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四千年的香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学汇典 穿越了四千年的香气

穿越了四千年的香气

2023-12-10 1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者岳强

  当一曲箫乐“炉香赞”从湖畔灰色小楼中悠扬的传出,空气中散发着与通常所闻的沉香檀香所不同的香气,寻香入室,几位身着中式衣装的青年人沉静优雅地侍弄着手中一只天青色香炉,香气就是从这里飘散开的。

  今天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逢端午假期,长宁区在新虹桥中心花园举行了“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宁专场活动暨“长宁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虹桥香事馆开馆仪式”,香事馆首场香席排了六席,司香人都是长宁区江南文人传统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先生的弟子。

  一说到香,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日本“香道”,甚至认为中国的香文化来自日本。其实恰恰相反,日本香道源自中国,香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世最早的完整熏香炉就是出土于青浦福泉山高台墓地,距今约5100~4000年良渚文化时期陶质竹节纹带盖熏炉。江南文人传统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先生说:“古人用香最早源于祭礼,是感通天地、净心契道的重要媒介。文人香事则是传统文人生活格调与身份体现的标签,所以,宋明迄今流传下来数百香方,依方修和的香品,让我们在今天生活中亦能品见古人的味道。”

  上海作为全球最为繁华的现代化大都会之一,同样也是江南文人香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宋以来的文人香事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其中以江苏与浙江两地为主,元代著名文人倪瓒、顾阿瑛等诗文中皆留下许多香事的记录。元末明初松江府陶宗仪著有《墨娥小录?香谱》,华亭宋诩《宋氏家要?燕闲部?香》、青浦令屠隆《考槃余事?香笺》都是传统香事文化的重要文献。

  在古代上海区域内,除了上述三种传统香事文化论著外,又有闻名天下的香炉具制作。据《嘉庆松江府志》卷六载,明代晚期上海地区制作银、铜等金属香炉具的名匠有松江唐俊卿、云间胡文明、上海黄嫩轩、华亭胡友思,并指出这些精美的香炉具皆为文人士大夫闲窗静几、大家闺秀绣阁香闺所用,成为府邸厅堂、书斋雅室重要的文玩清赏。其中明代晚期的松江胡文明制作的香炉具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明《云间杂志》载:“胡文明居云间(今上海松江),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可惜胡文明的制炉技艺只传了两代,至其子胡光宇之后便绝迹了。至今胡文明所制香炉具精品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级博物馆中,民间偶有出现价格甚高,四百多年来其魅力可见一斑。

  作为虹桥香事馆开馆首展的“炉瓶三事”展,可以看到历史上不同时期熏香用具“炉瓶三事”的实物。目前,除两岸故宫博物院之外,多数博物馆仅展出香炉,原本成组套的完整的炉瓶三事,多被分散保存。吴清教授在其新著《炉瓶三事》一书中指出:“许多文物离开了原本的使用状态,便失去了应有的组合。”在虹桥香事馆中,炉瓶三事被成套展出,更真实地还原了其原本的使用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佳状态是保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吴清先生的弟子中,有许多是80后、90后。80后的张鹤,香名如璟,现在是吴清先生的助手,从事金融工作的她,从英国留学归来,就沉醉于中国传统香文化之中,她觉得,“传统文人香事,是区别于庸常而琐碎的世俗生活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文人香事并不仅仅是点点香闻闻气味那么简单,他是从细节处呈现一个人的学养、修为、仪表、言行、感官的敏锐度等诸多角度的价值评判。所以,复兴中华香学的刘良佑先生在其《香学会典》中将品香四德定义为“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组织香席相约品香,通常三种人士不会请:第一种是闲不得放不下之人,此类人常常魂不守舍,思绪不定,整日手机不停,常使香友扫兴,因此请不得。第二种是自作聪明之人,此类人通常自诩聪明,实则俗不可耐,喜诳言高论,破坏气氛,故亦请不得。第三种全无生活情趣之人,感思笨钝,毫无灵气可言,与之品香即如糟蹋香品,亦浪费时间,根本不能请。

  今后,每当周末假日,吴清先生与其弟子们会在虹桥香事馆与市民们分享传统香事文化的常识,穿越了四千年的古代香气,可以在这里闻到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