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高考基本考不到的修辞8种(通感、反语、顶针、互文、双关、移情、讳饰、仿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顶针修辞方法例句 修辞手法:高考基本考不到的修辞8种(通感、反语、顶针、互文、双关、移情、讳饰、仿词。)

修辞手法:高考基本考不到的修辞8种(通感、反语、顶针、互文、双关、移情、讳饰、仿词。)

2024-07-06 2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到的可能性比较小的修辞,但近几年新高考卷渐渐有涉及:

1.通感。2.反语。3.顶针。4.互文。5.双关。6移情。7.讳饰。8.仿词。

1.通感。

通感这种修辞如果不是出现在高中教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几乎不会被高中生关注到的。学生日常阅读遇到使用通感修辞的文章很少。它偶尔出现在抒情(写景)散文和现代诗歌中。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句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属于听觉的“歌”来状写嗅觉的“香”,这种奇妙的联想引发读者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例句2:小姑娘笑得很甜。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2.反语。

反语这种修辞如果不是出现在高中教材鲁迅先生的杂文(如《记念刘和珍君》)中,高中生一般也不大关注到。

反语指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含有否定、讽刺、嘲弄或风趣、幽默、诙谐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和辛辣。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例,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例句3中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都是反语,揭露了中外反动派的野蛮暴行,竟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事件都相形见绌。“文明人”其实相当于“野蛮人”,“伟大”相当于“卑鄙”,“伟绩”和“武功”相当于“血债”。这些反话猛烈地抨击了北洋政府的残暴行为,是讽刺反语。

例句4:再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志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例句4中,鲁迅先生写到大清国部分留学生在日本留学时的令人作呕的言行举止,就用“标志”的反语来讽刺和批判。

3.顶针。

顶针的修辞在古诗文中经常使用到,如《木兰诗》就多次运用顶针修辞。

顶针又叫顶真,是一种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是一种修辞方法。

使用顶针,可以使语言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富有情趣;状物叙事,衔接紧密,条理清晰。

例句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例句6: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例句5和例句6,前后相连的两句尾、首之字或词是相同的,它们就是使用了顶针的修辞。

注意顶针和回环的区别:

回环修辞的特点是用前面文字的结尾,作为后面文字的开头;再用前面文字的开头,作为后面文字的结尾,循环往复。

相同点:两者都是前后句的尾字(词)和首字(词)相同。

不同点:回环前后句除了文字的顺序不同,整句中前后两部分文字是基本相同的;

而顶针只是前后句的尾字(词)和首字(词)相同。

例句7: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例句8: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例句9: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例句10: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例句11: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例句7—10都是回环,例句11是顶针。

4.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点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说的是一件事,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相交错,互相渗透,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例句1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

例句1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暗示了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时间之长。

例,1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例句1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

例句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句话实指“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为互文的修辞手法。

例句1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5.双关。

双关如果不是出现在高中教材曹禺先生的《雷雨》中,估计一般的高中生也不会去关注。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又分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句18: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红楼梦》)

此句“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例句1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此句“晴”与“情”谐音。

例句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此句“丝”与“思”双关,指坚贞不渝的爱情。

例句21: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此句“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6.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或说话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注意:移情和拟人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例句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句2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此诗句中,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

7.讳饰。

讳饰如果不是出现在高中教材李密的《陈情表》中,恐怕同学们也不会记得有这种修辞。

讳饰,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例句2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此句“见背”是委婉地告诉君主自己的父亲“死”了,“夺”“志”婉曲写出母亲改嫁的事实。

例句25: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其中的“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注意辨析一下讳饰与婉曲:

婉曲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不能或不愿直接表达本意,故意用相关的、含蓄的言辞,加以烘托或暗示,委婉曲折地表达。

婉曲与讳饰共同点都是不直接说出本意。

不同点在于:婉曲适用范围广泛,凡委婉表达意图的都可称为婉曲;讳饰只是对忌讳的物事予以遮掩。婉曲含而不露,重在委婉曲折,有含蓄意图和鲜明的倾向;讳饰则极力掩盖,因顾忌而刻意改变事物本来的说法。婉曲要表达的对象“负面性”程度较低,而讳饰则相反。

例句2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句27: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句26中“崩殂”是讳饰修辞;例句27中“更衣”是婉曲修辞。

8.仿词。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新词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仿词类型有谐音仿,相类仿,反义仿等几种。

使用仿词,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富有趣味,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句28:过去,不识字叫做文盲。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就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新时期的新任务。(《神州九亿争飞跃》)

汉语词汇中本无“科盲”,作者仿造“文盲”而成。

例句29:夜深沉,草原上乌云密布,寒气袭人。叶剑英来到磨坊附近,杨尚昆已在那里等他,两个人既紧张又兴奋,急忙赶路。同志们看到他们来了,高兴的说:“我们开小差跑出来。”叶剑英风趣的说:“不,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

此处“开大差”仿“开小差”而来。

例句30:妹妹你慢慢地往“钱”走。(《光明日报》)

此例句是仿“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一句歌词。“慢慢”是“大胆”的仿用,属反义仿,“钱”仿“前”音,属谐音仿。这种意义和读音的多层仿用,使表达情趣倍增。

例句31:正如“水感”特好的人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游泳运动员一样,让有“球感”的人去打球踢球,有“生意感”的人去担任厂长经理,有“新闻感”的人去当记者,“群众感”特强的人当干部,这于本人于国家于事业都大有好处。(《文汇报》)

这一段文字中的“水感”、“球感”、“生意感”、“新闻感”和“群众感”等是仿“手感”一词而创造出来的,读后颇能让人领略到一种“好戏连台”似的独特的幽默情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