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当代设计的加持,非遗掌握了出圈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云纱那种最好 有当代设计的加持,非遗掌握了出圈密码

有当代设计的加持,非遗掌握了出圈密码

2023-07-14 2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德国设计师凯瑟琳·冯·瑞星博《莨·言》。

王克震《米器》。

南都讯 记者周佩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远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第三单元,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传承人,就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等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获邀作主题演讲的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认为,首先,非遗具有强大的融合力。非遗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其包容性和善于吸收转化的能力,呈现出种类繁多、五彩斑斓的特征。其次,非遗具有持久的传承力,有些非遗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非遗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传承与弘扬,融会发展再代代相传。第三,非遗作为生存在当下的活态文化形式,它的形态像水一样是流动的,不会固定静止不动,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而有所变化。非遗如果固化了,就标志着它生命力的衰弱,所以必须保持非遗旺盛活力,推动永续传承。

在非遗保护的十大类别中,包含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在内的创造工艺类别颇受全社会关注,这些年在社会上也掀起一拨又一拨手工艺文创热。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振兴局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传承的通知,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激发广大手工艺人的创新创造活力。那么,如何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提高非遗传承活力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现身说法,分享了其鲜活的传承经验。

钟连盛透露,景泰蓝是舶来品,是历史上元明清三朝皇家独享、宫廷御用的技艺。民国时期战乱,老百姓民不聊生,原材料涨价,这项技艺一度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恢复,梁思成、林徽因等专家学者深入调研,成立保护小组,使其焕发生机。“艺术当随时代,从那时候起到现在60多年的传承,在继承明清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2000年后,在艺术精品呈现的基础之上开拓应用领域,进入到室内装饰设计、室外建筑,很多国家礼仪场所大的装饰等等,进入生活领域。以前很多人不了解这项宫廷技艺,现在他们看到了,就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技艺。我们进入生活领域,老百姓很喜欢,确实景泰蓝成本比较高,经济实力没有那么丰厚的,可以买个小笔筒、小花插、小茶罐,可以买回去欣赏。特别是近些年有很多国礼,借助它向世界人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可喜的是,南都记者于深圳文博会期间开幕的“中的精神——中国当代设计与艺术展”中,看到不少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实现了活态传承,并且积极融入到当代生活中,而且很多甚至为中国创造当代生活美学做出了引领性的作用。

“中的精神——当代中国设计与工艺展”是百年老字号荣宝斋深圳落地的首次重要活动。展览以中式美学和“中”概念为核心,囊括了39位中国当代设计师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79件(组)作品,共同诠释中国当代设计创意和工艺制作之传统文化脉络与赓续。

展览以中国古典文化在当代设计与工艺中的继承与发扬为叙事线索,展现当代中国的设计师与工艺家们在“中而新、中且新、中又新”领域的诸多探索。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博对南都记者表示,古老的非遗在当代设计语境下有了新的表达方式。比如,参展艺术家白明的“文君瓶”,设计灵感来源于梅瓶的形态,亦受到中国经典器物造型的启发,包括雕塑和绘画中的线条表达。作品传达了中国文化精髓,又展现了文雅的君子之风、如玉的审美品位以及诗意的浪漫与豪迈;王克震的《米器》,将数千粒纯银的大米互相熔接,最终形成碗的形态,将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碗”的造型相结合;孟柏伸的《墨灯》中,将旧式灯泡以徽墨翻模,打磨成一盏盏幽暗的“灯”,墨灯成为隐喻传统文化的符号……展览的每一样作品,都是传统文化与当代哲思的结合,在中式美学中融入了艺术家对当下问题的思考与回应。

1

“苏绣皇后”的出圈密码

从事苏绣事业已近40个年头的姚建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苏绣皇后”。她不但继承了苏绣2000多年来积淀的传统技艺与手法,而且还独创了“融针绣”工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绘画和摄影的线条、结构、色彩、光影变化融于苏绣创作中,并与传统的平针绣、乱针绣等技法有机结合,强调光影的自然过渡,追求色彩的丰富。这次展览展出的是她的作品《鱼跃飞浪》屏风。

《鱼跃飞浪》屏风由七幅绣屏组成,既可作为独立作品单独呈现,也可随机组合,形成整体装置。作品灵感取自中国“年年有余”的吉祥语义,选用“鱼”作为主题,结合“波浪”呈现出动态的美感。姚建萍通过自创的“融针绣”苏绣技法,将水的汹涌无序和鱼的秩序美感糅合得恰到好处,虚实相衬,在传承和创新刺绣艺术的同时,结合当代审美,展现时代精神。

姚建萍不但创新了苏绣的技法,而且在苏绣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最好的创新就是让苏绣从艺术珍品回归到日常。2020年,姚建萍和两个女儿一起打造了独立品牌“姚绣”,通过苏绣服饰、苏绣软装、苏绣文创等产品,让非遗苏绣以更时尚的方式走进了生活。

“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唯独需要做的,就是绣出最好的作品,最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你用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绣出这样美好的精品出来,这些作品就会传递给大家一种中国精神。”姚建萍如此说。

2

香云纱的德国粉丝

展厅里有一件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莨·言》。作品以真丝与薯莨染色制作而成,其创作手法使用了广东省非遗香云纱制作技艺的步骤。作者认为,这种迷人而有生命力的颜色来自薯莨和大自然的馈赠,变幻莫测的色彩吸纳着阳光的能量,而面料自由的形态是自然的律动。其本生于自然,也终归于自然。

这件作品出自德国著名时装设计师Kathrin von Rechenberg(凯瑟琳·冯·瑞星博)之手。翻开凯瑟琳的时尚履历,你会讶异于她的设计生涯之丰富,她曾先后受聘于Christian Dior、Chanel、Christian Lacroix、Jean-Louis Scherrer、Emanuelle Khan等高级时装工作室。2000年,她为了香云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饰品牌rechenberg couture,当金贵的面料与精美的手工品质完美融合,每件服装从此成了艺术品。

阅服装面料无数的凯瑟琳认为,香云纱的质地和纹理赋予它特殊的外观。布料的纹理和色彩没有任何一处是相同的,色彩的变化细微而没有规律。“我更深爱它传统而复杂的制作工艺,我最喜欢的还是把这种有着百年历史的布料转化为我自己的作品那种满足感。”

3

大学教授的陶瓷生活

国家级非遗项目云南建水紫陶约于明末清初创始,清末民国时鼎盛。它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制工艺为特色,其器形及纹饰题材较多受文人文化的影响。作品《“竹语”紫陶小口花器》采用云南建水紫陶泥料拉坯成型,表达了作者对于“竹”这一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竹叶在质感上是柔软的,但是在气质上又是坚卓的。作者因此选用建水紫陶独有的“刻坯填泥”工艺,以增加作品的金石韵味,并在烧制完成后,在采用“无釉磨制”工艺的花器上增添亮光效果,表现月影竹枝幻妙且高洁的境界。

《“竹语”紫陶小口花器》作者吴白雨是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他不但长期从事云南陶瓷史和陶瓷工艺文化研究,而且积极投入到艺术实践创作中,他还是玉溪窑青花瓷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吴教授基于临沧市当地产业特色,化古为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化地提出“临沧茶陶”概念,将普洱茶与陶瓷结合起来,茶文化与器形之美两相辉映,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当地乡村振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