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韶关之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韶关是工业城市吗现在 “六新”韶关之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

“六新”韶关之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

2024-07-12 15: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改革重塑,新韶关如何换道领跑?》系列报道今天推出“六新”韶关之“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

在韶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作的报告提出建设“六新”韶关目标,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韶关未来五年的发展找准方向,勾勒出宏伟蓝图,全市上下为之振奋,干劲十足。其中,“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是重要的目标之一。为什么是城乡融合?

image.png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面对“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国家正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聚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等作出具体部署,对各地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去年,《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发布,提出19条举措,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广东路径。

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国家到省都将其放在了极高的层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这放在地处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亦然如此,地理格局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地域面积比城镇面积大得多,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韶关任务艰巨。“走老路没有出路、走新路才是通途。这条新路,就是高质量发展道路。”沿着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指引,韶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找到了韶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要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协调联动,以增量的发展带动存量的整合,以盘活存量来为增量发展腾出空间,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究竟要如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报告明确,未来五年,韶关中心城区要扩容提质,区域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基本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实现城市兴、乡村旺。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之路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善美韶关”

高质量发展要因地制宜,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对韶关而言,城乡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五年,韶关城乡融合发展得去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新型城镇化。

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才能腾出土地,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空间;只有农民市民化后,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才能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韶关地处粤北南岭山脉南部,外接湘赣,内联珠三角,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是国家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支点城市,必须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和定位,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市场化运作的思维,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载体,切实把韶关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从实际上来看,近年来韶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确在不断提速。

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民房盘活利用、“439”县城品质提升、“139”乡镇提升、农村“三变”制度改革……近年来,韶关市在推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特别是去年以来,率先出台新型城镇化“1+N”系列文件推动落户韶关“零门槛”“零障碍”,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系统谋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举措,尤其是在农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方面的创新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今年7月,韶关市召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南雄)现场会,随后出台《关于韶关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11条相关措施方案,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善美韶关。

除此之外,过去五年,韶关县域镇域经济功能持续加强,市县镇三级抓经济谋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在40个中省单位和东莞市的帮扶下,打赢脱贫攻坚战,278个省定贫困村和8282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99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美丽乡村画卷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粤北人民医院加快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列为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仁化县成为全省珠三角以外成功创建的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县城),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果喜人,“善美韶关”成为城市文明亮丽名片。

新型城镇化是“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发展红利,将有许多试点和政策资金支持,这无疑是未来韶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所在。发展时不我待,机遇稍纵即逝。在“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历史机遇背景下,报告准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善美韶关”。

未来五年,韶关将坚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和形态,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人口有序向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集聚,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逐步形成中心城区辐射、县城拉动、中心镇支撑的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找准了方向,用对了力气,韶关的未来必可期!

双向齐发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主干道两侧民居披上了亮丽“外衣”,沥青铺就的街道宽敞明亮,车流人流井然有序,曾经杂乱的闲置地成了停车场、小公园、小广场……这是翁源县翁城镇街道上的一派亮丽新景象,沿线的镇标、绿化带、景观节点等串联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只是韶关市“139”乡镇(镇街)整治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

圩镇是城乡统筹的枢纽、城乡融合的节点、乡村振兴的交汇地。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提前谋篇布局,按照“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的总要求,在全市86个乡镇(县城镇和市区镇除外)开展“139+”美丽圩镇建设工作,全市镇区基础功能及配套设施逐步补齐、强镇兴村产业愈加兴旺、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激发了镇域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韶关50个乡镇已完成镇街提升工作,总投资约17亿元。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韶关将推动县城和圩镇功能品质提升,持续实施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和“139+”美丽圩镇建设,增强县域镇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补齐水利、电力、天然气、充电桩、信息通信、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乡镇的另一头是城市,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窗口。未来五年,韶关中心城区将大力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发展战略,力争实现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达110万人以上。

新区将提高城市建设品位,统筹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产业集聚、城市人口集聚的新高地。

老城区将焕发新活力,以“集约”理念和“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坚决防止在城市绿化中出现破坏性建设行为,保护好中心城区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脉,加快建设“风情小岛、韶关记忆”特色文旅商业区,打造商贸集聚中心。

这样崭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必将大大提升城市竞争力,为韶关高质量发展凝聚根基力量。

“水陆空”发力 打造现代化交通网络

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今年11月27日,韶关丹霞机场定正式通航,极大拉近韶关与省内外重要城市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完善国家中南地区区域支线航空网络和完善广东省“5+4”骨干机场布局,随着后续航线网络不断优化,将进一步密切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与广大内陆地区的联系。

这也标志着韶关市“八高三铁两航”综合交通骨架网已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强大的交通区位优势。韶关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韶关深度链接大城市大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空港经济、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创造了新的机遇,有力促进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目前韶关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前所未有的。未来,韶关将如何打造现代化交通网络?报告里的答案是,将从“水陆空”三个方面发力。

空中,韶关将打造最美“空中廊道”,加强丹霞机场服务保障和运营管理,完善机场周边综合配套,持续抓好机场沿线环境整治提升,推动更多热门旅游城市航线开通,努力把丹霞机场打造成展现韶关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水上,将优化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推动韶关港“一港三片区”、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和锦江、乐昌峡生态特色航道建设,全力配合做好粤赣运河前期研究工作,提升对接大湾区的“黄金水道”通行能力。

陆地,将健全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积极谋划推进厦昆高铁韶关段、沪穗高铁韶关段和韶连高速、雄乐高速、机场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连通重点园区、机场港口、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中心镇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打通市内交通的“毛细血管”,构建“123出行交通圈”和“113快货物流圈”。

畅通交通网必将打通韶关城乡融合发展的“任督二脉”,高质量发展的通途势必“一马平川”。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增强吸引力

韶关市共建成风度书房83间,累计接待读者642.5万人次,服务人次是建设前的15.8倍;借阅图书180.1万册次,是建设前的7倍;今年,“24小时智慧图书馆——风度书房”项目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截至目前,韶关市已实现风度书房中心镇全覆盖的建设任务,打通乡镇公共图书服务“最后一公里”。这只是韶关文化事业发展成果的一个棱角。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有自己的文化气质,才能有所发展,源远流长。南岭山下、北江源头,千年古城韶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红色文化、珠玑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交织共生。

过去五年,韶关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兴盛。坚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仁化县成为全省珠三角以外成功创建的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县城),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果喜人,“善美韶关”成为城市文明亮丽名片。

不仅如此,韶关公共文化事业进步明显,风度书房、韶州公园等文化惠民工程广获点赞。文旅体融合发展成效初显,打响了一批省级以上运动赛事品牌,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建成开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走在全省前列。

走在新时代,文化事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底蕴。韶关文化事业发展的“大船”应该驶向何方?报告提出,未来,韶关将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建设青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健全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韶关段)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完善文化体育场馆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擦亮韶关城市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禅宗文化、珠玑文化、名人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引进文旅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项目,打造一批具有韶关标识的文创产品,不断提高韶关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这些方向和领域,无疑正是当下韶关文化事业发展正需要的,也是有优势的,大有可为的,沿着正确的路走,韶关未来的城市吸引力必将不断提升。

抓住重点 做好产城融合文章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这是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而产城融合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先后入选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省率先实施“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目前已启动三批试点,新引进项目总投资40.4亿元、盘活利用土地2564亩、谋划主业增资扩产和园区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共84个……五年来,韶关产城融合发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未来,该如何下好产城融合这盘棋?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报告指出,韶关将依托高铁站和新区良好的滨江环境,重点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深化5G、云计算、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商贸、文旅等传统生活性服务行业提档升级,发展多元化夜间经济,打造一批多业态集聚的时尚消费商圈。物流业是制约韶关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

与此同时,科学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体系,依托韶关丹霞机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酒店、高端制造和通用航空产业,加快建设空港国际物流园、莲花大道商贸物流产业带、粤北国际物流中心、韶关港等物流平台,推进省冷链物流骨干网络节点城市建设,把韶关建设成为高效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内陆的商贸物流集散地。

此外,还将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化县域镇域经济功能,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农业、商贸、文旅强镇,打造韶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蓝图催人奋进,实干铸就未来。韶关全市上下要沿着韶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所指引的正确方向,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韶关路径,真正建设好城乡融合发展新韶关,实现“六新”韶关宏伟目标,助力韶关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媒体记者】潘俊宇

编辑 李幔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打开南方+阅读全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