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沉淀的非遗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云纱历史文化 时光沉淀的非遗之美

时光沉淀的非遗之美

2024-07-15 0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鲁网1月5日讯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生动地描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香云纱:轻盈柔软,风吹过便沙沙作响。如烟似水的纱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保护中逐渐沉淀下来,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穿越时光,出现在我们眼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丝绸之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丝织品作为文化交流的名片,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香云纱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布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明代名满全国、远销海外,连接起了中国和海外的沟通与交流。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顺德称为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地;2011年,顺德区政府成功为“顺德香云纱”申报了“国际地理标志保护”;2013年,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地方标准;2020年,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由此可见,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香云纱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云纱是自然的馈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以香云纱为代表的染整技艺是岭南地区最具独特性且最具价值的地域性文化代表。香云纱轻盈柔软、薄如蝉翼,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也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香云纱的制作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流的自然元素密不可分,是大自然的产物。它的生产得益于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方桑树的生长周期相对更长,种桑养蚕比发展果树、鱼塘的条件更优越,桑基鱼塘(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成为了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生产结构。香云纱的制作加工前前后后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对日晒强度、天气等自然因素要求很高,气候条件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和产量,从而使香云纱成品更加珍贵。它的产生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劳动人民一遍又一遍加工晾晒的产物,是自然的馈赠。而成品又质地轻薄、细腻如丝,不沾皮肤,具有极强的透气性和吸湿性。在炎热的夏季,穿上香云纱制成的衣物会觉得清爽柔润;而在寒冷的冬季,其良好的保暖性又让人感觉温暖。

  香云纱极具中国特色,具有文化价值。香云纱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广东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的文化名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经历过时光沉淀的非遗之美。经过时间沉淀、天然雕刻的香云纱饱含着中国人独特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便是香云纱的真实写照;一匹柔软的丝绸,经过薯莨汁的浸泡与河泥的作用,加上阳光的曝晒,一面黑色、一面啡色,闪着金光,与道家的“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香云纱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们对非遗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香云纱作为我国岭南地区最具独特价值的文化代表,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经历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淀,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价值观念,与我国古代儒道两家所倡导的传统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并且为我们所认同并遵循。深入理解香云纱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底蕴,能促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独有的价值观念,了解中国的非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促进我们的文化认同。

  香云纱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还具有经济价值。香云纱的制作前前后后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工艺精密,选材严格。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和加工;再加上对自然环境的严格要求和依赖使其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生产成本较高。但也因其独特、精致,成品更是独具美感,给人良好的穿着体验等使其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过去,香云纱被称为“软黄金”,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享有,明朝永乐年间,香云纱作为珍品出口海外时每匹售价12两白银;民国时期,其售价是棉布价格的三倍;目前香云纱价格在200元/m左右,仍具极高的经济价值。此外,香云纱的生产和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香云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文地理条件下的产物,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地域特色文化产品,香云纱也极具旅游经济价值潜力。如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香云纱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香云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丝绸瑰宝。佛山市顺德区的养蚕缫丝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素有“南国丝都”的美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香云纱为代表的丝绸产品一直被用作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香云纱名满全国、远销海外,扩大了包括非遗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名度;现在,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使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了解到我国的非遗文化。香云纱作为我国非遗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香云纱的传播发展和我国非遗的传播发展是一个双向耦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加大香云纱的传播力度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众了解其内涵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发也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香云纱及其他非遗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五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仍有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险境。可能是生活方式的变迁,与传统农耕社会不同,现代人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流动频繁,传统非遗在某种角度上来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传承困境。香云纱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香云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更具有独特性。对香云纱进行保护和传播,落实有效的传播策略,不仅有利于香云纱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研究开发生产技艺的方式促进香云纱的发展。香云纱的制作过程是开放式的,不仅对生产材料有很高的要求,对自然环境也有极高的要求;传统的香云纱制作需要经过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虽然精密但是不免繁琐,导致生产周期长。而在工业化、科技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科技手段复刻香云纱生产所需要的材料和环境。香云纱对于其生产有极高的要求。要求晒坯无杂质、要求河泥无污染,且薯莨块茎多生长于湖南、两广、云、贵、川。要想满足这些条件,保护环境是必要的;还可以在适宜薯莨块茎生长的地方大力种植。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比如可以通过养殖业来养蚕缫丝,机器代替手工进行纺织,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成本,还能保证成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环境保护,研究生产技艺不仅可以应用于香云纱的发展,提高香云纱的产量和质量,促进香云纱的传播;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创新开发与香云纱有关的产品,提高香云纱的知名度。首先是面料创新。将香云纱与拼布技术相结合,运用这种手法将多种不同色彩、图案、面料组合,让面料产生肌理上的堆叠以及颜色上的碰撞。通过这一手法改造过的香云纱面料更加具有独特性。同样运用到香云纱服饰之中时,也更加地贴合当下的生活以及流行趋势,从而改变香云纱颜色过于单一的现状。其次是风格创新。目前香云纱多应用于旗袍、中山装等偏正式的服饰,导致其受众多局限于中老年群体。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多种多样的风格,扩大受众群体。比如,可以将香云纱服饰中传统的印花、凤凰、牡丹等图案设计得俏皮可爱些,应用于童装设计中,打开儿童市场;香云纱还可以和汉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国潮风格,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不仅可以设计旗袍等耳熟能详的服饰,还可以设计吊带裙、卫衣、大衣等多种风格。最后,香云纱可以采取当下流行的联名形式,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比如,在中秋节时,推出香云纱联名月饼。将中国传统节日和非遗文化相结合,在诗意与国风交融中传递思念与情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香云纱的知名度。通过创新产品的研发,可以改变香云纱现阶段知名度不高的局面。其他非遗的创新发展也是如此。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还能够彰显中国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使非遗能够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发展。

  最后是要完善传播体系,促进香云纱的有效传播。以香云纱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传播是一项政府大力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性事业,需要全体民众同心协力、大力传播。首先国家和政府要起好主导作用,其次是社会的文艺企业要起好带头作用,最后是传承人要积极投身于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事业中。此外,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推广、宣传,提高香云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民众的注意。

  我们应当看到香云纱所具有的特色和价值,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传播。我们也要客观看到以香云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播困境,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传播策略。让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展现在大众视野,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香云纱悠久的历史起源、得天独厚的生产过程、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构成了端庄、内敛、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瑰宝。它从时光中走来,带着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式审美的独特风姿,向我们展示着它的诗情画意和温润优雅。香云纱在时光的沉淀中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作者:临沂大学文学院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梦婷)

责任编辑:时瑞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