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音乐房子 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2023-11-06 15: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去年去成都开城市更新大会,我有个意外收获,就是认识了成都音乐圈的传奇人物音乐房子的创始人涤哥。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土土说要带我和晓兰姐去见一个牛人,然后我们就来到在玉林开了快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在音乐伴着威士忌的琥珀之光下,我们就认识了这个白胡子的凉山汉子。

我虽然喜欢唱歌,但对于音乐其实是一窍不通,除了成名的歌手,再往下谈就只能是露怯。没想到涤哥因为知道我在开城市更新大会,反倒是跟我聊起了城市更新,聊他眼中什么是成功的城市更新,什么就是个垃圾。那天的交流让我对他印象颇深,时隔一年,看他朋友圈知道他已经把店开到了上海,原来那天说的做内容输出的事他早已开始行动。正好年后我们的佰仕慧资管课堂就一直在分享新消费的案例,尤其侧重社群与内容逻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冒然就去请他来做一期分享,讲讲LiveHouse,讲讲这二十年的创业经历。

没想到涤哥答应的特别痛快,虽然他从来没有线上给人讲过课,虽然他也不知道我们的听众都是些什么人,也许是因为看我顺眼吧,连题目都是我给他拟的。我当然也不会取什么博人眼球的题目,恰好看见他们上海店开业的主题,就借用了过来:以音乐之名,重返现场!取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是真没想到就在昨晚,我们做线上交流的时候,上海人“正拿着痰盂蔬菜瓜果在云蹦迪”!人们对线下交往的渴望,还有音乐的魔力,在那一刻都突显了出来。

开始我会担心玩音乐出身的涤哥会太天马行空,让我们这些成天在土地上刨活的人听不懂,没想到他一口气就说了快两个半小时,六十多个听众听到津津有味,纷纷要求做个内容整理。这不,我就勉为其难以我自己的笔记来做个复盘。

音乐房子对于涤哥来说其实是一个过去。是他北漂多年回到成都寻求的一个“不受人指使的舞台”,因为他自己就是音乐人,所以他深知音乐人心中的痛,好音乐是不应该妥协,不应该被不懂行的人糟蹋。他对音乐房子的定义就是一个“有好音乐、好朋友和好酒的地方”,这是个递进关系,好音乐会带来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就该喝好酒,就应该在满屋子的音乐中沉醉。有一点他特别强调,在音乐房子里没有客户,只有朋友。

他这么一说,我不禁回想起那天在音乐房子里听歌的感觉。那里有个小小的舞台,听歌的人会围坐一圈,歌者在上面唱,听者在下面和,就是老朋友聚会的那种感觉。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来了倒也不会尴尬,可以远远的坐在一旁欣赏,听到熟悉的老歌就一起去凑个热闹,音乐就像无形的纽带,只要能唱到一起,很快就能融入。音乐房子的出名是因为走出了张靓颖这样的一批歌星,他们原来就是这里的驻唱歌手。我注意过一则新闻,当张靓颖已经成为巨星之后,还是会把她的人生大事放在音乐房子里来办,对她来说,这里已经不仅是她微时的一个谋生之地,而更像一个学校,一个家。

涤哥说这二十年要分前十年和后十年,当十年经营已经趋于稳定,他开始思考音乐房子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吸引了人来到这个空间。他找到的答案是“青年”,是“青年的生活场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从青年走来,都有过不被理解、渴望被尊重的那么一个阶段,青年人是感性的,也是富有创造力的,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领地(或者说主场),不被打扰,自由生长。

于是他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他称之为“三个实践”:社会实践、音乐实践和产业实践。他先是开了一家名为“碎蝶”的音乐咖啡,在线上音乐还没起步的时候,他买了一批原创音乐版权,来喝咖啡的人都是奔着好听的音乐来的,觉得好的当场就可以刻成碟带走,他说从音乐房子到碎蝶咖啡实现的是一个从主观音乐向客观音乐的转移,这时音乐已经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种互相选择。这个咖啡在成都开的很火,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他心目中最主要的用户青年人被边缘化了,金钱再次限制了青年人的存在感。

他又再次出发,这回是与人合伙做了更有规模性的场景空间“言几又”,这个品牌就是他想的,从“设”字拆字而来,每个字都带有很好的寓意。这就是后来的言几又书店,很快就成了网红书店,很快就迎来了资本的青睐。他说“资本就像汽油”,来了就是要你加油快跑,但有时油加错了其实也是会毁车的。他在一次和孩子一起玩传声筒游戏时得到一个启发,声音要想传播,是需要中间那个绳拉紧的,有了张力才会有共振。他觉得他找到了吸引青年人的关键,就是要用文化来构架共振,吸引他们来的一定是精神,而非交易。

当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他熟悉的音乐产业,他发现音乐就是这样的一个抓手,就是青年人热爱的生活,人们来听音乐开始是不会在乎在怎样的空间里,但空间(或者说场景)又构成了内容输出的一种介质,是可以让人留下来的地方,是可以形成消费的地方。于是他开始再次的出发,这次他想做的是“青年人生活中心”,品牌也早就想好了,叫“二舍”。他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个“摆渡人”,向内尊重创造,向外承接商业,让这里成为青年人生活的一个枢纽,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

他的这个构想让我想起以“年轻力中心”为定位的TX淮海,就问他有何异同。他说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一个是在做产业,而另一个做的是商业,一个是在做“挖掘、孵化、创制、展演”一条龙的产业,而另一个是在做招商和导入。这个区别还挺大,一个是在做打捞者,打捞成熟的可以立刻变现的业态,另一个则是做鱼塘,蓄水养鱼,培养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让前端和末端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这让我想起之前说过的那个做教育产业的来做城市更新的案例,因为是产业直接打通,所有的改造都是为了终极目的服务,就没有浪费的空间,就可以保证持续的盈利。这么看来,在城市更新里做的是商业还是产业,真的差别大了。商业的经营讲的是汰换,一个业态不行了就得找一个新生的业态代替,要永远去寻找新鲜的首店,从而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消费习惯。产业经营讲的是迭代,前面的失败是为后面的重生积累经验,不用外求,只需内部进化,生态越健康,就越容易生长出具有活力的产品。哪个更容易成为青年人的主场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

(据说是特斯拉早期的BP)

我特别认可他对城市更新的界定,他认为城市更新是要分两种来看的,一种是公共部门要去做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更新,另一种才是社会机构可以参与的城市生活的进步与迭代。之所以要把焦点放在青年人身上,就是要创造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回到主城。有生活才有商业,有产业才有不断更新的生活。他认为好的青年生活中心应该具有五重特性1、规模化,2、多样性,3、有垂直深度,4、开放性,5、无边界化。要把边界让渡给青年人,留下他们呼吸的空气,他们才会对你产生真正的认同。

他举了个例子,就像孩子房间的门,一定是他自己愿意打开让你进去才行,而一旦偷看过孩子的日记或者暴力砸开孩子的房门,你就再也不可能是他的朋友,一辈子都会有隔阂。现在这么多商业喊着要拥抱Z世代,有多少想到过尊重他们吗?

是啊,这是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商业能活过二十年的?也许就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