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京海淀频频“闹鬼”,文盲老汉成功破案,还被拍成电视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玉林电视剧 1972年北京海淀频频“闹鬼”,文盲老汉成功破案,还被拍成电视剧

1972年北京海淀频频“闹鬼”,文盲老汉成功破案,还被拍成电视剧

2024-07-09 1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2年4月的某天。

北京海淀区的一所高校内,两个外国女留学生相约夜晚散步。

可正当她们沉醉在迷人的景色和氛围中时,一个女学生突然大惊失色,戳戳身边的女伴,用颤抖的声音说道:“你看,那是什么!”

另外一个女学生循着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有个满脸白斑、鬼气森森的脸。见被女学生发现了,这张脸还诡异地笑了起来。

两个女学生自然被吓得不轻,当即大声叫喊,然后落荒而逃。

从此,“闹鬼”的事情就在学校里传播开来。学生们私下里说得有鼻子有眼,很多学生晚上都不敢出门,一时之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羊倌神探的码踪技术

原以为这两个女学生遭遇的事件属于讹传,可没想到接下来在幼儿园、商场等地方,也都出现了类似的“闹鬼”事件,闹得人心惶惶。

这一系列事件很快引起了公安机关的注意,还成立了专案组进行破获。专案组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目击者口中所谓的“鬼”,都只是以吓人为主,并没有真正伤人。更关键的是,就在因为“闹鬼”引发的慌乱之中,很多群众的财物都不翼而飞。

专案组认定,这是有人借着“闹鬼”作案,真实目的是窃取财物。

可是这扮鬼之人十分狡猾,每次成功作案之后便迅速逃之夭夭,等到公安部门赶到时,早就不见其踪影了。

那个时候的科技手段还很不发达,没有什么高清摄像头,更没有什么追踪仪器。仅仅凭着群众的描述找到扮鬼之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群众对专案组的破案能力产生了怀疑,上面也开始给专案组施压,责令专案组必须在一定期限内破案,给群众一个完满的交代。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专案组的办案人员有些发愁了。

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一个人:刑侦队里的“神探”,马玉林。

听到这个名字,其他人的眼睛也都亮了起来,别说,他还真行!

说起来,这马玉林生长于贫寒人家,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文化,12岁为了糊口做过“羊倌”,意思就是给富裕人家放羊的人。

那个年代物资稀缺,牛羊都是非常值钱的物资,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专门盯着牛羊下手。马玉林在放羊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偷盗羊只的团伙。

丢了羊,没法跟雇主交代,这是天大的事情。

为此马玉林研究出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追踪技术,即通过辨别羊的蹄印,来判断被盗羊只的去向。这种技术,实际上就是“码踪”。

靠着这项细微扎实的技术,马玉林确实找回了不少被盗的羊只。

有一次盗贼在盗走羊后,为了掩人耳目,专门把白羊染成了黑羊,自以为这样就不会被人发现。

哪知早就对羊蹄印烂熟于心的马玉林,认定这就是丢失的羊。很快他就看出了破绽,拿来水清洗羊毛,使得真相大白,破获了“黑白羊案”。

周围不少人得知马玉林有这本领,还专门请他前去帮忙找羊。很快,马玉林的名声鹊起,被大家称为“追踪高手”。

那么马玉林又是怎样进入到刑侦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