护素。

2.1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是指碱性条件下水解多种磷酸酯并具有转磷酸基作用的一组糖蛋白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是成骨细胞的一种细胞外酶,其主要作用是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酶,为羟基磷灰石的沉积提供磷酸,同时水解焦磷酸盐,解除其对骨盐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成骨。BALP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与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BALP合成于骨基质成熟阶段,与骨基质矿化密切相关,在碱性环境中骨矿化活跃,成骨细胞释放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可水解无机磷酸盐,进而降低焦磷酸盐浓度,利于骨的矿化。骨骼矿化受阻时,成骨细胞合成大量碱性磷酸酶,使血清BALP明显升高。目前主要采用免疫分析法测定,包括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放射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但是这类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不完全,与肝源性ALP有一定的交叉,因此,当血清BALP升高时,临床上需要综合分析。血清BALP定量测定与动态观察对骨代谢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病情预后的判断等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转换的代谢性骨病均可有ALP和BALP的增高,如变形性骨炎(Paget’s病)、原发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及佝偻病和软骨病、骨转移癌等[18-19]。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可以使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下降,而这种下降往往在骨密度增加之前,所以BALP是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能够反映骨细胞的形成和活动状态,稳定性好,半衰期长。它的定量测定与动态观察对骨代谢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病情预后的判断等提供有效的依据。2.2 骨钙素骨钙素(osteocalcin,OC或bone glaprotein,BGP)又称为γ-羧基谷氨酸骨蛋白(R-hydroxy glutamic acid protein,GLa蛋白),是由非增殖期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特异非胶原骨基质蛋白,由49个氨基酸组成,是骨组织内非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属于非胶原酸性糖蛋白,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钙结合蛋白。骨钙素是骨基质矿化的必需物质,目前已能将血液中的羧基化、部分羧基化和未羧基化的BGP区别开来。在骨吸收和骨溶解时,沉积在骨基质中BGP的片段,如游离的γ-羧基谷氨酸就会游离出来[18],这类多肽在血中的量则表示骨吸收的变化。骨钙素在调节骨钙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成熟的骨钙素主要沉积于骨组织间质细胞外和牙质中,少部分释放入血循环中。骨钙素是骨组织中含量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占非胶原蛋白的10%~20%,主要由成熟的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成牙质细胞和增生的软骨细胞合成[20]。成熟的BGP分子大部分进入细胞外骨基质中,小部分进入血循环,从骨释放入血的时间大约为3 h,血中半衰期为4~5 min,大部分经肾脏过滤并分解排泄,肾脏功能影响血中骨钙素水平。血清骨钙素可用免疫法测定。骨钙素的主要功能是定位羟基磷灰石,在骨形成和骨吸收时均释放BGP,因此,骨钙素反映了骨代谢的总体水平。在成骨细胞发育成熟的3个阶段,成骨细胞活化增殖期、细胞外基质成熟期、基质矿化期中,骨钙素只有在第三期基质矿化后开始表达。骨钙素是反映骨形成的特异性生化指标,不仅参与骨吸收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参与基质的矿化过程及成骨细胞分化,与骨转换相关,能够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软骨的矿化速率,并抑制骨异常的羟磷灰石结晶形成[21]。因此,BGP 通常被认为是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临床上,血清骨钙素水平与成骨功能变化相关。血清骨钙素浓度升高时提示骨形成速率加快,主要见于儿童生长期、成骨不全、肾功能不全、骨折、变形性骨炎、肿瘤骨转移、低磷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高转换骨质疏松症、尿毒症、佝偻病、卵巢切除术后等。BGP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肝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等。抗骨吸收药物可使BGP水平下降,刺激骨形成治疗则使BGP水平上升。血清骨钙素水平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但女性在绝经后骨转换增快,BGP再度升高,进入老年后BGP逐渐下降[22]。单独使用BGP或者联合使用BMD测量,能更好地判断骨丢失率,间接预测骨折风险[23-25]。血清中骨钙素水平能够直接反映骨质疏松患者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情况,对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中患者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26]。临床上,骨钙素检测联合其他骨代谢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辅助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抗骨吸收治疗疗效监测和骨折风险预测等方面。2.3 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N-端前肽骨组织主要由有机质、无机矿物质、骨细胞和水组成。有机质约占骨干重的35%,其90%~98%为Ⅰ型胶原。I型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胶原类型,也是矿化骨中唯一的胶原类型,其合成与分解的代谢产物可间接反映骨转换的状况。Ⅰ型胶原衍生自一个较大的蛋白,即I型前胶原。前胶原在成骨细胞内质网上合成,经高尔基复合体分泌出细胞,细胞外液中存在的内切肽酶使分泌出来的前胶原水解,去除其羧基及氨基端的附加肽段(extensionpeptide),生成原胶原,此后众多的原胶原再聚合成骨的胶原纤维。前胶原去除下来的羧基端附加肽段称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Ⅰ procollagen carboxyl-terminal peptide,PICP),氨基端附加肽段称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ypeⅠ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PICP或PINP在血清中的含量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能力,构成监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的基础实验室指标[27]。PICP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血中半衰期为6~8 min,经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处,PINP代谢类同。其血液中的含量主要反映Ⅰ型胶原的合成速率和骨转换的情况,是新骨形成的特异性的敏感指标。骨代谢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总PINP升高。儿童发育期、妊娠晚期、骨肿瘤、骨转移、畸形性骨炎、酒精性肝炎、绝经后妇女、肺纤维化、严重肝损害等血清PICP升高[28]。Chen等[29]对患有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使用特立帕肽治疗后发现,在所研究的骨代谢指标BALP、PICP、PINP、D-Pyr、NTX中,PICP和PINP是治疗后BMD增加最佳的预测指标。张萌萌等[22]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无论男性、女性血清PIN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股骨颈BMD正相关,说明骨质疏松患者成骨细胞功能衰退,合成胶原减少,骨形成减少。综合多项研究,在众多骨代谢指标中,PICP、PINP在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评价骨量、监测抗骨质疏松疗效等都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PINP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受激素影响[30],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荐空腹血清PINP为反映骨形成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31]。2.4 骨保护素骨保护素(ostoeprotegerin,OPG)又称护骨素、骨保护蛋白、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由Simonet等于1997年首次在大鼠小肠表达序列标签c DNA计划中克隆得到,是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新成员。在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中均有表达[32]。OPG主要通过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 RANK配体(RANKL)系统发挥调节骨代谢作用。OPG的主要作用是影响骨代谢,可抑制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发生,并促进成熟OC的凋亡[33]。OPG是一种含40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人OPG基因定位在染色体8q23~24。Southern印迹显示OPG只有1个基因,长27 kb,包括长度为270、367、192、225和1765 bp的5个外显子[34]。OPG基因编码一段含有401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质,N末端21个氨基酸残基裂解后成为成熟的OPG。OPG蛋白质分子具有两种形式,即60 k Da的单体和膜结合的120 k Da的同二聚体。其单体和二聚体分子生化特性相似,但二聚体分子具较强的肝素结合能力,单体分子则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更长[6]。OPG mRNA 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和细胞系,其中以肺、心脏、甲状腺和骨的表达最多。许多成骨细胞谱系细胞、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树突细胞及 B 淋巴细胞也有高水平表达[35]。研究表明,OPG 的表达受到体内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调控。OPG/RANKL/RANK 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传导通路,其主要机制是:(1)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表面表达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或破骨细胞表面上的 RANK 结合后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引起骨溶解。(2)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表达 OPG,与 RANKL 竞争性结合,阻止 RANKL 与 RANK 之间的结合,或与ANKL/RANK 结合体结合成三聚体,直接抑制 RANKL/RANK 的作用,从而抑制骨溶解的产生[32]。经离体实验显示,OPG 可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小梁骨量,减少破骨细胞数,控制钙的吸收,还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 f-肌动蛋白环形成抑制骨吸收或干扰基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破骨细胞凋亡[35]。有研究发现,OPG 基因敲除大鼠有骨质疏松症状[36],这与缺乏 OPG 而不能阻止RANKL 和 RANK 的结合有关。程少丹等[37]通过非频密繁殖法获得OPG-/-小鼠,发现与同龄野生型小鼠比较,OPG 基因缺失小鼠骨密度、股骨承受最大载荷、股骨刚度、腰椎椎体骨小梁数目和腰椎椎体骨小梁厚度均显著下降,证实与大鼠一样,OPG基因缺失的小鼠也产生骨质疏松初期症状。OPG 被认为是RANKL 的天然拮抗剂,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发现,OPG 可以降低尿中 80%的骨吸收标志物[38]。有研究发现,大鼠切除卵巢后,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OPG 蛋白和 m RNA 表达降低;运动 3 个月后,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 OPG 蛋白和 m RNA 表达升高[39]。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增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吸收增强,血清OPG水平增高,是机体对抗过度骨吸收的保护性反应。骨硬化症是OC形成和骨吸收减弱为特征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与OPG和(或)RANKL有关。肿瘤转移引起的溶骨性破坏OPG表达明显降低。前列腺癌患者OPG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肺癌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肺癌骨转移患者高于肺癌骨未转移患者。OPG可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产生,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提高内皮细胞活性,防止炎症细胞因子对血管的损害。糖尿病患者OPG水平反应性增加。OPG随年龄递增,骨吸收增强后机体代偿性分泌,且低OPG水平者较高OPG水平者具有更高的骨折危险性。研究发现[40],绝经后女性血清OPG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推测雌激素缺乏时破骨细胞功能活跃,机体为代偿骨吸收,骨形成增加,最终OPG升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