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飞鸟设计师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24-06-29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设计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的积累与思考的过程。而最直接的积累过程就是去学习建筑大师的作品。由【尚谷出品】的案例分析这个板块,我们将向大家分析知名建筑大师的作品。其中部分内容来源于已出版的图书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我们抱着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态度将其整理出来。

【安藤忠雄——大阪府立飞鸟博物馆 】

安藤忠雄

(安藤賀)

日本

 建筑师背景 

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当过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

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的设计概念和材料结合了国际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由于他注重并理解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使赢得了建筑师和施工员的美称。他成功地完成了强加给自己的使命,即恢复房屋与自然的统一,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式,他用不断变幻的光图成功地营造了个人的微观世界,获得一些抽象的设计概念,他的建筑更多是充分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意念。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

大阪府立飞鸟博物馆

Osaka Prefectural Museum of birds

 建筑概况 

项目名称:日本大阪近津飞鸟历史博物馆

项目地点: 日本大阪市南河内郡

项目年份:1990年4月——1991年11月

近津飞鸟位于大阪县的南部,曾是日本早期历史的中心舞台。这里有日本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墓葬群,共有200多个坟墓,其中还包括4个帝王冢。近津飞鸟历史博物馆致力于展示和研究墓葬文化。

为建造一座与墓葬群完美结合的博物馆,设计师将其构思为一座阶梯状的小山。安藤忠雄顺应地形坡度,设计出一个庞大的阶梯式广场,抽象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为参观者提供俯瞰整个墓葬群的场所。两者作为室外空间至高点形成对比,具有显著的纪念性效果。

为了尽量减少对已有环境构成的干扰,博物馆大部分形体隐埋于地下,使得参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时期的风俗和祭祀观念。这样一来,阶梯广场就成为了博物馆的屋顶,可用于举办戏剧节、音乐节、演讲和其他形式的表演活动。建筑被视为大地的延伸,巨大的实体宛如山丘,建筑的植入衔接了历史与环境。坡道在高墙的夹缝中前进,引领参观者进入主要入口,领略近乎自然峡谷的紧迫感。

 建筑环境 

建筑附近是成片的李子树,广场下方有一座自然形成的池塘,周围是一片蓊郁的树林,和建筑形成空间软硬疏密的对比。在群山中蜿蜒的山径都围绕着博物馆展开,非常便于户外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大阪县的一个地区性文化中心。

 建筑背景 

日本大阪仁德天皇陵是全日本,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后圆的坟墓,是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国家没有的特产。

 建筑场所 

建筑物应该先是根据道路得出了一条主要的景观轴线,又由这条轴线得出两条次要的轴线,因道路与湖泊的限制得到一个接近黄金分割比的矩形。主要流线控制了博物馆采光井的位置,两条次要流线分别控制了斜插楼梯的走道与黄泉塔和楼梯。走道的两端形成的对景关系。

 建筑形体特征 

建筑通过三个立方体体块进行组织:三个立方体左至右分别是垂直教堂体系、采光通风体系、视线高度体系。

观景塔和台阶广场的完美结合会让人在视觉上心理上把整个建筑扩延到了天空。站在建筑脚下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登上广场欣赏全景。

草图

 室内空间功能分析 

飞鸟博物馆的室内功能如两个垂直交通空间贯穿整个建筑。主要的展示空间和报告厅、仓库位于建筑地下层中,部分展示空间位于一层。绿色部分是图书馆。顶层为办公空间。各层为退台式层层退进。

一楼平面

二楼平面

空间展示图

 室内交通流线分析 

 飞鸟博物馆的展厅常用多种展室方式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狭长的走道来到一层黄色箭头出的入口处,通过红色流线和黄色箭头的方向所示经过一部分围绕中庭的小型展区来到了位于地下一层的主要展区。走过地下一层的大空间展厅,会通过一个狭长的小道回到出口路,仅供两个人行走的小道似乎预示着古墓的出口。

 内部空间分析 

博物馆室内具有典型的古王陵风格,展示空间暗示出遗址的存在。馆内有丰富的原尺寸大小模型、图案和实物资料等,可以让人更直观的了解大阪的历史文脉。屋顶将整个建筑与外部连接,也将日本的历史与现代连接。在建筑内部,整个展区都营造着一种黑暗的氛围,各种展品展出的方式与最初被发现时的样式相同。参观者好似进入了一座真实的坟墓,人们的思绪也被带回到遥远的古代。

 建筑光线分布 

博物馆展出了日本飞鸟时代周边墓穴众多的珍贵遗物,整个建筑物主要意在营造一种古墓的废墟感。通过一个巨大的台阶式广场,探秘的活动正式开始,通过一个狭长的逐渐升高的通道,来到了博物馆的入口。  采光方式多为室内采光,室内仅容两人的狭小过道,曲折的参观流线,时隐时现的灯光,使参观者仿佛体验到真正的古墓,而不是古墓博物馆。  建筑的中心用玻璃和钢架做了一个天窗,这种光影的运用更增加了这个主题博物馆墓葬文化的特性效果。

 模型图 

- END -

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形成》

图片来源:

1.图片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