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学目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骑桶者小说主题 *骑桶者教学目标

*骑桶者教学目标

2024-07-13 06: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共1课时

*骑桶者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骑桶者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

1、作家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2、作品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3、风格流派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  现代派文学发短语19世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4、卡夫卡笔下的人物特点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三)感知文本

1、背景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2、情节

   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赊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赊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人物

  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

4、环境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四)探究主题

1、“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自身的穷困潦倒

       强烈的求生欲  

2、“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桶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切想逃离寒冷。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都没有了,我真的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老板和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乞求声?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扇走” 。

       缺乏同情心,人生的凄凉。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也就是“我”与老板(娘)没有真正接触。所以这是一次赊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4、交流的不成功是否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

    赊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赊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赊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赊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赊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所以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5、“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赊煤,二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你认为那种效果更好?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层次丰富)(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形象立体)(若拎着木桶,那形象就比较类型化了)

   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赊煤者的正面接触(想像自由)(若拎着木桶,读者的想像空间会缩小);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层面。 ”(主旨更深刻,立意更有价值)

6、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说明我害怕与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由此突出了当时社会中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7、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1)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2)爱与沟通的匮乏。

(3)小人物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无力反抗。

(4)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

(五)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骑桶飞翔”的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畏缩、自卑、惶恐。“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这正是卡夫卡笔下描写的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六)真实与虚构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

   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2、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1)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生活细节的真实。

  ①“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②“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

  ③“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④“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虚构中的真实)

(3)环境与心理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有着生存的强烈愿望 

   ——  这种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3、  虚构的特点

4、“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学习这篇小说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自由美好!

(七)课堂小结

*骑桶者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骑桶者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骑桶者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

1、作家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2、作品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3、风格流派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  现代派文学发短语19世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4、卡夫卡笔下的人物特点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三)感知文本

1、背景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2、情节

   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赊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赊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人物

  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

4、环境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四)探究主题

1、“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自身的穷困潦倒

       强烈的求生欲  

2、“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桶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切想逃离寒冷。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都没有了,我真的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老板和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乞求声?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扇走” 。

       缺乏同情心,人生的凄凉。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也就是“我”与老板(娘)没有真正接触。所以这是一次赊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4、交流的不成功是否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

    赊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赊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赊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赊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赊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所以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5、“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赊煤,二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你认为那种效果更好?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层次丰富)(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形象立体)(若拎着木桶,那形象就比较类型化了)

   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赊煤者的正面接触(想像自由)(若拎着木桶,读者的想像空间会缩小);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层面。 ”(主旨更深刻,立意更有价值)

6、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说明我害怕与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由此突出了当时社会中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7、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1)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2)爱与沟通的匮乏。

(3)小人物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无力反抗。

(4)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

(五)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骑桶飞翔”的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畏缩、自卑、惶恐。“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这正是卡夫卡笔下描写的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六)真实与虚构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

   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2、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1)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生活细节的真实。

  ①“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②“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

  ③“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④“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虚构中的真实)

(3)环境与心理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有着生存的强烈愿望 

   ——  这种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3、  虚构的特点

4、“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学习这篇小说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自由美好!

(七)课堂小结

Tags:骑桶,教学,目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