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兰花人物 探秘

探秘

2023-12-09 16: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值此《马兰花开》演出之际,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生会新闻传媒部以及JOIN艺术团有幸邀请到了剧组成员,与他们在话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接下来,就让我们带你揭秘这部大戏背后的故事。

初心与使命

· 壹

“话剧就像是造梦”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怎样去解读是他们的事情,但他们要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感受到真挚的东西。我们要把我们的热情、专注、认真奉献在舞台上。

我们一直觉得演出是一个造梦工程,大家所有人聚在剧场里头,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假的,但我们都认认真真地把它当做真的去看。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走到观众内心、触碰到他的心灵的可能性,这在生活中、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很可贵的。你有触动过同窗三五年甚至十年的同学的内心吗?也许触动过,也许没有,我们不知道。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演出成功?没有bug?那不叫成功。我们真正完成使命,是把我们的艺术精神传递给观众,哪怕只是一部分的观众,那才是成功。

保证一场话剧的完美演出,就好像在狂风暴雨中有一根蜡烛点了小小的火苗,我们整个剧组就要把它围起来,保护住火苗与光,这就是我们对于演出的意义,这就是剧场的魅力,就是我们所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往大了说,这也是科协举办“共和国的脊梁”工程、讲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所带给下一代的意义。”

(副导演 莽也嘉)

还原与创作

· 贰

“采风之下编织传说”

演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要想还原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伟大人物,自己一个人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大量的历史资料,必要的考察拜访,用心的感悟体会,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摸索,成就了现在的《马兰花开》。

“《马兰花开》在创排之初,是从好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当中浓缩精简出来的。这些材料作为主演是要全部看过的,无论是真实的影像资料,包括关于马兰花的一些电视剧、邓稼先的电影传记,还是许鹿希先生与邓稼先生前的同事亲属们写过的邓稼先传。

另外,这部剧从2012年开始创作到2013年首演,中间一年多的时间当中其实是不断在做前期准备。我们实地去到新疆马兰基地、青海原子城、四川绵阳的九院——也就是老邓生前工作的地方,去采风、去采访他生前的同事们以及贴身的警卫员,也去拜访了现在还在世的许鹿希先生。当你去接触这些人的时候,你就能强烈地、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那样一批人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以及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活在世上的一种气质。

客观的文字资料、历史材料也是十分重要,你能够通过这些东西去揣摩时代背景。

很多时候人一生的发展轨迹都是有原因所在的,比如说小时候看到国家遭受凌辱欺压的现状,就真的能唤起你的热血和感情。所以当你明白了这种内在的逻辑之后,感受到了那样的时代气质之后,当这些积淀在你心中足够多了之后,潜移默化当中就会不断地接近人物接近角色。”

(邓稼先饰演者 傅宇杰)

“关于小辣椒这个人物其实并没有什么可靠资料的详细记载,但她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个时代的那种情况下一定会有一个像小辣椒一样的女孩。

小高和小辣椒在道别之后又相遇的故事,是由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现实中的两个人毕业以后并没有去到同一个院,虽然确实都在那个基地,但是是在基地的两个地方工作,由于工作的保密性,他们一直不知道他俩离得很近很近,他们都只告诉了对方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遗憾的是他们并没能团圆,这个故事却流传下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而刚好在马兰基地那块儿有一对夫妻树。它们原本是两棵挨得很近的树,相互依偎着,经历了许多年月之后便盘根错节在一起了,后来大家都管它们叫夫妻树。

经过我们的改编和创造,最终有了小高和小辣椒的故事,也算是在剧里对于那一对没能团聚的恋人的一种成全吧。

这是我们采风的过程中收集到的故事中的一小部分,结合想象与创造,编织起大漠上的动人传说。”

(邓稼先饰演者 傅宇杰)

设计与执行

· 叁

“深刻的代入感”

从观众席里冲出的请愿学生,可以移动变换的多媒体景片,感染力十足的歌曲合唱,含有大量舞蹈元素的表演动作,这些精巧的设计让《马兰花开》更加完美。

“这部剧是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要遵循尊重历史原型的原则,这也带来了它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拉近观众和这部剧的距离,所以我们选择用一种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将演员安排到观众席,传递出我们的热情,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更加深刻的代入感。

当邓稼先拍桌子的时候,灯光要亮,音乐要响起,后面的景片投影也得跟着变化,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剧场的合成来说其实是复杂的。但为了达到一个好的演出效果,我们设计了很多类似的场景。

因为《马兰花开》的道具都是根据新清华学堂量身定制的,所以说我们到了各个地方,一定会做一些临场的变化与调整。在适应、了解了这个剧场的情况之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再创造,尽可能找到一种新的、能够保证我们演出效果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一次我们倾全组之力才完成了一些重大调度。比如第九幕邓稼先找弹片时景片进行的复杂调度,和第十二幕时邓稼先与挚友、亲人交流惜别时的车台,都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是我们到了这里之后临时做的调整与变化。”

(副导演 莽也嘉)

改良与蜕变

· 肆

“代际间的传承”

2011年启动项目,2012年开始创作,2013年进行首演。至今,《马兰花开》已在全国进行了15轮66场演出。

无论是每一次的排练,还是每一次的正式演出,都是一次更新和完善的过程。观众所看到的一些行云流水的细节在最初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在一次次的表演之中得到了完善。

“我们演了六十多场,如果说一轮之内靠的是我们的状态,那么轮与轮之间靠的更多是代际的传承。

我们已经演了十几轮,这十几轮里邓稼先的演员换了两位,其他的角色不知道换了多少位,每一轮都有新人的加入。所以,在场与场之间我们会通过专业的表演训练维持一个状态,而在轮与轮之间我们会保留原有的机制,以此作为一种传承。”

(负责人 石楚阳)

“在小高和小辣椒重逢时走向对方的时候,中间有一个摔倒的情节。这其实是在排练的时候有一个人不小心摔了,我们觉得这一摔摔得很好,就保留下来了。临场发挥变为固定戏份的还挺多的,这整部剧就是我们从开始一点一点地磨成现在的样子的。

包括一开始大家推椅子坐完之后,小高想和小辣椒说话,中间却隔了一个小戴,两个人就要来回俯仰着对话。还有小高看到小辣椒时惊讶地一喷水,眼镜就喷歪了,然后摘下来揉了揉眼睛再戴上。很多细节都是在无意间酝酿而成的。”

(副导演 莽也嘉)

“清华的乐池是可以升降的,所以第十二幕的时候饰演邓稼先的挚友和亲人的演员都在乐池底下藏好,随着音乐缓缓升上来再降下去。但这次在焦廷标馆乐池没有办法升降,我们便设计了一个新的调度,也就是大家看到的移动的车台。但是由于还要撤景片,我们的人手不够,所以推车台的时候导演也在那底下。”

(负责人 石楚阳)

“这么多人坐在车台上面,推动它需要七个人。大多情况下舞台人手不够的话演员会来帮忙,但是这次所有的演员都在台阶上,本来就有八个同学推景片,最后就变成四个人先把两个景片推下去之后,疯狂跑过来把另外两个景片推走,其他四个人就在车台下面。

车台下的七个人虽然已经尽了全力,但推得仍然十分艰难。并且你要在戏里、在他们的词里、在音乐当中慢慢地推过去,观众看到车台十分顺畅地在舞台上滑走,是因为这下面藏着七个人的‘车台战友情’。”

(副导演 莽也嘉)

《马兰花开》是一部话剧,却又不仅仅是一部话剧。

它是载体。

它承载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它承载着无畏艰难的科研之心,它承载着祖国寄予青年人的殷切期望。

“马兰花,默默美丽人间。

马兰花,静静岁月流传。

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

马兰花,静静安详天边。”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翼翼长城。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文编 | 新闻传媒部

美编 | 新闻传媒部

图片 | 影像传媒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