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

2023-07-01 09: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小说家,“文学史上的林肯”,与海伦·凯勒等为好友。

马克·吐温,人间真实。

在《百万英镑》第一段的第二句话,他这样写道:“当时的我贫穷孤单,除了自己的智慧和清白的名声之外,一无所有。”

此句一举击中我的笑点,竟令我只读一遍便记住这个笑话。

《百万英镑》讲述了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是如何通过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收获成功的奇遇。

作为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百万英镑》处处蕴含典型的马氏幽默。在描写“我”极度饥饿的时候,小说家是如此描写的:

 

第二天早晨大约十点,我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地走在波特兰广场上。这时,一个保姆带着孩子从我旁边路过,那个孩子把一只又大又甜的梨扔进了阴沟——他只咬了一口。不用说,我迈不开步子了,两眼放光地盯着那泥泞中的宝物。我流着口水,肠胃充满渴望,一心想要得到它。可是每次我往前一步想要去捡梨,总会有一双眼睛看穿我的意图。我只能站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仿佛这只梨完全与我无关。这个尴尬的场景反复地上演,我一直得不到那只梨。我被逼得无可奈何,正要下定决心不顾脸面也要去拿那只梨的时候,我身后的一扇窗子打开了,……

我被一个衣着华丽的仆人领了进去,引到一个豪华的房间里,两位年长的绅士正坐在里面。他们让仆人离开,让我坐下。他们刚吃完早餐。看着眼前残留的食物,我几乎难以保持理智,无论如何都集中不了精力,可是人家没请我吃,我只能竭力忍着。

上面两段充分地描绘出主人公亨利是如何在体面与食欲之间进行挣扎与博弈的,夸张而不失真实的描述令人忍俊不禁。

诸如此类对小人物情态的描写在《百万英镑》中屡见不鲜。店铺老板和服务员在最开始见到衣衫褴褛的亨利时,表现出不耐烦的鄙薄之态;在亨利亮出百万英镑的支票时,他们纷纷献上谄媚的嘴脸,不遗余力讨好他们眼中的百万富翁——尽管此人其实只是一个拥有巨额支票的穷光蛋。

更为离奇的是,由于亨利衣着与财富的巨大反差,新闻媒体纷纷将其作为报道对象大肆宣扬,使得亨利成为风云人物,为其接下来致富铺垫。

契机发生在一次宴会上。

在这次宴会上,除了邂逅他心仪的女子,亨利还遇见了走投无路的老友,在亨利的钻营之下,将原本无法出售的矿地以三百万英镑的高价出售。

故事的结局亦是高潮,亨利带领他未来的妻子波霞去见借他百万支票的两位老先生。谜底揭晓,原来波霞是其中一位老先生的继女。最后,亨利与波霞喜结连理,故事圆满结束。

马克·吐温的这个故事给我一种欧·亨利式小说的错觉,因为读者完全无法猜中结局。在阅读到小说的最后一页之前,我始终认为,亨利会失败,继而受到嘲讽,失去虚无缥缈的财富和爱情,成为一个典型的悲剧式人物。

然而结局却令我大吃一惊。主人公前期的行为几乎可以说是在招摇撞骗,结局却拥有了财富和娇妻。

不禁哑然失笑。

在阅览了对于《百万富翁》这部作品的评价后,我才发现,我的直觉是对的。作者以一种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来批判拜金主义带来的丑陋现象。金钱使人收获尊重,拥有财富就拥有话语权,多么现实,多么讽刺!

即便是当今讲求人人平等的社会,亦不乏以财富估值评价他人的方式和手段。

康德说,人应当是目的而非手段。

时刻谨记之。

《百万富翁》的优点在于剧情的一波三折、人物心理的循序渐进、文字的幽默讽刺,不愧是名作,值得再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