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法的诞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萨乔的艺术风格 透视法的诞生

透视法的诞生

2024-07-16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事实上,从乔托开始,就已经在画中展现出对透视的理解。只是他的画面,依然给人一种“画家努力还原真实,但终究看起来和现实有一些差距”的感受。而直到布鲁内莱斯基的出现,才把它真正填上。

不过,如果回望整个世界艺术史,也有一些文明既发展出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没有催生出对精确透视法则的需求。古埃及文明如是,中华文明亦如是。

在东方,完全一板一眼地在平面上复制视觉感受,并不会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甚至不见得是值得艺术家追求的方向。大师如齐白石曾有“过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可谓对传统中国审美的一种归纳。

但是不得不说,人们总是本能地相信“眼见为实”,而布鲁内莱斯基所开创的透视法,使得画面所展示内容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并且长久地影响了西方油画的模样。

只是,布鲁内莱斯基的注意力并不在绘画上,而在建筑上。因此,透视法真正带给世人观感上的震惊,并不是源自布鲁内莱斯基的作品,而是来自一个叫作马萨乔的青年人的手笔。

马萨乔比布鲁内莱斯基小 23 岁,却不及 30 岁便早夭,比布鲁内莱斯基去世的时间还早了 18 年。可就是这么一个短寿之人,却在透视法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向人们展示了绘画艺术的无限潜能。

就比如,在新圣母大殿的墙壁上,马萨乔创作的这幅《圣三位一体与圣母、圣约翰及两位赞助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扇窗,把人们带往一个无限深远的世界。

如果说乔托画面中的立体感,还是艺术家在朝着视觉感受努力的话,马萨乔的画面几乎可以称为“幻象”了。这幅作品的尺幅和比例,完全是依照现实世界的观感设计的。

依照马萨乔的构思,欣赏这幅作品的最佳角度,是距离教堂地面上方约 1.5 米的高度。在这个位置,观众便会感受到,画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真人等高,在拱门内部的人物则因为距离观众较远,而令人信服地略小一点。

马萨乔依照布鲁内莱斯基总结的透视法,精确地画出了整幅作品,以至于今天的学者可以根据画面算出画中礼拜堂的尺寸:倘若这不是一幅画,而是真的凹进去的礼拜堂的话,那么拱顶的跨度将是 2.13 米,礼拜堂深度为 2.74 米。

马萨乔巧妙地运用光影,赋予了画面深邃的空间感,让人物仿佛从画布走出,与观者对话。

也正是在透视法的引领下,艺术不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塑造感知、拓展认知疆域的力量,永远地改变了人类文化与审美的轨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