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论文 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通用12篇

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通用12篇

2024-07-12 2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

时间:2022-11-23 07:56:17

第1篇

当前,我国众多工程项目都存在着投资、工期等失控的普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是团队管理不善和手段落后的原因,导致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由风险引起的大量损失。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加以识别、估计、评价及控制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管理的水平作为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决定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又提高对成本、工期控制精度和质量控制水平的主动措施,也是决定项目管理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与国际接轨的一条必由之路。

日渐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环境迫使施工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将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项目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成为了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正基于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要素,总结其管理方法,以便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参考借鉴。

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了论文研究的问题,介绍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施工企业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对项目团队的定义与特征、组织理论、目标理论、激励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就理论对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指导进行了分析。

第三、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施工企业项目团队的特点,论述了项目团队的组建建设与团队精神的建设;

第四部分叙述了项目团队的管理目的、管理的公平原则,重点论述了项目团队的目标管理、授权管理、激励管理、团队冲突管理、以及团队考核评价等项目团队的管理方法。通过第三、第四部分的论述,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方法。

第五部分结合论文研究,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对本文论述进行了总结以及展望。得出了建设与管理一个高效的项目团队必需要同时做好理性与感性的管理。不仅要在团队组建建设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团队成员构成,完善团队的组织机构、规范团队工作的业务流程、严格团队的管理制度、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及详细的目标分解、有效的授权管理、良好的激励机制、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控制与解决冲突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与建设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强化感性管理,让团队精神等感性的团队管理内容成为整个团队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相关理论,对于将要阐述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并结合了己在建筑施工企业多年的项目经理工作经验,使得研究成果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工程项目;项目团队;团队精神;考核评价;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period of out of control of common phenomenon, produc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a team management and means lag reason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by the risk caused a great loss.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to identify, estimat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f projec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project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level as a measure of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of an important indicator, already decided to project is the key to success, and improve the cost and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control precision and quality control level of active measures, is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project managemen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factor, but also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the article a way.

第2篇

关键词: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根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亟待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这需要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加强新兴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 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

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的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

一、创新与团队基本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的拉丁文为“innovare”,意指“to make something new”,我们一般将创新定义为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甚至于新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单独工作的个人不具备成功创新所需要的广泛而多元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把具有相关知识的个人召集起来组建为一个团队,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工作。

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西方组织中广泛采用的管理形式之一,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1]

采用团队创新,团队成员间可以发现彼此的谬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彼此的方法进行评价,及时交流进而共同提高。

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团队不同,其主要目的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科技创新团队是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

大科技时代,科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交叉综合,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科孤立发展已经变得寸步难行。

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与传统经济下的科技创新行为主体由原来的纯粹的科技部门和科研人员转变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企业则成为创新的核心,脱离企业和企业行为的创新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创新过程的网络化。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被认为是“线性模型”,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而现今,创新过程正演化为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表现为各个子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反馈。

创新目标的效用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追求市场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再是传统经济下科研单位的某项发现或发明达到新的水平。

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技活动社会建制化的基本单元,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方式是社会建制化的活动方式。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研人员必须转而应用集体智慧,采取团队的方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亨尼西指出, 在1980至1995 年间国际范围内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翻了一倍多。[2]

(二)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1.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在技能上可以互补,这为各成员在彼此合作中受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相互间帮助和支持,不仅对增加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和不协同作业造成的延搁,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效率。

2.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他们相互理解完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与此同时,那些工作敷衍塞责的人会感到因团队工作气氛而产生的外在压力,促使团队成员承诺他们的共同目标,为团队的荣誉努力工作。

3.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通过在研究课题中的分工协作, 交流沟通的频度极大地提高了,通过交流与共享,不仅能很好的完成研究课题,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4.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采用团队形式,尤其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者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战略规划。

(三)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

如果缺乏良好有力的组织管理,即使拥有再多的科技人才,科研人员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硅谷是全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地区和创新中心之一,1998 年12 月31 日,硅谷成为美国价值最高的“公司城”,导致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总结硅谷成功时,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詹姆斯吉本斯指出,成功的第二个要素是创业者组成高素质、有高度献身精神的团队。[3]

三、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具体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法规政策

全国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外,基本上没有专门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规定, 就各个地方政府而言也只是在部分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中有所涉及。

(二)缺乏顶层设计,部分科技创新团队是自发形成或临时搭建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创新团队资助时,对团队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战略布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考虑现有学科分布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也未能充分整合资源和挖掘具有潜在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

有些团队通过课题申请者人际关系强行组合拼凑,由此造成这些拼凑的团队的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信任,相互合作没有默契,结果导致研究力量分散。这些组合拼凑的科技创新团队并非真正“有机组合”的科技创新团队,更有甚者部分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不是以科研为导向而组建,而是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的,这种团队不可能形成团队效应,难以获取重大创新成果。[4]

(三)缺乏有效管理

一些单位在学术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大,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单位行政权力泛化,团队学术权力弱化”。在管理运作模式上,用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履行学术管理机构的职能,往往倾向于对项目和经费的管理,而缺乏给予团队成员更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忽视了对人的管理。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确立高绩效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协同的运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达到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灵活合理的培养人、使用人的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顾锋.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李茂飞. 钱美文. 论沟通在团队中的作用[j ] . 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

第3篇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第4篇

关键词:6σ管理;团队建设;6σ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52-04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3C挑战。所谓3C,即:Customer(顾客)、Competition(竞争)和Change(变革)。这三个方面的挑战已深入地渗透到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工作之中,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得不面对其强大的压力。因此,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提供具有完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一支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随机应对各种挑战的营销团队是目前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应对挑战的众多的管理方法中,近年来兴起的6σ管理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6σ管理不仅是对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现代管理理念。6σ管理活动起源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该公司实施的“质量振兴计划”内容包括加快产品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通过调整生产过程来降低成本等,希望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而6σ管理是这一计划的关键。此后许多著名的企业如通用电气、爱立信、IBM、索尼等也纷纷效仿,这对当代质量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6σ管理方式已经被看作是企业获得经营成功并将其经营业绩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项目团队建设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的热点,项目团队也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对6σ管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它在中国房地产项目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一、房地产营销团队中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业是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显著的行业,是建设部重点管理的行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却不容人乐观,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些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当前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水平低、项目运作能力差、资产负债率高、规模不经济、相互模仿严重的问题。此外,还有相当数量房地产企业存在营销团队稳定性差、凝聚力低、销售人员 “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营销行为存在不合理和不合法现象。近年来,中国城乡人民的住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住房消费的不断增大,对提高居住水平,改善居住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房地产营销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制监控,开发商信誉意识淡薄,商品房营销行为不合理及违法现象屡有发生,如:销售出去的商品房质量不高甚至有严重的质量隐患,给消费者带来损害;商品房销售合同不规范,有的强制使用自行规定的格式合同,致使消费者上当;房屋面积“短斤少两”,合同约定的面积与实际不符;商品房预售广告虚假问题比较突出;售后服务措施不落实,维修责任不明确,维修管理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等。

2. 缺乏科学合理的营销体系。营销体系是连接企业市场的桥梁,它主要由市场调查、预测、目标、订价、推广、交易、销售服务、营销管理等方面组成。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在探索组建自己的营销体系,营销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向纵深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市场调查不力,预测工作不够;营销策划不够科学、规范;促销推广缺乏创意和创新;销售服务有待提高;管理工作滞后,营销队伍素质低等。

3. 个人崇拜论。房地产营销是一项牵涉到很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从市场调研、市场研究分析到市场推广是一个需要做大量前期工作的递进式过程,少一个环节都是不可行的,这些单凭一个人的单薄力量是根本办不到的。而在目前的房地产营销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某一个人曾成功策划过一个项目,那么他就被推崇为“策划大师、营销专家”,有些人还主观地把全盘希望寄托在这样人的身上,希望能通过“策划大师、营销专家”实现他们的营销目标。

4. 广告万能论。“只要你愿意投广告,我包你楼盘销售火”。很多开发商误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用广告取代营销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通病。其实,广告只是营销策划中的一个部分,是先有营销策划后有广告,而不是先有广告而后有营销策划的。广告的内容和方式要根据营销策划书的要求去,而且,广告怎么做、说什么、怎么安排期和媒体,都是在营销策划的时候预先考虑好了的。广告应该是营销策划工作的有益补充。

5. 惟经验决定论。目前房地产营销中存在经验决定论,这种做法是忽略产品本身而依据以往的经验去做营销工作。这种做法的缺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个“炒”字,会“炒”就是营销高手,能“炒”就会有市场,大兴“炒作之风”。其实这种不科学不理智的营销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市场营销。

二、6σ管理在房地产项目营销团队中的作用及其实施

小写的字母“σ”(sigma)是一个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对连续可计量的质量特性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6σ管理是一种数据导向的管理方法,有别于其他以经验为依据的决策,6σ管理更愿意相信数据而不是经验。它以“以顾客为导向,真正关注顾客,倡导全员参与管理,寻求无边界合作”为理念进行管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举措和管理哲学。6σ管理法的推行,加强了企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跨部门的团队工作,改进公司内部的协作以及与供方和顾客等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因此6σ在建设房地产项目高效团队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西格玛数值及其对应的PPM值和合格率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PPM数值,不是指缺陷或不合格产品数,而是指造成缺陷的差错机会,本文主要是指影响建设高效销售团队的因素。

(一)6σ管理在房地产营销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营销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高效的营销团队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通过6σ管理法来优化项目团队建设的工作程序,通过优化工作程序来建立高效的项目团队。6σ在营销团队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使团队成员的选择有明确的目标。6σ要求企业从客户的角度,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的各种流程,用客户的要求来建立标准,以此来评估企业流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最终依此设立产品与服务的标准与规格。因此,在房地产营销团队成员的组建活动中,项目经理选择成员的最终目标是为房地产营销团队规划提供符合要求的员工,以满足营销团队用人的需要。

2. 使项目成员的选择有了明确的工作流程。如同企业的生产部门要遵循严格的生产流程一样,项目经理在进行项目成员选择时也要有清晰的工作流程,而6σ管理法是运用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对企业的每一个流程环节、运作方式以至于企业文化进行改进与控制的,因此,在销售经理物色房地产营销人员时,运用6σ管理法,同有关负责人谈判,将合乎要求的人员编入该项目团队,整个选择流程使得销售经理有明确的选择目标以及为实现部门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3. 有利于增加项目成员选择效果的可测性。在6σ的企业氛围之中,6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必须要以数字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只凭感觉和喜好。它要求用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构筑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变量和最优目标的理解。而在营销成员选择的整个流程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房地产营销经理通过6σ管理法设立一系列的指标,将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以此对选择工作的质量进行测定,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4. 有利于营造学习型的项目团队氛围。6σ管理体现了不断改进和崇尚学习的企业文化,它能为营销团队培养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学习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团队成员,这些人员组成了能适应变革和竞争的核心力量,他们随时听取顾客和业主的声音,并根据他们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工作。

(二)6σ在房地产营销项目团队建设中的实施步骤

6σ管理不仅可以为项目团队降低成本,提高团队的绩效以及顾客满意度,还可以消除团队建设中产生的缺陷,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质量。在团队建设中,实施6σ管理一般采用DMAIC循环法,其包含界定(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五个工作步骤。

1. 界定(Define)。界定阶段是为后续工作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包括要创建什么样的营销团队?项目团队的规模大小?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怎样?创建什么样的团队文化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制定DMAIC计划。在这一阶段,营销项目团队建设中主要包括创建项目团队描述和确定项目流程与规范。

2. 测量(Measure)。通过对项目团队文化对项目成员的影响力度及营销业绩的测量,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对销售过程中重要情报的反馈情况,在营销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上的互补状况,解决客户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效果分析。在这一阶段,项目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测量及效果分析,用事实和数据评估现实的项目团队与理想中的项目团队有哪些差距。

3. 分析(Analyze)。通过第二阶段获得的数据,分析项目团队绩效与预期目标产生偏差的原因。该阶段在项目团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测量得来的数据来分析现实团队与理想团队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以及通过分析找到消除两者之间差距的有效措施。

4. 改进(Improve)。这一阶段是6σ管理的核心过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寻找优化营销项目团队、提高团队营销业绩的方案,以消除或减少低效率。这一阶段在房地产项营销项目团队建设中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过程的改进,消除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使团队绩效逐步达到或接近预期的目标。

5. 控制(Control)。这一过程是使改进后的项目团队建设程序化、规范化、文件化,并通过有效的检测方法保持改进的成果,防止返回到改进前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要对项目团队进行长期的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维持目前的项目团队状态,保证项目团队以一种团结、高效、高能的精神状态实现团队的目标。

房地产企业实行6σ管理进行项目团队建设可以杜绝项目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建立一支团结向上、配合默契的高效团队,这对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

三、6σ管理思想在房地产营销项目团队建设中的模型

房地产营销项目团队的建设贯穿整个团队管理过程,从创建项目团队的描述开始一直到判断团队的绩效是否与预期的目标一致,通过不断循环,最终实现团队的目标(具体模型见图1)。

该模型在整个团队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顾客满意为导向,注重团队工作和团队决策。这里的顾客不仅指企业外部的顾客――购房者、潜在购买者、业主等,还包括项目团队成员。这样,通过项目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尽心尽力地为团队工作,不断提高外部购房者的满意度,以求完美实现团队的目标。除此之外,在房地产营销项目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项目经理要注重培养项目成员追求完美、不断学习、持续改进和无边界合作的项目团队文化,营造学习型的营销团队,这同样是营销项目团队建设的目的。

四、结论

房地产营销项目团队建设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与房地产项目的进度、项目成本预算和控制、范围管理和质量管理同样重要。一个优秀的项目团队可以为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成本,快速、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房地产的销售任务,实现顾客的最大满意度提供保障。在房地产营销项目团队建设中,引入6σ管理方法,对于提高项目团队的质量,防止个人崇拜,提高团队决策能力、建立学习型的项目团队和实现企业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彦伟.六西格玛管理与团队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2凌善康.六西格玛: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J].八方论坛,2005,(1).

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1

一、教学团建的建设思路

1.以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

2.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教学团队建设,应优化年龄、学历、职称、知识和能力等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分工明确。

3.以团队精神为核心。教学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和精神支柱。全体成员应有明确的共同发展目标,有风雨同舟、共同进退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4.团队与规模相适应。教学团队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依据生师比例、专兼职比例等规定,以及办学预期和优化结构要求,配齐、配足教学、实训一线教师,使教学团队与办学规模相匹配。

5.以“双师”结构为特点。教学团队建设要以培养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为特色,优化团队“双师”结构。对专任教师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测定,兼职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测定。

6.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包括企业兼职人员,扩大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综合利用企业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教学团建的建设策略

(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应用型大学要根据自我发展状况及社会环境条件,采用多渠道与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并且建立长期有效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开展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企业实训合作协议,满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企业用工的需求。

(2)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可以大力加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积极鼓励各个教学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建立教学团队,依据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标准进行团队建设。定期举办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活动,对于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3)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的管理体制是决定教学团队是否具有创新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最大限度的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分离,由学校管理部门充分授予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师资源调配权、教师业务考核权等。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开放性、动态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模式。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上,制定目标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团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保持团队的动态管理。

(4)建立健全外部保障制度,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人力资源、教学资源、项目资金等组成要素,往往受控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团队带头人在制订团队任务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收外部因素干扰顺利开展。

(5)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应用型大学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主导力量,是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有国家级高职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岗实训计划,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培训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校合企业聘请企业的岗位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改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结构。学校在人才聘用上用向企业经验丰富,工作技能较高的技术型人才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技能特色。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及考核

(1)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团队带头人要对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团队结构、考核监督等方面总体负责,并负责团队建设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团队的主要成员负责执行团队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带头人要做好团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团队建设顺利开展。

(2)建设周期及经费保障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实现预期目标,学院要求团队建设的周期一般为3-5年,建设周期内需取得团队建设的预期成果,同时学院给予2.5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启动经费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30%,通过验收后拨付20%余款。

(3)建立中期检查制度

对教学团队进行整体绩效考评。对未能按既定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和不合格的团队,停拨建设经费,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拨款,否则取消团队建设资格及经费支持。

(4)资金管理

①常规课时补助

教学团队成员课时津贴按现有规定执行。

②实训管理津贴

教学团队参与实训室管理,每个团队整体每月发放实训管理津贴,实训管理津贴标准按规定执行。

③激励津贴

每学年按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团队整体每项指标定额奖励。

④教学团队申报市级、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功者,分别给予教学团队5万、10万奖励。

(5)团队奖惩

①实行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考核否决制,即教学团队任一成员在当学年质量等第出现三等以下等第或出现教学事故,则教学团队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激励津贴酌情减发。

②团队建设期满后,教学团队要提交团队建设总结报告,学院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团队建设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价和验收,验收合格将颁发证书。对于建设成果非常突出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团队应给予奖励和表彰。并优先推荐参与上一级教学团队评选。

③实训管理津贴和激励津贴的分配比例由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绩效拟定,由团队成员、系部主任、分管院长签名确认,报人事部门备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鲁东大学学报[J].2008年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6篇

作者简介:贲道鹏(1981-),男,江台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

近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克服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形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把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作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凸显了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和方向上的引领。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指导团队建设和团队学习的重要理论。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睿思特提出,他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扁平化、信息化、开放性以及终身学习的特征。彼得·圣吉在佛睿思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主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的组织,是一个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在这种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彼得·圣吉认为,构建学习型组织必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

具体来讲,学习型组织主要有以下六个基本特点:第一,组织中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愿景;第二,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是一个信息共享、相互协作的整体;第三,倡导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第四,扁平式组织结构,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第五,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问题、组织团队、确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评估总结;第六,重新界定组织的边界,强调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互动关系。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是指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以教授、副教授为中坚力量,以青年教师为新生力量,以教研室、研究所、工作室、实训基地为依托,以课程、专业、基地建设为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一个共同体。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科研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专业与院校的声誉。因而教学团队的建设既要满足团队成员个体不断进步的需求,也要从全局出发,实现整个团队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完全是契合的,并且,学习型组织理论为高职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支撑,全力推动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团队建设目标认识不清。许多高职院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对教学团队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认识模糊、规划不够,尤其是没有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统一起来,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清晰的定位。按照团队相互协作的运作模式,对照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教学团队应体现组织协调联络者、理论知识传播者、实践技能传授者、信息搜集加工者、知识技能评价者、人格品质塑造者等六大角色。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有各种教学团队,但缺少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内容具体的可行性规划,未能发挥教学团队本该发挥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多以学术研究型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和操作技能,兼职教师主要来自生产一线,以实践技能见长,理论相对较弱。在教学团队建设上还没有很好地将这两类教师融合在一起,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重聘任、轻管理。高职院校一直强调在教学团队中“双师型”的比例和专兼职教师的比例,但对这些“双师”和兼职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和角色却缺少明确的规定和表达。

(二)团队成员缺乏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力量的凝结核,是组织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还停留在传统的组织状态。在这种组织状态中,多数教师的学习是“单打独斗”的,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团队成员之间这种疏离的状态主要源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形式的松散性和教师文化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团队成员之间的疏离关系,使得这些拥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学术志趣的成员难以就同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协作,尤其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之间的教学深度探讨就更为困难,因而也难以达成共同的愿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所有团队成员都非常努力地工作,并且个人水平都很高,但由于各自的方向不同、目标不一致、没有团队合作的氛围,很难形成强大的团队整体实力。

(三)教学团队责权利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以传统家长制领导模式为主,决策多是由领导集体制定,基层教师很少参与。在学校领导和基层教师之间隔着学院(系)、专业、课程组等各级领导,教师通常以课程组为单位被分隔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在无形中给领导增加了过多的权威、责任和压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智力资源没有在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相隔甚远,组织命令自上而下单向运动,逐层损耗,致使领导无法完全理解教师所处的真实环境和需要,教师也无法把掌握的教学现场信息及市场对专业、课程的需求反馈给决策层。决策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导致实行上的绝对化和随意性,且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因此不一定能深入到教师的深层意识,很多时候不能指导教师的实践。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大多以专业课教师或课程组教师为主,而没有以专业为单位把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和兼职教师组合成一个团队。教学团队多数是以项目合作小组、科研小组等形式出现,团队没有人员调配权、改革自和资源调配权,在参与组织外的互动、共享以及与上级领导沟通时会遇到各种阻力,严重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团队结构不够合理。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30~40岁的青年教师比重较低。第二,来源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于普通高校,来自行业或企业的教师比重较低。第三,职称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较低。第四,“双师型”比重较低。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而这部分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岗位实践经历,难以有效开展实践教学。这种不尽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如不加以改进,则会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特征更加凸显,势必影响教学及其效果。

(五)教师缺乏自我超越精神。由于管理权相对集中,高职院校对教师采用的激励方式多限于将考评与教师的经济收入及职称评聘挂钩。实践证明,在缺乏自主管理的机制下,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很难真正调动起来。目前,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不能较好地激发教师自我超越的热情。另外,高职教师普遍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资源非常少,很少有教师会主动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超越,以增强组织价值。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一)增强认同感,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高职院校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就需要建立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学团队。这个共同愿景就是教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在职业教育和职业研究领域所居地位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直至引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发展目标的聚合作用,要以鲜明的理念凝聚人心,以共同的目标团结教师。同时,要根据专兼教师的不同特点,为教师表达个人价值观以及对学校的关注和期望等创造机会和平台,并不断地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个人愿景。团队愿景的实现与个人目标实现应当相合相融,相互促进,达到柔性的、协商的、分享的、逐步凝聚的认同。应当引入并践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国际经验,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付诸行动。具体地说,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每个团队成员都应在明确其专业人才培养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发展方案、阶段目标。

(二)培养系统观念,激发教师群体智慧。现代的学习不是传统的“闭门苦读”式的学习,而是“头脑风暴”式的团队学习。彼得·圣吉认为:“团体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快。”为了改善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决策者和教师都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系统观念,教学团队要与内外环境进行资源、能量、信息和人员的相互沟通,要通过制度建设使教师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开放化的环境,实现不同专业、课程以及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资源分享。从系统论出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有两层含义:第一,要以系统视野和整体角度来组建教学团队,调整成员构成,合理安排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要以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均衡考虑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等。第二,要以团队的共同愿景目标为基础,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协同工作,这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验式学习与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可采用专业教学组合、教学研究课题组合、职业领域项目研究组合、导师制、知识共享模型等多种方式,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制约,改变高等院校个体教学为主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深度沟通交流,建成由磨合到融合的教学团队。

(三)建立扁平组织,保障信息和资源的有效流通。高职院校只有保持组织信息和资源的有效流通,才能适应现代技术、产品、工艺的快速转型升级。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建立扁平组织,减少最上级与最下级之间的层级,有利于管理者和基层组织成员近距离地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结构复杂,管理人员较多,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被赋予的权力较少。构建学习型组织、减少管理层级能大幅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扩大民主的范围。因此,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学校——职能部门——系(部)三级管理模式为校系(部)二级管理模式,将办学权力充分下放给系(部)和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能够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技研发和实践技能培训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封闭保守为开放变革,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总而言之,扁平组织能有效地消除科层结构所造成的领导层与教师群之间的隔阂,充分显示教师的自主管理权。

(四)实现教师自我超越,增强团队的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当今时代行业发展瞬息万变,新的业态和观念不断涌现。身处校园中的高职教学团队成员只有及时了解行业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第一,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教学团队中的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提供行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第二,要调整团队成员的专兼结构比例,以行业专家带动专业教师掌握行业信息。第三,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服务社会的作用。服务社会不仅是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库的机会,也是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实践于行业的途径,还是教学团队中的精英力量展示水平、贡献智慧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平台与源泉。总之,突破传统的僵化思维模式,以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系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有益于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也有益于提高团队的创造力。

(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功能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学团队的激励大多重个人激励,轻团队激励;考核指标一般局限于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和论文这些数量指标。这样的激励方式必然导致团队成员只重视个人的成绩,忽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等方面的研究时较难集团队之力。因此,应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将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有机结合,激励团队合作。此外,应更多地关注和指导教学团队的成长,制定政策并提供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条件,以推动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仲耀黎.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01-02收稿日期:2015-10-14

一、前言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高职高专院校在承担起培养技术型人才重任的基础上,要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落实教改的全面要求,就需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为切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亟待解决。

二、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综述

1内涵

美国学者乔恩对团队的内涵进行了完善阐释,所谓的团队指的是少数团体在基于共同行为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来取长补短,进而在集体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并通过集体的成功来实现团队建设的目标。基于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这一角度出发,所谓的团队建设指的是由相应辅导员组建而成,以团队的知识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并为落实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2特点

团队本身具有高度凝聚力、成员多元化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特征,而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在此基础上,还呈现出了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目标的一致性。团队成员是由辅导员组建而成的,而辅导员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与所承担的职责是相同的,都是服务于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其在工作上具有一致的目标。

第二,组织形式灵活且分工明确。在辅导员团队下,每一个团队中的个体都有着自身的教学管理任务,以团队负责人为首,在团队成员中选出团队骨干,进而进行明确分工,并实现有效合作,团队的个体成员在落实自身任务目标的同时,要为实现团队整体目标而努力。

第三,领导明确且沟通交流氛围好。一方面,在团队中以明确的领导为核心,进而在既定的目标方向上努力,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有效协调,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团队成员间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来实现对所遇到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以合作来促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三、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奠定基础

在高校中,辅导员所承担的最基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在落实这一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这两项工作内容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范围较为宽广,致使很多辅导员力不从心,烦琐的管理工作内容使得其无法实现对各项管理内容的深入思考与开展。过于形式化的管理无法真正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所呈现出的独特性,致使相应管理工作无法实现对所存在问题的完善解决。因此,实现辅导员团队建设能够以共同的目标为基础,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使其在明确意识到自身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职责的同时,能够激发其潜能,在互相合作与交流探讨中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并互相吸取彼此身上的长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的完善落实奠定基础。

2能够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协调与共享提供保障

实现辅导员团队建设能够使个人按照个体意愿进行组合,进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通过良好团队合作氛围的营造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协调,通过人资资源的优势互补来提高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同时为深入探讨管理问题并实现完善解决提供了保障。

3能够为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奠定基础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讲,其在落实自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花费很多个人精力,对于自身专业学科的深入研究以及学术探讨等内容,一般都是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导致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辅导员若想在落实自身职责的同时,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就需要将其所承担的责任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以团队建设为途径,使其能够在交流中对已有工作经验进行总结,进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感悟,通过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来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激发其创新意识,满足辅导员个体在精神层次的追求,为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质开辟途径。

四、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所呈现出的问题

1分工不合理且职责落实不清

辅导员不仅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需要承担起本职以外的工作内容,因此,因工作内容的烦琐致使其精疲力尽。但是,不可避免会存在一种思想,认为高校辅导员是教学队伍中压力最小的团体,因此人人可以为之,这种可替代性的思想致使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针对辅导员队伍进行有效的团队建设,辅导员自身在落实职责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自身现有经验为主,管理工作的效率偏低,加上在学校与学生间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同,致使辅导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威信,很难获得高度的认同。

2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偏低

从当前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现状看,其并没有围绕辅导员管理工作而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化知识体系,在实际落实自身工作职责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经验为出发点,并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缺乏有效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围绕学科与专业来打造适用于辅导员的知识体系,进而导致其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进而给自身工作的有效落实设下了重重障碍。

3队伍不稳定致使无法形成凝聚力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以竞争机制来实现人才的选聘,进而致使很多辅导员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对于自身的职业前景缺乏信心,很多辅导员也因此而跳槽。这就导致整个辅导员队伍失去了稳定性,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会给辅导员队伍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缺乏经验与必要的理论根基,很多新上任的辅导员无法实现对各项管理工作的妥善落实,同时因队伍人员流动性过大而导致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无法实现。

五、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团队建设目标的定位

基于上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态,并根据学生所呈现出的特征,建立明确的目标。而根据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其需要以如下三点为团队建设的目标:第一,实现日常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第三,实现辅导员队伍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基于如上三大基本目标,高校需要按部就班落实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细节,以确保充分发挥出团队建设的作用,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科学落实团队建设方法

1从辅导员团队成员的需求出发

要想通过辅导员团队的建设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以通过团队的科学打造来凝聚辅导员的集体力量,就需要以辅导员的共同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团队建设的基本目标,进而以共同目标的构建来充分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使其能够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并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认识,进而才能够为实现取长补短、提升辅导员的职能能力与素质奠定基础。

2明确团队规模与团队研究方向

一方面,在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规模上,需要合理定位团队人数,如果过少则无法发挥出团队合作的作用,而过多则会因个体差异性的复杂而导致冲突,无法将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行归拢与激发,久而久之,因无法实现有效管理而致使团队建设失去本该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确团队研究的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管理工作内容来定位研究方向,在落实职责的基础上,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以确保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且深入开展。

3明确职责,构建科学的团队合作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出团队建设的作用,需要实现对团队模式的合理定位,一般以金字塔结构形式来进行建设,在平等、自愿加入的基础上,明确每一团队成员的基本责任,进而确保团队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与协调人力资源的职能。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以实现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的逐步提升。

(三)以完善的制度为基础来强化管理并实现有效保障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针对辅导员团队建设内容制订明确的管理模式,落实相应的政策,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良性竞争,确保团队建设能够充满活力,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第二,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与运行机制,以规范团队建设的行为,提高辅导员的自控能力等,并以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六、总结

为了充分地发挥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作用,就要求在明确当前辅导员队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按部就班地落实各项内容,以实现高职高专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的科学落实。

参考文献:

梁忠军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南宁:广西大学,2014.

第8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60-02

基于物流领域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物流学科交叉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014)指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等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还明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课程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实质系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就需要一支理实相融、结构合理、高效捆绑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即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包括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现代本科层次教育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最根本的保证,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则需要内外发力、综合施策,即优化团队结构形式、制定团队捆绑机制以及密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等有效途径。

一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纵观国内多数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开设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主要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约为500个,其中应用型大学约占开设总数的1/3),且以物流管理专业居多(具体是物流管理专业占80%左右、物流工程专业占15%左右)。通过相关教改文献查阅和教学院系网站搜索发现,在团队结构组成、捆绑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培养(培训)等方面存在共性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1 团队结构

应用型大学多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集中于2000至2010年期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团队亦为新组建或组建不久的教学团队。学历结构上,成员学历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和本科学历层次教师均较少,且本科学历的多为前专科(或高职)院校的老教师;知识结构上,多为其它学科转型而来,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等,教学团队中毕业于真正意义上物流学科(专业)的少之又少;年龄结构上,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尚不多见;职称结构上,以讲师为主,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较少;来源结构上,以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专业教师为主,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来校兼任辅导教师的很少,有的企业兼职教师仅仅停留在“挂名”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造的贡献非常有限。

2 团队捆绑

目前,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在大多数的应用型大学中,多以“物流(管理或工程)学院、系或教研室”的形式存在(成员或主要专任教师多在10至15人左右),然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多已固化,更新或改进速度、深度和广度能够达到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很少。而“双师型”教学团队则涉及偏理论课教师和偏实践课教师的课时(课程)优化和收益(利益)激励等,即团队捆绑。物流(管理或工程)学院、系或教研室作为具有一定组织架构和运行、反馈机制的教学团队“捆绑”形式之一,但与实质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捆绑”相距甚远。事实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校内“捆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责任捆绑、利益捆绑、声誉捆绑,其中责任捆绑是指教学(含理论和实践教学)、科研等任务的捆绑,实现责任与风险共担;利益捆绑是指在教学绩效激励下,实现团队收益或利益共享;而声誉捆绑是指,作为一个教学、科研、利益等共同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够实现共荣共损。

3 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是由其学科(专业)属性所决定了的,同时这种合作是“双维”的,即人才培养(主要是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主要是“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校企合作。纵观多数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运作,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当前的校企合作还是一种比较松散和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只是停留在签个“合作协议”等“纸质”形式上的合作状态,没有实现校企合作的“人才(专指教学团队成员)互通”、“权利互联”。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中学校方面专任教师去物流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较少,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或一线工程人员去该专业兼职授课的也不多,校企合作双方关于校企共管(服务)教学团队成员、实现教学团队成员共享和共赢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二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1 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结构

鉴于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可从理论知识结构、职业资格结构、成员来源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或优化。一是对教学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物流学科理论水平和应用型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可以采取邀请国内外物流学科及应用型教育学科知名专家、学者不定期来校(院)进行讲学或培训,以及组队参加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等国内外高级别学术和教学专门会议等,着力提升各专业背景的“物流”理论储备、集聚和升华,促进教学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二是鼓励教学团队成员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青年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高级工程师(含项目管理师)、高级创业咨询师等,从一个侧面了解该物流职业环境及必备知识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的三证(教师资格证、中高级职称证、职业资格证)甚至多证的“持证上岗”。三是打通与物流行业、企业人才的“双向流通”,即通过一定形式将学校(教学团队成员)专任教师送至物流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并提供决策优化支持等;同时也要邀请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或一线工程人员到校参与一定量的授课任务,可以是实践课程,也可以讲述一个专题等。

2 建立健全教学团队捆绑机制

所谓捆绑机制,也就是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教学团队内部成员的捆绑机制。此类“捆绑”可以通过创建校级甚至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省部级特色(精品)课程教学项目等载体进行责任捆绑、利益捆绑、声誉捆绑,也可以通过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家级自然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或教改工程项目以及重大横向课题等载体进行教学团队捆绑,还可以通过校级甚至市厅级以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载体进行教学团队捆绑,实现教学团队“成员及其科研围绕和关注教学”、“成员为教学、教学为师生”的良性循环即形成教学投入与产出共同体。另一方面是教学主体(一般是二级学院或物流教研室)与物流企业的捆绑机制。这类“捆绑”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进行建立健全。捆绑的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共享、权利共管(服务)、实践共导,即实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任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采取利润分成的办法进行)、物流企业高管或一线工程人员到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院系)进行专题授课或担任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课酬可另算),双边(物流院系或教研室与物流企业)对“双向流通”教师进行共同管理和服务、共同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环境、设备等,并提供实习、实训跟踪指导,以及物流院系或教研室提供物流企业员工进修平台等。

参考文献

第9篇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的研究现状

1,本项目的意义

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一个良好团队的建设还会在公司决策执行,项目开发,企业形象,资源整合,公司效率和管理行为的执行中起极其有效的作用.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的建设又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协作性"团队所拥有的合作作用,同时,它也十分重视团队个体的个性发挥.建设良好的广告业务团队将有助于广告公司效率的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广义上来说,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竞争.但最终意义上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是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竞争.福州广告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部门设置较为简单,管理制度较为简单的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广告业务多元化,部门设置较为齐全,管理制度较为规范化的公司.

目前,根据目前的广告公司的资料表明,大多数都存在以下问题:(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二)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1.1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本项目主要以一个具体的广告公司为例,考察和分析其在寻求发展中,团队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团队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搞好整体,维护整体,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前进.团队建设注重团队的核心目标,团队的管理机制,团队的精神."团队的业绩大于个体业绩的总和"——这是团队建设根本利益之所在.

1.2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

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它是广告公司各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关键.福州广告公司的业务正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有业务项目的多元化,业务服务的多元化以及业务范围的多元化.随着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壮大,对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福州地区的广告公司在业务团队建设上面临了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多广告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业务团队建设将直接关系到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发展.

4改善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经营思路,建设高效业务团队是发展广告业的关键.业务团队的建设,最关键是加强对福州地区广告人才的"开发,吸引和保留".建立良好的地区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2.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初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广告业团队建设.为同行们构建一个新经营战略思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研究在广告业中能蓬勃发展并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和创新.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通过实际广告业团队建设的现状,对其实际操作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实用型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方法和建设新的团队建设.

3.2.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广告业如何按照地区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三)本研究的特色和立论依据

1.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1.针对性.人力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宏观而且抽象的问题,当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针对一个具体行业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不够针对性.本文试图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在实际的操作中的过程,综合探讨广告业团队建设问题.

1.2.引入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念.近几年来,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迅速蔓延开,短短的几年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并有很大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体系,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行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整合问题,不仅细化了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2.立论依据

本文以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具体的广告公司的分析总结和调查研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社会调查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对比,对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分析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调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并总结广告业中的基本数据

2.2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2.3根据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2.4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三,论文基本大纲

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二,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三,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需求.

第10篇

论文摘要:针对科研团队发展的趋势,提出一种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管理科研团队知识的方法。首先从知识地图,隐性知识的交流两个方面阐了设计思想,然后分析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的激励措施,给出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并介绍通过个人信息模块、经验共享模块、讨论社区模块交流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的策略。最后利用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系统,测试表明系统能较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前言

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知识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它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比如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等。知识管理更加强调和关注隐性知识的作用,认为隐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有人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将人、技术和过程作为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素,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它的基本精神即是将知识分享(Knowledge Sharing),通过知识的分享,促使整个团队及团队中的成员都得以进步。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的特征之一。

科研团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科学研究目标由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科研团队又分为实体团队和虚拟团队。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科研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频繁。以科研项目为单位,将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组织到一起共同攻关的虚拟团队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这种突破科学家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具有灵活多样协作方式的科研组织,体现出了科研活动在充分组织化之后向自由和多样化方向的回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课题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庞大,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合作研究需求不断扩大,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支撑条件。虚拟科研团队的组织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随时会发生变动;项目成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松散,上述特点须在团队知识管理中予以注意。科研团队中的显性知识包括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和项目信息,隐性知识包括成员的经验、专长以及在项目交流过程中表现的一些相对零碎的知识。

本文的思路是:对于显性知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能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对于隐性知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能快速地找到可能具有该领域知识的人的路径;同时为团队成员营造经常总结经验和技能、乐于贡献和分享知识的氛围,搭建一个讨论和交流的平台。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第三节给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第四节将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系统,最后给出了结论。

2 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2. 1设计思想

根据知识的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管理知识源。对于显性知识,通过知识地图指引用户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料;对于隐性知识,为用户提供了找到拥有所需知识的路径,并创造一种机制和提供氛围,使得团队成员勤于总结,乐于贡献、分享和交流。

2.1.1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人操作知识管理系统的向导,它可以节省用户搜索知识的时间。在科研团队中建立一份良好的知识地图需要熟悉团队中的知识源,并按照类别和形态加以分类。科研团队中的知识源包括文档、参考文献、项目和人员,设计知识地图的依据主要是以项目为中心,建立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项目属性包括项目介绍、项目成果、项目文档、重要参考文献,项目交流等。显性知识根据它的内容归属到项目不同的属性中,在同一属性中还可依据内容的性质做进一步的划分;而隐性知识则根据它的来源设置其在知识地图中的位置,具体的表现形式由显化的方式确定。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主导航栏配合副导航栏的形式就可追溯到知识库中的每个知识点。

2. 1. 2隐性知识的交流。在知识管理中,对于隐性知识的挑战在于如何系统地阐述,使之成为可以交流的类型。有些隐性知识并不属于深度的隐性知识,而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方法上的思维过程,它们被标识为隐性知识,主要是因为这类知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进行编码。当团队中的文化能够促进和支持这种知识的共享时,就可以通过挖掘和翻译的方式将它们外化为显性知识。对于一些始终处于隐性状态的技术诀窍和经验,这类隐性知识需要采用“人—人”方式的传递实现共享。

本文提出两种交流个人技能的方式。第一,提供项目组成员的知识架构(包括项目经历)和联系方式,使成员在有明确需要时知道该找谁和找到该位专家的路径。第二,为成员提供管理个人知识的平台,提倡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整理研究工作的心得、经验、技能等并归档,使个人在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方便的获取到别人提供的知识。

对于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交流的途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记录、保存、显示交流过程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

2. 2知识共享氛围的营造

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营造乐于贡献和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为了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采取激励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中必要的措施。激励的依据可以体现在一些数字指标上,所以在系统中的经验共享模块和讨论社区模块中增加了统计功能。系统应该具有界面美观、操作便利、功能实用等特性,当团队成员通过系统体验到了知识管理的优势后,无形中也可以激励他们使用知识管理系统。除此之外,激励机制还将体现在应用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的一些管理体制上。

2. 3知识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2. 3. 1系统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有人员、科研团队知识资产、团队交流场所。知识地图的内容由科研团队中的知识库确定,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为经过编码的文档和数据。通过知识地图,人员可以检索、重用显性知识,该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成员交流个人知识的平台,更新团队知识库;提供成员项目交流的环境,让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

2. 3.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结合2. 1. 1节中对知识地图的分析,设计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它由人员信息管理模块、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安全信息管理模块构成。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管理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技术或学术经历以及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个人的经验总结(案例)等,可以给出其曾经解决过的问题、在哪些方面是专家和现在正在进行哪些研究等信息。用户可以据此推测其与自己所面临问题的关联。

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用于管理项目资料和在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主要功能包括检索项目信息、展示研究成果、下载重要文档、参与项目讨论等,以实现对项目资源的存储与维护、访问和查询,让用户充分共享阶段性成果。

安全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用户的权限。该平台将嵌人到本实验室网站中使用,系统共有三种类型的用户:网络用户、团队成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用户不需要登录便可浏览网页,可以使用一些互动功能,如留言、检索;团队成员通过登录界面进人系统,每个成员都有个人页面,他们在自己的页面里有添加、修改、删除个人知识的权限,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参与项目讨论、下载重要项目资料等权限;系统管理员是指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者,具有设计、实现知识管理系统、整合团队显性知识并录人数据库、管理一般用户的权限这些任务。

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在2. 3. 2节的系统功能结构图中,主要采用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中的个人信息、经验共享和项目信息管理模块中的讨论社区交流科研团队中的隐形知识,现分别介绍这三个子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

3. 1个人信息

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专家黄页是获取个人隐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管理的技术,它将专家的详细资料和掌握的知识列示在黄页上,方便有需要的员工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人并获得适当的知识。

个人信息模块在团队中提供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项目经历和工作计划.图3显示的是成员的个人页面.在“认识我”栏目下的知识体系说明中,可以了解到该成员的项目经历和个人技能,点击页眉的“修改个人信息”可更改该栏目的内容。工作计划是指团队成员每周的工作安排及对上周工作的总结。通过这些信息,团队新成员可以迅速了解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及日常工作情况,获取找到相关专家的路径线索,便于与相关专家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项目研究有益的隐性知识。

3. 2经验共享

该模块以记录的方式外化个人隐性知识,团队成员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将个人知识中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提取出来,图4显示了在个人页面添加经验的界面,用分类、标题、经验内容这三个字段表示一条经验的提取结果,其他成员可以浏览彼此的个人页面,按照类别、标题等关键词查找感兴趣的经验,可以针对每一条经验与经验提取者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加快知识碎片的利用率和深化知识半成品,也有利于个人技能在团队中的传播,经验互动界面如图5所示。

利用该模块可以在科研团队中推广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团队成员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主导的非正式学习,及时整理动态知识是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持续发展的需要。该模块通过成员的主动性贡献个人知识,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3讨论社区

以隐性知识的所属对象划分,可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集体的隐性知识依附于组织,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人格化特征,如某一组织或团队的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氛围等川。在科研团队中建立讨论社区就是为了增进这两种类型隐性知识的互动,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个人智商形成组织智商,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实现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团队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

讨论社区模块为同一科研团队成员间提供了项目讨论的虚拟社区,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进人。图6是以团队成员身份登陆系统后进人讨论社区的主页面,成员在里面以发帖的形式开展一次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是与项目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项目组任务分配、重要通告等,并可上传文件,成员通过主题进人目标问题的讨论区参与讨论,可下载文件,不但可以屏蔽时空的限制,又活跃了团队的科研气氛。但是不能完全依靠以IT技术为基础建立的网络虚拟社区进行项目交流,也需要进行面对面形式的交流,如专题报告、交流会等,只不过前者可以自动将讨论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而后者需要整理材料,然后录人数据库才能达到共享。

4 应用示例

根据本文的思想,选取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知识管理的实例进行实验验证。本团队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认知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2-3名,硕士生5--6名,同时每年都有6-7名毕业生离开团队,人员流动较大。团队目前主要研究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系统和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的伺服驱动器的研究这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子课题,且具有延续性,成员参与项目的内容和程度各不相同。

限于篇幅,以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系统项目为例做简要介绍。该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已达6年,期间参与研究人员达12人,包括汉字基元研究、汉字结构研究、汉字结构识别研究、汉字映射知识获取研究、汉字知识表示研究、汉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等几个子课题。研究中产生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汉字字符集GB2312一80, GB18030一2000 ,GB18030一2005形成了较稳定的汉字原型和汉字结构,搭建了汉字编码平台、修正仿射变换系数平台、造字平台等实验平台;完成了汉字集中所有汉字的编码并获取了基元的映射知识;获得了三项专利,另外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重要参考文献二百余篇,重要项目文档十余份。这些资料大都分散于团队中不同的地方,不便于查找和利用。团队以前采用传统工作交接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交接工作的内容常仅限于一些显性的文档性资料,在研究中积累的个人经验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没有成为团队的资源,新成员无法借鉴传承。

依照2.3.2节中的系统功能图实现系统。实验在Win-dowsXP环境下进行,基于Web技术和B/S架构编程实现,服务器端编程语言采用PHP,客户端技术采用HTML, CSS及JavaScript,数据库采用Mysql。系统最后嵌人到实验室网站中使用,图7为成员登录系统后进人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项目管理主页面。通过实际测试,团队成员认为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有明晰的知识地图帮助他们利用科研项目中的显性知识,上文设计的3个功能模块也能较好的管理团队中的隐性知识,总体评价达到了设计目的。

第11篇

论文摘要: 团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能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的双赢,也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本文就校长在团队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校长如何组建和管理教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团队管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企业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因其灵活性大、效率高等优点,备受企业组织的推崇。目前,大中企业的团队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借鉴这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把学校教师组建成一个个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管理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成效。

一、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学校某一教育教学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具体来说,教师团队是由一起工作的教研组成员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师组成,彼此沟通、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实现团队共同的教育目标。如将学校的重要教研人员组成“学术团队”、优秀的学科教师组成“教学智囊团队”、学校一帮一教师组成“青蓝团队”、班主任老师组成“爱心团队”、爱读书的老师组成“读书-分享团队”、爱写作的老师组成“随笔共写团队”等。

(二)教师团队的特点

教师团队是由具有很好的人文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组成的优秀群体,与其他团队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团队作用的发挥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往往是掌握某一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与发展。

2.团队工作的长效性。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教师团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团队工作成效可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团队工作具有长效性。

3.教师团队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性。教师团队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成果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除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外,对工作对象的情感、精神的回报期待会更高。

二、中小学校实行教师团队管理模式的意义

1.可以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从学校来讲,高效的教师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独特优势,更加有效地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高效教师团队的支撑与帮助,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相互扶持,取长补短,能加快个人成长的步伐。

2.教师团队管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新的教师团队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师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与管理,成员以个人意愿的方式参与工作,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彼此增进感情,体现一种健康、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教师团队多种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三、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的角色地位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者

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校长是团队的核心领导,更是团队精神的首要培养者。

(二)团队信息的沟通者

一个教师团队能否协同一致的向前发展,其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沟通,所以校长做好了教师团队的沟通也就做好了团队的管理。

(三)团队士气的激励者

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与挫折,校长的意气风发、勇气十足,热情洋溢,幽默风趣能感染与激励教师团队的成员。

(四)团队榜样的树立者

校长是团队建设中的角色模范,其价值观念、言行都是团队成员的效仿者,因此校长要树立自己在团队中的榜样,同时也要树立团队中其他优秀教师的榜样。

(五)团队工作的服务者

校长在团队中是服务型领导者,要善于把团队中的各种人才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能够倾听成员的困难与需要,为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转贴于

四、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一)校长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

第一步: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校长要找出每位教师优缺点,以优化组合、整体搭配、优势互补为组建原则,考虑教师性别、性格、知识结构、教龄、教学水平等,组建成各种教师团队。第二步:设定教师团队的目标。目标是团队的工作动力,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要和团队每位成员一起制定和认可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步:确立实现团队教育目标的方法及行动。校长要制定好如何建立教师的相互关系和信任,如何激励与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如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措施。

(二)校长如何管理教师团队

1.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1)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增强合作意识是培养教师“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2)让每位教师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中来,培养全体成员的团体情感。(3)加强沟通和协调,校长可通过Email、博客等途径,鼓励教师相互信任,营造平等、公平的团队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分享团队的工作成果,让成员将团队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以文本、图片或图像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探讨。

2.创新团队管理的制度。制度是教师团队管理的有力保障,它能规范教师的行为,鼓励团队成员的信心,因此,校长想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不断地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如组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让团队成员能释放活力,共享成功。

3.遵循“鲍雷夫法则”。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请牢记由美国管理学家鲍雷夫提出的鲍雷夫法则: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校长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容人的表现,也是自己的一种反省;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关心、鼓励教师,这才是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让所有教师发表在团队中的感受,参与到团队的决策和管理中,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五个字“我们一起干”,这是校长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试试就是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妨”就是不太在意结果,重在参与和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把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变成一种最真诚的心灵表达;最重要的二个字“我们”,校长时刻牢记是在与教师合作,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独断专行;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时刻牢记尊重你的合作伙伴——您而不是你,这是一种尊重的理念表达。

4.管理过程中做到感情与智慧并用。其一,校长在工作中体现出对团队教师的关爱。如校长给团队教师写甜蜜的之言片语,给团队制作附有学校特色的名片,为教师的生日订送蛋糕或温馨短信,节假日第一时间在校门口为教师发送校长亲笔写的贺卡或鲜花等;其二,校长要给自己的工作思考与实践增添燃料:校长每年问一次你自己及你的教师团队这样的问题“我做的哪些事能帮助和支持你们团队的工作?我有哪些做法会妨碍你们团队的发展?有哪些能帮助你们的事我还没有做”等。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和管理学中沟通和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将态度理论引入管理中,主张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创新型管理。以求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思想教育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教育必须遵循心理学规律。知觉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对他人的一种认知心理过程。在知觉基础上与人交往、与客观事物接触,就会逐渐形成态度。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环境、知识构成的不同,待人处世的态度往往也不同,态度差异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态度作为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的一系列活动,是行为的基础和诱因,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态度理论引入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是心理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的创造性结合,这一结合必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也有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1 态度理论概述

态度是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持久的、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张德,2004)。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或在工作交往中,总是对人或事产生不同的反应,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这种对客观对象表现出来的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当这种心理状态变得比较持久稳定,就会成为态度。

态度具有指向性,态度必须有态度主体即态度的持有者(一般指个人),以及态度客体即态度对象。作为态度的主体,人因为在性别、年龄、文化、个性、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因此对待每一个客体会有不同的态度。态度的客体存在于很多方面,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或者仅仅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念等等,因此,同一个人对不同的态度对象会有不同的态度,甚至同一人对同一态度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内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刘永安,2002)在态度主客体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主体一般是通过不同态度客体对自身的利弊情况逐渐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认知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及评价,如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褒奖和批评。情感即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人的喜爱或讨厌、热爱或憎恨、尊敬或厌烦、热情或冷淡等,都反映出人的态度。态度与情感不完全相同,但态度包含情感倾向,情感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意向即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态度不同于行为,但态度含有行为倾向,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的态度(张德,2004)。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更是产业结构高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因此,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人才队伍建设是自主创新的根本,而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柳洲、陈士俊,2006)。为什么只有进行科技创新的团队化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呢?

一方面,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是创新型的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它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又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都包含在“维持”和“创新”中,因此,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2005)。所以与一般的团队管理不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团队,在这个团队管理中,不能教条死板,不可以墨守陈规。而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行新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是团队化的管理。首先,团队化管理可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通过他们相互理解达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其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技能互补,为队员在互动中彼此受益提供了基础,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不仅有助于增加工作的满意度,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率。最后,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通过在研究课题中的分工协作,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沟通的频率,通过这些交流与共享,不仅使研究的课题迅速完成,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3 学习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前文分别对态度的概况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现在我们将对关于态度的理论做一个罗列,其实关于态度的理论有很多,例如:学习理论、诱因理论、预期价值理论、认知反应理论、认知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层次理论等等。下面,文章会将学习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引入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中,分析这些理论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3.1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C.I.霍夫兰。他认为,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联想、强化和模仿正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机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重视联想,强化理论重视强化,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模仿。

3.2 学习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可以将学习理论运用于团队人员的激励过程中。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在学习理论中,包含了强化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所以根据这些理论的要求,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就要坚持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以强化理论为例,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物的函数。如果刺激物对他有利,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直至消失(张德,2004)。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奖的设立、科研经费的增减、科研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作为组织对团队表现的正强化。适当的正强化可以激励这些团队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各个科技创新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消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创新团队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行政化趋向。科技创新团队理应是学术严谨的管理氛围,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人才的管理过于偏向行政化,科研人员越来越在意科研经费的多少和行政职位的高低,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甚至个别地方还发生了惨假、抄袭的学术腐败事件。对于上述现象,管理者予以行为的负强化,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保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认知失调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4.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是个体可能感受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这个理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张德,2004)。失调通常是心里上的不舒适,它使人致力于缓解这种失调,用协调的因素来代替失调的因素。

4.2 认知失调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人们行为改变的倾向性,例如,如果由于工作需要要求人们去做与他们的个人态度相冲突的事情,他们将努力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便使他们的态度与言行协调一致。团队在管理中,沟通十分重要。团队成员与外部人士交流,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信息传递,管理者与下属的感情联络,控制者与控制对象的纠偏工作,都与沟通相联系。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团队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是管理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队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引入认知失调理论要以沟通为其媒介,在认知失调理论中的不和谐要通过沟通达到和谐,通过团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可以使被管理者认识到已发生的不和谐因素并不太重要,愿意试图去改变这种不平衡,而不能使团队成员认为所产生的不和谐是不可控制的结果,那样他们就不大有可能改变已有的态度,从而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此外,众所周知,创新是对原有的思想,原有的原则的一种突破,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所以在科技创新团队中的成员要有一种用于打破常规,坚持己见的精神面貌。所以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冲突会时常发生。传统观点往往只看到了冲突的消极影响,把冲突当做组织的内部矛盾、斗争、不团结的征兆。因而管理者总是极力的消除、回避或掩饰冲突。事实上,由于沟通差异、结构差异和个体差异,尤其是在一个创新团队中,这些差异和不同的观点都客观存在着,有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要看到冲突的积极作用。一个没有冲突的团队必定对所有事情都持相同的观点,这样的团队就缺乏创新意识,当然,这也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参考文献

[1]刘永安.态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J].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2,(12).

[2]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