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解】《论语•泰伯第八》第四章(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感受 【名师讲解】《论语•泰伯第八》第四章(1)

【名师讲解】《论语•泰伯第八》第四章(1)

#【名师讲解】《论语•泰伯第八》第四章(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名师讲解】《论语•泰伯第八》第四章(1)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讲师:梦 秋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敬子,是鲁国掌握实际权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仲孙捷。“孟敬子问之”的“问”呢,就是慰问的意思。这一章讲述的是曾子重病时发生的事。孟敬子去慰问、探望曾子,曾子对他说:“鸟要死了,它的鸣叫是悲哀的;人要死了,他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君子与人相处有三方面要特别注意:首先呢是动,必要使自己的容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这样呢就可以远离他人的粗暴和懈怠;第二呢,要端正自己的脸色态度,这样呢就容易让别人信实相待;第三,说话时要注意自己使用的言辞和语气,这件事做好了,就可以远离别人对我们的粗野和背理。至于笾豆之类的具体细节的事务呢,自有主管的官员们负责。”

那这一章呢,按照背诵的进度分为三天,我也把这一章分作三部分来讲。今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句话消文很简单,说鸟在临死前的鸣叫是凄凉悲哀的;重病要死的人呢,在死前也是最容易放下一切的是非荣辱,说出的话必然是良善的。

一般的人听到这一章呢,会将重点聚焦在后面曾子教授的君子之道三,那三个条目上,很容易忽视这句话。那么曾子为什么不对孟敬子直接教授君子之道,而是说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呢?朱子说:“人穷反本。”说人呢到了临死之前呢,他会回归到与本性纯粹的良善相合的状态,所以呢平时人们对别人说“我是善意的”,人家不一定相信;但临死的人和别人说“我是善意的”,人们就会容易相信些。为了让孟敬子能听进自己的劝诫之言,曾子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样的比喻呢,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为谦虚的境地,就是希望孟敬子能够为之震动,理解他所言之善,能够采纳。我们知道曾子的老师孔子,一直倡导“为政以德,君君臣臣,各安其位”,对于三家大夫僭越礼制的行为呢更是无限的忧虑。曾子一生追随师长,心里一定也是有着同样的立场,反对大夫专权。可是面对一个来探望自己的,在政治立场上绝对专权的大夫,如此重病艰难之时,曾子还作着这样的努力,他委屈婉转地从自己有重病的现实语境出发,自比作将死之鸟,是如此小心地铺设着与孟敬子的心灵相接的路,就是为了让孟敬子能听进去他后面的话,受用到他后面的话。而孟敬子作为鲁国的实权人物,他的改善呢自然也会利益到鲁国的人民和政治。所以读到这一章呢,心情是万般沉重。那我们知道,人临终之际就是有千言万语,也是没有心力和体力再说了,或者呢也只会对自己的至亲骨肉——儿女讲一些最重要的话。可是曾子在如此重病艰难的时候,面对着政治立场都不一致的孟敬子,还如此小心地关心着,精细地做着这样的铺垫,重病之下,曾子的圣人气象可见。

那么孟敬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孟敬子,曾子到底看到了他的哪些问题?又在担忧他什么呢?敬子为人,《檀弓》上说:“其举动任情,出言鄙倍。”鄙呢,就是粗鄙、凡陋;倍,通背道而驰的“背”,就是背理的意思。而且孟敬子容貌、颜色、辞气之间都不重礼,且察察为明。察察为明呢就是说,他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上过于精明,近于苛细。《论语正义》上也说呢:孟敬子做事呢,会忽大务小,完全分不清主次。所以呢曾子所讲的,都是针对他的问题教于君子之道,就是希望他能够具备在上位的君子该有的那种和和温温的君子之貌。曾子应该是知道孟敬子不容易受教,可是呢,看他问疾而来,曾子呢就先用将死之言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然后才正言以告君子之道,可谓是仁至义尽也。应该说,这是曾子对孟敬子的遗教。他在临死之前表现出的对孟敬子的那一片至诚的帮扶之心呢,令人无不为之动容。

展开全文

曾子是孔门高弟,他最大的特点呢,就是以敬、慎、笃行修身的功夫见长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应该说都是他从自身开始对礼的实践、操存和省察。曾子忠告孟敬子要注意容貌、颜色、辞气这三方面,正是基于他对于礼的实践、以及内仁外礼的有关礼的内涵和作用的深刻了解。做好了,就可以远离自己和他人的暴慢、鄙倍和不信,这就是他实证的经验。而最后呢,他结语在“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就是告诉孟敬子呢,做事要理清本末次序,不要把精力放在一些笾豆之类的细节和仪式上,君子呢要从自己开始,从修身开始,这样呢才能一生平安。所以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曾子对孟敬子的一片至诚的用心;是曾子的仁德之心深刻而又热烈的体现;也是曾子对孟敬子受用君子之道三的教授,用心铺就的心灵的阶梯,只待敬子能够拾阶而上,听进去他后面的话。

那么这一段话呢,听懂了会让人非常难过,也非常感动。这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的老师和父母,他们何尝不是如此地对待我们呢,也是小心谨慎,委屈婉转地铺垫着让我们接受他们的心意,接受他们的经验。但这样的一份用心和用情呢,却很容易被听闻有过失的我们所忽视。比如父母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你怎么不听我的话。”一般儿女听到的就是父母批评我们不听话,父母实际上举例说他吃的盐比我吃的米多,就是说他是经历过来的人。他的这一份铺垫就是告诉我们:他的经验我们可以用,用了可以少吃苦。这个铺垫,满满的都是父母的爱和担忧;再比如夫妻之间,妻子早早起床做好了饭菜,催促着说:“饭都凉了,怎么还不来吃?”我们不去想对方的用心,只听语言和语气,感受的可能就是妻子的催促和不耐,而事实是妻子就是想让我们吃热乎的饭菜。听不出这份情感,这真是人生很大的遗憾。实际上,有哪一个亲人活在我们身边,是为了打击我们、让我们不高兴而和我们讲话呢,都是由于担心我们才讲的。明明是出于对方的爱,可是不会听,听不出情意,这种听闻的过失,就导致我们自己活得很苦,感受不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意,久而久之呢,心灵也变得枯竭,亲人的相处都变成了冤家。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铺垫出的就是曾子对孟敬子的那一份至诚的用心。这一句铺垫,这一份善巧,这一份深情,同样容易被我们忽略掉。如果能以此为鉴,生活中在夫妻对话、父子谈话中多多注意,听出对方对我们的这一份情意,生活就会变得多么的温暖;同样的,我们和人交往时,自己的语言也要注意到,要给别人这样的一份铺垫,我们说话时是否有注意到这些呢,还是与之相反的,不加节制,任由抱怨之情、牢骚之意作了谈话的铺垫,这就会让听我们说话的人伤痕累累,也达不成人间和乐的效果。道理人人懂,但说出来,让别人听进去,这就靠说话者的水平了,这也是说者的功德。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把这句话铺垫在君子之道三前面,应该说就是重病之下的曾子对于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一个最好的示范。《皇疏》引李充云:“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慎终始,在困不挠也。”所以人之所以贵于禽兽,就是因为人可以慎始慎终,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阻碍我们行善。“君子之将终也,必正存道,不忘格言,临死易箦,困不违礼”,这正是曾子的人格操守,曾子的仁德气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