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预设”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验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区别 “创生预设”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验研究

“创生预设”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验研究

2024-07-17 0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持续地推进,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的课程角色等话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是涉及教师教学行为的热门话题。“预设”完成不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可能会出现忽视“生成”的情况。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各种出人意料的“生成”,教师难免出现引导、点评跟不上的“窘态”。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共同合作、联合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两者相辅相成?

  案例由来 

  笔者在讲授美术七年级下册《关注你、我、他》一课时,一开始,学生兴趣盎然,可是到了动手表现的作业环节时,学生明显表现出无从下手,作业形式单一,人物形象呆板、缺少变化等问题。经过反思和研究,笔者将《关注你、我、他》一课的学习要素进行梳理和分类,保留原有设计内容,调整教学程序和环节设计,分别运用“传统预设”教学模式和“创生预设”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授课。

  何为“创生预设”教学模式?1992年,美国学者辛德尔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归纳为: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创生”一词由此而来。教师课程创生凸显了教师的主动性,尊重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创生预设”,能够准确把握“生成”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尝试”时间,牢牢抓住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认识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为笔者具体的对比实践过程。

  “传统预设”式教学过程:

  导入

  ①欣赏人物肖像绘画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自画像》等。

  ②揭示并板书课题。

  观察体验

  ①观察范图,说说画家运用了哪些绘画材料?

  ②说说生活中看到的人物和绘画作品的区别。

  ③回忆自己拍过的照片,感受自己的成长。

  探究发现

  ①再次观察范图,思考人物特征,教师提问“改变哪些元素可以使人物形象发生变化”?

  ②欣赏毕加索创作的人物作品,探索呈现人物造型有哪些方法和要求。

  教师示范

  ①画出人物外形。

  ②刻画人物细节。

  ③归纳方法和步骤。

  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

  说说生活中最喜欢的人或熟悉的人

  “创生预设”式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描述特征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照片中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引导学生围绕脸型、五官、发式、表情等,尝试生成答案。

  说说“我”的特征

  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请学生观察、讨论人物特征,并说说作者的呈现方式。

  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教师提问:人物特征主要通过人物的哪些部位表现出来?

  通过图片展示几种常见脸型,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属于什么脸型?

  请学生回忆自己“哭过”“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的经历,回想当时自己是什么表情?

  请学生运用各种媒材自由表现人物

  实验结果对比 

  本课的学习元素有:脸型、表情、神态、动作、情境等等,比较两种模式的教学流程图,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预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元素都是教师“规定”好的,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将所有信息按部就班地传递给学生,既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又要求教师给予准确的引导。但实践中常常发生冲突,如学生回答问题讲不到教师预设的点子上,学生的作品达不到教师预设的水准等,如此,学生也就很难达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发挥。

  在“创生预设”课堂下,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自己的课程创造者和建构者。他们在具体的课程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自由对话、批判反思等创造和建构着课程。第一次作业时,学生创作的作品只体现出了概念化的外形,表情神态缺乏,采用“创生预设”式教学后,通过体验、尝试和交流,学生信心倍增地投入第二次创作。相较第一次作业,学生创作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所涉题材广泛,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实验研究的反思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地偏重“预设”,缺乏了必要的“开放”,会导致课堂封闭,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生命力和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则有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无序、失控,缺乏目标和计划性。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言:“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有生命力的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通过“创生预设”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可以灵活控制课堂的各种变数,把“生成”建立在变化的基础上,对“生成”进行丰富、拓展、调节和重建,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生成”超越“预设”,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