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公开课|王佑军:《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颁奖词《植树的牧羊人》 名师公开课|王佑军:《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名师公开课|王佑军:《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名师公开课|王佑军:《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默读。

师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橡树 山毛榉 白桦

薄荷 

五分钟后。

师:举手的同学,说明你们的阅读速度已达到默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看生字词。(一学生举手读出板书上的生词,将“干涸”gan hé 读成 gan hè,另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为这个字注音。在别人的学习中,有疏漏的地方,我们要倍加小心。

(继续点学生读生词。一生将“薄荷”bò he 读成bò hé 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带大家读。(生读)请将正确的拼音写在书本上。

师:现在请大家关注词语的写法。

请两个学生板演“废墟”的写法。

师:谁来点评?

生:第一个同学“废墟”的“墟”字的虍字头是个横钩。

师:说得很好。注意第二个同学的书写顺序,(师示范),笔顺对了,写字才好看。我们都是汉字的传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写好每个字。

师:这个“不毛之地”怎么理解呢?

生:什么东西都没有,不长庄稼,很荒凉的地方。

师:“毛”作何解?

生:植被。

师:对,那“不毛”就是不长庄稼。

用“糖葫芦”来成篇

师:我们是不是把这篇文章的很重要的时间线索梳理出来了?有三个时间最重要,谁完成了这个任务?

生:1913年,1910年,1945年

师:这三个年份是不是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生:我觉得1910年不对,应该是1920年。

师: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

1920年见牧羊人的内容在文章的哪一段就开始了?是不是重要的节点?

生:是,这是第二次见牧羊人的时间。

师:文中说,“这样过来一年”。那就是说,是1914年,“我又去军队待了五年”,这样就到了1920年。

师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1913年: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1920年:橡树 山毛榉 白桦

1945年:薄荷

这样,我们就将文章脉络理清楚了。

文章虽然长,只要掌握了默读技巧,圈点勾画出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作者写文章的线索。

文章写了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师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1913年: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初见

1920年:橡树 山毛榉 白桦      再见

1945年:薄荷 最后见

师:初见牧羊人的时间写了三天。

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写记叙文的技巧,把关键时间节点抓取出来,然后串起来。像什么?

生:糖葫芦。

师:写记叙文就是做糖葫芦,将与这个人打交道的时间挑两三个,好好写,串起来,来体现人物的精神、性格,文章就写好了。

请在课文标题旁边作好批注。

用关键词来写景

师:继续检测默读效果。

关上书:快速阅读之后,究竟留存了哪些信息?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语言训练:用上“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四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段话,说出“我”初见牧羊人所看到的环境、场景。可以使用课本的原话,也可以加以改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生:我发现这是一片废墟,河水已经干涸,房子已经坍塌,一片不毛之地。

师:还可以更丰富,加上自己的想象。

生:我第一次到这里来,看见了一片废墟,废墟后面有一条干涸的河,旁边有一个教堂,钟楼已经坍塌,简直就是一个不毛之地。

师:尽量描述出没有生命迹象的样子。

生:在这一片不毛之地中,到处是废墟、房屋坍塌的痕迹,河水、井水、泉水,已经全部干涸。

师:调整了语序,有了自己的创造。

以后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对关键段落进行创造。创作的办法是什么?写景的诀窍是什么?

抓住关键事物和关键词。这是第二个写作秘诀。

下面我们再试一次。写一写1945年第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用:

昔日的,现在是。尽量使用板书上的三组关键词。

生:1913年,我见牧羊人的那条不毛之地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废墟,房屋也坍塌了,不成样子,井里的水全部都干涸,像很久没有下过雨似的,但现在,一眼望去,四周都是绿色的景象,橡树,山毛榉,白桦,还有薄荷。

师:还有其他的表达吗?

我也来说一下。

我来到了牧羊人住的小屋,昔日的废墟,已经建起了整齐的农舍。

生:我再次来到牧羊人住的小屋,昔日的废墟,已经建起了崭新的农舍;昔日的荒地也已经变成了一片沃土,到处都种满了橡树、山毛榉、白桦;曾经干涸的泉水,如今已经流淌起来,泉眼也慢慢多起来;曾经坍塌的房屋,如今也已经建起来了;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也已经建了起来;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散发出来薄荷的清香。

师: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写景以及写景的变化,不知不觉也把课文叙述了一遍,在叙述中,我们能感受到,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人间仙境。这么大的变化,究竟是如何达成的呢?

是不放羊的牧羊人做到的。

我们对牧羊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用细节来写人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三次语言训练:

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的人,你看他。

翻开书,找一找相关的细节、动作、事件,勾画出来。

生:牧羊人是舍己为人的人,你看他并不在乎他所种的地是谁的,明显不是他自己的,是公家的。

师:结合开课时提出的问题:一个人究竟怎么做,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呢?

生:一个人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人,才算一个成功的人。

生:他是一个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师:坚持下去?我们用一个词表示。

生:坚持不懈。

师:他坚持植树多少年?……(生齐答)三十几年!

生:你看他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只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其他原因死掉,只有一万颗长成了树苗,他依然没有放弃。他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改变了这里的环境。

师:先说一个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一个依据。

生:牧羊人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把昔日的荒地变得生机勃勃,一片沃土,让许多人离开这里又回来了,人们过得很幸福。

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不可能之事变成了可能。

生:他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几十年做一样的工作,但他不觉得枯燥,他觉得他做得对,他做的事有意思。

师: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成功?

有爱心,能坚持,他就一定能成功!

生:他少说多做,一个人默默的种了十万颗橡树,一个人生活,与羊群、与狗作伴。

师:很宁静,默默做着一切。

生: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挑橡子的时候,挑出了坏的,小的。

师:一个认真的人,一定能成功。

第三次语言训练,给了我们启示,如果要写好一个人,表现他某些方面的个性、品质,一定要抓住他所做的事,以及做事过程中的态度、动作等细节,还可以点评一下这个人。

用深度感悟来说话

第四个训练:读了牧羊人的故事之后,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要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多次发言,坚持不懈,你做到了!

生:我要做一个为别人奉献,慷慨的人。

生:做一个拥有志向、持之以恒的人。

生:做一个敢于开创的人。

师:无论多么难,环境多么恶劣,就是要去做,就一定能成功。这是一个之前没有提到过的观点,非常好!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这堂课上,学习成篇成章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写景的方法,写出景物变化的方法,怎么样写好一个人,要表现一个人的关键品质。

最大的收获,同学们还说出了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规划好我们的人生!

下课!

教师听课感受

王院长选择了这一篇课文,我的第一感觉,是意外。

听评委说,这课上得很精彩,在高手如云的选手里脱颖而出,我疑惑。

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是部颁教材里的“新”课文。说实在的,第一次读它,并没有被吸引。极为简单的叙述方式,苍白的表达,时不时出现的“议论”根本不给人思考的机会,最为不能接受的是,它居然还是一篇虚构的故事,难怪没有感动我……要爱上这篇课文?内心是拒绝的。

可是……

当我听到孩子们亲口说着……曾经干涸的泉水,如今已经流淌起来,泉眼也慢慢多起来;曾经坍塌的房屋,如今也已经建起来了……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也已经建了起来;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散发出来薄荷的清香……我的心被震动了,那些干巴巴的字句竟有了骨血!

当孩子用诚挚的语言说:牧羊人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把昔日的荒地变得生机勃勃,一片沃土,让许多人离开这里又回来了,人们过得很幸福……他少说多做,一个人默默的种了十万颗橡树,一个人生活,与羊群、与狗作伴……我被感动了,被这个看起来那么乏味的“牧羊人”,也为这个带动孩子们在文字里穿行的老师而感动!整整四十分钟,老师就如同牧羊人,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我看来,这堂课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质:

这是最能体现统编教材新理念的示范课

本单元的“默读”学习,贯穿全文;认识关键词,使用关键词,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些语文能力在本课得到极为充分的展示;用“糖葫芦”的方式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了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这也体现了本单元“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

部颁教材颁布以来,所听到的课不下百节,怎样把阅读方法的“理性”和体会语言的“感性”有机结合,本节课最为精妙。其示范性不言而喻。

这是最具有语文味的语言训练课

本课的语言训练是分层进行的,使用关键词梳理文章内容,使用对比,更深入地体现变化,为后面认识人物的精神境界做准备;然后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事件的句子,这是本课核心内容之所在。正是因为之前的训练扎实,所以,在“说人物”这一环节时,引爆了学生思维,可以说课堂在此处形成了一个高潮。学生文思如泉涌,表达极为流畅,有情有味。

给学生搭建平台,按照句式说话,又不拘泥,使用的时机极为得当。

大道至简,就是这样子的吧。

这是课堂引导最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课

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适时有效的引导。

比如第一个语言训练中:

生:我发现这是一片废墟,河水已经干涸,房子已经坍塌,一片不毛之地。

师:还可以更丰富,加上自己的想象。

生:我第一次到这里来,看见了一片废墟,废墟后面有一条干涸的河,旁边有一个教堂,钟楼已经坍塌,简直就是一个不毛之地。

师:尽量描述出没有生命迹象的样子。

生:在这一片不毛之地中,到处是废墟、房屋坍塌的痕迹,河水、井水、泉水,已经全部干涸。

师:调整了语序,有了自己的创造。

学生在老师引导中,越来越接近“真相”,老师的评价极为委婉有分寸。最难得的是“导”而无形,学生在无意中获得启示,得到指引,即使是赞赏,也体现出一种深刻。

大师风范。

(本文转载自《水先生的语文生活》微信公众号)

喜讯 | 名师导写在手,同步作文不愁!六年级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名师有妙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