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34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诗中的踏字是什么意思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34张PPT)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34张PPT)

2024-04-08 11: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下册第12课学习目标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下册第12课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32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古代诗歌三首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六年级下册第12课导入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让人感悟人生,体味人生。诗人借助优美的语言传递着自己的情思意趣。我们读诗的过程,也正是体会诗人情思意趣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进入到古代诗歌三首,体会一下《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气质、品格与志向?《石灰吟》《马诗》《竹石》古代诗歌三首第一首《马 诗》六年级下册第12课整体感知古代诗歌三首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李贺 〔唐代〕yān六年级下册第12课沙如雪金络脑踏清秋钩gōudāngluò整体感知古代诗歌三首查阅资料,并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六年级下册第12课文学常识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他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概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一首,组诗共23首,均是五言绝句,本诗为第5首。诗鬼:李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古代诗歌三首再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梳理古诗结构及理解古诗大意。六年级下册第12课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写景竹:坚韧、刚直、不屈马 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抒情以马自喻托物言志广阔辽远充满肃杀之气渴望愤懑古诗大意: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马来抒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三首【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大 漠 沙 如 雪 , 燕 山 月 似 钩。六年级下册第12课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大漠:广大的沙漠。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三首【释义】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详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金络脑”是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何当”即“何时”,冠以“何时”,说明遥遥无期,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何 当 金 络 脑 , 快 走 踏 清 秋。六年级下册第12课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清秋:清朗的秋天。何当:何日、何时。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马诗》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诗人借助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从第一、第二句,我们读出了主要景物的特点,接下来探究,诗人将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将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带来了视角的变化,视线跟着广阔无垠的沙漠向远处延伸,跟着燕山之月向高处延伸。由大漠至燕山,再至燕山之月,给人一种空间辽远扩大之感。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个广阔辽远、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战场的氛围。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了解决上述要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接下来思考:诗人将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探究提示在这两句诗中,主要写了三个景物:大漠、燕山和月。大漠指沙漠,是广大而荒凉的,这个词写出了沙漠的广阔辽远,无边无垠。其次是燕山,此处的燕山是指燕然山,借指边塞,还写了燕山之上的月,一弯钩月高悬于燕山之上。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又说,沙如雪、月似钩,“沙如雪”中雪的特点是颜色莹白,冰凉寒冷。结合后一句中的月,我们可以猜想,诗人形容沙像雪,也许是因为月光照在沙漠之上,这样的颜色让人联想起白雪满地。在“月似钩”中,这里的钩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燕山之月的形状类似此物。世上形似之物有很多,但诗人选取“雪”与“钩”非常精妙,“雪”可以给人冰凉寒冷之感,“钩”常用于战场,充满兵戈之气,寒光凛凛。而燕山正是边塞战场所在,这样写,不仅能够表现大漠和月的特点,也营造了边塞的氛围,寒光粼粼,充满肃杀之气。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六年级下册第12课首先,我们可以先思考诗中的这匹马有怎样的特点?马的外在装饰和动作,塑造了马怎样的形象?接下来思考:马内心的愿望究竟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探究提示在这两句诗中,“金络脑”是马所佩戴的装饰,即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快走”是指马疾驰奔跑起来的样子。组合在一起,可以读出这是一匹带着黄金马饰飞奔疾驰的马。从“金络脑”中可以读出的不仅仅是马的装饰,还有还有马的备受重视,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配给这匹马,背后显示出的其实正是马的主人对马的器重。而这匹马也配得上这样的器重,“快走”写出它疾驰飞奔的样子,既显示出它的骄傲,也显现出它的能力,可堪奔跑,可堪重用。踏”字,写出了马带着力量用脚踩在地上的样子,能够表达出这匹飞奔疾驰的马的骄傲。这匹马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驰骋飞奔,能够被人器重,也的确是值得骄傲的。由此,我们读出了第三、第四句中马的形象,一匹备受重视,充满着骄傲之情,疾驰飞奔的马。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读懂诗人才懂诗”,请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体会《马诗》的写作手法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六年级下册第12课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七岁能辞章,十余岁便名扬文坛。15、16岁时,已以工乐符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后遭人嫉妒毁谤,竟因其父名字里的“晋”与“进”相近,为避讳而不得考进士。他终身郁郁不得志,仅做过奉礼郎三年。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李贺虽是一个才高之士,却有着一个满是悲凉的人生。诗人终究没有实现自己的渴望,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最终只留下了很多名诗佳篇,其中以马为题或是谈到马的诗歌就有80多首。在这些诗歌当中,诗人总是着力刻画马的形象,借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通过对这篇《马诗》的分析,我们读出诗人在借助马,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李贺的生平经历很多不能直接表达的志向,很多不能直接抒发的情感,都可以借助这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来抒发。诗中的马是诗人李贺的自况,诗歌借助马的特点,写出马的理想表现,从而表达自己对一展所长的渴盼,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诗中将马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诗人在委婉的表达自己。小结古代诗歌三首读懂诗人 才懂诗体会情感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看起来是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诗歌前两句展现边疆战场景色,后两句通过写骏马希望戴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被赏识的感慨,以及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情。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二首《石 灰 吟》六年级下册第12课整体感知古代诗歌三首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明朝〕fénzáo六年级下册第12课chuíxiánhún1234整体感知古代诗歌三首查阅资料,并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六年级下册第12课文学常识《石灰吟》,作者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永乐十九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于谦杀害。其诗为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集》传世。于谦,与岳飞、张苍水(名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吟”为“吟颂”之意,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蕴含着作者的赞颂之情。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古代诗歌三首再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梳理古诗结构及理解古诗大意。六年级下册第12课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状物竹:坚韧、刚直、不屈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言志坚贞不屈清白正直从开采到烧制情操古诗大意: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粉骨碎身全然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此诗托物言志,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上借物喻人,表达了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三首【释义】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详析】这两句诗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炼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的“前身”石灰石很不容易,经历了巨大痛苦,刻画了石灰坚强坚韧的品格。“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的是石灰石被开采出来之后被高温锻烧。“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的态度,将烈火焚烧看成稀松平常的事,甘愿“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从容不迫,淡然处之。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六年级下册第12课等闲:平常。若:好像,好似。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三首【释义】粉骨碎身全然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详析】这两句诗写的是石灰炼制的结果,表达一种不怕牺牲、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浑不怕”和“若等闲”写出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归因。“要留”二字,点出目的,即点明“清白在人间”是石灰“千锤万凿”而“出深山”,“烈火焚烧”而“若等闲”,“粉骨碎身”而“浑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六年级下册第12课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全,全然。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在第一二三句中,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从中可以看出石灰承受的痛苦在逐渐增强。“锤”与“凿”这是被无数次锤打、穿凿最终才有机会离开深山。“烈火焚烧”这是离开深山之后,开始承受烈火的灼烧煎熬。“粉骨碎身”这是被碾碎成细末,身体支离破碎。从最开始的石头到最后成为细末状的石灰,诗人借“锤、凿、焚烧、粉、碎”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石灰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从石灰的经历看起从”若等闲“中读到石灰,面对痛苦经历的态度。”若等闲“是好像平常一样的意思。石灰没有将烈火焚烧这样的煎熬当作是极大的痛苦,而是将这样的痛苦当作平常一样看待,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石灰极强的忍耐力。由此,我们读到了石灰的特点坚韧。从”浑不怕“中,同样可以读到石灰面对痛苦时的态度。”浑不怕“是”全然不害怕“的意思,从中可以感受到石灰的无畏无惧。由此,我们读到了石灰的另一特点坚强。石灰的态度《石灰吟》第一二三句中,写出了石灰甘愿经受磨难,坚韧坚强的特点。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石灰吟》第四句中的”清白“二字,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石灰怎样的品格,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六年级下册第12课”清白“二字,一语双关,石灰在经历了种种痛苦之后,留下了清白的颜色,又指高尚的人品、操守,即石灰在这些磨难中始终都保持着操守的纯洁。从“第四句”要留二字中,我们也可以读到,石灰承受痛苦却“若等闲”、“浑不怕”的原因正是为了“清白”。对”清白”二字的理解借助“清白”的双重含义,写出石灰的品格。诗人将自己的志向寄予在石灰之上,表达了自己甘愿承受痛苦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坚贞不屈、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理想人格,而是借助具体的事物石灰,生动形象的写出石灰的品格,由这样的方式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诗中的石灰是诗人于谦的自况,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甘愿承受痛苦,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以及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石灰吟》第四句中,“清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清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小结古代诗歌三首读懂诗人 才懂诗体会情感在《石灰吟》这首七言绝句中,诗人于谦借助一系列动词,“锤”“凿”、“焚烧”、“粉”、“碎”,表现了石灰所经历的痛苦,又以“若等闲”与“浑不怕”写出石灰面对痛苦的态度,由此突出了石灰的特点“坚韧坚强”,再借助“清白”的双重含义,写出石灰的品格。诗人将自己的志向寄予在石灰之上,表达了自己甘愿承受痛苦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以及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三首《竹 石》六年级下册第12课整体感知古代诗歌三首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竹石郑燮 〔清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èn六年级下册第12课jìng劲jìn刚劲jìng有劲1、劲 jìn(1)力气,如:他牛劲儿真大。(2)精神;情绪。如:他们干得非常起劲(3)兴趣。如:打扑克没劲。2、劲 jing,(1)强劲有力。如:刚劲(2)猛烈。如:劲风整体感知古代诗歌三首查阅资料,并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六年级下册第12课文学常识《竹石》,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世称“三绝”。其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竹石》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古代诗歌三首再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梳理古诗结构及理解古诗大意。六年级下册第12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状物竹:坚贞、坚韧竹 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言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古诗大意:竹子牢牢咬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缝隙之中。经历千万次的磨难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竹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借竹坚贞坚韧的傲气,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三首【释义】竹子牢牢咬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缝隙之中。【详析】这两句诗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一个“咬”字使竹拟人化,不仅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写出了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这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补以“不放松”,更是使劲竹之坚定意志表露无遗。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岩”之前加“破”字,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六年级下册第12课立根:扎根咬定:咬紧。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裂缝。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三首【释义】经历千万次的磨难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详析】这两句诗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极言施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对竹坚韧品性的赞美之情顿时而出。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任”写出了竹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六年级下册第12课任:任凭。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尔:你。坚劲:坚强有力。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诗中的竹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借竹想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六年级下册第12课竹生长于青山乱石之中,只有依靠这样的方式才能再次立根。“立”字也颇见竹的风骨,竹的坚劲还表现了竹未曾改变什么,未曾改变,就是竹的坚劲、坚强而有力。最后一个“任”字是任凭的意思,表明竹始终傲然挺立于青山乱石之中,而对带来磨难的风,轻视不在乎。从竹的态度中,我们读出了它最重要的品质“坚劲”,这正是诗人笔下竹的特点。竹的特点从第四句诗中“风”,可以指自然界流动的空气,另一层意思可以指来自外界的影响。诗中的“东西南北风”,除了指来自四面八方的风,也指外界的影响与打击仿佛无孔不入。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想表达的是对坚劲人格的推崇,无论有多少来自于外界的影响,都傲然挺立,坚劲刚强。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借咏叹事物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借助石中之竹的特点,委婉的表达自己对坚劲人格的推崇。表达的情感《竹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实际上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化身,表达了自己对坚劲人格的推崇,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小结古代诗歌三首读懂诗人 才懂诗体会情感《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不仅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一个“任”字表明竹对带来磨难的风,轻视不在乎。从竹的态度中,我们读出了竹最重要的品质“坚劲”。此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坚劲人格的推崇,表现了诗人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六年级下册第12课整课回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下册第12课诗名 所咏之物 物的特点 志向和意愿《马诗》 马 渴望被赏识,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战场上纵情驰骋。 表达了诗人渴望被重用,实现报国理想的迫切心情。《石灰吟》 石灰石 不所锤打,不怕为炼,也不怕粉骨碎身 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立志要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的决心。《竹石》 岩竹 扎根于岩缝之中,生长环境恶劣,坚韧顽强。 表达了诗人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表明自己好恶爱憎的情感或内心志向,把主旨表达的含蓄深刻、具体形象。课后作业1.小练笔:任选本课中的一首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篇短文。注意充实环境描写,丰富细节,凸显诗中形象的特点。200字左右。2.说说除了《竹石》外,还有哪些题画诗?收集并和同学交流。3.收集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小组间交流。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下册第12课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