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述视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骆驼的神秘故事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

2024-01-11 18: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说的叙述视角

——《骆驼祥子》阅读中期推进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阅读《骆驼祥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每周还学习“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这是因为,以后还有很多小说等着我们去读,我们要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美国学者托马斯·福斯特说,小说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上次我们讲到小说的“虚构”,知道了小说讲述的是虚构地方里虚构人物的故事。这次,我们要了解一下小说家如何选择讲故事的人。

一、小说的叙述视角

  1.比较以下两篇小说讲故事的人有什么不同?

《骆驼祥子》:“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植树的牧羊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比较两篇小说,我们发现,《骆驼祥子》中讲述祥子故事的人是“我们”,但这个“我们”并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就像是一个说书的人一样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因此对祥子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植树的牧羊人》则由“我”来讲述老人种树的故事,“我”也是故事中的人物。我们要注意不要把小说中的“我”当成是作者,他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而已。

两种讲故事的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骆驼祥子》中的“我们”似乎是高高在上的一个讲述者,对祥子的故事了如指掌。而“我”则是与我们很接近的一个人,我们会跟随着他,通过他的眼睛去看普罗旺斯高原的情景以及老人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两篇小说叙述视角的不同。

2.什么叫做小说的叙述视角?

其实说的就是小说里由谁来讲故事的问题。有同学说,难道不是作者在讲故事吗?没错,小说里的世界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但他也往往借助书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根据创作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和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讲述故事的人站在谁的角度、通过谁的眼睛去观察故事中的人物活动。

3.对于小说家来说,也许最难的就是确定由谁来讲故事。因此,由谁来讲故事,牵涉到很多的问题,包括:

由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来讲?

他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态度?

应该讲正在发生的故事,还是很久以后再追述?

是画外音吗?

是单一视角还是全知视角?

是讲述全部,还是有所保留?

对讲述的事情是感兴趣,还是困惑?

是被深深打动,还是觉得极其无聊?

……

一旦确定了由谁来讲故事,小说的很多相关问题都会确定下来。就好像《植树的牧羊人》,如果不是由“我”来讲故事,也许还可以由其他的人来讲述故事,例如,由植树的牧羊人自己来讲,或者是由普罗旺斯当地人来讲,故事的面貌就会很不一样。哪一种叙述视角会更好呢?

小说家写小说时要考虑选择最佳的视角去讲述的故事,否则就会影响小说的质量。

二、小说的叙述视角类别

1.小说的叙述视角大致有以下5种:

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这是一个上帝般的视角。讲故事的人是全知全能的,能够知道故事中所有人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如果他们使用了“我”,这是文本在直接跟读者说话。

②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人也是局外人,但他采用了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去他去的地方,看见他看见的东西,同时也记下他的想法。这个讲故事的人知道的事情是有限的,跟书中的那个人物知道得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情,他就没有办法去讲述

③第二人称视角。这是真正的珍稀品种,极其稀少。

④第一人称主要人物视角。就是主要角色用自己的口吻去讲故事。

⑤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视角。就是由书中的次要人物来讲故事。由于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很多,因此由哪个次要人物来讲故事,就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所以,这是非常受小说家欢迎的一种叙述视角。

由于第二人称视角极其罕见,因此我们实际上主要谈论四种叙述视角。这四种叙述视角还可以进行分类。如果按照人称来分,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类;如果按照有限还是无限来分,可以把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第一人称主要人物、第一人称次要人物三种视角分开。

这里要强调一点:在一部小说中,并非只有单一的叙述视角,往往是多种叙述视角综合使用。例如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作者可以让不同的人物来讲述故事。又例如作者在故事中插入一些新闻报道、信件之类的东西,就可以从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由此,一部小说就有了无限种组合可能。

2.下面我们来判断以下小说的叙述视角。

①《骆驼祥子》采用了哪种叙述视角?

阅读原文片段:

在车场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话,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第四章)

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几方面人物:祥子、车场的其他车夫、刘老头子、虎妞。讲故事的人对每个人的内心活动都了如指掌:祥子是愿意干活,其他车夫开始误会了他,后来又解除了误会,刘老头子愿意祥子在厂里,虎妞喜欢祥子的听话。因此,这明显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也就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我们回过头来再次审视一下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这里的“我们”是谁呢?其实就是小说里讲故事的人,全知全能的“上帝”。他用“我们”在文本中与读者直接对话,然后他就隐身在故事之后,开始讲述故事了。

②《植树的牧羊人》采用了哪种叙述视角?

阅读原文: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很明显,这里用了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视角。小说作者通过“我”这个次要人物去观察主要人物——牧羊人的行为。因为“我”对牧羊人是不了解的,所以只能通过牧羊人的外在表现是推测他的内心。因此“我”在使用词语的时候会很谨慎,例如“显得”“在我眼里”“像这里爱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都是“我”对牧羊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推断。

三、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

1.不同的叙述视角会决定我们对主角的了解程度,以及我们对被讲述的故事有多相信,以及读完整本书需要多长时间。

大家可以用《植树的牧羊人》作为例子,思考一下:

哪种视角可以使我们对主角了解更多?

哪种视角会使我们对被讲述的故事更相信?

哪种视角不适合写长篇小说?

2.请判断以下小说类型适合选择哪种叙述视角:

①史诗类的长篇巨制

②悬疑小说

③成长类小说

史诗类的长篇巨制一般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为这类小说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因此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把故事中的各种人物所做的各种事情都有交代。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讲述的是俄国与法国的战争,里面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几十个,如果只是以某一个人物作为讲述者的话,他的视角必然会受到很多限制。又例如《水浒传》讲述的是一百零八条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也不可能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或者第一人称视角的。所以说,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适合反映宏大的历史,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画面,自由剖析众多人物心理。不足之处就是无所不知的叙述可信度较差。例如当一个角色说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时候,我们是要怀疑的。

悬疑类小说则适合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或者是第一人称人物视角,因为我们希望跟随主角一步一步把真相揭开,而不想一下子就知道真相。

成长类小说则大多使用第一人称主要人物视角展开故事,通过写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想来展现他的成长历程。

3.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

请类比一下CS游戏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打游戏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第一人称:代入感强,非常真实,好像自己真的就是游戏中的反恐精英去打击匪徒一样,不知道转过墙角、门后、屋顶是否有匪徒藏在那里,突然冒出来打你一枪,感觉非常紧张刺激。

第三人称:距离感,陌生感,好像游戏中的人物只是一个自己指挥的傀儡一样,代入感差。

由此可知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有:

无法知道其他人的想法;

无法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前往其他人去的地方;

会经常性地误解别人;

经常误解自己;

只能局部了解客观真相;

可能有所隐瞒。

以上特点对于小说家写小说家来说,是优点还是缺点呢?

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具体要视小说的情况而定。

因为无法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所以小说中的“我”只能通过描写其他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因此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由于第一人称没有办法写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因此,就要通过巧妙的安排来交代“我”原先不知道的事情,比如通过别人的讲述,别人写给我的信,我看到了关于某件事情的报道等等。因此构思要颇费脑筋。

小说中的“我”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确的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例如“我”是一个小孩,“我”是一个智力水平比较低的人,“我”是一个很保守固执的人等,就会经常出现错误的判断、片面的理解,甚至是刻意隐瞒的事情。因此,读者读小说的事情,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我们跟随“我”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时,要非常小心,千万不要轻信“我”的话。不要“我”说什么,你们就相信什么。

但这些特点的优势在哪里?第一是对表现“我”能够非常深入。第二是容易造就各种小说情节的变化和内容的丰富,例如由于误解别人、由于误解自己,于是使得故事情节突变,也使得“我”这个形象非常丰富。

4.赏析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① 《植树的牧羊人》采用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视角有什么好处?如果换成第三人称,小说的思想内容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1.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

2.便于表达对老人的高度评价;

3.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既高度赞扬了老人用他的毅力和坚持改变了高原的面貌;

也表现了老人的行为使别人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②如果把《骆驼祥子》的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小说会有什么不同?

片段1:“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死在马路上。”

小说开头,全知视角先不介绍祥子的情况,而是介绍了北平洋车夫的总体情况,让么看到洋车夫群体的悲惨命运,为祥子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群体想一想,如果改用祥子第一人称去写,这部分内容能这样呈现吗?

应该是不可以的。这跟祥子的年龄、阅历和见识有关。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对洋车夫这个行业了解还不深。而且正值身强力壮的年龄,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对自己的将来是很有信心的,因此,他不可能那么快就认识到洋车夫的悲惨命运。

片段2:

祥子在电影园外立了一会儿,已经觉出冷来,可是不愿再回到茶馆去。他要静静的独自想一想。那一老一少似乎把他的最大希望给打破——老者的车是自己的呀!自从他头一天拉车,他就决定买上自己的车,现在还是为这个志愿整天的苦奔;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哼,看看那个老头子!

他不肯要虎妞,还不是因为自己有买车的愿望?买上车,省下钱,然后一清二白的娶个老婆;哼,看看小马儿!自己有了儿子,未必不就是那样。

这样一想,对虎妞的要胁,似乎不必反抗了;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儿去,什么样的娘们不可以要呢?况且她还许带几辆车来呢,干吗不享几天现成的福!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虎妞就是虎妞吧,什么也甭说了!

片段3:

“个别的解决,祥子没那么聪明。全盘的清算,他没那个魄力。于是,一点儿办法没有,整天际圈着满肚子委屈。正和一切的生命同样,受了损害之后,无可如何的只想由自己去收拾残局。那斗落了大腿的蟋蟀,还想用那些小腿儿爬。祥子没有一定的主意,只想慢慢的一天天,一件件的挨过去,爬到哪儿算哪儿,根本不想往起跳了。”(第十章)

这里是一段议论,明显不是祥子的想法,因为祥子没那么聪明。是叙述者在对祥子的表现发表议论。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使得叙述者可以站在一切生命的高度对祥子的挣扎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有对祥子受到损害的同情,也有对他根本不想往起跳了感到无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祥子的堕落,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他内在的不作为的因素,因此作者对祥子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使得小说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片段4:

只有曹先生既认识字,有讲理,而且曹太太也规规矩矩的得人心。所以曹先生必是孔圣人;假若祥子想不起孔圣人是什么模样,那就必应当像曹先生。

……

其实呢,曹先生并不怎么高明。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自居为“社会主义者”,同时也是个唯美主义者,很受了维廉·莫利司一点儿影响。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他有点好处:他所信仰的那一点点,都能在生活中的小事件上实行出来。

关于曹先生,讲故事的人先从祥子的视角去评论他,说他是一个像孔圣人的人。先前他在杨家拉车,是不被当做人看待的,只是干活的牛马。而在曹先生家里,他被当做人对待,于是他就从自己有限的见识出发,觉得曹先生像圣人一样。但讲述故事的人马上就告诉我们真相,说曹先生只是一个具有一些平等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而已。这就让我们对祥子所处那个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

因此,如果由祥子的视角去观察他所处的时代,由于祥子的见识和智力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时代的真实情况,也无法看到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我们对祥子命运的理解就会比较狭隘。

其实,无论是写洋车夫的派别也好,写曹先生也好,作者都是为了表现那个时代,既存在着很多的落后的悲惨的现象,也存在了零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人物,但新的力量远远比不过旧的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老舍先生选择第三人称视角去讲述祥子的故事,他不是单单为了表现一个有志青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还为了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军阀混战,有钱人如何欺压百姓,坑蒙拐骗的人如何使得底层百姓雪上加霜,有进步思想的人刚刚萌芽,力量还非常薄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祥子这个农村来的小伙子,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依靠,没有见识,没有什么能力,只能被社会势力裹挟,屡遭生活打击,先是被当兵的抢走了新买的车,后来被虎妞诱骗上当,后来又被孙侦探讹诈了钱,自己又不能坚守自己的梦想和道德底线,于是就一步一步沦落了。

因此,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更适合表现反映历史的变化、展现宏大的社会场景。

总结:不同的叙述视角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小说家选择的是最适合表现其内容和思想的叙述角度。同一部小说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可能会使用多种叙述视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